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成年前才需要監護權
現在孩子已經3歲近2個月,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等到18歲....
那天已不再需要監護權了.....
-----
作為同志收養家庭的原罪?跨不過的門檻? 😩
【回顧2021/3/30舊文】
作為「同志家收養家庭」,我們既要背負著社會對「同志家庭」的不理解,也要背負社會對「收養家庭」的不理解
但這都還好,至少至少,會希望不要連法律上,設置著我們跨不過去的門檻
歧視一:同志要收養小孩要維持單身🙀
我們當年要收養送件前,748施行法通過了,原本是想要結婚的,但我們被阻止了,因為如果我們去結婚,我們會變成「不合格的家長」
現行法律逼得我們「先有後婚」
這也讓同志伴侶
被迫捨棄雙親收養的條件😭
只能將就單親收養的條件
用比較差的經濟條件、比較差的照顧資源條件來進行收養媒合
雖然收養機構,通常會要伴侶兩人一起走整個收養過程
但最後法律上,又只能呈現一個人的資料
用伴侶的方式要求同志收養人
但只給同志收養人較差的法律關係
歧視二:已婚同志要再收養小孩要先離婚🙀
朋友們問我們:「我們想收養小孩,但我們已經結婚了,那怎麼辦?」😟
只能看家人能不能允許你們先離婚?或去辦離婚,但不要讓家人知道?這會不會很觸霉頭?這會不會反而在收養程序上,因為有離婚的記錄,變成婚姻關係不佳的理由?
為何國家法令要逼著社工要已婚同志先離婚?衛福部要社工不可以要已婚同志先離婚,那要怎麼幫助已婚同志收養小孩?衛福部自己要不要說清楚?
我們家,已婚,想要再收養二寶,但我們需要先離婚,才能收養?憑什麼當初叫我們收養送件不能結婚,現在又要我們結婚?
我們同志收養人能不能結婚,都是國家的行政立法說了算😢
歧視三:已婚同志要收養配偶小孩
好不容易完成所有的收養程序,孩子入戶口了,我們登記結婚了🙀
從2014年9月20日衝戶政,登記結婚,被這個國家拒
終於在2021年1月20日得以在彼此身份證的配偶欄,看到彼此的名字
現在要我們先離婚再收養小孩就算了
為什麼不讓喵爸可以收養肉肉?喵爸就是肉肉的爸爸
為什麼連讓喵爸成為肉肉爸爸的權利都沒有?
異性伴侶親生子女沒這個問題,異性伴侶無血緣收養子女沒有個問題,同性伴侶親生子女沒這個問題,就只有我們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子女會遇到這種鳥問題
歧視四:沒親權就沒辦法留職停薪🙀
原本我們在收養程序中,是希望圍爸先育嬰留停半年,全心照顧肉肉;再換喵爸育嬰留停半年,全心照顧肉肉。
但748施行法通過後,沒有允許我們共同收養。喵爸沒有親權,所以喵爸沒有資格申請育嬰留停。最後,我們只能決定先送托嬰中心,請人照顧。
歧視五:沒親權,進修也沒辦法留職停薪🙀
喵爸在一邊工作,一邊進修,一邊育兒,原本要進行諮商實習,但育兒的責任感,讓喵爸更多時間投入育兒,陪伴肉肉。蠟燭真的沒有辦法三頭燒。
最後喵爸選擇兼顧工作與育兒。如果喵爸有親權,就可以選擇以育嬰的理由申請延長修習年限。而不是,沒有選擇。
歧視六:沒親權就沒醫療同意權🙀
每次到診所、醫院,都是圍爸填資料、圍爸簽名,因為喵爸沒親權,就算有委託監護,也沒有醫療同意權。
憑什麼這個國家法令,要讓一個當爸爸的人,當女兒生病時,連處理自己女兒醫療照顧的權益都沒有?
歧視七:沒親權如果法定監護人掛了,那孩子怎麼辦?🙀
如果圍爸突然心臟不跳了,呼吸停了,那孩子的監護人會變成誰?
