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今日無新增病例!部桃院內感染,回溯2,265人隔離;昨不明感染源確診者足跡公布;桃園宣布暫停或延期大型集會、11家責任醫院禁止探病、陪病需實名制】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發生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院內群聚感染事件,今日暫無新增案例,但防疫壓力沒有減緩,指揮中心公布昨(24)日新增的2例本國籍60多歲個案(案889、890)更詳細的疫調結果,為部桃在1月8日到11日住院的病人及其家屬,其19日到23日的院外足跡多在桃園市八德區。
不過,因為這2起個案的感染源不明,指揮中心昨晚間緊急宣布回溯計畫,針對1月6日至19日自部桃出院的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同住者,以及案899就醫時的接觸者,即刻進行居家隔離,其中回溯者高達2,265人,總隔離人數已將近3,000人。
■部桃匡列隔離人數擴大:2,991人執行居家隔離中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昨晚宣布回溯1月6日至19日在部桃相關的出院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其同住者,以及案889的就醫時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昨日上午已先針對醫院內部相關通知完畢,至今天上午,將第一波出院病患共578人通知完畢,但因居家隔離通知書需要親送,還未全數送達。目前仍有30人尚未聯繫上,已由警政單位逐一協尋中。
目前部桃相關正在居家隔離的人數共2,991人,包含醫院相關人士422人、社區304人,回溯出院、陪病、探病者2,265人。陳時中表示,醫院匡列居家隔離的時間最早,有部分的隔離者已經完成14天隔離,因此隔離人數下降中,不過還會在解隔離前再採檢一次。
而回溯出院、陪病、探病者2,265人中,出院病患共1,048人、陪病者及同住家人1,217人。其中昨日新匡列的出院病患共578人,桃園病患佔526人,超過9成;其次為新北市、台北市的病患。陪病者及同住家人仍持續匡列,擴大隔離人數中。
■疫調進度:昨感染源不明確診2案,同12樓病房195人皆一採陰性
昨(24)日確診的60多歲男性(案889)在1月8日至11日於部桃12樓外科病房住院,期間並未接觸相關確診醫護,因此一開始12樓被列為低風險的綠區。案889及其妻子(案890)初步研判在20日發病、24日確診後,指揮中心緊急將整棟樓層列為紅區,擴大匡列、回溯民眾,但仍無法得知這2個個案是被誰感染,或是否部桃環境已有多處病毒,造成間接感染。
陳時中表示,部桃的環境已經消毒過很多次,因此現在已經都驗不到病毒,無法證實間接感染問題。要了解這2案的感染源,目前已經針對整個12樓外科體系病房195位相關人員全數採檢,都是陰性;接下來會再進行血清檢查才有可能釐清。
針對整起部桃院內感染群聚案,醫院接觸者已採檢518人,共6人陽性;社區接觸者採檢151人,7人陽性,還有8人採檢中。陳時中日前表示觀察期至少要到2月4日,但昨日爆發不明感染源院內個案後,陳時中今不再給出明確日期,表示要重新觀察這幾天整體變化來判斷。
此外,部桃醫療大樓中6、7、9、10、12樓已有確診個案出現,其中11樓是護理之家,收治49位重症的臥床病患,有人擔心電梯在共用情況下,對高風險臥床病患會造成較嚴重的感染,昨日指揮中心雖緊急將整棟大樓改列紅區,但因護理之家是獨立空間,並未列在紅區範圍進行隔離,僅針對該層醫護及病患採檢。
對此,陳時中表示,針對11樓護理之家,已做過相關疫調,49名病患、40名醫護也都進行檢驗。由於都是長期臥床的病人,目前幾乎沒有移動、轉院的風險,暫時也不考慮將病人移出,會看看整體採檢的結果,搭配更詳細的疫調來做應變措施。
針對護理之家的風險,2003年SARS期間曾居家隔離、參與國內重大醫療緊急事件處理規畫的台大醫院資深急診醫師石富元認為,護理之家相對一般病房是較獨立的空間,一般病人不會進去、護理之家的病人也不會出來。除非整棟醫院的空調系統不佳、造成傳播,否則護理之家的風險反而較低。
■經歷SARS急診醫師石富元:病人間接觸、環境感染、空調系統,都可能在感控中被忽略
石富元表示,院內感染的管控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空調,都是容易忽略的環節,都可能會造成感染,需要再加以了解。
以病人與病人接觸來講,石富元說,疫調有時也很難完全掌握所有行動。「例如在醫院做檢查,通常都要等,照X光、超音波,可能不同病房的病人一起排隊;又或者病人到樓下抽菸、買東西、吃飯,病人或陪病者一天在醫院內移動的狀況不少,就有可能接觸傳染,這類行蹤也常常容易被疫調遺漏。」
同時,在醫院裡,醫師足跡範圍通常較廣,尤其是住院醫師,要跨病房樓層照顧病人,也要處理許多雜事,應該更仔細地釐清,這些確診醫師在院內看過的病人有哪些。
人與人接觸傳染之外,環境間接感染也是一大可能。這次第一波感染爆發時,醫師休息室也驗出4處病毒。「我可能打噴嚏,手上一堆病毒,開門出去,手摸到門把,等等有人進來又摸到,又摸到鼻子嘴巴,就會傳染,但是這兩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見面,這也有可能相互感染,」石富元說,其他如電梯、電燈開關、飲水機、咖啡機,都容易忽略。
