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硅谷來信第二季
第133信| 高盛:“我們不能這樣做,你也找到了錯誤的人”
一個人學習做一件事的時候,啟蒙的師父很重要,因為如果遇到了一個野路子的師父,學一堆壞毛病,將來糾正也糾正不過來。 因此,我們無論是學習打球、樂器,或者其它什麼技藝,一開始總要盡可能地找一個好師父,不要湊合,更不要根據道聽途說來的建議自己訓練自己,否則終難進入一流。 對於投資,其實也是如此。
我在去年的《矽谷來信》中和你分享了聽夏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的作者)講課的心得,介紹了他們對我投資的影響。 那些內容是在課堂上的學習,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還需要在實踐中應用和進一步學習,就如同一個大學畢業生要到單位真正工作一段時間後,邊幹邊琢磨,才能把所學的 消化吸收一樣。
而教我實踐的這個老師就是高盛,具體講是裡面的一個投資人約翰。 在我最早開始接觸到投資時,為了防止受一堆業餘人士的影響,我乾脆花了大價錢(遠比哈佛商學院學費高得多),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裡面的人手把手教我 。 投資的技術細節我已經忘了很多,約翰講的一個原則我一直記得,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不要有妄念。 下面我就用約翰的話,解釋一下什麼是投資中的妄念。
約翰講,很多人在請專業人士作投資顧問時,總會提出這樣兩個要求,而且希望能同時做到。
能否保證某個百分點的長期回報,當然,這些人講的某個百分點通常比較高,比如15%?能否保本?
單純做到第二點並不困難,幾乎任何像樣一點的投資人都能做到,在美國其實只要買和通貨膨脹掛鉤的債券就可以了。 當然,那樣投資實際失去了資本增值的機會,因此事實上沒有出資人僅僅以保本作為投資目標。 然而,要同時做到上述兩條,而且不是一兩年,是幾十年,其實是不可能的。
約翰和我交往過幾次,比較熟之後,我就問他,遇到提出這樣要求的出資人怎麼辦? 你如果不承諾任何基本保障,他是否還會請你做理財顧問?
約翰講,"我總是明確地告訴對方,首先,我可以在數學上證明你說的這件事情做不到。不但上述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是做不到的,而且僅僅是第一條, 也做不到。其次,我會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追求這樣的投資,那是找錯了機構,找錯了人"。
我又問約翰,為什麼巴菲特做到了? 約翰說:"那是特例,世界上永遠有特例,你如果在2004年購買蘋果的股票,回報比巴菲特還高。但是,那也是特例,在這樣一個特例的背後,是上千次的失敗。
思科公司從上市到互聯網泡沫破碎之前十多年,每年的股價都幾乎翻番,但是在互聯網泡沫破碎後一次損失5/6,至今(2005年)只有當時高峰的1/3。 對於那些投資的目標是尋找特例的人,心存妄念,高盛從來不覺得該替這些人管理資產"。
事實上,如果在2004年買蘋果的股票持有至今,回報會超過100倍,如果把錢交給高盛管,回報還不如巴菲特。 然而,高盛管理資產的目標就不是做行業回報率第一名,而是保証投資能夠永遠地複合增長下去,並且能打敗通貨膨脹。 因此對於他們所說的妄想之人,高盛在第一時間就確定那些不是自己的客戶,也就不會去接觸第二次。
約翰投資的水平不錯,雖然不曾找到蘋果這樣的特例,但是在金融危機之前替客戶把所有的風險資產全部拋售或者保護起來了。 十幾年下來,約翰管理的錢越來越多。
約翰的這個做事原則,後來不僅成為我在投資時把握的一個尺度,也成為我接受資金的一個原則。
美國股市多年的平均回報是8%左右,長期比股市好10%的基金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投資人也幾乎不存在,因此追求這樣的目標就是妄念。
事實上高盛十多年下來的投資回報比美國標普五百指數還要差一些,主要是他們收了不菲的管理費讓複合增長的速度變慢了。 當然,你可能會問,既然高盛長期來講不能比股指做得更好,為什麼很多人把錢交給他們投資呢?