肯定的是,這個監護人不會是喵爸
那什麼時候才會是喵爸成為監護人?連圍爸死了,喵爸也無法成為監護人…因為喵爸只是法律關係上的陌生人,因為748施行法,沒有允許同志家庭有姻親,連姻親都不是
歧視八:沒親權,但是孩子家長的配偶,又有委託監護,那這個人是……🙀
每次去銀行、郵局、證券、戶政,只要處理到肉肉的事
只要出示戶籍資料,就會進入澄清孩子有沒有雙親,要不要另一個法定代理人來的問題,陷入無限循環,原本辦理5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就會搞好幾個小時
法律就是沒有給肉肉同志收養雙親的權利,我們才需要辦委託監護
委託監護就是圍爸不能親自處理時,委託喵爸處理監護的意思
不要再鬼打牆,請行政、立法給我們親權呀!
同志收養家庭的孩子,被剝奪了擁有雙親的權利
不符合最佳利益
孩子只有成年前才需要監護權
現在已經過了2年半,不要讓我們的孩子等18年😭
#同志收養家庭 #法律困境 #生養平權 #收養自由 #性傾向平權
#他是我爸爸 #同性配偶收養 #親權 #兒童節 #兒童最佳利益
同時也有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Niki 妮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倆的愛巢2nd》為南月ゆう老師《我倆的愛巢》的續集,為先前出版的《再見遊戲》、《改變世界》的衍生作。《我倆的愛巢2nd》自三月發售起也在chilchil上也維持著前十名的好成績,廣播劇也已經確定製作。劇情敘述匡人和旭在心意相通後的甜蜜同居日常,以及在深入彼此的原生家庭後相互扶持的過程。 上集內...
「同志家庭問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Niki 妮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討論] 同性家庭養育對兒童沒影響嗎- 看板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人生,父父母母養》當同志成為雙親同志家庭的故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同志家庭問題 在 同志家庭不利孩子的成長嗎?... - 報導者The Reporter - Facebook 的評價
同志家庭問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我是江俊翰,我是一名同志,我是個Gay
這30多年來,因為過去社會風氣還沒有辦法認同,我從事演藝圈,必須隱瞞我的身分,這心中無法形容的壓力,其實常常讓我懷疑選這行到底是對是錯……
我在感情路上並不順遂,因為個性較為封閉,所以能夠有幸認識相同性向的人的機會並不多,但我交往過的對象都是善良的人,為了保護我,甚至沒有公開交往……
我前兩年出過事情,讓我患有輕度的憂鬱,機緣巧合,我在IG認識了這位P先生,我們偶爾交談,真正認識他是去年4月,我有機會和他有密集的交談,確認對彼此有所好感,於是約了見面,看了電影,我認為對方是個可以交往的對象,隨後,我邀他跟我一起同住,成為彼此的伴侶…
剛開始在一起,我們過的很幸福,我進劇組前幾乎都會接送他上下班,不過就在某一天開始,這樣的生活開始變了調……,我發現他突然很容易起疑心,比如我整理居家環境,他會懷疑我趁他不在約人回家,或是我打個盹,他也會懷疑我為何那麼累,甚至對於我跟粉絲的互動,他都認為有曖昧,以致我們會因他莫須有的指控而吵架,各種栽贓、污衊或無中生有的指控,都讓我們的關係破裂,甚至我曾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拿刀傷害自己,我左手背的刀傷,就是這樣而來的,我只希望他停止這一切不理性的行為。
或許他因為家庭因素,所以一直都沒有安全感,他也一直求助於專業,希望能夠幫助他改善容易猜忌懷疑的問題……,但每一次莫名指控雙方爭執後,我的心軟原諒,只是換來一次又一次更嚴重傷害。儘管我嘗試過分手,但他的反應只會更激烈,他沒辦法接受分手,因為「分手」就等於是「拋棄」,甚至威脅我說,他過去交往過的人,分手絕對都不會有好下場,如果我真的敢這麼做,他第一件事就是向媒體爆料我是「同志」,他很清楚我是一個公眾人物,只要他這麼做就可以輕鬆毀掉我……,他不惜毀謗我還吸毒,甚至引誘他吸,我因為害怕同志身分曝光,還有因為過去的事件而失去演藝工作,就活在這種家暴、分手暴力陰影之中,直到昨天……
今年7月中,我們因為他的懷疑而起爭執,但受傷的除了我,還有我媽媽,媽媽為了保護我要搶我手上的刀而受傷,媽媽受傷是我不孝,我非常自責,我被他鬧到狀況真的不行了,去醫院住院,P先生才終於願意搬離,但對外卻一直宣稱是我們家人趕走他,儘管P先生曾經當著我媽媽的面發誓,說不會再傷害我,但可惜的是,他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他對我家人的承諾…
原本出院後,所有人都勸我不要再跟P先生聯絡,但我一直都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擔心他,他也好幾次提及懷念過去的生活,甚至,他跟我提到經濟困難,我還二話不說就匯了一些錢給他,對我來說,即使他做出這麼多傷害我的事,但我也顧念情份,不希望看到他生活困難。
他在FB跟IG上的發文內容,對我的各種指控,都是不實在的,是分手暴力的一部分,我看到他所寫的那些不實指控,心裡只有痛還是痛……我在生活中對他的照顧、假日我開車載他去許多地方玩、每天叫不同的宵夜給他吃、一起看影集、一起出門吃飯看電影、他全部都不提,然而,如果我真的這麼糟,他為何一直巴著我,就是不肯分手呢?
