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最強,只求全力以赴》
12月初,我從關門古道下山才過了兩天,腳上被螞蝗咬的傷口都還在癢,就和Joeman、Hunter哥、Justin、Sean和小吳等一行六人,出發前往玉山,準備慶祝九妹的200萬訂閱。
我登玉山已經超過十次,但這一次以慶祝為目標的單攻,格外的有意義:不只是為200萬訂閱,更檢視了九妹和我自2018年相識至今的體訓成果,也同時是我自己第一次的玉山單攻。
細雨乍歇的夜裡出發、霎那的傾盆大雨、成為夥伴而互相體諒的每一次決策、之字碎石坡與峰頂岩石區的奮力喘息,最後堆積成了登上山頂的那一刻,人生永恆的感動與記憶。靠自己一步一腳印努力而來,甜美的第一次,是永遠鮮明的不滅回憶。看著九妹和Hunter激昂的心情與喜悅的歡呼,在白牆的包圍下,我彷彿看見了我7年前第一次登上玉山的景象,由衷同感喜悅與快樂。
登山不是比強弱,而是一次又一次探索精神與肉體可能性的過程,透過自己與自然的對話,看見身心的成長與苦難後的回甘。
我非常敬佩九妹,當大家發現我和他不時同框而聊起時,我常說「九妹今天的成就,是他應得的。」不認識他,就看不到他熱愛工作而努力的樣子、什麼都敢嘗試的勇氣、對目標的渴望、以及在許可範圍內對精緻完美的追求。這些東西,從兩年內他身體上的改變,就可以得到些許實證——體態的改變,是意志的展現。而從肥宅到可以單攻玉山,這條路他走了兩年,做朋友的就是不斷看他消風,順便為他的鍛鍊頻度、身體健康捏把冷汗。
有腦、有夢、有堅持,找到一個熱愛的工作並全心投入、求新求變,這就是九妹所走的道路。羨慕他嗎?不必羨慕,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特質,再想想願意犧牲多少來追求自己的夢想,我想,心裡就會有答案了。
不追求最強,但求全力以赴,唯有這樣,才能在極限的邊緣不斷成長、前進,並收穫路途上的一切美好成果、不帶遺憾地笑看每一個失敗。
至於這兩天報導的目標聖母峰,並不是什麼新的目標,早在2018年底,我、他、胡子在能高越嶺道摸黑下山的聊天裡,就有聊到這件事了。那是夜黑風高、整條路上只有我們三人時的閒談,當時和九妹不熟的我,以為他只是在開玩笑,所以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這兩年來,每次爬山,都或多或少會聊到這件事,我才漸漸意識到——他是認真的。
如今他已經從肥宅蛻變成一個可以單攻玉山的漢子,雖然距離「聖母峰」這個目標還有好一段距離,但這趟過後,我心底認為,只要他繼續前進,注重健康並持續鍛鍊,這鐵石般的意志力,終究有帶他登上世界之巔的那一天。
我也會努力跟上的,在存錢的部分XD
---
而這支熱血又勵志的影片,其實同時也是台灣點閱率最高的單攻登山安全宣導教材:
3:23 宣導玉山需要入園證、入山證,提醒觀眾記得掃描身分證報到
5:20 強調單攻需要嚴肅的時間控管,說明10點前未抵達排雲會被要求強制折返,點出體能風險管理概念以及國家公園政策
9:31 「任何垃圾都要帶下山,這是基本」,把基礎LNT融入自然的行為之中,不經意的發揚這種「本來就該這樣」的概念。
14:00 自我體能狀況評估、說明嚴格執行關門策略的狀況下一行6人已有2人不同意登頂。另外還有保暖層與裝備解說,再次強調單攻風險,重申一定要找有經驗的朋友一起。
22:53 再次嚴肅強調單攻的風險與體能門檻,不要隨意挑戰,需要萬全準備。
23:53 又一次強調體能的評估。
2020年因疫情使然,登山爆紅導致山難頻傳,許多人都疾呼要推廣登山教育,才能落實登山安全,這是對的。但「登山教育」最忌諱的,就是政府特別去找人製作影片或文字教材,因為那樣的東西不會有人想特別看,成效非常的小。更遑論用「系列課程」來「推廣教育」,那是因為——任何「課程」都接觸不到最危險的那群人,那些一時興起跑上山的人們,就算付錢給他,他也不會願意去上課。
推廣,要靠「文化」。
大眾的登山教育,需要靠文化的養成,漸漸地形成一種共識「爬山應該要OOXX」,擺脫過去的「蛤?爬山?喔好走啊!」,才能將觀念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心中,生硬的灌輸多數時候只會被無視。而文化的養成,正是靠每一個人,用文學、影片、圖片、表演、公開討論、新聞報導、嚮導傳授等逐漸養成的,是多不勝數且無法歸類的人們所一起完成,強而有力卻急不得。
