真理愈辯愈明
首先,謝謝黃敏惠市長的回應,那張證書正說明我想點出高教的問題,不論有無撰寫學位論文,無論攻讀的是在職專班,抑或是大學畢業後報考、申請進入研究所,在畢業證書上都看不出差異。
而這點,可能也是不少人政治人物從事公職之餘,明知無暇讀書、寫論文,選擇在職專班來取得學位的重要途徑。
昨天有人在我的貼文底下留言附上一則新聞連結,2002年《中央社》的報導:「位於嘉義的嘉義大學為了增加知名度,也能吸收來自北部地區的菁英,決定以低價每學分新台幣五千元、師資內容及無需寫論文即可畢業做為三大號召點,希望因此打響EMBA班的名聲。」
以低價搶攻市場,嘉惠學子,這點無妨,但管理學院院長周逸衡的一段話,倒是發人省思,「所有EMBA班畢業前都要撰寫論文,周逸衡表示,其實論文大都以型式上居多,嘉大只要同學交出有關『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即可抵論文,讓許多忙碌的上班族節省時間」。
節省時間,不須寫論文,可以和大家拿到一樣的碩士學位畢業證書,果然夠吸睛!
根據今天的新聞報導,嘉義大學發出聲明表示,「EMBA碩士在職專班得不修習論文,唯須另修習「台灣企業問題研討」,並繳交專題報告替代」。另外,黃敏惠是在「2004年12月參加企業問題研討公開發表,於2005年1月通過學位口試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甚麼?
正如校方所稱,EMBA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皆為在實務界工作的在職人員,有進修的需求再自然不過!
然而,1996年參選第三屆國代的黃敏惠,經歷是「中山女高教師」、「省議員特助」,1998年參選第四屆立委,經歷多了「國代」和民間團體的董事。2001參選第五屆立委,經歷除多了「立委」,以及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而該委員會監督的主要部會,正是教育部。
簡言之,黃敏惠就讀嘉義大學管理所碩士學分班和在職專班時,她的身分是「立委」,在政治實務界工作。
而黃敏惠呈交所方的「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題目叫做「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有無取巧?台師大國文系畢業的黃敏惠市長心知肚明!
《學位授予法》(民國93年修訂版本)第六條規定,「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碩士學位」,「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管理研究所用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除適法性有疑慮外,請問黃敏惠,妳說技術報告具有解決實務問題的價值,請問妳的技術報告有甚麼「技術成分」可言?跟「台灣企業研討」有何相關?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
「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的「訪評意見」點出:「大部分學生皆非畢業於管理相關學系,而目前卻從事管理實務工作之需求;而採行以『專業技術報告』替代碩士論文的彈性作法。以上皆是該專班為反映此教育目標所採行之『學生需求為主要考量』的權變措施。這些措施,對招生業務卻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效果」。
高等教育敞開門歡迎各界來修讀,推展產學合作,改善學用落差,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大學不該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甚至是學歷文憑發送所,僅著眼於「學生需求」,這類削足適履、甚或降低畢業標準來迎合學生的心態作為並不足取。
其次,該專班的學位證書上名稱是「管理學院在職碩士專班」,改為管理研究所碩士,應該是後來的演變。亦即,不論入學途徑為何,要不要寫論文,最後學位證書上就是合流統一,看不出差異。黃敏惠最初就讀的是碩專班,證書拿到的與一般生無異,學歷確實是「進擊、增值」。
「訪評意見」也指出:「依照大學法第六條規定,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 學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該專班之屬性是否可歸化為「應用科技類研究所」,尚須釐清其中適法性問題」,顯見,該所以技術報告取代碩論,不無爭議。另,所長稱其他各校也要提交碩論,該所到底具備甚麼「特殊性」?可以如此「特立獨行」?
訪評意見直指「該班以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少數學生亦會選擇撰寫碩士論文),雖符合該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在職進修之需求,然而在落實上仍有落差,且其對指導教授在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方面,似乎較無助益。例如,從歷屆所編輯的數冊「台灣當代企業問題研究之技術報告」專輯來看,學生完成的作品似乎是不 夠嚴謹且不夠完整,但又具論文性質之報告」。
不需要寫學位論文也罷,光是技術報告,就被專家學者質疑學生的作品不夠嚴謹且不夠完整。輕易授予文憑,難道不是一種浮濫,把高教學位當作商品化任意授予,無須嚴謹把關?
