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管線智慧管理 #事關市民安全
上週五下午,前鎮區發生乙烯外洩事件,一度造成道路封閉。在市長、副市長,及市府各局處官員坐鎮指揮之下,所幸沒有釀成災害,感謝市府團隊的努力。
發生洩漏時,要確認氣體種類,才能做出正確因應。目前現場檢測靠的是高雄市環保局跟環保署南區毒化物應變小組。未來要建立氣體洩漏偵測即時系統,才能預警。陳其邁市長要推動智慧城市,牽涉廣大市民安全的 #石化管線智慧管理 將是第一要務!
▍高雄氣爆後,既有工業管線定期檢查
2014年高雄發生81氣爆後,當時的市府和議會制定了「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針對老舊管線,進行定期的人工陰極防蝕檢查,但如果真的發生洩漏,很難第一時間找出漏源。
上週發生乙烯外洩的,是華運前鎮往林園工業區台氯、亞聚、台塑的管線,因為沒有裝設氣體洩漏偵測即時系統,從開始檢測到找出漏點,大約要40小時,加上要先排空有害氣體,總共可能要好幾天。
▍氣體洩漏偵測系統,即時找出漏源
許多國家的法規都要求業者建立管線完整性與安全性的管理系統。以德國為例,每條管線都要至少裝設兩套系統,分別監測穩態及瞬態狀況。新加坡也比照德國的系統來偵測地下管線洩漏。
目前中油大林廠到林園廠的丙烯地下管線有裝設德國洩漏檢測系統(LDS),能在洩漏五分鐘內即時偵測管線洩漏。但上週乙烯外洩的華運前鎮-林園管線並沒有裝設。未來應該要求廠商加裝。
▍廠商資訊整合,強化管線安全辦公室(OPS)
81氣爆之後高雄市府成立的管線安全辦公室(OPS)在這次乙烯外洩事件中受到質疑,陳其邁市長表示,要讓OPS的功能更強化。
OPS的強化,要提高廠商的參與度,包含未來氣體微量洩漏偵測設備的建構。
而現在可以先做的,是將有機氣體輸送端及接收端的液壓/流量資料納入數據管理及預警系統。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透過壓力差/流量差發現洩漏,並讓毒化物處理小組做出正確的判斷。
畢竟,以目前現場量測的方式,只能知道初步洩漏濃度,要找出洩漏源,還是要靠平日管線資訊系統的建立。
▍更長期且根本的解決之道:高雄產業轉型
高雄充滿地下管線,根本的原因是作為工業城市所需的石化原料輸送,所以真正解決問題,靠的是高雄的產業轉型。
以我一直關注的大社工業區降編為例,如果能儘速降編為乙種工業區,就能促使部分輸送至大社工業區的管線廢管。但是從去年3月高雄市都委會決議降編至今,內政部一直沒有通過,市府應該積極爭取。
這星期三(9/16)大社環境守護聯盟要北上監察院,針對降編案遞交陳情書。歡迎所有關心高雄管線問題的朋友,一起關注。
台氯 環 開 部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鎮乙烯外洩事件依法究責不寬貸 市府團隊檢討整合現有SOP 務求市民安全】
危機解除,不是尾聲,而是市府團隊深切檢討的開端!
針對911前鎮乙烯外洩事件,今天我奉其邁市長指示,召開記者會,向市民報告從0911到0913,24小時不到的時間,市府團隊已經將所有工作完成,宣告危機解除!而自0913下午5點開始,我們仍然持續每1小時測點,確保翠亨北路興邦里地區環境乙烯濃度符合背景值,市民的生命安全無虞,然而,整起事件依然要查出問題起因,今天我邀集華運公司及三家業者與中油管線團隊、南區毒災中心團隊及府內相關機關首長,共同針對此次乙烯外洩事件進行檢討,除了承續陳其邁市長所要求的「依法究責」—我要求主管權責機關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在詳細完整的報告完成後,依據相關法令,對華運倉儲應明確依法追究責任。市府團隊將汲取經驗及教訓,持續為高雄的城市安全把關。
這次乙烯外洩案件管線全長約22公里長(主要跨越前鎮、小港、林園三區),一束三管(包含台氯、亞聚、台塑)的乙烯已經於9月13日全管排出,後續進行的是氮氣吹驅檢查,透過氮氣吹驅進行三管檢漏作業,氮氣壓力增壓至使用壓力35kg/cm2,再進行數小時壓力測試,希望不超過40小時之內完成持壓檢漏作業,鑒於目前在南部只有一部氮氣加壓汞可供使用(其他2部在麥寮),我籲請市民朋友給予耐心與充份的時間,讓工作團隊加以釐清,同時我也強烈要求權責局處,往後必須備足相關加壓汞設備,以隨時因應此類突發事件,充分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我要向市民朋友報告,今早9時起,環保局已經要求華運及三家業者會同於中山四路、凱旋區段展開在管線持壓時,進行用儀器在管路沿線撿漏及土讓採樣乙烯的作業,市府團隊也由環保局、警察局、消防局人員,協同四家業者人員,全員展開工作。這個查漏作業,將會持續一兩天,一旦找到洩漏點,工程計畫將立即啟動,儘速安定人心。
