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見域作品回顧
新年快樂,一起來回味一下2020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下列哪幾格你也和我們在一起?
▌#地方知識刊物
🔸《貢丸湯》Vol.21〈市場Tone〉
•把最生猛有力的市場搬到你家!
🔸《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
•一本刊物,邀請你走入新竹週遭的大山。內斂的雷射膜後加工,只要輕輕調整角度,便能看見彩虹圖樣。這也像是山上快速變化的雲霧,為你帶來每一分、每一秒不同的風景。
🔸《豐收北埔》
•一本記錄北埔米食文化的小誌,除了記錄博大精深的客家米食文化,也深入採訪三間北埔老店,包含隆源餅行、蔡合春餅舖與彭家粄糕,最後更收錄多間北埔在地米食店家。
🔸《坔坔坔》
•連續三年與品墨設計合作「竹塹三態子守護祭」,由見域工作室協助採訪編輯的專刊《坔坔坔》聚焦於「土壤及地下水」。過去兩年分別製作了《水水水》與《海海海》,一起來關心你我週遭的環境怎麼了。
🔸《Smaaaaa,han(原來是司馬限啊)~部落誌》
•與苗栗縣泰安鄉的「司馬限部落【Maibagah】」,與居民深度互動,歷經四個月共創的刊物作品。
▌#風土商品設計
🔸津采酒業All Together Beer酒標
•All Together Beer是為了關心因疫情受影響的餐飲業者而開放的公益酒譜。一張擺滿豐盛菜餚的餐桌,讓我們期待能夠再同桌歡聚喝酒的那天。
🔸鴻安堂平安皂
•設計取自水仙宮的壺型窗花,將「安定、祈福」的宮廟意象帶入,在材質上選用描圖紙與冷燙的低調手法,傳達默默守護、不鋪張的核心概念。
🔸老鍋米粉酥
•以辦桌時常一併出現的「野臺戲」做為主要設計元素,並轉化不同口味的炒米粉酥內容物,創作出既傳統又現代的視覺包裝。
🔸書中自有黃金屋走讀新竹縣零錢包
•由老牌帆布包品牌「一帆布包」車縫製作,將客家方口獅、湖口天主堂及北埔酸柑茶三種圖案以細膩刺繡型式表現,只給勇闖13鄉鎮圖書館的愛書人。
🔸東風音樂祭視覺
•將傳統麻將圖案以新竹元素重新詮釋,城隍廟脊化作條、竹為白板、迎曦門柱飾等為筒,色彩輔以朱、黃、碧綠等宮廟色彩,重新構築屬於新竹的聽東風。
▌#社群活動執行
🔸溪咖:探索大溪生活指南
•將地方文化轉譯為參與者可高度互動的「五感體驗論壇」,打破以往論壇只能「聽」,而無法「身歷其境體會」的困境。我們介入地方,試著依循舊有脈絡,長出屬於當代的生動故事。
🔸「舊市愛搞怪」新竹社計營
•透過專業團隊帶領學生們學習設計技能,並媒合在地店家擔任業師參與課程,讓學子們能實際聆聽店家需求、進行訪問調查,並完成最終設計品。今年度以「刊物設計」為主題,邀請新竹市文創手作協會共同合作。學員們用兩周的時間製作出介紹手作品牌的小刊物。
🔸風城新手綠洲市集
•2020清華新生領航活動,邀請從事生活風格產業的在地商家與校友扮演新竹沙漠裡的綠洲商人,於市集中展現新竹不同以往的城市面貌,為今年的新生提供於新竹求學所需的生活資訊與裝備,讓初次登入新竹的清華新生身心靈吃飽喝足,迎接四年求學生活的挑戰!