在眾多的傳播管道裡,非戶外圈的名人踏入山林時,所製作的作品、傳遞出的「自然而然就是該這樣做」的各種大小事,會成為觀眾最好的「教材」,用最潛移默化的方式,達成面對社會的「登山教育」。
「九妹玉山單攻6人關門2人、胡子北大武都捨得撤退,你幹嘛堅持要登頂啊?」相信這樣的對話,或多或少,會在他們的受眾裡發酵,成為提升台灣戶外文化的種子與契機。
我自己不太拍片,畢竟二年來發現那不是我踏入公共領域的初衷,但有任何非戶外領域的公眾人物有登山大小事項的諮詢需求,都可以直接敲我,我必傾囊相授、知無不言,或者可以一起走一遭、聊聊天。就讓我們用自己的旅程,一點一滴養成屬於台灣的登山文化吧!
台灣 有 多少 人 爬 過 聖母峰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眾路線相當於熱門風景區,而沒有任何一個風景區能承受無上限的人流;所以那些幾乎沒有門檻、純新手也能去的路線,一個個都正遭逢嚴峻考驗。無論商業還是自組,人們都在努力計算能在僅有的宿營地裡塞進多少帳篷,只為圖一晚兩晚的「清靜」。
最後,這些地方都會成為以「遠離都市」為名的集中營,像個小城市般,人們摩肩擦踵、埋怨隔壁大聲放音樂、被滿溢的糞坑嚇傻、對散落的垃圾咒罵。
然後那些地方,就壞掉了。」
《 那天,我們在南湖北山眺望101 》
台灣很小。
前天和阿薇、熱血阿傑(黃仕傑) 、黃嘉龍等三位友人走了一趟南湖大山,重溫圈谷的美好時光。
最後一天我們站在南湖北山頂,被眼前的全景展望感動的久久不能自已,一待就是一個小時。無論聖稜線、宜蘭灣、龜山島、玉山群峰還是台中市、桃園市,全都盡收眼底。
視線正北方,群山綿延,層層疊疊,彷彿跟著稜線可以走到天邊。然而在那不斷的山巒起伏盡處,卻有著一脈,好似飄浮在雲端的山系。
它不是別人,正是大屯火山群,那個聳立著七星山的陽明山國家公園。
原來,那層托著群山的「雲」,正是都市的霧氣。在前景的最高屏障:北橫明池一帶海拔2101公尺的巴博庫魯山,和正後方大屯火山群之間的迷濛區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台北盆地,台灣人類世界最繁華的所在。
甚至,隔著超過70公里的距離,你還可以在迷濛的霧氣中,找到象徵台灣的人類建築鉅作:台北101。
台灣真的很小,但也很大。
如果僅憑雙腳,從這可以目視首都的地方,要花上十來天才可能抵達那高聳的建築之下。然而,我也可以在公路與汽車的輔助下,只用12小時就從台北的住處來到這裡。
家園的大小,取決於我們怎麼用它。
就像前景的山系,杳無人煙,南湖卻同時人滿為患。
我們都要謹記,這是個需要我們守護的小小家園。
---
受疫情影響累積的境外旅遊壓力,因本島疫情趨緩而在各大旅遊區引爆,那些本來就好玩又紅的地方,毫無例外的一一炸裂:蘭嶼、澎湖、宜花東...... 我們所能想像的「遠一點」的旅遊區域,如今全都萬頭攢動。
山裡也一樣。
和開放山林無關,那些本來就紅透半邊天,不管有沒有爬過山都多少會聽到,被長年炒作的「秘境」們:水漾森林、眠月線、嘉明湖... 等等,當然也跟蘭嶼綠島一樣,被無處宣洩的旅客淹沒,並讓管理問題一個又一個浮上檯面。
許多人以為,台灣的山要毀了,要被洪水般的遊客擠爆了。
但其實,只有近一點、知名一點的地方這樣而已。台灣最廣大而遙遠的中級山群,並沒有因為這波國旅狂潮而被人群攻陷,依舊是樹影搖曳、鳥鳴啁啾。
在登山爆紅的今日,管理層面要思考的並不是如何保育山林,而是如何維護我們的「大眾路線」:那些你能在網路上找到的,三天兩夜內付費就能去的行程。
秘境?不好意思,沒有體力甚至技術門檻、花錢就能到的地方,請不要對這兩個字抱有太大的期望,因為你將會看到滿滿的人潮,爭相和那一塊沒有人的背景合照,就像富士山頂和聖母峰基地營一樣。
我們只能在網路上看到俊俏美麗的主角們和背後的景色,卻看不見他們前方正排隊等待拍照的下一位主角們,準備到各自的同溫層與對山林陌生的朋友們,分享這一個「秘境」。
追求秘境不是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山裡滾個八天十天。但我們到底願意花多少心力,盡力讓這些沒有門檻的入門之地,稍微保有一點秘境感呢?
