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影像專訪 NO.99 】死亡 不是終點|導演 陳志漢
陳志漢作為導演的第一部紀錄片為《My Father, My Mother》,以一名婚姻顧問(媒婆)如何介入調解雙親長久婚姻問題為主題,於2013年完成短片版本,在半島電視台播放。迄今他仍舊持續拍攝這對老夫妻,意圖完成長片版本。而這對夫妻在結婚64年後離婚。陳志漢表示,他想要拍到最後,以影像紀錄爭吵幾十年的兩人,如果有一方真的辭世,留下來的人反應為何。
2017年完成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方為陳志漢的首部紀錄長片,題材為大體老師(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解剖教課用)徐玉娥。陳志漢主要是拍攝徐玉娥的丈夫林惠宗、教授解剖課的蔡老師,以及醫學系學生等。
同樣是進入醫療體制的《一念》,則是在2018年上映,陳志漢分為兩條敘事線,一個是緯緯與他的媽媽,一個是反無效醫療大將吳育政醫師和已癱瘓在病床7年之久的劉進育。
對陳志漢來說,如何深入地拍攝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紀錄片真正重要的核心價值。譬如《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不止是紀錄到林先生對太太的不捨情深,同時側面見證到他與女兒的相處如何因為必須處理遺體,而有著修復的可能。
另外,陳志漢在拍《一念》時,赫然發現,遠遠有比死亡更可怕讓人驚駭無從之事,以緯緯為例,如若他的母親就這樣再活十幾二十年,少年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漫長歲月?長期置身生死現場,陳志漢希望自己能夠把死亡拍得更清楚,讓更多觀眾可以直視、思考死亡,無須恐懼不安。目前,陳志漢在拍攝的安寧病房紀錄片,正朝著呈現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歷程的路線邁進。
小檔案
陳志漢,1979年出生,影像工作者,專事紀錄片導演及攝影職務。2008年和吳汰紝、李孟津共同創立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於隔年推出創業代表作,由吳汰紝導演、陳志漢攝影的《尋情歷險記》,入選多項國內外影展。
2013年,陳志漢發表紀錄短片《My Father, My Mother》,於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播出,成為台灣首位和該台合作之導演。同年復以《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榮獲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之最具國際潛力獎,該片為陳志漢執導的首部紀錄長片,完成於2017年。2018年,陳志漢第二部紀錄長片《一念》上映,深入到醫院現場,對無效醫療議題進行紀錄,重啟人們對台灣健保、醫療體制的關注與思索。
(採訪 / 沈眠 攝影 / 林艾德 剪接 / 徐珮珊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http://bit.ly/2PVoJHu
🎥更多攝影師專訪:http://bit.ly/2PkyzSN
#導演 #陳志漢 #紀錄片 #一影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
吳孟珊專訪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一影像專訪 NO.99 】死亡 不是終點|導演 陳志漢
陳志漢作為導演的第一部紀錄片為《My Father, My Mother》,以一名婚姻顧問(媒婆)如何介入調解雙親長久婚姻問題為主題,於2013年完成短片版本,在半島電視台播放。迄今他仍舊持續拍攝這對老夫妻,意圖完成長片版本。而這對夫妻在結婚64年後離婚。陳志漢表示,他想要拍到最後,以影像紀錄爭吵幾十年的兩人,如果有一方真的辭世,留下來的人反應為何。
2017年完成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方為陳志漢的首部紀錄長片,題材為大體老師(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解剖教課用)徐玉娥。陳志漢主要是拍攝徐玉娥的丈夫林惠宗、教授解剖課的蔡老師,以及醫學系學生等。
同樣是進入醫療體制的《一念》,則是在2018年上映,陳志漢分為兩條敘事線,一個是緯緯與他的媽媽,一個是反無效醫療大將吳育政醫師和已癱瘓在病床7年之久的劉進育。
對陳志漢來說,如何深入地拍攝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紀錄片真正重要的核心價值。譬如《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不止是紀錄到林先生對太太的不捨情深,同時側面見證到他與女兒的相處如何因為必須處理遺體,而有著修復的可能。
另外,陳志漢在拍《一念》時,赫然發現,遠遠有比死亡更可怕讓人驚駭無從之事,以緯緯為例,如若他的母親就這樣再活十幾二十年,少年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漫長歲月?長期置身生死現場,陳志漢希望自己能夠把死亡拍得更清楚,讓更多觀眾可以直視、思考死亡,無須恐懼不安。目前,陳志漢在拍攝的安寧病房紀錄片,正朝著呈現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歷程的路線邁進。
小檔案
陳志漢,1979年出生,影像工作者,專事紀錄片導演及攝影職務。2008年和吳汰紝、李孟津共同創立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於隔年推出創業代表作,由吳汰紝導演、陳志漢攝影的《尋情歷險記》,入選多項國內外影展。
2013年,陳志漢發表紀錄短片《My Father, My Mother》,於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播出,成為台灣首位和該台合作之導演。同年復以《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榮獲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之最具國際潛力獎,該片為陳志漢執導的首部紀錄長片,完成於2017年。2018年,陳志漢第二部紀錄長片《一念》上映,深入到醫院現場,對無效醫療議題進行紀錄,重啟人們對台灣健保、醫療體制的關注與思索。
(採訪 / 沈眠 攝影 / 林艾德 剪接 / 徐珮珊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http://bit.ly/2PVoJHu
🎥更多攝影師專訪:http://bit.ly/2PkyzSN
#導演 #陳志漢 #紀錄片 #一影像
吳孟珊專訪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一看,不論是否認同大台新聞部的作風。
究竟 TVB 發生咩事?