最後則是醫院內的空調系統。石富元說,空調的討論一向不多,過去認為肺結核是空氣傳染,傳播粒子較小會飄在空氣中;流感則是飛沫傳染,「但這是古代的想法了,這些噴出的氣膠還跟空氣中的氣流有關,不見得兩個不同房間的隔離者,就不會相互影響,還得看當下的空調、氣流速度、管線等,也有可能將這些飛沫透過空調傳到其他房間;2015年韓國爆發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也跟空調系統問題相關。」
■公布案889、890足跡,多在桃園市八德區
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案889、890的足跡,集中於桃園市八德區。
1月19日 10:00~11:00 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
17:40~19:50 星上星港式飲茶(桃園市桃園區經國路288號)
1月21日 16:00~17:00 全聯八德東勇店(桃園市八德區東勇北路566、568號)
1月22日 14:40~15:20 Moominlu Bakery(桃園市八德區天祥街102巷28號1樓)
1月23日 10:40~11:30 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
陳時中表示,在上述時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的民眾,得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到2月3日。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一律配戴口罩,儘速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就醫,不得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相關的採檢費用,均由公費支出。
■ 防疫保單大熱賣!陳時中:效益200倍、風險千分之一,不太划算
近期因為部桃的群聚案,昨日宣布大規模匡列人數將達到5,000人,讓台灣產物保險(後稱台產)推出的「防疫保單」大熱賣。由於該份保單保費僅500元,1年內只要被通知居家檢疫、隔離,就可以獲得理賠10萬元,大量民眾排隊購買,台產則已出面宣布於今(25)日下午5點停止收件。
對此,陳時中表示這屬於商業行為,就個人來看認為不太划算。效益雖是200倍,但以台灣防疫1年多的成績來看,隔離風險只有千分之一。
陳時中進一步解釋,自疫情以來,境外返台的居家檢疫者約40多萬名,本土因接觸需居家隔離的人只有1萬多人,隔離風險性不高。但他說:「不過有這樣的保單,讓大家萬一被隔離可以無後顧之憂,也是好事。」
■提供居家隔離4大重點
由於指揮中心宣布緊急回溯擴大隔離,加上動員人力通知需要時間,不少桃園民眾仍未收到通知,防疫專線1922也持續佔線,應答率不到3成,陳時中表示已增加1922接線人力到213人,會在短期快速提升到應答率9成,並先整理這兩天最多人詢問的4大問題:
1.隔離對象:1月6日至19日,自部桃出院的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同住者、案889就醫時相關接觸者,都應暫時不要離開家裡,等待衛生人員通知,並完成14天居家隔離、後續採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
2.自1月6日起,有去部桃門診、急診就醫或陪同就醫的民眾,請於就醫隔天開始,進行14天自主健康管理。
3.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早晚量體溫、勤洗手、外出嚴格配戴口罩、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的場所。若期間身體不適,可在「線上醫療諮詢平台」由急診專科醫師線上諮詢建議,若需就醫,會由當地衛生局安排。
4.居家隔離原則上一人一室,且要有獨立衛浴。若全家人都要居家隔離則不限,但須經常消毒共用區域;交談或接觸都要配戴口罩;用餐時要保持適當距離,使用公筷母匙或分菜後進食。若認為無法安全防疫,可預定防疫旅館、或向地方衛生局申請集中檢疫所(須自行付費)。
■桃園市政府防疫升級,增加17項社區防疫方案
今(25)日上午,桃園市召開防疫專案會議,市長鄭文燦祭出更高的防疫措施,包含11家責任醫院停止探病、陪病採實名制、大型集會及群聚活動停辦或延期等,也宣布學校的寒假輔導、活動停止等17項防疫方案,目前防疫方案暫定到2月底。
另外再過兩週就是農曆新年,除部桃院內感染事件之外,也可能會有民眾大範圍移動、走春的狀況。陳時中表示,近期會跟各部會密切開會,討論春節交通防疫措施,包括是否會增加對高鐵自由座的管制,或是恢復大眾運輸工具上禁止飲食等規定,若針對春節有更多措施,會在決定後即刻宣布。(文 / 陳潔;攝影/楊子磊;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https://bit.ly/2S42KOx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病例分析5大重點】http://bit.ly/393fCxw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本土病例 #COVID19 #院內感染 #群聚感染 #隔離 #擴大匡列