事實上全世界福布斯排名前1000的富有家族,有一半在高盛有賬號。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正如我之前在《矽谷來信》中講投資時說過的,如果你是一個能夠守規矩而且相信股指定投的人,你確實不需要找高盛。 但是,95%的人都有賭徒心理,不適合自己投資,這種情況下,還不如把錢交給高盛里面一個能夠守紀律的投資人,即使他最終賺走你的一半回報,你好歹 還有另一半回報,而不至於清零。
實際上,如果把錢交給高盛管理40年,它大約要拿走你30%的收益,也就是說,股市上的回報大約是20倍,錢放在高盛只有14倍。 但是,很多心存妄念的人會把錢折騰光,即使折騰不光,美國散戶們四十年的整體回報只有120%左右,年均2%,還不如存銀行。 因此,很多人知道自己不適合做投資,錢放在自己身邊早晚會手癢做蠢事,乾脆交給高盛。 這些人自然不是妄人。
事實上不僅高盛如此,摩根士丹利、瑞銀、蘇黎世信貸這些頂級的投行都不會答應上述兩個條件。 任何負責任、有經驗、有能力,打算在市場上做長久生意的投資人,都不會答應的。 因為有足夠多的經驗和能力,就知道做不到這兩點,因為是負責的投資人,才不會答應別人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然而,大部分人總是有不切實際的妄念,特別是那些因為一些好運突然有了錢的人。 曾經有幾個煤老闆找我幫助介紹世界上最好的投資人,他們講管理費不在話下,只要保證他們每年10%~15%的回報,這樣他們就不干事情了,然後把錢傳 給孩子,孩子再傳下去。
我說好的投資人從來不許諾,因為做不到。 他們不相信,問道,難道世界上最好的投資人也做不到? 我告訴他們,按照他們的邏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錢今天應該有10萬億美元,最少也有1000億,但它顯然沒有,只有區區40億。 因此,他們的邏輯不成立。
他們又和我講,國內有投資人承諾他們的要求,我說那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那些人做投資有沒有10年的歷史都難說,怎麼能向你保證一輩子,甚至幾輩子,上百年的事情? 等你們的孫子接管家族,答應你們條件的基金是否存在還是一個謎呢。
在投資這個行業裡,答應上述兩個條件的人確實有。 但是,只有那些無知無畏、有意無意的騙子,才敢作出那種做不到的承諾。 有些原本就有意的騙子,姑且不談,而很多人成為騙子,一開始並非有意為之,是他們的妄念被放大後將他們逼到了那一步。
開始的時候,一些基金的投資人為了融資,不管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先答應下來再說。 當然,很多人開始只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真的相信自己能夠長期做到每年15%的回報,並不想騙人。
當這樣有妄念的投資人和那些帶有妄念的出資人,碰到一起,很容易一拍即合。 當後者把錢交給前者去打理之後,用不了多久雙方的故事就都悲催了。 負責投資的一方,發現自己使出吃奶的勁兒也實現不了承諾的事情,只能加上幾倍的槓桿冒險,如果運氣好,遇到好的年景,暫時能取得不錯的回報。 比如市場穩定的回報有5%,加了三倍的槓桿就是15%。 但是只要稍微遇到一些風吹草動,麻煩就來了。 接下來做假賬,用虛假的利潤糊弄出資人,指望哪天逆轉虧損,再接下來就是玩龐氏騙局,吸引新資金填漏洞,最後就以跑路收場。
在這個過程中,無意的騙子最後給逼成了有意的騙子。 整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有妄念的出資人,和有妄念的投資人,彼此的妄念相互形成正反饋,不斷放大,最後大家都人財兩空。 比如,今天中國絕大部分所謂的P2P金融創新,都是這個路數。 出資人也不想想,怎麼會有年化回報20%的好事? 而基金的管理人,以這麼高的成本融資,又怎麼能不玩龐氏騙局?
對於心存妄念之人,沒有道理可以講,你只能迴避他們。 作為投資人,我的原則是從來不接受這種人的錢,以免接下來會有無窮的麻煩。 因此,對於那些想投資我基金的人,我也會像約翰那樣把兩條醜話說在前面。
人們在自己做投資時,最悲催的就是一開始有一堆業餘的、心存妄念的師父,如果再遇到兩次好運氣,更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以後做事情,動作變形得 不得了,而且自己還不察覺。 我時常想,當初付給高盛那麼多顧問費還是很值的,至少他們教會了我投資的基本動作,即不要有妄念。
思考題:除了投資時人會有妄念,在其它什麼方面人們也有妄念?
吳軍硅谷來信 在 Coach Chiang Strength & Conditio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責任和自由
現在社會上看到越來越多自由工作者和創業者。其實一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和他所擁有的自由是成正比的。例如在一個工作裡,一個人總是怕擔責任,凡事都要上級點頭在做;遇到麻煩時,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逃避責任。那不用多久,你在這個工作裡也就失去了自由,成為他人的附庸。
有時候我們說一個人很不自律,也是因為他在逃避自己的責任。責任雖然可能是一種負擔,但往往也支撐著一個人自立。逃避責任一時好像可以得到解脫,但卻會讓人陷入更長時間的煩惱,因為逃避責任總會導致失去自由。
人失去自由後,就會成為犧牲品---別人的犧牲品,職場的犧牲品,社會的犧牲品。這種情況下,人的心裡很容易變得不健康,感覺都是外界在迫害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抱怨,如果追朔這些抱怨的根源,有時未必是外界在迫害這個人,而是這個人自己選擇了逃避責任。
我們說一個人要自律,最重要的不是說要遵守法律等等,而是勇於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責任可能讓人感覺沈重,但不接受這種沈重,人就無法真正成熟。
---節錄自吳軍 硅谷來信
#越自律越自由 #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