面對以同志身分來威脅我的人生,我必須挺直腰桿說,身為同志我沒有錯。我一直不願意攻擊P先生,我總相信人性本善,我知道P先生情緒一上來失控,就會做出脫序的行為,我雖然遍體麟傷,但我還是對人性抱著一絲希望………
所以,我要跟P先生說,你對我的傷害如你所願已經造成,但真的請你適可而止,兩人個性不合,真的沒有必要為了你自己不願意分手,而用這種偏激想要毀掉別人的方式來傷害人,這些傷害對我來說,真的已經夠了,會跟著我一輩子了。
同志家庭問題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會員大會暨「特殊情況,特殊看見」延續會》
今天真是新奇又豐富的一天!
因為疫情,第一次結合實體與線上的會員大會,從早上開始就一直克服各種技術問題,謝謝各位會員的支持與配合,更感謝現場理監事們超級迅速解決各式各樣的狀況,讓會員們不論在現場與在線上都能參與今天的會議與課程。
淑芳老師的課程一如往常的令人感動,不禁想起剛開始上淑芳老師的課程時,就是被這份堅持而感動,就此一頭栽入支持泌乳家庭的路上。
台北榮總張凱惟醫師分享「子病母治」「釀奶」的概念與實際應用在治療新冠肺炎孩子的例子,真的很難得! 控制濕疹的部分其實與西醫的母親飲食控制是一樣的道理呢!
林口長庚徐任甫醫師與我們分享益生菌的實證與應用,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大家對益生菌都更理解了!
接著是在協會粉專上直播的內容,希望分享這些節目給所有泌乳家庭與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母乳哺育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更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
聲樂家簡崇元老師的母乳讚嘆,雖然聽不懂歌詞也感受到歌曲中,想跟媽媽在一起、不想跟媽媽分開的心情,就像肌膚接觸時媽媽寶寶互相安慰的感受!
接著是協會成員們F6的出道舞台! 感謝鍾秀靈、張文姝、蔡明郁、周采霖、周立婷與范薰方六位夥伴一起帶來的揹巾之舞,疫情之下她們揹著假娃娃在台上跳舞,在家她們可是揹著寶寶跳舞的! 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夥伴和協會寶寶一起加入! 歡迎各位家長欣賞我們的直播影片,也可以揹著寶寶一起在家跳舞,帶小孩也一邊可以運動喔!
下午的座談會主題在台灣可能都是較少提及的,特殊狀況下的持續哺乳: 由長庚郭靖怡醫師為我們說明緊急情況下的哺乳、呂筱涵醫師討論雙胞胎哺乳的相關考量以及同家會黎璿萍秘書長與我們分享同志家庭的母乳哺育,我覺得學習很多,很希望未來還可以針對這些特殊議題再開設課程或工作坊,能有更深入更細緻的討論與分享!
