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連三起規模5以上地震 氣象局:不排除大地震前震!!(02/09/2021 聯合報)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也提到,今年東部地震活動較以往頻繁許多,過往規模5以上的地震,年平均約18起,但今年從一月至今,已經有8起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
(記者邱瓊玉/台北即時報導)今天清晨台灣東部海域連續兩起規模5以上的地震,引發各界關注。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昨天凌晨0時56分的地震,震源深度69公里,最大震度在宜蘭,為3級,除了高雄和台南以外,幾乎全台都有感;另外凌晨0時58分又發生另外一起地震,震央在宜蘭市東南方47.9公里處,震源深度23.9公里,規模達5.7。
陳國昌說,這兩個地震最大震度都在宜蘭,其他像是台北只有兩級,整體來說不至於造成大災損,因為震央都是在外海。目前認為都算是7日台灣東部海域規模6.1地震的餘震。
不過陳國昌表示,這兩起地震,比較特別的是凌晨0時58發這一起,因為他的深度較淺,推測是因為隱沒帶活動時,該地區的地質條件較複雜,造成破碎、扭曲,所以深度才僅有23.9公里。
陳國昌也提到,今年東部地震活動較以往頻繁許多,過往規模5以上的地震,年平均約18起,但今年從一月至今,已經有8起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其中又以2月7日規模6.1的最大,1月9日與今天凌晨規模5.7次之。
陳國昌說,這個現象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平常釋放能量,這樣子以後就比較不會有較大的地震,但這也不一定,因為如果去了解過去比較大型的地震,都是發生在隱沒帶或是海溝附近,且規模8.5以上的地震,歷史上都有前震,很多還不只有發生一次。
陳國昌舉例,以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來看,七天前曾經發生過規模7.7地震,當時以為就是主震了,結果最後七天後發生規模9.0大地震,現在地震無法預測,但是任何狀況氣象局都不會疏忽。
陳國昌強調,地震突然間變頻繁,在相同地區有屢次地震發生,是應該要多注意,我們會持續關注地震後續的發展。
至於昨天為什麼國家警報沒有響?陳國昌說,第一個規模5.5的地震沒有達到地震警訊的標準;規模5.7在宜蘭發生的地震,震度也只有三級,我們地震警訊是4級,這些預估要搶時間,難免有些誤差,這是科學上比較難解的題目,未來會更精確精準。
至於是否要修改細胞警報的參數?陳國昌說,要改參數很簡單,但要改手機的細胞廣播牽扯的機關很多,當初是上級層層通報核准的程序,現在要改變還是要依照程序來走,預計要下半年才能實施,目前會把台北市地震發布的標準拉到4級 。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243300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1)天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針對台電不斷錯誤引用國科會報告,替核四可能達到的海嘯高度背書,要求朱敬一表達立場,朱敬一承諾,會派副主委了解實情,若有重大誤差,將發新聞稿澄清說明。 根據媒體報導,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昨天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成員見面時表示:「國科會評估...
台灣海溝型地震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21震災21週年-認識高雄地震風險】
文:李欣翰
今天是國家防災日,早上9點21分,大家可能都收到「#地震演習警報」,提醒民眾地震時應採「趴下、掩護、穩住」抗震3步驟保命。 而10點傳送的是「#海嘯演習警報」,僅有沿海居民會收到,提醒民眾收到警報時應「立即往高處避難」。11點有線電視全部切換到公視,進行防災訊息播放測試。
921地震造成 2415人死亡,此後行政院訂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每年都有防災週相關宣導活動,以國家層次提升應變能力。
到底高雄實際遭受地震海嘯的機率有多高?好過日前兩年曾為大家整理了各項研究資料,在「國家防災日」的今天,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南台大地震?
