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父母家搬出去住後,體悟了一些事情 ]
對於「搬出去住」這件事,其實糾結了很久。我老家就在新北市,離台北不過十分鐘車程,生活工作都在附近,從某些方面來看,並沒有搬出去的必要,畢竟外面好一點的套房動輒一萬上下,還不如把錢存起來未來拿去投資。
但是,或許是因為我家比較小吧,和爸媽住在一塊,三個成年人幾乎整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我每天在電腦前打字工作,我媽就在幾步之遙外嘩嘩洗碗,我爸就在我背後看電視新聞,而住在樓下的爺爺奶奶,時不時還會走上來去頂樓拜拜。我的房間沒有窗戶,整天待在裡面容易產生一種窒息感,但是在外面開放式的起居空間,思緒又常常被打亂。漸漸地,我開始產生想要搬出去住的想法。
「搬出去」其實是一件滿感傷的事情,那一定程度代表依賴父母的時光結束了,提醒你無憂無慮的童年已經離你很遠了,每次我都會想起村上春樹《舞!舞!舞》裡寫的:「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家人也會覺得你搬出去,是不是覺得家裡不夠好?是不是不喜歡和爸媽相處了?有的家長甚至會去質疑孩子「不孝」或「不愛家人」,然後搞個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過還好我爸媽沒有這種情勒行為。只是我知道家人和我都一樣感傷,因此好長一段時間,不太忍心離開家。
但是後來我漸漸認知,搬出去絕對不是不愛家人,而是身為一個成年人,需要一個空間發展完整的自我。
這麼說,不代表住在父母家的成人們都「不完整」,而是那個「完整」裡面,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摻雜了非常多「他人」的影響,無論是好還是壞,而很多事情,你必須從慣性環境中跳脫出來,才有批判、轉念與成長的機會。人常說我們都被原生家庭影響很深,但是怎麼個深法?有時候還真的需要隔著一段距離再去看,才能夠真正體會,也才能夠真正地改變。
吳爾芙曾說,「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這句話對今時今日的我來說,不只關於女性主義,我還任性地將它挪用到任何成年人的自我成長上。我最愛的雜誌《Apartamento》,雖然分類上屬於「居家」雜誌,但它呈現給讀者的不只是一個又一個漂亮完美的空間,而是生活在公寓裡、「創造」了那個空間的人們的生命故事,或許有點凌亂,或許有點怪異,或許不太完美,卻都獨一無二。
一個人的家,就是一個人靈魂的具體展現,沒有故事的人,也創造不了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居家。
搬到新家後,我在陽光充足的房間角落整理出一個「工作」空間,沿用了上個房客留下的二手書桌,牆上貼了我的攝影作品和朋友送的插畫,整理了一個書櫃放上最愛的幾本書,兩株寶貝植物在桌上一左一右時時陪伴。
這個角落一點都不高級,但是它讓我每一天早上起床看到它,就心情雀躍,甚至還迫不及待坐到書桌前面開始工作,工作效率與創意靈感激升。
很棒的是,搬家前一個禮拜,BenQ 來信邀請我推薦他們和美若康合作的兩個產品,WiT系列螢幕閱讀檯燈,以及美若康的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隱眼,上網看了照片後覺得很美,再加上新家正好需要一盞閱讀燈,便欣然答應了。
我一眼就看上 WiT 系列的銀色雙臂閱讀燈,流線型的線條十分時髦,視覺修長極簡,覺得和新家非常搭配。收到 WiT 閱讀燈時,發現這款燈比我想像的還要重,本來覺得這是缺點,但是實際使用後發現是優點,因為它很穩,而且圓形檯座也很適合拿來放一些小裝飾品。
另一個讓我驚艷的地方是,這款閱讀燈不僅可以調亮度,就連顏色都能調整,從不同色階的白光到黃光都有,可以搭配不同光線、心情和活動上的需要隨心改變。WiT 除了手動調光外,還有智能偵測功能,會自動即時調光,找出讓眼睛最舒服的光線,另外它的燈是長型設計,照明範圍很大,不會只侷限在小範圍內。
白天需要專注工作時我會調白光,晚上想要舒緩閱讀時就調溫暖的黃色,覺得色溫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狀態。
另外也試用了美若康的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隱眼,我以前只有在萬聖節扮裝時才會戴上彩色隱眼,這次選了棕色和灰色,戴上後覺得棕色還滿適合日常配戴的,但是戴上灰色會覺得要麼去畫上全妝要麼去參加萬聖派對,不然覺得它非日常感還滿重的,雖然好看是好看。
擁有專屬自己的空間,並能夠親自揀選生活的各種物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為人不僅為一個空間注入靈魂,空間也會反過來滋養一個人,而擁有自己的地方,代表你不再無奈地與另一個靈魂貼得太近,齟齬磨損,有時候人與人之間保留一點距離,才能保持健康與美感。
很開心這次與 BenQ 合作,WiT 系列閱讀燈真的很美,它也陪伴我度過各種趕稿、寫作、閱讀、打電動的時光,我想它可以和各種風格的居家環境完美搭配,或許你也會喜歡。
✨如果你想對 BenQ WiT 系列閱讀燈與美若康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進一步了解,請到他們官網:
WiT官網:https://wit-lighting.benq.com
美若康官網:https://myapp.miacare.com.tw/
抽獎活動連結:https://bit.ly/2XrGzYb
警語: (1)配戴一般隱形眼鏡須經眼科醫師驗光配鏡取得處方箋,或經驗光人員驗光配鏡,取得配鏡單,並定期接受眼科醫生追蹤檢查。(2) 本器材不得逾中文仿單建議之最長配戴時數、不得重複配戴,於就寢前務必取下,以免感染或潰瘍。(3) 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WiT 智慧檯燈 Miacare 美若康 #lifestye #home #居家 BenQ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吳 爾 芙 女性主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我:成為自己】
身為父母,總是擔心錯過孩子成長上的正常發展:什麼時候長牙、什麼時候翻身、什麼時候學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總讓父母擔憂,總得見孩子在時間的容許裡發展後,才能稍稍安心。
而成長過程最重大的關卡,應該便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房間」,能獨立睡覺的能力。
什麼時候該和孩子分房?