無線的問題並非僅僅染紅
前員工:籲勿誤中副車傷害有心人
「你未必知道你鬧緊嘅德軍士兵偷偷地救緊猶太人」
* * *
弁言
16/6 反送中遊行,民陣發言人在終點接受記者群訪(扑咪)。遊行民眾發現了無線新聞,不忿如火山爆發,包圍著訪問地點半小時,不斷喊「撤回」和「林鄭下台」之餘,叫得最多的口號,就是「TVB 收皮/垃圾/食屎」。
群眾是有意為之,欲迫使無線新聞無法刪走他們的呼叫。不過叫聲實在太大,訪問無法繼續,終須由其他媒體的記者出面制止。
然而群眾的不滿並非無的放矢。21/6 包圍警總,抗爭者堵路之初,無線訪問到兩名受阻司機,不但沒責怪抗爭者,更點明始作俑者是政府(bit.ly/2LIW5r3)。
筆者求證電視觀眾,從上午到中午仍見無線新聞有上述訪問,但到傍晚六點半新聞,上述訪問全被剪走。
一位觀眾解釋:「我奇怪竟然喺無線睇到,所以印象好深刻。」她對無線的印象亦可謂深刻,所以無線新聞很快便恢復「正常」。
無怪無線新聞的形象沉痾難救。但據悉無線 24 小時新聞與六點半新聞有不同的編輯考量,訪問在前者得以保留,惟在後者卻遭剪走。
是故非僅僅一句「染紅」可窺全貌。筆者訪問了兩位前無線員工,披露更多細節,解釋無線緣何至斯,俾讓公眾有更多思考,也有更多選擇。
* * *
一、青黃不接
前員工解釋無線從來親建制,不過當權者由港英變為中共。
回顧 03 年七一遊行,迄至 08 年汶川地震,公眾對無線的觀感依然正面。大學的老師會說:「TVB 雖然係建制,教你要乖要顧形象,但佢教到你點寫好睇嘅故仔。」
可是無線的形象自 08 年後江河日下,「同社會脈搏相距愈嚟愈遠」。前員工 A 見證著無線由盛轉衰,「佢由一粒耀眼嘅星,到而家暗淡無光。」
A 回憶自己最初入行,是在另一間電視台,上司幾乎都是無線出身,督促非常嚴謹。「(扑咪直播時)聽唔到你提問,會喪打電話畀你;對方答嘅唔係人話,依然會喪打電話畀你,要不斷追問到對方講人話為止。」
乃後轉到無線,採訪主任不再有此要求,A 一度相當不慣。彼時無線很多資深員工,俱已轉投有線和 Now。
但顛簸的漏船尚有一些好記者支撐,比如何文雯、林子豪、潘蔚林、方東昇、吳宜婷等等。全賴這些前輩面提耳命,尚有優秀的傳統得以傳承。
A 憶述另一同事,雖已離開無線,但一直感激周潔儀,以師禮事之。上一代的觀眾也許記得她,昔年每逢美國大選,都會由周潔儀主持,即時傳譯點票結果。她秉持老派記者的素養,會執聲線,捉懶音,督導新人最嚴。
「唯一有要求嘅就係周潔儀。份稿點寫先言簡意賅?點講觀眾先聽得明?點讀先唔會令人誤會有預設立場?依啲技巧只有佢先肯教。」他們仍記得周的教導,至今受用不盡。「點解 TVB 嘅 VO(旁白)愈嚟愈差?而家對咬字冇要求。」
關鍵的轉捩點是傘運七警案。周潔儀正是負責審核並允許播放七警報道的編輯,隨後遭到「流放」,撰寫外銷歐洲的國際花絮趣聞 - 沒人看的新聞。
參與聯署的編輯、採主、記者相繼求去,無線的菁英幾乎清廓殆盡,現在的記者多屬新人。「一班前輩同佢地傳承嘅文化已經連根拔起。」
* * *
二、把關機制失效
另一前員工 B 憶述一件真人真事:「有次上頭叫我地問黃之鋒有冇收過美國嘅錢。」
「如果喺專訪時請黃之鋒澄清仲可以接受。但扑咪時無端端咁問好奇怪,觀眾當然覺得你有偏見。你嘅資料來源嚟自邊度呀?」他們以「時間太短、太多行家提問」蒙混過去,推了這問題。
可是新人未必能夠抵擋。最近無線記者向毛孟靜議員提問,可能出於同一原因。新人既不會推搪又不善修飾,成為眾矢之的。
