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霧社事件更早 #原住民滅社事件
#泰雅族大豹社 #尋找隘勇線與餘族 #翻開台灣歷史的空白頁
【拉流斗霸】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lihi1.cc/vlqhP (9/30-10/7)
🎬導演:高俊宏
⠀
▃▃「拉流斗霸」(Llyung Topa)▃▃
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居地。
#為什麼這裡沒有原住民?
#三峽 大豹溪流域旁的一座陰廟萬善堂,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廟裡埋藏著日本殖民台灣時期,透過「隘勇線前進」入侵北台灣山林所留下來的數百具遺骨,那是一支被文獻記載為「滅社」的泰雅族—#大豹社。
⠀⠀
#導演入山百回 #在荒煙蔓草中不斷踏查
#找尋泰雅族大豹社被遺忘的血淚歷史
導演高俊宏,因緣際會知道這段歷史後,展開了為期三到四年的解謎行動。#這宗日軍殲滅原住民的第一波行動,遠比霧社事件更早,卻幾乎無人知曉。他決定入山數百次,用雙腳走出日人為奪取山林,而逐步修築的隘勇線遺跡,將這些遺跡,用GPS定位出來,追尋土地資本化的線索,翻開歷史中的空白頁。
⠀
#尋找隘勇線遺址
環繞大豹溪周遭的山野稜線,存在著大量的夯土、凹槽,壕溝與石砌的碉堡土裡面,埋有玻璃、酒瓶、刺鐵網的碎片,以及用來「#防蕃」的高壓電設備,這些破碎的地景遺跡與遺物,如同神秘的史前遺址一般,或者像一面摔破的帝國之鏡,密碼一般散落在,濃密的北臺灣森林裡。
⠀
⠀ ⠀
📣 #贈書活動 📣
📕 抽導演的書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https://reurl.cc/DZyXqR
⠀
⠀ ⠀
▃▃▃▃▃▃▃▃▃▃▃▃▃▃▃⠀
▎#什麼是隘勇線?
是臺灣早期漢人移民,逐漸向原住民地界拓殖,設於交界處的一種武裝保衛線。日治時代的隘勇線上險要之地,配備火砲、地雷、電流刺網等,並朝向鄰近的原住民部落群,發射空砲彈威嚇。——節錄自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
▎【TIDF專訪】《拉流斗霸》導演高俊宏:
以漢人之姿,探詢山林與原住民族歷史記憶
https://reurl.cc/431qyV
⠀
𝐋𝐥𝐲𝐨𝐧𝐠 𝐓𝐨𝐩𝐚
#泰雅族 #台灣 #歷史 #志繼部落 #獅子頭山
#部落 #戰爭 #遺跡 #田野調查 #樟腦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 訪問: 李莎莉 館長 本次展覽從南島先民數千年前的航海開始,展示南島族系人群在各島嶼落地生根後,因應當地環境,在物質文化上有了多樣的改變與創新。 此次特展與小島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共同合作,...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悠遊寰宇- 三分鐘看歷史-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國中會考】洪晏歷史/台灣史-史前時代與原住民文化 - Facebook 的評價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明國中歷史課本目錄網路上都找得到,少在那裡胡說八道。
根本就是道聽途說的中國史觀造謠彩虹媽媽aka護中盟。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
第一章 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文化
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的競逐
第三章 大航海時代臺灣原住民與外來者
第四章 清帝國統治政策的變遷
第五章 清帝國時期農商業的發展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社會文化的變遷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
第一章 日治時期的政治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經濟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第四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
第五章 戰後臺灣的外交
第六章 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支統領南台灣並打敗所有來襲國際武裝船隊的太陽之子王國,卻因為牡丹社事件的衝突引來日本征討之戰,事後更埋下了日本要拿下台灣的引線。
沒人可以料想到,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殲滅大清帝國北洋艦隊後,要求清國割讓台灣。清帝國竟把非其領地,自古隸屬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半壁江山,也一同割讓給日本。
隨後引來日本現代化大軍登台,害得島民在誓死守護領土、接續不斷的聖戰中死傷無數。因而讓族人們在自責中,逐漸喪失了往昔尊貴的民族自信。
三年前與原民文化基金會的朋友討論牡丹社大河劇的拍攝工作,為數不多的預算,要重現當年的故事,要怎麼拍,以及影片的核心應該彰顯的重點究竟是什麼?