🔸市場踅 - 蔬果紙箱的秘密絹印DIY工作坊
•用不一樣的形式,讓傳統市場裡的美好風景,擴散到整座城市。
🔸Shopping Design Award 2020 台灣設計 BEST 100
•今年度主題為「我們需要的設計」,檢視設計之於「我們」的可能性。見域工作室榮獲「年度在地文化推廣貢獻」,希望在地方做的種種擾動,可以被大家持續需要。
▌#議題線下策展
🔸重修舊好:修復職人展系列活動
•從衣物首飾到鞋靴玩具,邀請市民一同認識這些深藏在城市已久的修復職人與技藝。並重新思考,如何在快速工業的時代,透過修復激盪創意,再次恢復生活的溫度。
🔸除了哀悼之外|2020新竹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系列活動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台灣社會也歷經了不同的轉變。走在新竹的街道,我們透過現在可見的事物重新回到過去的情境中,讓我們一同討論「人權」於當代的台灣社會中,該如何以此為起點來面對每個人的價值。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北辰》
•讓美走入生活。改版的《北辰》季刊以輕鬆有趣的專題訪問,深入淺出地分享種種文化政策如何落實於你我生活中。
🔸公會堂的12種表情
•請12位新銳創作者,以不同媒材或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展現新竹公會堂的建築立面,希望讓古蹟更貼近生活。
🔸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今年見域工作室成員加入了清大USR計畫,透過研究助理及引路人的角色與課程教師共同設計課程,並舉辦讀書會、老照片尋寶地圖等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更加認識所生活的地方。
▌#展覽策畫協作
🔸《城市放送Hsinchu On Air》展覽
•以文化地景的概念,發掘新竹音樂場景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脈絡。想像在舊城區裡日常路過的風景伴隨著聲響,如同切換收音機頻道一般,放送出不同的旋律。
🔸《竹塹三態子守護祭》展覽
•以「看不見的水」與「海廢市集」為主題,陳列於竹蓮市場,讓民眾買菜時可以更了解培植蔬菜水果的土壤養份、認識地表下的地下水,在旱季來臨,了解水資源的珍貴。
🔸2020台灣設計展《大車站進行式》
•走入時光隧道,透過不同角度來思考車站的未來,將藝術家廖國成繪製的新竹城市地景製作為可靠可躺的沙發,一起躺下重新發現新竹市的美!
🔸2020台灣設計展《有種新竹 Of Things 》子展區「有種意思」
•從觀察每天接觸的人們開始,新竹人穿什麼?用什麼?喜愛什麼?什麼又是新竹人必備的物件?最終我們轉化服務設計領域常用的「Persona(人物誌)」方法,在「有種 意思LIFE_OF THINGS」這個子展區裡,和策展單位討論出九種新竹人物形象,包含左腦人、右腦人、挑貨人、一個人、一群人、挑嘴人、活動人、腳踏實地人、風城求生人九種有意思的人!
🔸好好園館常設展策展
•好好園館是位在台中沙鹿的一處創新高齡共居基地,有別一般的長照機構,他們不僅完備最基礎的居住需求,也設想到生活層面的滿足。我們決定以輕鬆有趣、富有生活感的方式來呈現整體展示設計,以簡化圖示讓觀展者一目了然。除了靜態展區,也設置感官展區,和好好園館既有的空間與服務互相結合,讓此次常設展不僅是對外賓的簡介,也能提供住民服務。
台灣設計展 未來轉變中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知道你對桃園的印象是什麼。桃園機場、千塘之鄉?還是浪漫臺三線客家文化,抑或地景藝術節?桃園從2014年升格直轄市以來,為了能與六都中其他發展歷史較久的城市並駕齊驅,做了很多「城市轉大人」的基礎建設,在產業發展、社會福利、教育文化及環保衛生等不同面向推動各種升級,如今這些轉變的過程,都能在桃園市府舉辦的「#桃園市政六週年特展」中一覽無遺。
.
特展中不只展現了過去的努力成果,也同時期許了市民一個美好的未來。從主視覺的圖片就可以看出走過有所成就的4和5週年,象徵今年的第六年正盡全力地向前衝刺。此次的展場空間蠻適合親子休閒玩耍,雨天既然不能出遠門踏青,不如來這裏一起體驗桃園的六歲生日。同時,觀展動線設計如同城堡門廊一般童趣,也對推著娃娃車的親子家庭,和身障人士十分友善,整體來說是個舒服的觀展體驗。展區空間包含2層樓,一樓的公共區域聚焦在市民的日常生活,看這座城市如何保存與融合多元的文化發展,同時往未來智慧邁進,構築出真正屬於在地居民的幸福城市;二樓的展區增設趣味性的翻轉牌,讓民眾在互動中發現關於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福利保障、便利交通建設及智能科技的議題知識。
.
當中我最在乎還是文化建設的擘建。桃園市長 鄭文燦 曾說過「#文化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以希望能將桃園打造成文化綠洲,尤其美食與文化可以透過共享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在「城市遊樂園」展區中,驚喜地發現桃園有數個文化設計建設將於2021年開始陸續落成。分別是「生命樹」為設計理念的《#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全國首座以書法為主題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等。我最期待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由「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株式會社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設計,以山丘造型為主體外觀,呼應桃園本身三分之一的面積都覆蓋著森林的地形景觀,建築的山坡斜面屆時將滿佈藝術活動與戶外藝術品,民眾甚至可在其上遠眺青塘園自然風光。
.