接著是「孕產哺育是生活或醫療? 健檢當前泌乳專業養成與法規」跨學科討論會,超級感謝花蓮縣朱家祥局長特別來台北分享花蓮的經驗,花蓮的孕產婦有兩次衛生局補助的哺乳諮詢,真的超級幸福,重點是孕產友善措施明顯改善了新生兒死亡率! 真心希望未來全台各縣市的孕產婦都能享有這種福利! 兒福聯盟宋玉慧主任分享他們利用正向家庭訪視輔導的經驗,滋養式照護的概念其實與哺乳的原則不謀而合! 鍾秀靈顧問分享了自身不同的孕產哺育經驗以及平時利用家訪與課程增能家長的心得。更感謝許淳森理事長與許美月理事長蒞臨指導,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未來合作發展的方向!
最後感謝各位會員的支持,我順利連任理事,也承蒙各位理事推選為下任理事長,從淑芳老師手上接下這個重責大任,真的很感謝各位的信賴! 未來我會盡力做好對內溝通協調,對外合作聯盟,持續建立泌乳顧問的專業與倫理,讓各個學科對支持泌乳有興趣的人員,都能經過專業的課程、臨床的實習與嚴謹的認證獲得良好訓練與證照,也讓需要泌乳照護的機構、家庭與社區都能找到合作愉快適任的泌乳專業人員,讓台灣與各地華人的泌乳生活更受到支持,更能享受哺乳育兒生活!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
#泌乳顧問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泌乳支持是一種專業
#孕產哺育需要全方位跨領域的支持
同志家庭問題 在 Niki 妮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倆的愛巢2nd》為南月ゆう老師《我倆的愛巢》的續集,為先前出版的《再見遊戲》、《改變世界》的衍生作。《我倆的愛巢2nd》自三月發售起也在chilchil上也維持著前十名的好成績,廣播劇也已經確定製作。劇情敘述匡人和旭在心意相通後的甜蜜同居日常,以及在深入彼此的原生家庭後相互扶持的過程。
上集內容:旭和匡人開始一起同居,過著打打鬧鬧、會為一點小事拌嘴的幸福生活。雖然兩人過得愉快,但要一起面臨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不願公開同志身分的匡人,希望旭也能對外隱瞞他們的關係,而旭則是無法跨越自己的心魔,認為有缺陷的自己不可能得到幸福。彼此都努力想守護對方,卻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自己才是被守護的那個人……
下集內容:匡人帶著旭一起回到老家,讓旭以「朋友」的身分和他一起在家跨年。過往被親人細心養育的回憶,以及母親那句「隨心所欲地過下去就好」,讓匡人下定決心,未來要和母親坦承一切。雖然旭在一旁溫柔守護著匡人的變化,但匡人變得越是重要,越讓旭受過去的創傷所苦──
📌成為頻道會員加入「專屬聊天室」: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MJvCNKFYjOjcwh2b4f7pbA/join
#我倆的愛巢 #南月ゆう #BL漫畫 #Niki妮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cial Media
✔YouTube:https://pse.is/Niki_YT
✔IG:https://pse.is/Niki_IG
✔FB:https://pse.is/Niki_FB
✔微博:https://pse.is/Niki_weibo
✔B站:https://pse.is/Niki_bilibili
✉️ 合作洽談信箱:loveniki0108@gmail.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st
►相機:Canon G7X Mark III
►剪輯軟體:威力導演365
►製圖軟體:PhotoScape X RP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相關必看內容
►BL小說/ BL漫畫/ BL動漫:https://bit.ly/32ISBJU
►BL戲劇:https://bit.ly/32Ejr5W
►旅遊:https://bit.ly/33I1J2t
►美妝穿搭:https://bit.ly/2CG7ulr
►生活Vlog:https://bit.ly/33SgzE1
【頻道關鍵字】Niki妮奇|美妝保養|穿搭|旅遊|耽美|BL|美食|Vlo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41RSd1sEvI/hqdefault.jpg)
同志家庭問題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每個人的培養皿都不同,但都養著相似的孤獨」- 孤獨培養皿(鄭宜農)
面對自己培養皿裡的孤獨與不安,將它們整理後夾入玻片中,再用顯微鏡來檢視它們;這是一個長大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獲得了「自由」
聽見不一樣的宜農
▶ 跟朋友分享新創作來排解不安:「你聽,我是不是個天才?哇哈哈哈」
▶ 一部讓宜農每看必哭的卡通 - 如何面對孤獨
▶「我讓你失望了嗎?」- 面對不符合別人期待的恐懼
▶ 對宜農來說,什麼是「自由」
🎈 加碼:宜農的漏網訪談片段將於鬼島 FB / IG 粉專釋出,隨時鎖定不要錯過喔!