曾為三屆立法委員、三任嘉義市長、國民黨副主席,且是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對於高教亂象沒有積極作為,甚至聰慧地運用此一巧門取得學位。李眉蓁抄襲論文拿到學位,而黃市長不須寫碩論同樣可拿到碩士文憑,不是更省力?
最後仍是想請教黃敏惠市長,您的那份名為「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的技術報告,與『台灣企業研討』的關聯性為何?或是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請公諸於世,讓國人一睹,以昭公信。
後記
黃敏惠稱2001年嘉義大學是教育部當時唯一核准「碩士論文」與「技術報告」雙軌並行的碩士在職專班學校,那是因為嘉義大學為嘉義師範學院與原國立嘉義技術學院合併,存有不少技職色彩的系所,包括應用科技類,但管理所並非藝術或應用科技性質,卻一體適用,本來就有適法性疑慮。教育部應非單獨核定管理所報准可以這麼做。這就是巧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
周逸衡 在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起來認識 #董氏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董事長
#謝孟雄 常務董事、實踐大學董事長
執行長
#姚思遠 常務董事、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常務董事
#林信和 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
#陳淑麗 終身義工
#賴東明 五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董事(以下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李鳳翱 均衡法律事務所律師
#周逸衡 華文商管學院認證(ACCSB)中心執行長
#邱弘毅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暨保健營養學院教授、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
#胡維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
#孫璐西 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許淵國 實踐大學財務金融與保險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陳紫郎 美國杜蘭大學教授、亞太地區拒菸協會永久榮譽秘書長
#潘文涵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法律顧問
#吳志揚 律師 #李鳳翱 律師
終身義工
#吳伯雄 先生
#孫越 先生(1930年10月26日-2018年5月1日)
#陳淑麗 小姐
周逸衡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7/12 早上七點半 EMBA大師開講
周逸衡教授這次要講的主題是「溝通」
真是太實用的內容了,大家都需要溝通,但常常是有溝都沒有通@#&!...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還有當你提出問題的時候,例如加薪~但老闆卻只給你一個微笑就走了...
這個時候你又該怎麼辦呢?
想讓自己的「溝通」有溝也能通~
請聽明天早上七點半的『EMBA大師開講』
要早點起床喔!^^
周逸衡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救國團今天進行人事改選卻爆發嚴重內鬨,前救國團主任周逸衡日前發出公開信表示,因推動改革,去年遭召集人李鍾桂『逼退』,呼籲團員今天親自參與投票,推動『沒有李鍾桂』的『後李』時代,促使救國團真正轉型。而今天下午救國團的改選結果,選出前台大校長孫震等21位指導委員,李鍾桂並未出現在候選人名單,等於說李鍾桂已經確定要交棒。
中國青年救國團上午舉辦第15屆團務指導委員選舉,選出包括前台大校長孫震、前文建會主委林澄枝等21人,不過現任召集人李鍾桂,卻不在當選名單上,原來這是因為人民團體法規定,社團負責人連任一次為限,所以李鍾桂不得續任,這也代表曾擔任過18年救國團主任、與2屆6年救國團召集人的李鍾桂即將交棒。不過事前外傳李鍾桂可能會以技術性操作方式,繼續擔任召集人,救國團前主任周逸衡更在2月7日對237名團員發出公開信,呼籲團員共同推動沒有李鍾桂的後李時代,促使救國團真正轉型,面對各界質疑,李鍾桂在上午選舉之前嚴正否認。
而發出公開信的周逸衡,則對於李鍾桂的說法、與她過去24年對救國團的付出表示肯定,不過他也認為他的公開信,的確發揮了相當效果,而周逸衡在看過當選名單後也表示,這與他之前所聽到的規劃名單相差不大。
救國團在選出新任指導委員後,將在近期內召開指導委員會議,並推選出新任的救國團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