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何況,地質科學早也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台灣島為什麼可以被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板塊碰撞擠壓,而硬生生的被從從太平洋海底給透過造山運動給推升上來,其擠壓碰撞的推升力量之巨大,還讓台灣島形成超過百座高度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其中包括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自己看清楚台灣本身獨特的先天地質構造條件為何。
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並且做好風險控管,才能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3-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PS. 請大家自己冷靜的想清楚。
一般建築物出事或倒塌不會有輻射物質洩漏的問題,核電廠則不然。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不同點。
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阪神大地震災情都極為慘重,但是因為沒有牽涉到輻射污染問題,短短幾年間就完全復原,恢復正常。反觀車諾比核災以及福島核災的災區,一個都快40年了,一個即將滿十週年,災區復原現況如何,大家心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公布的2015年台灣地區地震分布圖知肚明。對於台灣來說,在先天特殊的地質條件限制之下,何種風險是我們無法承擔的起的,其實大家都應該心裡也很清楚才對,不是嗎?
PPS. 圖片3/3,這份地圖是從USGS(美國國家地質地質調查局)所建立的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 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的推薦目錄: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真實實的地震科學的實際資料在這裡。麻煩大家看清楚看仔細。
這份地圖是從USGS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PS. 從這份USGS地震資料庫所記載的地震資訊彙整出來的台灣地區過去120年間的地震分布圖左側的重大地震規模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到。
才短短120年的期間,台灣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的前14順位排行榜中,許多朋友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記憶猶深的1999年發生在中台灣的921大地震,竟然也只能排在第五名!比921大地震規模還要大的強烈地震竟然可以有規模8.1,規模7.8,以及規模7.7。那是十分驚人的地震規模,破壞力絕對驚人。面對台灣地震頻繁的先天條件,大家真的要有風險意識,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啊。
PPS. 非常簡單的常識以及事實。任何重大災變,都可能造成慘重的傷亡與損失。
但是,歷史實際例證在在證明,有沒有輻射污染的威脅,卻可以造成災後復建時程、經費、複雜性等等因素有著天壤之別。
想想看中國大陸四川汶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日本阪神大地震,甚至中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等等災難,災情都相當慘重,但是因為沒有輻射外洩污染的問題,災後短短兩三年間,受災區域就可以全面重建復原,生活恢復常態。
反觀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發生都已經三十多年、超過十年了,請問復原、清污完成了嗎?災區的現況真的一切都恢復正常了?請問你知道這兩個核災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花費了多少經費與物力在試圖善後嗎?你知道目前以最樂觀的預估,這兩個核災還要花多少時間,多少費用在善後與清污還有一切相關的復原工作之上呢?
事實擺在眼前,兩者間的差別以及關鍵因素何在,大家因知肚明。冷靜思辨ㄧ下應該就可以秒懂了。不是嗎?
♡
#USGS
#台灣地震歷史紀錄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值得大家關注!規模5以上地震今年已5次 氣象局:有發生頻繁趨勢.....(02/07/2021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今天凌晨1時36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這也是今年第5個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去年至今年期間,大規模地震確實有發生頻率較為頻繁的趨勢,將會持續觀察。
今年1月起大規模地震頻繁,根據氣象局統計,1月9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7地震、1月17日台灣東南部海域發生5.4地震、1月25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2地震、1月28日台東近海發生規模5地震。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地震沒辦法預測,但可以從趨勢來觀察,去年開始大規模次數地震就比往年要多,但是中小規模地震比往年少,整體來說能量應該可以平衡,去年很多人說地震偏少要注意能量釋放沒有完全,實際上根據統計,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18次,去年有25次,規模超過6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2.3次,去年則有4次。
陳國昌說,大地震跟小地震的能量釋放程度差很多,以去年情形來看,目前看起來還沒有確切說法可以證明能量釋放未完全的說法,可能要有更多資料,但至少較大地震次數遠超過長期平均值,而今年延續去年情況甚至更頻繁,因為以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每年18次來說,一個月平均1.5次,但今年才一個多月就發生4次,加上今天凌晨就有5次,地震活動顯然比以前還要頻繁一些,至於後續會有哪些發展,還要繼續觀察。
陳國昌指出,此次地震位置發生在隱沒帶型的地震,去年到今年之間,隱沒帶型地震發生次數非常多,今年1月9日發生的規模5.7地震,差不多也是在今天凌晨地震的位置,深度也有70多公里,1月25日也發生規模4.8地震,深度快100公里,都是屬於隱沒帶型地震。
陳國昌說,今年台灣周邊的隱沒帶型地震比往年都要活躍,關於這一點氣象局會特別注意,但隱沒帶型地震如果規模大但深度很深,對於台灣來說可以不用太過緊張,而隱沒帶愈偏北愈深,震源位置也會愈深,因此怕的是在隱沒帶偏淺的位置發生地震,較靠近台灣的位置是在宜蘭跟花蓮交界處,如果靠近沿海或在陸地偏淺的位置約40多公里處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就可能對陸地或都會區造成影響。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238435
♡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台灣地震統計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必吃
關於「台灣地震統計」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最近地震|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未達下列標準之地震。 芮氏規模5.5以上,最大震度4級以上。 ... <看更多>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天氣即時預報- 全世界目前皆無法預測地震,切勿輕信謠言... 的必吃
在台灣,因處在「菲律賓海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交界帶,地震非常頻繁,有多頻繁?數字告訴你。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平均地震次數:... ... <看更多>
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台灣地震統計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必吃
關於「台灣地震統計」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最近地震|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未達下列標準之地震。 芮氏規模5.5以上,最大震度4級以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