🎵 派對主題曲 🎵
鄭宜農 ft. 阿爆(阿仍仍)ft. Chunho -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 派對教科書 📖
孤獨培養皿: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212
🎈 想跟我們一起 happy? 快按下訂閱、Apple Podcast 五星留言,即可免費入場!
😎 派對不提供酒水(歡迎自備邊聽邊喝),但有滿滿的 Girl(誒不是 ...,是 Girl POWER 呦~
➖
💂♂️ 派對主持人介紹:
ZOE(李菁琪律師):她跨足法律圈、政治圈、podcast 圈,擁有 PTT 56 分身帳號的社群觀察家,同時也是台灣最佳 podcast 節目主持人得主 - 鬼島之音《大麻煩不煩》主持人,並現任臺灣綠黨祕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問題收集器。
ZUKKIM(張竹芩教授):她大半人生都在關注性別議題,博士學位專攻如何好好講話(人際傳播),在同志倡議團體獻力長達十餘年、專注家庭與教育議題,人稱「腦波控制 Z 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綠黨前秘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百科全書。
➖
本派對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製作、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派對主辦:
主持 - ZUKKIM 張竹芩 & ZOE 李菁琪
製作人 - 許凱西 Cathy Hsu
執行製作 - 劉崔佛
剪接 & 混音 - 林迪諾
📩 派對信箱|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MB01YHINKYI5AT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Puuz6ZNfqI/hqdefault.jpg)
同志家庭問題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各位 party people,有收到派對邀請了嗎?還沒的話,快加入鬼島 FB 和 IG 粉專 👇
【 全臺最重口味女力趴 - 第四趴 】
主題:人工生殖法 - 斷開鎖鏈,讓生養自由!
節目:
人工生殖法:崇尚一夫一妻、 血緣至上的邪門歪道
凍卵凍的是心酸:如果沒有白馬王子來取卵,只能放到臭掉?
DIY 一個親子關係?「滴精」是個高風險的操作
同志伴侶 NO NO NO:婚姻 NO!生小孩 NO!領養 NO!
妳,想生孩子嗎?(本派對只提供氣氛、不提供房間,謝謝!)
🎉 After Party 請走這 🎉
少子女化對策納入同志家庭連署案:https://bit.ly/SZNHDCPetition
🎈 想跟我們一起 happy? 快按下訂閱、Apple Podcast 五星留言,即可免費入場!
😎 派對不提供酒水(歡迎自備邊聽邊喝),但有滿滿的 Girl(誒不是 ...,是 Girl POWER 呦~
➖
💂♂️ 派對主持人介紹:
ZOE(李菁琪律師):她跨足法律圈、政治圈、podcast 圈,擁有 PTT 56 分身帳號的社群觀察家,同時也是台灣最佳 podcast 節目主持人得主 - 鬼島之音《大麻煩不煩》主持人,並現任臺灣綠黨祕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問題收集器。
ZUKKIM(張竹芩教授):她大半人生都在關注性別議題,博士學位專攻如何好好講話(人際傳播),在同志倡議團體獻力長達十餘年、專注家庭與教育議題,人稱「腦波控制 Z 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綠黨前秘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百科全書。
➖
本派對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製作、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派對主辦:
主持 - ZUKKIM 張竹芩 & ZOE 李菁琪