台灣產物旅平險新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雷龍之國不丹 世界周報呂怡青、彭智宏採訪不丹這個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面積和台灣相當 七成國土為原始林保護區 2015年達到全球第一個碳中和標準的國家】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感到幸運且驕傲。」Chasing Ravens導遊Tshering Dorji這樣說。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幾乎被時間遺忘。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而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事實上不只是在巴黎COP21,我們早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COP15期間,就首次宣布即將達到碳中和。那時我是農林部長,主管環境保護。以不丹目前的碳排放和碳封存程度來看,碳吸收能力是碳排放的三倍。目前我們的碳封存能力,也就是吸收廢氣的容量是六千giga tons(十億噸),不丹目前的碳排放量僅一千giga tons(十億噸),這中間還有很大距離,也就是說,未來就算空氣污染成長兩倍、甚至三倍,我們都還可以維持碳中和。」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說,「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一般來講公牛的功能比較少,如果我們負擔不起,養不來,就賣給別人,但賣之前會先確保買主絕對不會宰殺。」
最新鮮的手做牛奶和起司,讓人嚐了以後通體舒暢,幾乎忘卻旅途勞累。不丹境內的肉製品全進口自印度。民眾一般不殺生,也儘可能茹素。居住在帕羅山區的Namgay,每天清晨五點農忙前的第一件事是大禮拜,每回至少一百下。
由於沒有太多灰塵和污染,農舍室內整潔舒適,即便在山區,水電供應也不虞匱乏。
「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說,「佛教思想資產中最重要的是慈悲心。慈悲心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很重要。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
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安居在高山峻嶺、蜿蜒河谷中,不丹人民不貪著也不打擾。大自然給予「白金級」回饋,是讓他們善用可再生潔淨能源,而且百分之百自主。產能的百分之七十,可利益求電若渴的印度。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Chhewang Rinzin說,「在不丹,水力發電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能源資源。這也是一個戰略資源,每年貢獻25%到30%的政府總體營收,是目前國家GDP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Druk Green Power Corporation)有一千七百名員工,是不丹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金雞母。不丹高度依賴印度購電的經濟挹注。然而只要南亞地區持續發展,也意味著不丹得讓出更多林地來興建電廠和水壩,滿足市場胃口。
「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更多電力供應。但問題來了,不丹投資那麼多經費不斷興建電廠,結果回過頭來引發了國內對社會和環境衝擊的擔憂。我們會因分攤印度自己原本該面臨的問題而獲得補償嗎?我們在自己的後院,為印度分擔了原本歸他們國內該處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問題,然後接下來還得擔心,印度日後是否會像歐洲和美國一樣,開放能源市場。」
走遍無數國家的Chhewang Rinzin認為,小國思考存續時最忌短視,只想十年不夠,時間線至少要延展到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後。不丹嗅到了印度市場的不可測,也看到不丹國內石化燃料需求攀升,將嚴重衝擊環境。
「談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滿街跑的汽車,目前我們所有的柴油和石油都進口自印度。我們目前出口到印度的電,和自印度進口的化石燃料產品還足以打平,但如果未來進口更多車輛,化石能源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這很令人擔心。」
不丹在幾年前一度暫停汽車進口,並自2014年起推廣電動車,全國已設立十個充電站。政府正加緊思考分散風險的因應對策,畢竟若不及早防範,不只碳中和的成果無法維持,還會成為全球氣候變遷惡化下,最立即的受害者。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讓人擔憂的問題。」
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
台灣產物旅平險新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不丹!世界周報呂怡青、彭智宏採訪不丹,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面積和台灣相當 七成國土為原始林保護區 全球2015年第一個達到碳中和標準的國家】