進行市政建設本來就是每個地方首長都該做的事情,但不住在桃園的人可能比較難以感受。本次市政特展有別於一般沉悶的成果報告,桃園市府使用可愛易懂的插畫設計來為市政宣傳,希望讓外縣市的人感受到住在桃園的美好,這次的展覽可說是將所有市政項目都上了發條活過來,更立體也更有趣,一進門口就可以看到3D立體概念設置,還有像是AR互動小遊戲,下載「#翻轉桃園」APP後,掃瞄看板上的圖片,就可以來跟展場互動,近年國內外不少展覽都紛紛跟上科技風潮,不論是AR、VR都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商業場合的趨勢,其實這也算是體驗行銷的一種方式,透過實際產生的交流,深化對議題的了解。參觀完桃園區公民會館的主展區可以得到六週年紀念便利貼,完成闖關遊戲還可以領取限量2021年專屬桌曆。除此之外, 12月21日至25日前往市政府的延伸展區,更可以找尋驚喜彩蛋。
.
台灣這幾年來興起「城市設計展」的策展形式,加上疫情推波助瀾,每個城市都在挖掘,自己腳下這塊土地有什麼文化內容可以宣傳觀光活動或是展覽,有些城市起跑得比較快,有些城市還在觀望風向,但「桃園」已經加緊馬力在路上超群領先。看完這個展,讓我這個外地人,也動起移居桃園好像還不錯的念頭。
#桃園好像現在房價不算貴吼
#覺得各地城市首長的美感有在慢慢進步真欣慰
_
【桃園市政六週年特展】
◆主展區
日期|12/4(五)-12/27(日)
地點|桃園區公民會館(桃園區中華路8號)
◆延伸展區
日期|12/21(一)-12/25(五)
地點|桃園市政府市政大樓一樓川堂、府前廣場(桃園區縣府路1號)
台灣設計展 未來轉變中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政治工作者而言,「#設計」是什麼?
👏check in Hsinchu 人來風大獲好評,我前後進T1接近十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除了聽導覽跟協助介紹之外,後面幾次,我開始觀察大家對於主場館的反應。我相信一個好的、厲害的展覽,會跟不同的參照主體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聆聽不同人對於「設計」的想法,往往可以引發更多更進一步的反思。
「#2020台灣設計展城市論壇」中有很多精彩的對話,受益良多。#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 女士引言:
「.....一個成功的設計,不再是硬體而已,而是
一種 #服務、
一種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一種 #溝通的形式、
一種 #生活跟文化的延續。
而這些,都是現代城市當中,#生活幸福與否的肌理。」
這句話很觸動我。難道說,設計改變的不僅僅是城市風景(硬體),還可以改變(軟體),包括觀念的進步、服務的進化、溝通更精準,價值理念更容易傳送及保存?
引言人進一步提問:
打造一個成功的城市,市民要付出什麼樣的社會成本?什麼樣的社會代價?
👉城市設計跟建築設計,我們追求硬體成功的背後,還有能力可以同時照顧到 #貧富差距、#環境永續,又或者 #社會安全、#教育傳承 等等社會面的問題嗎?如果可以,#設計將可以為政治工作內涵跟效果帶來巨大的轉變跟成效。
我相信是可以的。#林智堅市長 X #林右昌市長 的對談,聚焦在用設計的概念思考帶入公共工程及城市治理中。聽兩位市長的簡報,林右昌市長「帶兩千多位幼兒園小朋友一起去國家音樂廳看表演」、「故意留一點沒做完,因為我們希望接下來讓市民大家一起做(彩繪牆面)」體現他對「資源公平分配、提倡公眾參與」價值的重視,費盡心思在基隆市有限的資源跟相對不好的條件中,努力提升城市的各項水準;而林智堅市長「進擊的校園」、「圓弧形磨石子手工打造」、「美術館一般的幼兒園」完全顯露他對「品質、美感」的追求,了解三高一低的新竹市民們對城市生活的高標準及喜好。兩位帶著自身對所轄城市的深刻了解,加上設計力的輔助,完成了備受肯定的城市治理成績。
希望藉由設計力軟實力,貧富差距、環境永續、社會安全、教育傳承、#新舊社會衝突、#世代差異壓力,#公平正義價值 等我們當代面臨的重要議題,未來也有緩解或更好的演化方向。
#設計力 #軟實力 #政治設計 #設計政治
————
🐣Line@(妍慧選民通報站):https://line.me/R/ti/p/%40leehui
🐣IG(日常妍慧都在這):https://instagram.com/hsin.chu.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