製作人 - 許凱西 Cathy Hsu
執行製作 - 劉崔佛
剪接 & 混音 - 林迪諾
📩 派對信箱|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MB01V4S9NKVFKF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uVD5RSU9BM/hqdefault.jpg)
同志家庭問題 在 《人生,父父母母養》當同志成為雙親同志家庭的故事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小孩很單純,只要有人疼有人愛就好!難道異性戀的 家庭 就一定沒 問題 ?同性有孩子就是罪?我相信你們會是很好的母親父親,加油! ... <看更多>
同志家庭問題 在 同志家庭不利孩子的成長嗎?... - 報導者The Reporter - Facebook 的必吃
【讀者投書】你也擔心,同志家庭不利孩子的成長嗎? 同志家庭的子女,在心理發展、性別發展上會不會有問題?小孩會不會容易被欺負?我聽說過同志家庭 ... ... <看更多>
同志家庭問題 在 [討論] 同性家庭養育對兒童沒影響嗎- 看板MenTalk 的必吃
若不適合在這討論將刪文
https://goo.gl/l7rFDd
同性家庭養育對兒童沒影響嗎
曾淑賢/中原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在最近幾周劇烈的同性婚姻爭議中,除了平等權的論戰以外,另一個最多被提到的觀點是
關於孩童養育與教育的問題。對於反同人士的質疑,許多支持同婚的人士舉證歷歷,指出
國外研究結果一致支持同性家庭與異性戀家庭養育兒女的結果無異,彷彿這已經不該是個
議題,只是反映出對方的歧視與偏見。
現有研究方法的限制
但是,從教育學研究的觀點來看,每一個可能影響孩童的政策本來就需要有更完整仔細的
樣本追蹤,評估孩童發展階段與其照顧家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才能得到比較有說服力
的結論。這方面的研究方法多半並非是以性別或社會學研究為主的學者所熟悉的,也因此
讓大眾對其結果可能有誤判的空間。
事實上,目前這些研究結果幾乎都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卻鮮少被指出的一致性,就是礙
於同性伴侶收養的個案量少分布又廣,這些研究都難以有代表性的取樣,也難以配對比較
或施測評估,以致於這類研究相較於其他教育研究的可信度較低(Eggebeen, 2012)。例如
:美國心理學會APA在2005年支持同性婚姻的摘要中指出:「沒有一份研究發現女同性戀
者或男同性戀者家長的孩子,對比異性戀家長的孩子,在任何重要方面上有不利之處。」
但是,許多學者卻發現其所引述的59份研究都不成熟且有許多嚴重瑕疵和限制 (Amato,20
12; Eggebeen, 2012)。支持此聲明的學者當然也知道此事,卻認為不成熟的知識總比完
全不瞭解好“some knowledge about a topic is better than no knowledge” (p.772,
Amato, 2012),因而聽在支持者耳中,就容易被過度解讀為「毫無差異」的結論。
筆者再以支持者最常引用的數據來源UCLA William’s Institute(美國長期追蹤性別議題
最具權威地位的研究機構)為例,其最新的研究報告(Bos, Knox, van Rijn-van
Gelderen, Gartrell, 2016)中僅有156個同性家庭訪談樣本,佔其總隨機樣本(95,677家)
約千分之1.6的比例(低於實際有養育孩子的同性家庭比例)。而做過家庭訪談研究的人都
知道,願意在電訪中表態的特殊樣本往往也是比較有自信或是持有顯明立場的,因此此樣
本的代表性可能是值得更多斟酌的。
此外,此論文的研究者先將這156個同性家庭中排除掉有經歷家庭變動(離婚或分居)的50
個(佔總數近三分之一),僅使用最後95個女同志所組成的家庭為樣本,以致未能呈現所有
同性家庭的樣貌。最後,此研究對於孩童受影響評估的測量方式,竟然只是使用僅有四個
0-5分的家長自陳問題:「請問您的孩子:1.多健康?2. 多不快樂?3. 面對問題時多冷
靜?4.寫作業時多需要協助?」相信任何人都看得出,用這樣簡單的提問來判斷孩童的發
展是相當不完整的,而且很容易受到主觀立場影響。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分依賴於這份研