如果川普連任美國總統,那麼美國將會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現在人類政治中最重要的議題是,我們要不要為下一代著想,打造一個可以讓人類繼續居住的地球。這是這一代所有政治人物應該深思的,最高的人權價值。我們的撰述委員呂怡青和攝影記者彭智宏,這次遠到不丹採訪,看看他們如何做到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國家。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感到幸運且驕傲。」Chasing Ravens導遊Tshering Dorji這樣說。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幾乎被時間遺忘。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而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事實上不只是在巴黎COP21,我們早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COP15期間,就首次宣布即將達到碳中和。那時我是農林部長,主管環境保護。以不丹目前的碳排放和碳封存程度來看,碳吸收能力是碳排放的三倍。目前我們的碳封存能力,也就是吸收廢氣的容量是六千giga tons(十億噸),不丹目前的碳排放量僅一千giga tons(十億噸),這中間還有很大距離,也就是說,未來就算空氣污染成長兩倍、甚至三倍,我們都還可以維持碳中和。」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說,「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一般來講公牛的功能比較少,如果我們負擔不起,養不來,就賣給別人,但賣之前會先確保買主絕對不會宰殺。」
最新鮮的手做牛奶和起司,讓人嚐了以後通體舒暢,幾乎忘卻旅途勞累。不丹境內的肉製品全進口自印度。民眾一般不殺生,也儘可能茹素。居住在帕羅山區的Namgay,每天清晨五點農忙前的第一件事是大禮拜,每回至少一百下。
由於沒有太多灰塵和污染,農舍室內整潔舒適,即便在山區,水電供應也不虞匱乏。
「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說,「佛教思想資產中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或譯慈悲心或同理心)。菩提心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很重要。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
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安居在高山峻嶺、蜿蜒河谷中,不丹人民不貪著也不打擾。大自然給予「白金級」回饋,是讓他們善用可再生潔淨能源,而且百分之百自主。產能的百分之七十,可利益求電若渴的印度。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Chhewang Rinzin說,「在不丹,水力發電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能源資源。這也是一個戰略資源,每年貢獻25%到30%的政府總體營收,是目前國家GDP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Druk Green Power Corporation)有一千七百名員工,是不丹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金雞母。不丹高度依賴印度購電的經濟挹注。然而只要南亞地區持續發展,也意味著不丹得讓出更多林地來興建電廠和水壩,滿足市場胃口。
「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更多電力供應。但問題來了,不丹投資那麼多經費不斷興建電廠,結果回過頭來引發了國內對社會和環境衝擊的擔憂。我們會因分攤印度自己原本該面臨的問題而獲得補償嗎?我們在自己的後院,為印度分擔了原本歸他們國內該處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問題,然後接下來還得擔心,印度日後是否會像歐洲和美國一樣,開放能源市場。」
走遍無數國家的Chhewang Rinzin認為,小國思考存續時最忌短視,只想十年不夠,時間線至少要延展到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後。不丹嗅到了印度市場的不可測,也看到不丹國內石化燃料需求攀升,將嚴重衝擊環境。
「談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滿街跑的汽車,目前我們所有的柴油和石油都進口自印度。我們目前出口到印度的電,和自印度進口的化石燃料產品還足以打平,但如果未來進口更多車輛,化石能源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這很令人擔心。」
不丹在幾年前一度暫停汽車進口,並自2014年起推廣電動車,全國已設立十個充電站。政府正加緊思考分散風險的因應對策,畢竟若不及早防範,不只碳中和的成果無法維持,還會成為全球氣候變遷惡化下,最立即的受害者。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讓人擔憂的問題。」
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