孩子幾歲自己睡覺才是正常發展?
面對這個提問,我倒希望所有的父母都緩一點,慢下步伐,不要在心裡對孩子該分房的時間有所設限,因為在這個關節上,若能以孩子的決定為決定,孩子會在這個重大的成長環節上,汲取最重要的安全感與穩定感,因為他不是被迫分房,不會感覺被拋棄或遺棄,不會帶著恐懼或害怕去面對一個空蕩蕩的房間,未來,在他心裡會駐紮著充滿愛與信任的基石,孩子將不再有後顧之憂的大步往前。
孩子什麼時候該與父母分房?許多兒童發展專家說法不一,足見這件事情並不像過去的動作發展一般能正確的估量時間表,那是因為「孩子與父母分開睡覺」並不是身體上的成長,而是「心理上」層次的成熟。
既然心理的成長,沒有一定的時間節奏,那麼以孩子的需求作為分房的判斷,是我以為最理想的狀態。因此面對家中三個孩子分房的課題,我並沒有設定確切的時間點,我等待著孩子的內在成長,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置完成。
今年三三滿11歲了,在半年前,她便對我發出想擁有自己房間的期望。
為了回應她的期待,與之對話後,我再次確定了三三的想法與決定,於是達成協議,只要三三收拾好自己的書桌和用品後,我們便會購買他們姊妹倆喜歡的床,然後動手將原本是爸爸和她的書房,改為她與妹妹一起使用的房間。
然而協議達成後,三三收拾房間的狀態卻是呈現頹廢樣貌,偶爾的收拾,卻遲遲無法割捨自己過多的物品,因此一直都顯得雜亂。
想擁有自己的房間,便得要先擁有收拾房間的能力,而這份能力就展現在能否對積累過多的玩具和珍藏品斷捨離了,否則再大的房間都不夠用,更何況三三還必須和妹妹一起共用一個房間。
因此姊妹兩的房間從發出訊號到真正的動手顯露出意願,我足足等待了半年多,然後終於在一週前,孩子們終於憑著自己的毅力與主動,將所有物品收整乾淨,將空間清出來了,就在孩子們完成他們的任務的當天,我讚許他們的行動力,並且即刻在他們面前下單買了他們想要的床架,就這樣,兩個女孩子懷抱著期待與興奮的心情,迎接他們即將跨出父母羽翼的重大步伐。
自己的房間,象徵著成熟獨立的個體,一如英國知名作家(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維吉尼亞‧吳爾芙所說,每個女性都該有屬於「自己的房間」,都應該為自己而做自己。
不只女性,每個人都該擁有專屬自己的空間,感謝疫情給予的真空時間,給了我們充裕的時間大肆改革家庭空間配置,讓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開始創造自己。
#床架來的那天恰巧是弟弟的生日
#疫情在家行程也滿檔
#為了迎接自己新房間自己刷油漆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已額滿)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吳 爾 芙 女性主義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鳥選讀 #自己的房間
「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該是什麼樣子?」
《自己的房間》是一本女性主義的必讀文學宣言。
在吳爾芙的年代中,女性從事寫作,並非常態性的事情,詩歌、散文、創作等,文學的話語權掌握於男性手中,女性的創作並不視為作品。
但作家吳爾芙在首篇便直言表態:「女性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上一間自己的房間。」其後,名為瑪莉的主角便在書中出現了,她以探究「女性何以無法寫小說」這個論點,開始搜索
資訊。書中更提到「從寫作中獲取金錢的女性」、「才華帶給女性的折磨」等議題,解析了女性在創作中遭到的困境以及應對之道,從小說、創作、性別、思考、經驗與現實等概念,提醒讀者要從閱讀中找尋靈感。
• • • • • • • • • • • •
#書中節選 #自己的房間 #天培出版社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小說像是一面蛛網,它的尖角是黏附於人生上面。
雖然也許永遠是輕輕的黏附著,幾乎是目力所不能見。例如,莎翁的戲劇就宛如四下裡無著無落的,獨自家懸吊在那兒。但是,等到那面網扯歪,邊緣漖住,當中也撕壞了,我們就會明白,這些網不是那些視之無形的小蟲在空中織成的,而是一些受著痛苦的煎熬的人的作品,……」
#選讀 #女性主義 #哲學 #英國文學 #女性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