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預告
2021/09/30 週四,上午七點到八點《閱讀網路》單元
NFT(非同質化代幣)風靡全球,
各個創作領域都在討論NFT,
目前最受衝擊、引起最多討論的,當數藝術圈。
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的創作圖檔,
賣出了高達台幣19.5億的天價;
《Vogue Taiwan》也找來知名設計師聶永真,
推出了台灣首張NFT雜誌封面。
本集邀請節目好朋友 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DMA)秘書長 盧諭緯,
和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葛如鈞 博士,
一起來聊聊NFT藝術!
台灣首張NFT雜誌封面誕生!《Vogue》找聶永真打造島嶼意象,跟上《時代》前衛腳步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5173/vogue-nft
歡迎收聽節目!
----------------------------------------------------
【蘭萱時間】
FM103.3 #中廣流行網,每周一至五早上七點到九點。
節目提供元氣早餐般豐盛營養的資訊,讓聽眾朋友擁有滿滿的活力!
網頁版一鍵收聽:http://bit.ly/ilikeradiostream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nJD0ANVhtU8K0MNeNsvGH-Q7k25VUd-
手機版【中廣線上聽APP】網址:
iOS→https://goo.gl/otJP7b
Android→ https://goo.gl/HjDC3B
◆ Podcast頻道
◎ Apple Podcast-蘋果ios系統 https://apple.co/3jQQai2
◎ Google播客-安卓系統 https://bit.ly/2PvET8R
◎ Spotify Podcast https://spoti.fi/3gK7jYE
廣播收聽頻道:
FM103.3 台北、基隆、桃園、高雄、屏東、玉里、澎湖
FM102.9 新竹、苗栗
FM102.1 台中、南投、台東、花蓮、宜蘭、彰化
FM103.1 嘉義、雲林、台南
FM107.3 埔里
FM96.3 金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
台灣數位 藝術家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FTsummer Hi 大家好,我是本月值班編輯 Alyssa。很快來到了 6 月的最後一天,今天的受訪者,是 AppWorks #20 校友、NFT 拍賣場 Lootex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Justine & David,一口氣為大家呈現兩種觀點。文章以第一人稱分享,歡迎花個 5 分鐘閱讀:
1. 創業初期的挫折:該如何在自我堅持和市場反應之間取捨?
2. 台灣市場給 NFT 新創的優勢:文化、人才
3. 讓 NFT 共好:傳達項目的故事、延伸收藏後的應用
///
#創業初期的挫折:該如何在自我堅持和市場反應之間取捨?
Justine: 我們大約在 2018 年認真投入 NFT 拍賣場這個題目,一開始還沒有工程師加入,於是我就邊看國外的資料邊寫文章。同年台灣首次舉辦了盛大的區塊鏈活動 Asia Blockchain Summit,我們也有參加,但那時候幾乎沒有人懂我們在講什麼,大多數人光理解區塊鏈就有點困難了,更何況是 NFT。
當初和朋友提到我的創業,總是先被問:打算什麼時候開始賺錢?當時的確還無法回答,所以一開始是蠻挫折的。不過整體來說,我還是挺樂觀,因為我真心認為,既然比特幣已經被證明、可以被接受,就代表大家希望數位資產能夠從集權中被釋放。我認為 NFT 也是一樣的道理,未來的趨勢就是會往這個方向走。
David: 對我來說,最挫折的經驗在於產品的取捨,尤其做區塊鏈,一開始你所相信的事情,和市場的回應不一定相同,因為大多數民眾還不太能理解。這與我過去創業經驗很不一樣,以前會想精準地找出問題去解決,但早期在做 NFT,反而像在創造新的體驗,所以每次我們談合作,投影片第一頁一定是:NFT 是什麼?