究而無條件地支持同性伴侶養育。
同性家庭的高變動率
但類似被排除的樣本在稍早Potter (2012) 的研究中反而被納入了。他們從全美國幼兒園
的六歲孩童中隨機抽樣19107位學童,於1998年開始追蹤到這批孩童八年級(相當於國中二
年級,共九年時間)。根據其數學及閱讀成就測驗表現來判斷孩童的學習成果。結果顯示
,一開始成長於同性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後來在學科表現都比一般雙親家庭差。進一
步階層分析(HLM)發現孩子落後的原因可以被家庭後來的變動次數所解釋。家庭關係不穩
定顯然對學習有負面影響(Rosenfeld, 2015),而單親和同性家庭的孩子皆需要額外的關
注與支持。當然這個研究也仍然有類似樣本數不足的限制,但其掌握到同志伴侶撫養的孩
子比例還是比UCLA的樣本高出兩倍以上。
此外,Potter的個案到八年級時,85%的同志家長已經分手(事實上,女同志伴侶是100%離
異),相較於一般家庭的69%高出許多。其實已經有許多研究文獻一致性地證實,同性家庭
的變動率遠高於一般家庭,特別是女同志家庭(Schumm, 2016)。荷蘭統計局(2015)的十年
追蹤報告亦顯示女同志的離婚率是男同志的兩倍,但其養育兒女的意願卻明顯高出許多。
對兒童性傾向認同的影響
最後,同性養育對孩子發展和學習之影響程度雖然仍待更多嚴謹的研究確認,但在引導和
鼓勵同性傾向的結果十分明顯(因為親身的示範)。統整諸多研究結果可推估約有40%同性
家庭的青少年認同自己是LGBT,是同儕的三倍以上(Schumm, 2016)。如果這些孩子因這樣
的引導更認同自己的同性傾向,進而接受自己而活出更好的生命品質,我們應當樂見其成
。
只可惜,不勝枚舉的追蹤研究顯示,即使在對LGBT高度接納的國家,其成人族群仍有顯著
較高的性別流動、高憂鬱症、焦慮症、自殺傾向、與藥癮問題等等(Pl鐰erl&
Tremblay, 2015),顯示這些在同性伴侶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有更高的比例會承受並繼續
依循這樣因性別流動與關係變動所帶來的風險。這結果不可能全部都推諉於社會的歧視所
致,需要有更多與更持久的觀察才能逐漸釐清。
我們的孩子也要加入這個實驗嗎?
其實,婚姻如果只是兩個成年人彼此間對共同生活或親密關係的約定,本來就應該不分性
別地予以平等對待,而這也是筆者與許多支持同性婚姻者所共同期待的。但是在台灣社會
的文化脈絡下,目前的同性婚姻修法也必然與下一代養育相關連,並非「只是兩個成年人
的事情」。這部分就需要有更仔細的評估。
因此,身為教育研究者,在面對台灣近期可能要考慮開放同性婚姻與收養的時間點,筆者
不禁要問我們社會是否已充分掌握可能的假設與風險,因而願意一同參與這樣在西方國家
仍未完成的實驗方案?而誰又可以為那些性傾向認同可能被誤導,因而面臨婚姻家庭更高
變動風險的孩子負責?在保障同志朋友的權益與降低孩童可能受到的不必要影響之間,如
何拿捏準確合適的作法,是需要我們更謹慎地評估的,而非只是一昧的支持或反對。
心得:
不可否認一些研究認為同性婚姻對孩童的影響是不利的
1.不利養育孩童與雙方關係。
有些研究發現,單一性別之兩個人在家庭結構上發揮的角色,互補功能比較低。例如女同
志的婚姻讓兩個母親養育孩子,卻造成兩個母親彼此嫉妒競爭(Chrisp, 2001;Gartrell
at al., 2000),基於母性特質照顧孩子卻衍生出競爭關係,是同志家庭無法穩固的原
因之一。
2.子女缺少兩性平衡之角色典範。
研究顯示異性戀父母家庭的孩童,所表現的性別差異比同志家庭的孩童來得明顯。而且研
究顯示女同志家庭的男孩,因缺乏男性角色模範,而比其他種類家庭(男同志家庭、單親
家庭……)的男孩更少表現男子氣概,反而因耳濡目染而出現女性特質(Goldberg, Kash
y,& Smith, 2012),這是同志家庭無法兼顧男女平衡結構的結果。
3.同志彼此忠誠度不夠,難委身於長期關係,家庭結構脆弱。
同志的感情關係不穩定,進入婚姻後,家庭結構也比較脆弱。研究顯示孩子在穩定的婚姻
關係下成長比較好(Brown, 2004),不穩定與不確定的家庭會傷害孩子(Cherlin, 2009
)。2003-2004年Gay/Lesbian Consumer Online Census網路問卷調查7,862名同志,其中
42%的同志承諾關係(結婚或同居)維持不足四年,71%不到八年,只有9%超過16年(關啟