應該是以原民傳統領域視角,重新詮釋當時族人的作為並沒有錯,只是族群文化的差異引發衝突。加上先前西方國家戰役之後簽署的合約,西方人並沒有履行的積惡,導致爆發牡丹社事件,以及後續的一連串大時代的衝突。影片得重現史實的文化背景,族人的勇猛與信念,讓全島國民瞭解這些歷史重大事件,其文化衝突的實際樣貌。藉此找回這支偉大王國族人們的民族自信,進而找回台灣所有族人們的民族自信。
這應該是這部大河劇所要呈現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所在。這是當時小編所給予的意見。
【摘錄】大龜文並非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有組織與規模的酋邦式實體政權,其社會秩序以眾多部落氏族或家系所構成,為一個貴族社會,酋邦最強盛時期曾統治二十三個盟部以及數個漢人村落,其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鄭氏、清治以及日治。
大龜文社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居整個大龜文王國內文社群的心臟地帶,在地勢上,有高山叢林及河川作為屏障。在整體社群分布結構上,有許多外圍的衛星部落作為護衛。主宰本社群兩大頭目是Cholon頭目家系及Lobaniyau頭目家系,彼此在合作、競爭與衝突的關係下,漸漸因為調適而增強了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使得整個王國的生命力在一段時期裡非常強韌,影響力不容忽視。
荷蘭據台時期就存在的探金路線,俗稱阿塱衛越嶺古道,從西海岸的南勢湖,向東經由內獅頭社到內文社,再向東進入麻里巴社地界,經由中麻里巴社到內麻里巴社,越過中央山脈主脊,一直到位於東部阿塱衛溪源頭的數位底藏際,可一窺長達數百年前即為排灣族群政治中心的大龜文社或內文社。
西元十七世紀,台灣進入荷治時期,大龜文自此開始出現在歷史資料中。此時,瑯嶠諸村是南排灣一帶的統稱,其中包括大龜文以及斯卡羅族的「瑯嶠君主」。在荷治時期前期,大龜文社與東印度公司關係友善,大員當局對其也相當禮遇,南路地方會議中所使用的排灣族話,被荷蘭人稱為大龜文語。
大龜文王國在歷史上與美、荷、清、日等國打了無數次的勝仗,其中包括一八七四年牡丹對日抗戰事件,接踵而來的內獅頭戰役、南蕃事件風雲再起,這一切都是大龜文王國誓死守護國土的國際戰爭,面臨異國列強的侵略,族人不分女老幼,皆慷慨激昂的加入聖戰。
祖先不畏強權、犧牲奮鬥的團結與精神,激烈的戰況震驚國際視聽,致使國際組織改變對少數民族人權的觀念與態度,數響所及,國際人權組織開始注重少數民族傳統的自然主權與地位,呼籲重視原住民族的所有權、狩獵權、捕魚、採集的權利及自我規律的權利。這些權利的根源在原住民族的社會中,在憑藉持續信條的主權認定之後應予持續存在,這就是大龜文王國在台灣史上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戰果。
為了讓內文社群的後代能夠重新找回過去大龜文王國的精神,並且重新提振內文社後人的自信心與歷史傳承感,散居在各地的排灣族人重塑一段重要的歷史記憶,並且也希望能夠還原排灣族大龜文王國的歷史地位。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
訪問: 李莎莉 館長
本次展覽從南島先民數千年前的航海開始,展示南島族系人群在各島嶼落地生根後,因應當地環境,在物質文化上有了多樣的改變與創新。
此次特展與小島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共同合作,串聯七位南島藝術家包括馬來西亞砂勞越、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紐西蘭、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以及大溪地等在內參與策展,藉由創作與當代物件將南島族群的藝術文化帶回原鄉之一臺灣,發現南島文化的隱性傳承,並聯合國內博物館與樂團: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Amis旮亙樂團共同展示出一百多件南島文化產物。
大家都生活於同一片海洋之上,即使距離遙遠,但共享的語言及文化,使我們仍緊密相連。
展期:2019.09.27~2020.03.08
時間:週二~週日,10:00 ~ 18:00
地址: 北投文物館 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電話:02-2891-231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在 悠遊寰宇- 三分鐘看歷史-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YouTube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