很多企業想要發 NFT,但不理解它的美妙之處在於稀缺性,以及如何用區塊鏈打造出新的價值,我會覺得很可惜。所以早期的時候,常常最後做出來的產品,會過度迎合市場的理解,而失去了原本想呈現的價值。那時候常反問自己:如果這個產品,把所有區塊鏈技術拿掉,而參與方也沒有任何感覺,那麼也許不必把這些複雜的技術放在裡面。
現在慢慢摸索出來,在教育客戶、以及幫助客戶達成他想做的事情之間,我們還是會去拿捏一個平衡,由我們介紹 NFT 這個概念,幫助客戶想像可以得到什麼,讓客戶理解到:這是一種選擇,而不一定非得要取代既有商業模式、或是現存的資產。
///
#台灣市場給NFT新創的優勢:文化、人才
Justine: 在我們看來,台灣在亞洲的地位屬特別的存在,相對比較民主開放,和區塊鏈要表達的精神是很符合的,加上台灣有很多好的 IP 和軟體人才,如果有人想要踏入華語圈,可以選擇跟台灣合作,台灣會是一個很好試水溫的地方。
David: 台灣的文化很獨特,我們同時有中華文化,有像美國對自由文化的追求,台日關係也非常友好。而台灣要打入東南亞市場,也相對有優勢。我觀察到,東南亞用戶很習慣使用跨國平台,例如 Instagram, Facebook 等,再加上台灣技術實力是很強的,所以我認為台灣要打造出受歡迎的產品,是很有機會的。像現在 Lootex 上面,就很多印尼、越南、印度的用戶在買賣 NFT。
台灣軟實力還不錯,在人才方面,台灣數位人才的學習曲線都很快,相關的程式教學也很多,資源蠻豐富,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是區塊鏈又是另外一個世界,有點不太一樣,現在懂區塊鏈的人還很少,有在研究區塊鏈技術的,代表是真正有興趣,這些人都是很好的人才。
我自己是資工系畢業的,但目前台灣整個資工體系,學習區塊鏈的比例不高。希望未來隨著區塊鏈公司越來越多、國家也更重視區塊鏈的發展,就可以去引導一個潮流,促使更多人去學習區塊鏈相關的資訊。
///
#讓NFT共好:傳達項目的故事、延伸收藏後的應用
Justine: 現在 NFT 的應用,還處在比較單純的階段,我希望有好的行銷企劃夥伴加入戰局。
現在有很多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變成 NFT,但是買家少,可能是因為主流大眾還不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NFT 很容易流於一個行銷字眼,有人甚至覺得是騙局。
所謂企劃,包含的範圍很廣,可以先思考怎麼把每一個發行項目做好,但長遠來看,每一個 NFT 創業者,都需要好好思考整個項目的商業邏輯。例如我買了一幅 NFT 畫作,除了珍藏藝術創作之外,還有什麼其它價值、或是其它故事可以提供給消費者?
David: 除了希望有企劃人才,把 NFT 說明的更容易理解、帶往更大眾化的方向以外,我也希望看到應用端能出現教育市場的 Killer Apps,例如當初的 Facebook 與開心農場。
現在的 NFT 項目,除了討論度很高的 NBA Top Shot 之外,目前還沒有看到更新的玩法出現。我認為 NFT 不只限於收藏這點,但下一步會是什麼? 以我們自己規劃的發展途徑來看, 第一步 NFT 可以作為收藏、甚至不需要存放在固定的平台。第二步可以送人,再來可以交易,接下來甚至可以去使用 NFT 的虛擬權益,這個脈絡很重要。
現在大家已經開始嘗試跨界合作,可以運用 NFT 去兌換相對的服務、或是把虛擬寶物帶到 Metaverse,這都是在整個 NFT 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角色。
///
[與談嘉賓]
Justine Lu, Co-founder & CEO of Lootex
David Tseng, Co-founder & COO of Lootex
Lootex 致力於提供區塊鏈技術來保護數位創作,並提供交易平台來將這些虛擬資產變為真實。Lootex 將數位創作的價值完全體現,並轉化成真實世界的資產。
網址:https://lootex.io
///
[同場提醒]
AppWorks Accelerator #23 正開放申請中,歡迎所有 AI、Blockchain、NFT、佈局東南亞的創業者們加入這個社群,一起切磋成長:https://bit.ly/362JWG9
台灣數位 藝術家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3月展訊
3月展訊來啦!這個月新開辦了好多展覽,我們整理了幾場展覽訊息推薦給大家,決定好要看什麼了嗎。另外這週我們將會帶著攝影書一起到嘉義市立美術館籌備一場攝影書展!
3/13於 #嘉義市立美術館 開展的《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快來看看吧!
官網還有各展覽的圖文介紹!
https://www.lightboxlib.org/exhibition
🙋提醒大家
#展覽空間也要遵守好防疫措施
Lightbox 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攝影圖書室
💪🏼 如果你喜歡也認同我們的話,支持我們:
https://www.lightboxlib.org/belightboxfriends
-攝影與影像相關-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 *NEW!
展期:03/13-06/13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aVsF51
►挑釁世界:對中心主義的反抗 *NEW!
展期:03/12-06/20
地點:關渡美術館
https://bit.ly/2PvWC3i
►《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 *NEW!