「而家做過蘋果同明報,幾乎入唔到無線。做過大公、文匯、星島、東方先有機會。」
B 強調新人未必差,亦未必偏頗。但他們再無資深的前輩點撥提攜;也欠缺閱歷和上頭周旋頡頏。昔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文化今成絕響,新人難抵上頭壓力,自然愈做愈乖,「佢地好聽老細話。」
而且新來的記者多屬報紙出身,「寫電視稿同報紙稿係兩件事。」均須久歷浸潤,反覆磨練,才能掌握到遣字用詞。資深的前輩俱已星散;新人的出品便見參差。
過去無線的港聞有嚴謹的二重審稿機制。記者撰寫新聞稿後,會先給採訪主任審視;再給國際新聞的編輯過目。後者通常是經驗老到的採主,才能晉升此位。
採主的把關至為重要,會全面檢查報道是否準確、內容的取捨拿捏、選用哪位受訪者的片段等等。至於國際新聞的編輯,則會進一步檢查字眼等細節。
B 披露上述機制今已名存實亡,大部分港聞的採主放棄把關,將改稿的責任下放予首席記者或高級記者。但誠如前述,資深記者早已寥寥無幾,現時首席記者和高級記者其實年資尚輕。
採訪主任的責任除了審稿,另一重要職務就是負責每日的工作調配,比如分派隊伍跟進突發新聞。B 解釋新聞部的士氣低迷,彌漫推諉之風,若干採主既不想沾稿,也不欲承擔指揮之責,反而要攝影師為調動拍板。
「官僚嘅問題早已經存在,採主唔敢落決定,驚落錯決定。而家情況更差,連起碼嘅互信都冇,大家都自己顧自己,甚至互相投訴。」
* * *
三、幕後黑手都係「花哥」?
「花哥的確事事關心。」A 回顧自己尚在無線,袁志偉*的確宵旰憂勤,事無大小事事過問,務使下屬不敢逾越。
(註:「我好似冇聽過同事叫佢袁生,大家都叫佢花哥。。。」)
過去無線有一獨特風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每逢「花哥」外遊,就是無線新聞「小陽春」的時候。「佢唔喺度就作反,啲報道即刻 sharp 左好多。有時佢番嚟會追究,但好多時佢冇為意到就算。」
不過「小陽春」的日子已愈來愈少,近乎曇花一現。畢竟袁志偉已升上管理層,管不了那麼多。「好多時佢未出聲,下面嘅人(總監、經理、編輯、採主)早已經出手干預。」
A 說在傘運期間,「唔乖」的同事都不得落場採訪傘運。其中一人更被調往朝早五點更 - 做《香港早晨》。「確保左係『安全』嘅記者出去做 live,唔會亂講嘢。」
網絡不時重提民建聯總幹事陸漢德,A 澄清他既無實權,也早已離開無線。現在是由黃淑明接任袁志偉升遷而留下的總監位置。
黃淑明既掌管所有稿件;也監督所有影片。在她治下影片的剪輯和長度,更嚴重地向建制靠攏(詳見 BBC:bbc.in/2NYvl8C)。
A 說:「有啲時候花哥比明姐更會聆聽同事;明姐係鐵板一塊。以前審查尚有些少機會突圍;而家審查已經制度化,明姐要滴水不漏。」
無線只能用錢挽救士氣低沉。自傘運起已新增一項津貼,名為「hardship allowance」。最近數月若干記者接連獲得加薪,更打算提高新人的起薪點到 $ 16000。
「一入去就萬六蚊,應該係三台(無線、有線、Now)之中最高。」A 說無線素以「孤寒」著稱,現在的薪津高得誇張,是想用錢換取服從。「有啲似而家警察嘅 OT 補水。hidden message 就係 you are well paid for it。」
* * *
四、同流合污就係共犯,大可辭職唔撈架?