文,2013)。造成同志伴侶穩定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同性伴侶的關係不受家庭、文化及
制度支持,退出關係時也沒有阻礙(Biblarz & Stacey, 2010),形成合則來、不合則去
的現象。
二、子女福祉
1.同志婚姻關係不穩,導致收養子女的學業表現不佳。
研究發現在數學方面,同志婚姻收養的孩子比起異性父母家庭的孩子,成績比較差。很多
研究也確實顯示同志、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關係穩定的孩子。但是這並
不是因為家庭結構的關係,而是因為家庭的分裂、不穩定與改變,很容易影響孩子學業表
現(Potter, 2012)。此外,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18-39歲的年輕人,將受訪者
分成八種家庭類型,就40項與社會、情感及人際關係相關的項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異性戀雙親家庭養育的子女在不同方面皆呈現較好的結果,女同志家庭的子女在許多項
目上是八種家庭類型中結果最差的。
2.同性父母潛移默化其子女開放同性關係。
研究指出,6位由女同志所養育的成人子女(5女1男)表示自己跟同性有過性關係,而由
異性戀母親所養育的成人子女則沒有。而且女同志所養育的女兒,對同性戀行為很開放(
引自Gartrell, Bos, & Goldberg, 2011)。研究顯示,女同志父母對於子女的性別角色
,比異性戀父母更開放(Fulcher et al, 2008;引自Goldberg, Kashy, & Smith, 2012
),因為同志比較不會用社會刻板印象規範孩子。如Fulcher、Sutfgin與Patterson (20
08)研究得到的結論,父母的態度與行為比父母本身的性傾向,在孩子的性別發展上具有
更大影響力(引自Tasker, 2010)。我個人以為,同志婚姻的結構只有單一性別,子女比
較少均衡學習男女兩性角色的機會,所以孩子的人際關係,有可能比較拘泥於同性之間。
3. 同性父母影響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
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成人子女,發現女同志家庭的子女(介於18-39歲)比較少
認為自己是異性戀(69%,所有類型中最低),男同志家庭的子女為第二低(71%),原
生雙親家庭之成人子女則有九成(90%)認定自己是異性戀者。甚至同志家庭養育的女兒
在性伴侶(不分男女)數量,都比異性戀雙親家庭的女兒多。由此可知無論是成人子女、
或青少年子女,同性父母對於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均具重要影響力!
三、社會秩序
1.同志家庭子女受到不當性接觸比例偏高。
根據Regnerus(2012)的研究, 23%的女同志家庭子女表示有被父母或照顧者以性的方式
碰觸、強迫碰觸,或強迫發生性關係;同樣的事情在異性戀雙親家庭中只有2%。31%女同
志家庭的女兒表示與父母或照顧者,有過性接觸或遭受性侵;異性戀家庭的女兒是3%。更
誇張的是有48%女同志家庭的女兒及52%男同志家庭的女兒表示,曾經被強迫發生性行為!
這似乎跟同志性生活比較複雜有關
2.女同志家庭之女兒成為雙性戀的機率較高。
Gartrell、Bos與Goldberg (2011)研究發現在女同志家庭中,青少女比起青少年更加明
顯認定自己是雙性戀。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科醫師徐山靜公聽會的談話:
同性戀者常說,從有記憶開始他們就是如此,但據統計,他們首次被同性吸引時為10歲。
亞洲及台灣缺少同性婚姻成長的個案,若倉促立法,將使孩子成為白老鼠,猶如侵犯他們
的人權。近年有些有關於同婚家庭當中成長孩子的研究,顯示他們可能在情緒、心理、生
理受到傷害。
葡萄牙同性收養是全民公投覆決,希臘則是禁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6.117.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nTalk/M.1481043316.A.02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