展期:03/13-06/12
地點:絕版影像館
https://bit.ly/3qVCqFS
►「戰後野人手札–陳依純個展」與「漫遊者的生存戰略–羅禾淋個展」 *NEW!
展期:02/27-04/18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
https://bit.ly/2P3hkY3
►登曼波 個展「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NEW!
展期:03/22-06/04
地點:藝文中心5F 藝文空間
https://bit.ly/3q6GvpJ
►【黃裕雄個展】編碼與解碼 *NEW!
展期:02/27-04/02
地點: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https://bit.ly/37WhGqg
►99%的真實|馬維元x林哲志聯展
展期:02/20-03/2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https://bit.ly/3oEG0T6
►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
展期:01/23–05/16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1-103展覽室
https://bit.ly/36oQz6e
►歐布澤宇宙
展期:01/23-05/09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展覽室
https://bit.ly/3pATIaF
►珍奇櫃—劉玗個展
展期:01/30-03/07
地點:絕對空間
https://bit.ly/3pXs2wH
►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
展期:01/15-03/26
地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1號B1)
https://bit.ly/38WG3DN
-更多藝文活動-
►家物事 Housing Things *NEW!
展期:03/19-05/11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
https://bit.ly/3aTo17G
►特別容器 - 合一與分別地界 *NEW!
展期:03/19-05/15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
https://bit.ly/2ZYwAHP
►實驗通信 CREATORS 2020–21 *NEW!
展期:02/19-03/14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https://bit.ly/2ZVqecc
► 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 *NEW!
展期:03/12-05/02
地點:鳳甲美術館
https://bit.ly/3pZqRMy
►Younger Than Buddha—世代切片 *NEW!
展期:03/06-04/17
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https://bit.ly/3aVSJgv
►PLUS IV *NEW!
展期:03/06-04/24
地點:耿畫廊
https://bit.ly/3sorMaU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 *NEW!
展期:02/06-03/31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s://bit.ly/3bECgw9
►「棲息在光中」-2021寶藏巖光節 *NEW!
展期:03/27-05/09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https://bit.ly/2P9OXYh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展期:01/09-04/18
地點:忠泰美術館 (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https://bit.ly/350WjCD
►2020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展期:2020/11/21-2021/03/1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239D7U
►Philippe Parreno 菲利普·帕雷諾個展
展期:2020/11/07-2021/03/31
地點: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
https://bit.ly/3kUPrMY
圖片|《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嘉義市立美術館
台灣數位 藝術家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台灣數位 藝術家 在 棉花糖_katncandix2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棉花糖_katncandix2 首張全創作全製作專輯【小飛行】,
內附虛擬擴增實境(AR)互動卡說明影片:
這是一份棉花糖專屬的虛擬擴增實境(AR)互動卡,它將透過程式與您的網路視訊攝影機(webcam)跟您互動,請上網連結至 http://arrowkey.net/katncandix2 按照網頁的指示配備好您的裝備,我們即將起飛,邀請您一起搭上棉花糖的互動飛行旅程。((不好意思,目前連結暫時失效,如果有找到檔案會再次分享給大家!))
-----
後記:(2014年4月15日更新)
棉花糖【小飛行】專輯,2009年5月1日發行,內附一張虛擬擴增實境(AR)互動卡,為台灣首例AR與唱片業結合的作品。由數位藝術家沈聖博(SHEN SHENG-PO)製作。
在2009年當時,AR技術在全世界並不算普遍,而目前AR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數位藝術領域、科技產品等等...
而台灣數位藝術家沈聖博(SHEN SHENG-PO),前衛且大膽地將AR技術與唱片結合,成為台灣首例AR技術與唱片結合作品,為台灣唱片業的一大創舉。
| 關於 沈聖博 |
沈聖博(SHEN SHENG-PO) 1980-2014,台灣數位藝術家。
主修電腦科學,研究領域是分散式系統,後至英國修習科技藝術相關學程(2006~2007年),現從事數位藝術創作,陸續發表多件作品、參與聯展及舉辦個展(2008年~),作品主軸為討論數位領域的規則特性,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現為Openlab.Taipei成員,推廣使用自由軟體從事藝術創作(FLOSS+ART),擁有多次工作作坊、學校課程教學經驗,並於台中成立有為空間,提供藝術家展演及實驗空間。
2014年4月13日,沈聖博(SHEN SHENG-PO)正式與我們、與這個世界告別。其為台灣數位藝術領域與發展有極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