從台灣歷史地震資料來說,高雄和桃園地區是兩個地震危害較小的都會區。而從近期的「科技部2015年版臺灣地震危害潛勢報告」指出:50年內位於高雄市周邊的斷層危害可能如下:
旗山斷層(最大可能規模6.6,發震機率6%,但2016年發生過了規模6.4的美濃地震,近期機率降低);小岡山斷層(6.2,21%)、高屏溪構造(6.6,3%),加上屏東潮州斷層(7.0,6%),恆春斷層(6.8,24%)與 恆春離岸斷層(6.3,23%)。
但更危險的顯然是台南周邊的 後甲里斷層(6.0,44%)、中州構造(6.9,37%)、六甲斷層(6.8,32%),整體而言,未來30年南台灣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達64%,如過拉長到50年,機率更高82%!而最有可能發生的位置是在台南周邊,預計重災區會是人口密集的東區、永康區。當然,高雄市也可能受到衝擊,特別是北高雄。
#馬尼拉海溝大海嘯
考慮地質與震波傳遞等因素,高雄市區相對地表震動強度超標機率遠較嘉南平原小,但要小心的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其中以馬尼拉海溝對高雄影響最大。
假設馬尼拉海溝第一段發生地震,最大預測規模約達8.2級,雖相較其他海溝型海嘯為小,然而由於海嘯方向直接面對台灣,加上台灣西南沿海所特有之斜坡地形,將導致海嘯放大並侵襲台灣西南沿海包括墾丁、屏東、高雄與台南等地。高雄與台南均有淹溢災情。
在最壞情況下,海嘯將於地震後26分鐘襲擊高雄港,預定將有2~2.5公尺之溯上高。這樣的海嘯是多高呢? 以311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海嘯而言,最高達到嚇死人的40公尺,函館、銚子是2.4公尺,橫濱是1.6公尺。換句話說,是可能破壞港口設施但傷亡不會太慘烈的高度。
但要注意的是,馬尼拉海溝大地震時,核三廠將有10公尺之溯上高,南灣一帶會被摧毀。核電廠的安全性,以及屏東沿海的安危,更需優先考量。
#居安思危做好準備
看完以上報告,如果今天沒有收到地震與海嘯簡訊,重要的是檢查手機形式與設定,例如2G手機是完全收不到訊息的。2016年3月1日之後的3G與4G手機都可以收到訊息。可至NCC「手機型式認證資料查詢」確認。
而目前防災系統,考量發訊系統運作時間和P波S波時間差,大概要在震央70公里以外才能收到訊號。也就是說若在地震發生機率較高的台南中州、六甲一帶發生地震,台南市區甚至到北高雄將「沒有地震預警」,南高雄也可能只有五秒鐘。做好防災準備,訓練立即「趴下、掩護、穩住」反射甚為重要。
而以海嘯來講,預警時間較為充足,可能在20分鐘以上,平時就該做了解防災路線與高地區域,不要鐵齒,一收到訊息就按指示撤離,才能將風險降到最小。
同時,我們還是要強調,必須回到「#韌性城市」的概念,對於高雄的民生、產業等基礎建設規劃加強。
舉例而言,南科台南園區在不久後的未來,可能會遭遇嚴重地震,產業的分散佈局與緊急應變措施就應先行考量,包含分散到高雄園區在內。另外,高雄洲際貨櫃中心乃至未來循環園區,均有遭受海嘯威脅可能。
但這樣的威脅應可透過加強防護、提升設備存活能力等方向因應,甚至這些填海造陸區還能起到保護市區的作用,這些都是計畫未來50年的高雄市要考慮進去的!
台灣海溝型地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大地震的破壞力眾所皆知,而台灣連16個月地震偏少 壓力沒釋放成警訊,這是非常值得大家警戒的一個現像。★★
台灣連16個月地震偏少 壓力沒釋放成警訊!!(01/09/2020 蘋果日報)
“..... 根據氣象局統計資料,從前年9月到去年12月為止,已經連續16個月「顯著+小區域」有感地震總次數低於50起,其中有14個月的顯著有感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更特別的是,去年7月份顯著有感地震次數竟然掛零,創下2000年有統計紀錄以來的首例。
由於上述情況少見,氣象局在前年12月的地震測報分析報告中提及:「已連續4個月少於歷年平均,須持續提高警覺。」在去年7月的地震測報分析報告中,因為顯著有感地震次數0次,更提及「必須密切觀察其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過去921大地震前,曾有連續2年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2009年12月19日花蓮近海規模6.9地震,地震前曾連續10個月地震次數偏少;2018年0206地震發生前,大約有一年半地震平均次數偏少。上述統計顯示,地震次數連續長時間偏少,「壓力沒有獲得釋放」,後續可能出現大地震的機率大幅增加。
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從過去歷史資料推算,因為碰撞擠壓的能量,每年約有11顆原子彈能量;規模6.0地震釋放能量只有半顆原子彈,規模6.9地震釋放約11顆原子彈,所以,就算每年都出現平均2到3起規模6以上地震,但規模6.0與6.9的差異就很大。
郭鎧紋說,台灣從2017年起開始地震活動的確偏少,現進入平靜期,目前至少累積19顆原子彈能量未釋放,若以上世紀經驗來看,最快9年、最慢64年,類似921等級的大地震可能再度重創台灣。