因此網絡盛行一套說法,既自願加入建制,即自願成為共犯。唯有辭職方可撇清責任,否則便是同流合污。
B 理解以上批評,「我喺 TVB 時一直自責。但現實係 TVB 最入屋,最多觀眾受影響。」不但商場和公營機構都播無線新聞,他更得悉無線想指染港鐵車廂,取代有線電視。
B 解釋難以收視作準,必須考慮無線在公共空間的佔有率。辭職不會令無線癱瘓,只會進一步加速換血。趨慕大台名氣而樂於聽話的人多的是,若無線內碩果僅存的有心人都意興闌珊,結果只會更形惡劣。
何況媒體的市場甚小,不是話走就走話咁易。在七警案中,幾位無線職員堅持原則但保持低調,沒有參與聯署,結果轉工都遇到阻滯,不少人心灰意冷,從此離開新聞業。「我地當然覺得佢地冇錯,但現實就係世人會提防。」
攝影師的處境更加艱難,他們多是師徒制出身,專長只能在行內打轉。而且人到中年,難有轉型可言。
* * *
五、Camman 心裡苦,但 Camman 不說
民眾對無線的不滿,往往轉為針對攝影師 ,妨礙他們拍攝。
A 從其他媒體的 live 見過無線攝影師遭包圍,奇怪新人記者不但沒保護攝影師,反而站在後面旁觀。
「我喺無線前輩一直教我,記者要第一時間企喺前面,為攝影師出頭。」類似的阻撓在大陸司空見慣,前輩一直言行身教,但凡攝影師受滋擾,記者都要挺身而出。「有咩不滿同我講,唔好阻我同事,一定係咁。」但如今無線攝影師似乎要為自己單打獨鬥。
A 說無線仍有著行內最資深的攝影師,即論反送中運動,仍數無線拍出的新聞片最可觀。
「佢地嘅責任就係有咩影咩,對攝影師最大嘅侮辱就擋住佢支 Cam。」作為電視台的低層,攝影師無權左右編採。他們沒有參與無線的操控,A 勸公眾不宜針對不善言辭的他們。
早於傘運之初便有攝影師向 A 訴苦,他們都拍到警察濫權的片段,只不過無線一秒都沒播出。928 施放催淚彈,現場大亂,一位在無線在行內皆屬老行尊的攝影師,雖與記者失散,依然身兼兩職,一邊詢問民眾遭遇一邊拍片。
A 回顧聯署當日,眾多車長、攝影師、工程人員都對記者說:「我地等左依日好耐喇。」他們都是電視台的底層,人微言輕。唯有記者及以上的職級開口,才能為他們出氣。
「佢地只係一班麻甩佬。但佢地知道世界發生咩事。」A 理解民眾的憤怒其來有自,但呼籲勿誤中副車。
全因媒體披露,公眾方知先後救起跳橋少年和落單警察都是同一無線攝影師。「我地係唔妥希特拉,但你未必知道你鬧緊嘅德軍士兵偷偷地救緊猶太人出去。」
* * *
* * *
* * *
照片攝於 2014 年雨傘運動,記者簇擁黃之鋒。
吳孟珊專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吳孟珊專訪 在 吳孟珊二胡WMS Erhu - 【廣播專訪吳孟珊2016胡琴獨奏會 ... 的必吃
【廣播專訪吳孟珊2016胡琴獨奏會】 今晚與明晚,凌晨00:00-01:00播出歡迎收聽由美麗的采琦所主持的「音樂地圖」 臺北地區FM93.1 或臺北廣播電台網站線上 ... ... <看更多>
吳孟珊專訪 在 2022士林商工科系-房地產相關影片討論,精選在Youtube上的 ... 的必吃
本集主題: #彩墨展#吳孟珊專訪△探討存在與轉化-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 ... ... <看更多>
吳孟珊專訪 在 無題 的必吃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