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到台北看《理查三世》、看萬芳演唱會,
行程趕到不行,但也充實到不行,會趕快寫出劇評還有演唱會的分享。當然每週的文章還是會準時發佈的。
表演講堂系列
《工作劇本裡的台詞》
「處理台詞是什麼呢?」
「怎麼處理一大段台詞呢?」
「我沒辦法把台詞講得很流暢,怎麼辦?」
「台詞要怎麼背啊?」
在一段表演裡面,很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視覺和聽覺了,當然,在許多前衛實驗性的劇場裡也把嗅覺、觸覺等更多感官加入表現的元素裡,回歸到表演裏頭,最基本的兩樣元素還是得從視覺與聽覺出發。
而在演員能處理的部分,在視覺上如:肢體變化、走位畫面調度等等……(事實上這也會影響與改變聽覺上的效果);在聽覺上當然就是聲音表情、台詞處理等等……
今天就要來討論怎麼處理台詞。這個部分不只是對演員工作而言非常重要,對於使用「講述」來工作的人比如老師、演講者等等,也是非常實用的喔!
直接進入主題,在我個人處理台詞的習慣上,我喜歡使用以下幾個工具:
一、Beats
二、重點句
三、抑揚頓挫
四、畫面補充
接著,來介紹一下這四個工具的使用方式。
一、Beats,也就是節奏。
許多演員在工作劇本台詞的時候很容易掉入標點符號的陷阱,導致每一個斷句都跟標點符號一樣,那就會變得很像在朗讀。但每一個人講話的節奏都不一樣,當你在工作台詞的時候可以去尋找不同的呼吸語速、還有停頓的節奏,甚麼地方快甚麼地方慢,而甚麼地方可以停頓。
二、重點句,也就是你(或腳色)想強調的地方
一段話裡面可能有幾個字是你想特別強調的,於是我們可以使用幾種方式來把它框架起來如:
「前停後停」:在重點句或詞的前後都製造停頓,讓這個語句在聽覺的節奏上被獨立出來
「音調變化」:一般來說當然可以使用加重語氣或是放大音量,但如果突然地把音量降低,或是突然地輕聲細語也能達成不同地重點強調效果。
「字字分明」:在你想強調的語句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清楚,比方說:「像是這、個、樣、子」
三、抑揚頓挫,也就是句子裡的語句起伏
我們可以把我們講的話、台詞想成一首樂曲,甚麼地方使用高音;甚麼地方可以低音,甚麼地方大聲甚麼地方小聲,都可以讓聽者產生不同的感受,比起整段都用相同語調、語速也就更能夠吸引聽眾的耳朵。
四、畫面補充
很多演員在工作台詞的時候都會說「這段台詞很難背」、「這段台詞接到這段的時候我都會忘記」或者是「這段台詞我不知道該怎麼講」、「這段台詞我腦中都一片空白」
這個時候畫面的補充就非常重要了,是腦中的畫面、記憶引發我們講出我們想說的話,所以我們也可以去尋找台詞裡面引發腳色說出台詞的關鍵字句,並為它設想畫面。
比方台詞裡面提到「爸爸的刮鬍刀」、「情人的微笑」、「老師的襯衫」,你都可以為其設想獨一無二的畫面,透過這個畫面引發情感並講出台詞,這樣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忘詞的困擾,而台詞也會更有感情而不致空洞。
(其實以上段落就是類似《演員與標靶》一書中的標靶,還有《演員的挑戰》裡面烏塔哈根寫到的便利貼,其實也很像國修老師在《李國修的編導演教室》裏頭的記憶資料夾)
以上,大概就是工作台詞與劇本的幾種方式。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表演講堂
#如何處理台詞
#每周一晚間八點半
#歡迎分享討論與來信
#表演不是一言堂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表演講堂系列
《工作角色的聲音》
「要怎麼樣透過聲音讓角色更立體?」
「除了把台詞唸出來以外,還有甚麼別的呢?」
「我要怎麼樣改變我的聲音呢?」
連假結束,大家也回到排練場了嗎?這周要來和大家討論工作聲音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綜合之前提過的外在形象塑造,雙向進行來工作角色,希望這篇文章對正在排練場的你有所幫助喔!
上個月,我們花了滿長的篇幅在討論關於「口音」和「咬字」
其實口音和咬字也深深影響著聲音的表演,這個部份我們暫時放到後面再來討論。我們先來討論如何改變聲音的表現吧。
一、聲音的形狀
我個人喜歡把聲音和身體一起想像,這個聲音是輕柔的或是厚重的,我可以把共鳴點放在甚麼地方,多用一點胸腔,或者是講話時大部分放在鼻腔,光是這樣的想像和操作,就可以讓聲音多了許多彈性與變化。當然,這需要花一段時間來練習。
而口腔內部相對位置的改變也會影響聲音的模樣,大舌頭的說話,舌頭幾乎不動的說話,舌頭捲得很用力地說話,抿起嘴唇說話,嘟嘴說話,都會有不同的個性表現和可能性。
試試看吧,一邊亂動你的嘴巴,一邊說話,找到自己平常沒有使用過的說話方式。
接著,可以開始工作共鳴和口腔的運作,共鳴點有許多,我可以透過改變共鳴比例的分配與想像找到新的聲音可能,接著這樣的共鳴與口腔形狀的搭配,就會有層出不窮的角色聲音變化等著你去嘗試。
二、角色的咬字
這方面我們可以從「重音」和「語言邏輯」來著手,今天如果我需要扮演說中文的一個英語系國家角色,我可以找到英語的語言邏輯與重音使用來放進台詞的工作裏頭,簡單舉例來說:「我能不能這樣說話呢?」「Non Boo Non Wo 這young說話呢?」而日語、德語、台語的使用者的中文就各自會是另一個模樣。
或者這個角色總是ㄋㄌ不分,總和前述改變共鳴與口腔後,於是我們又有一個新的聲音切入方式了。
為什麼要練標準的說話口音呢?因為這樣我們才能隨時準備好套入另外一個新的、不一樣的講話口音。
三、口頭禪、慣用語與嘆詞
一個角色的性格與社會背景會影響他說話的方式還有習慣使用的字眼,比方說「向度」、「文本」、「討拍」、「欠噓」、「三小」、「北七」等等等,不同的個性與社會背景會影響這個角色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另外,這個角色會不會有專屬於他的嘆詞呢?