大眾路線相當於熱門風景區,而沒有任何一個風景區能承受無上限的人流;所以那些幾乎沒有門檻、純新手也能去的路線,一個個都正遭逢嚴峻考驗。無論商業還是自組,人們都在努力計算能在僅有的宿營地裡塞進多少帳篷,只為圖一晚兩晚的「清靜」。
最後,這些地方都會成為以「遠離都市」為名的集中營,像個小城市般,人們摩肩擦踵、埋怨隔壁大聲放音樂、被滿溢的糞坑嚇傻、對散落的垃圾咒罵。
然後那些地方,就壞掉了。失去最多的不會是生態,而是那份「靜」的價值,在山中留宿所能得到最讓人感動的元素,人們之所以上山的理由。
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真的很小,夠簡單又夠美,能過夜也大多重度商業化的地方也就這些:
加羅湖
松蘿湖
水漾森林
眠月線
玉山
雪山
嘉明湖
小溪營地
北大武山
奇萊南華
不多不少,剛好10個。
然而,除了國家公園有國家公園法能總量管制以外,每一個「不用申請」的地方,遊憩品質都在這波國旅狂潮裡「報復式下降」,中央政府對這樣的現象卻無動於衷。
「開放山林」,不只是一個口號,疫情意外帶動的山岳旅遊就像一面照妖鏡,用最苛刻的態度檢視這個政府,到底是喊喊口號,還是真的想要做事。
國家公園們已經為山林管理提供了一個行之有年的範本,如今面對人滿為患的新手村,去年在台上宣示開放的 蘇貞昌 院長是否真的有心推動改革,訂定完善的登山管理制度,讓主管單位有法可用、讓爆量的搜救需求得以宣洩,山友們都睜著雪亮的雙眼等待著。
雖然我幾乎不會去那些地方,
但我也不想看到這些新手村失去幽靜的價值,
成為富士山那般壅擠而不適的存在,
「去過一次就不會想再去」的地方。
希望我們能把小小的台灣,玩得很久、很大。
台灣 有 多少 人 爬 過 聖母峰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於不喜歡跟人一起擠的我來說,此文真是太共鳴。
《 那天,我們在南湖北山眺望101 》
台灣很小。
前天和阿薇、熱血阿傑(黃仕傑) 、黃嘉龍等三位友人走了一趟南湖大山,重溫圈谷的美好時光。
最後一天我們站在南湖北山頂,被眼前的全景展望感動的久久不能自已,一待就是一個小時。無論聖稜線、宜蘭灣、龜山島、玉山群峰還是台中市、桃園市,全都盡收眼底。
視線正北方,群山綿延,層層疊疊,彷彿跟著稜線可以走到天邊。然而在那不斷的山巒起伏盡處,卻有著一脈,好似飄浮在雲端的山系。
它不是別人,正是大屯火山群,那個聳立著七星山的陽明山國家公園。
原來,那層托著群山的「雲」,正是都市的霧氣。在前景的最高屏障:北橫明池一帶海拔2101公尺的巴博庫魯山,和正後方大屯火山群之間的迷濛區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台北盆地,台灣人類世界最繁華的所在。
甚至,隔著超過70公里的距離,你還可以在迷濛的霧氣中,找到象徵台灣的人類建築鉅作:台北101。
台灣真的很小,但也很大。
如果僅憑雙腳,從這可以目視首都的地方,要花上十來天才可能抵達那高聳的建築之下。然而,我也可以在公路與汽車的輔助下,只用12小時就從台北的住處來到這裡。
家園的大小,取決於我們怎麼用它。
就像前景的山系,杳無人煙,南湖卻同時人滿為患。
我們都要謹記,這是個需要我們守護的小小家園。
---