郭鎧紋強調,他不是在做大地震預測,因為目前科技無法做地震預測,然而台灣的確處在一個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區,且過去3年地震情況的確比較平靜。他也提醒民眾與政府加強地震準備,例如處於活動斷層兩側的老房子應加速都更、民眾則要注意自家住宅的耐震度等等。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坦言,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最大裂縫處,也是最長斷層,地震活動本來就頻繁,「目前地震次數明顯偏少不是那麼好」,尤其大地震發生前通常先有平靜期,接著中小型地震異常增多,隨後就會有大地震,目前狀況代表台灣將進入另一個活躍期。
李錫堤指出,台灣與西南日本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根據日本歷史記載,西南日本每隔90至150年發生一次海溝型大地震,規模都在8以上,而上述海溝型大地震發生前,通常先發生數個陸地上的中大規模地震,之後再發生一系列陸地上的中大規模地震,然後進入平靜期。他說,台灣大地震也有類似週期,例如花蓮外海曾在1920年、也就是100年前,發生過規模8.0的海溝型強震,而這個百年地震周期即將到來,現雖然是平靜期,一旦中小型地震異常變多,可能就是強震的前兆,且海溝型地震將引發海嘯,東半部民眾要特別小心。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坦言,若從前年9月起到去年12月,台灣整體的地震總數的確偏少,但偏少的是規模5以下,反而去年一整年規模5至6的地震總計28起、比歷年平均值24起還高,而且去年也有2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和每年平均值2.3起也是差不多,故若以釋放能量的觀點來看,整體上並沒非常異常的狀況。
至於去年7月顯著有感地震次數竟掛零,創下氣象局2000年至今來單月未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的首例,陳國昌說,這種情況的確罕見,去年地震活動狀況的確比較特殊,但不代表是大地震前兆。
包括921大地震、前年0206花蓮強震之前,都曾出現地震活動異常平靜狀況,陳國昌指出,以往若地震偏少一段時間,的確可能醞釀大一點地震,但這個理論是在921之前,而過去這20年來這種現象並不明顯,而且地震次數偏少並非地震的唯一前兆,也不應該只由單一現象來判斷或臆測,而是應該有更多現象來加強分析,這部分還需要科學界仔細去研究與探討,現在不宜妄下定論,何況全球的科技能力也無法做到地震預測,現在只能持續再觀察 ....."
(許敏溶/台北報導)台灣地震頻繁,平均每個月「顯著有感」及「小區域有感地震」總次數超過50起,但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從前年9月至去年12月,已連續16個月的地震總次數低於平均值,其中顯著有感地震也幾乎都在平均值之下,去年7月顯著有感地震竟是掛零,創下氣象局2000年至今來單月未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的首例。
台灣地震活動相當頻繁,根據氣象局統計,若以30年長期平均值計算,台灣每年平均約3.4萬多次地震;近來因為系統更新、靈敏度增加,近5年平均每年地震超過4萬次。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致災性大地震,時間稍遠的是20年前的921大地震,近期則有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20200119/PCWCZUPRBUEGW7HYOGFR7FPTVQ/
♡
台灣海溝型地震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1)天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針對台電不斷錯誤引用國科會報告,替核四可能達到的海嘯高度背書,要求朱敬一表達立場,朱敬一承諾,會派副主委了解實情,若有重大誤差,將發新聞稿澄清說明。
根據媒體報導,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昨天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成員見面時表示:「國科會評估台灣地形與所有海嘯模式,認為核一可能遇到的海嘯高度為2.8公尺、核二2.5公尺、核三10公尺、核四3.4公尺。」
林佳龍表示,針對台電將國科會「海嘯溢淹模擬成果研究」作為核四廠興建海嘯牆高度的證據及證明,曾多次質詢行政院院長、原能會及台電,並將資料送交監察院後,行政院也要求原能會製作勘誤表,「國科會補助學界之研究報告係對海溝型地震進行模擬,未包含其他海嘯源(例如海底山崩、火山等)與暴潮情境。」但台電仍無動於衷。
另外,林佳龍指出,去年12月20日教育文化委員會至中興新村高等園區考察時,會議結論明載「中興新村的人文、地景價值難以估計,不宜以開發科學工業園區的方式來規劃,加以目前園區作業基金負債高達1289億元,本案自償率亦僅24%,須由政府撥補非自償部分,均顯示由園區作業基金開發本案之不合理性。」
但半年的時間已過,不僅跨部會會議尚未召開,亦未進行檢討。
林佳龍說,針對中興新村開發案,因為國科會仍只做「鑑請行政院召開跨部會的會議」的消極作為,已提出繼續凍結「高等研究員區開發業務」相關預算,待行政院跨部會協調後,方可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