為了避免此類危機,將來可能持續上演,我要求市府團隊未雨綢繆、超前部署,針對高雄市石化管線較密集的前鎮、小港、林園等3個行政區,持續深化管線監控及空氣監測作為。以高雄市現有管線資訊仍然存在著2D與3D新舊資料相交混雜的現況而言,勢將不足以監控未來可能的風險。
奉其邁市長指示,我提出天與地之計畫,「地」的部分,我已責成工務局全面以3D方式建立管線圖資,著重在上述3個行政區,優先在2年甚至是1年半內即建置完成地面下3D管線監控系統;在「天」的部分,針對前開所述的前鎮、小港、林園等3個行政區,儘快建置有毒氣體(尤其是包含乙烯)的警報APP系統,讓每位市民甚至是官方測點,得以快速通報,讓市府團隊能迅行反應,控制災害。
我要打造高雄,作為一個智慧城市,我希望政府出題徵求更多的廠商跟市府一起合作,全力布建3個行政區所需要的Sensor,以及毒氣偵測APP的建置,讓市民有感,市府團隊會與領域專家一起動手做;高雄市府內的所有行政程序,包含經發局的OPS、工務局的管挖中心、消防局及環保局的通報系統,都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務求達到嚴謹、縝密。
我認為,災害防救、兵貴神速,我要求市府團隊持續檢討並整合流程,要快速、科技化,所有的資訊,都要公開、透明,讓市民隨時檢視,也讓政府後端的監控更加嚴密、精準,加快危機處理的能力與解決速度。誠心地呼籲市民,再給我們一點時間,我要求相關單位,陸續訂定標準,透過修法,將原本法規中規範偵測的範圍,由100公尺擴大到150公尺,這是我對市民的承諾。
回顧此次事件,市府團隊完全依循SOP,從0909到0911前,通報後的處理作為,全數依照SOP進行操作,讓我感到自豪的是,環保局稽查同仁的積極作為,其實是超越SOP,這位同仁自己再度回到現場進行檢驗,才測得爆表的數字,而在地的薛文龍里長,持續關注現場並提供很多寶貴的意見,我要代表市府團隊向這些第一線人員,表示由衷感謝。
更要感謝所有的團隊同仁,當0911接獲爆表數值通報時,包含經發局、環保局、前鎮區公所、工務局、水利局、消防局、警察局、交通局及社會局無障礙之家,還有衛生局協調的小港醫院、民生醫院、阮綜合醫院等3家醫院,全員出動,大家沒日沒夜的參與調度,得以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內,將危機立即解除,在我多年的公務經驗裡,這是絕無僅有的工作團隊高效率表現。我也對我的團隊表示感謝,我們必須要用這精神繼續努力,祈願高雄平平安安,也祈願高雄人民幸福快樂,這是我們應盡的基本職責與承諾。
台氯 環 開 部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府部門若未能在災害發生時立刻通知媒體,必然會延誤民眾應變時間,後果自是難以想像。以當前大眾傳播媒體、新媒體與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政府已無可能隻手遮天,尤其剛補選上任的新市長,正是被嚴格檢驗施政能力的時候,這次的掉螺絲處理方式,顯示陳其邁還未能掌握好市府的運作,若不加快腳步改進,只怕會重創新市長的形象。>
民國103年7月31日深夜,高雄市發生建市以來最嚴重的石化氣外洩氣爆事件,造成353人死傷。時隔6年2個月,高雄前鎮地區再傳乙烯外洩意外,儘管此次未釀成氣爆災害,但高雄市政府的處置顯然毫無長進。號稱做事風格「緊緊緊」的陳其邁市府,這次的危機因應令市民失望了。
這次乙稀外洩事件,再度暴露了高雄市府管理石化管線的馬虎與漫不經心,尤其是歷經「731氣爆」後,市府仍未建立完整的石化管線分布資料,實在太不應該。
高雄市府10多年前即建置了「地下管線數位化管理系統」,民國97年更獲得行政院頒發「國家品質獎」;諷刺的是,731氣爆發生時,這套資訊系統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如今再傳出乙烯外洩事故,市府弄了半天雖然找到禍首仍是6年前肇禍的華運,但華運共有3條分別輸送到台氯、亞聚及台塑乙烯的管線,由於無法確認是哪一條外洩,市府只好要求3家業者全部停止送氣並排空管內氣體,以防發生氣爆。
如果高雄市的地下管線已告「全面」數位化管理,何以市政府總是無法確實掌握外洩氣源?唯一的可能是,所謂的「全面數位化管理」只是對外吹噓的「噱頭」。而頒獎給高雄市府的行政院也該打十八大板。
此外,這次「漏氣」意外,更要檢討的是市政府竟然企圖封鎖新聞,大開民主倒車。據新聞報導,環保局於9月11日下午3時38分,在前鎮地區檢測出乙烯濃度飆高後,立即通知消防局派車至現場警戒及疏散,但消防局卻遲至近下午5時30分,才上「救災即時通報系統」通報災害,延遲近2小時之久。大高雄新聞記者公會發出聲明,抗議此舉是「試圖封鎖媒體消息,引發外界質疑市府刻意掩蓋」」。
高雄市府開民主倒車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914000577-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