比方說:「唉呀呀!」、「優呼!」或是更個人的「坑」、「啊斯」之類的呢?
其實還有許多部分沒有討論到,但大家可以自己去延伸與思考,比方講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和他說話的對象是誰,關係的遠或是近......這都會影響到這個角色說話的聲音還有樣貌。
透過聲音與發音的改變,再加上之前討論過的外在形象的塑造,相信對各位來說,工作角色已經有許多不一樣的切入點了!
趕快把劇本拿起來,幫角色找找更多的可能性吧!
#表演講堂
#如何工作聲音
#每周一晚間八點半
#歡迎分享討論與來信
#表演不是一言堂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表演講堂系列
《進一步工作角色》
「角色有內在和外在,但我該怎麼呈現?」
「怎麼樣改變自己的外在形象呢?」
「內在性格又該怎麼著手?」
上次的文章分享到角色塑造上可以分為:
「外在形象」和「內在性格」
大家還記得嗎?
這周繼續和大家討論如何進一步工作角色塑造。
一、外在形象
在很久以前的文章其實就有探討過身體和表演之間的關係(參見《生活中的表演探索》)我們可以把身體拆解成獨立的各個部位、關節來思考,也就是Viewpoints(觀點表演技巧)中提到的gesture。一個角色他會有甚麼樣的習慣動作?
習慣性地撥頭髮、搔搔臉、講話時彈手指、無聊時腳部的碎動......
這都屬於gesture的範圍,你能不能為你的腳色設計專屬於他的習慣動作或是招牌手勢呢?
而除了肢解細部工作外,也可以由大部區塊來觀看身體構成的造型與形狀,也就是所謂的shape。身體可以構成直角也能畫出曲線,當然也可以合併兩者組成兼具直角與曲線的身體構圖。
三七步站姿上身駝背、雙膝用力伸直肩膀緊繃聳起、腳掌外八行走小腹微往前推......
試試看吧,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可以構成許許多多角色的可能。
接著,我們可以從shape建立出角色的外在雛形,搭配gesture創造出來的習慣與手勢,更完整地塑造出這個角色的外在形象。
二、內在性格
工作角色的內在性格當然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做角色功課,這邊的前提是你已經做了足夠的角色分析,並努力了解這個角色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我們做角色內在的過程可以先以演員的身分抽離、理性的去分析觀看這個角色的個性(當然不可能客觀,因為你有你的觀點,正因為這樣不同的觀點使得表演的差異彌足珍貴)你可以用一些形容詞來寫下這些「性格」。
如:「衝動的」、「易怒的」、「浮躁的」......
你也可以用一些比較抽象,但方便自己理解的詞彙
如:「喜好自由的浮雲」、「失根的浮萍」,只要是能讓你更貼近這個角色的想像都是好的文字。
但千萬不要忽略,性格不會是單一存在的,他可以既衝動又感性
也可以易怒但理性,這些性格的交互作用會使角色更有魅力。
接著,我們可以開始從個人的角度思考
「甚麼樣的行為、行動、決定讓你覺得他有這樣的性格呢?」
性格易怒的行為可能有:
對方用注音文就生氣、對方戳肚子兩下就生氣......
有了這些資料庫與線索以後,我們可以來填補劇本沒有說的部份,我們可以為這個角色填補更多潛台詞(拜託不要再寫成淺了)或者是情緒反應,你工作出來的角色在舞台上時時刻刻都會有真實的呼吸、反應。
三、交互運作
內在會引起外在改變,外在會激發內在運作也許他內心高傲導致他目中無人,鼻子總是抬得高高的;也許他長相帥氣,導致他講話尖酸刻薄......
在工作角色時,我們都可以花時間拆解各部位來觀看,最後在重組,塑造出交互影響後的結果,於是你離你的角色越來越近,角色脫胎於你但不是你,你演角色但角色不像你。
最後,在Viewpoints的表演系統裡,工作角色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切入點,比方Tempo,專屬於這個角色的個人節奏、時間感;Kinesthetic Response,演員能不能從自己的直覺反應中找到屬於這個角色的直覺反應,並加強工作?
如果大家對觀點表演技巧有興趣,我會找時間寫一篇專文來討論我在工作與學習的過程如何利用觀點表演技巧來工作一個角色。
#表演講堂
#如何工作角色
#每周一晚間八點半
#歡迎分享討論與來信
#表演不是一言堂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周一看講堂一周排練都順暢 在 街頭作品實驗室 - Facebook 的必吃
大師講堂『活出精彩』戲劇界百變女郎陳幼芳 ... 當然疫情有壞也有好,看到這兩年不管是馬戲平台、台南街頭藝術節、各種戶外及劇場演出,都有街頭作品實驗室出去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