受疫情影響累積的境外旅遊壓力,因本島疫情趨緩而在各大旅遊區引爆,那些本來就好玩又紅的地方,毫無例外的一一炸裂:蘭嶼、澎湖、宜花東...... 我們所能想像的「遠一點」的旅遊區域,如今全都萬頭攢動。
山裡也一樣。
和開放山林無關,那些本來就紅透半邊天,不管有沒有爬過山都多少會聽到,被長年炒作的「秘境」們:水漾森林、眠月線、嘉明湖... 等等,當然也跟蘭嶼綠島一樣,被無處宣洩的旅客淹沒,並讓管理問題一個又一個浮上檯面。
許多人以為,台灣的山要毀了,要被洪水般的遊客擠爆了。
但其實,只有近一點、知名一點的地方這樣而已。台灣最廣大而遙遠的中級山群,並沒有因為這波國旅狂潮而被人群攻陷,依舊是樹影搖曳、鳥鳴啁啾。
在登山爆紅的今日,管理層面要思考的並不是如何保育山林,而是如何維護我們的「大眾路線」:那些你能在網路上找到的,三天兩夜內付費就能去的行程。
秘境?不好意思,沒有體力甚至技術門檻、花錢就能到的地方,請不要對這兩個字抱有太大的期望,因為你將會看到滿滿的人潮,爭相和那一塊沒有人的背景合照,就像富士山頂和聖母峰基地營一樣。
我們只能在網路上看到俊俏美麗的主角們和背後的景色,卻看不見他們前方正排隊等待拍照的下一位主角們,準備到各自的同溫層與對山林陌生的朋友們,分享這一個「秘境」。
追求秘境不是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山裡滾個八天十天。但我們到底願意花多少心力,盡力讓這些沒有門檻的入門之地,稍微保有一點秘境感呢?
大眾路線相當於熱門風景區,而沒有任何一個風景區能承受無上限的人流;所以那些幾乎沒有門檻、純新手也能去的路線,一個個都正遭逢嚴峻考驗。無論商業還是自組,人們都在努力計算能在僅有的宿營地裡塞進多少帳篷,只為圖一晚兩晚的「清靜」。
最後,這些地方都會成為以「遠離都市」為名的集中營,像個小城市般,人們摩肩擦踵、埋怨隔壁大聲放音樂、被滿溢的糞坑嚇傻、對散落的垃圾咒罵。
然後那些地方,就壞掉了。失去最多的不會是生態,而是那份「靜」的價值,在山中留宿所能得到最讓人感動的元素,人們之所以上山的理由。
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真的很小,夠簡單又夠美,能過夜也大多重度商業化的地方也就這些:
加羅湖
松蘿湖
水漾森林
眠月線
玉山
雪山
嘉明湖
小溪營地
北大武山
奇萊南華
不多不少,剛好10個。
然而,除了國家公園有國家公園法能總量管制以外,每一個「不用申請」的地方,遊憩品質都在這波國旅狂潮裡「報復式下降」,中央政府對這樣的現象卻無動於衷。
「開放山林」,不只是一個口號,疫情意外帶動的山岳旅遊就像一面照妖鏡,用最苛刻的態度檢視這個政府,到底是喊喊口號,還是真的想要做事。
國家公園們已經為山林管理提供了一個行之有年的範本,如今面對人滿為患的新手村,去年在台上宣示開放的 蘇貞昌 院長是否真的有心推動改革,訂定完善的登山管理制度,讓主管單位有法可用、讓爆量的搜救需求得以宣洩,山友們都睜著雪亮的雙眼等待著。
雖然我幾乎不會去那些地方,
但我也不想看到這些新手村失去幽靜的價值,
成為富士山那般壅擠而不適的存在,
「去過一次就不會想再去」的地方。
希望我們能把小小的台灣,玩得很久、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