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人類學家亂入到建築業,成為工班的一部分?過往文化資產修復計畫,似乎都是建築學者的地盤,人類學家能有什麼不同的作為、人類學專業知識能有什麼貢獻?
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經費補助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受託主持計畫,修復佳心舊社的一棟傳統布農族石板屋建築。林靖修老師與團隊成員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進入布農族傳統領域,需取得族人同意、與在地布農族合作,在布農族文化脈絡下進行計畫,遵守建造家屋的祭典儀式和禁忌;然卓溪鄉布農族人建造石板屋的技藝幾乎消失,要如何以傳統建築工法來修復荒廢的長者家屋?另方面,家屋位於國家公園保護區境內,得符合國家公園的相關法規,甚至家屋周邊樹木皆為林務局所有,需申請砍伐與購買,此外還涉及跨機關協調。更沒料到的是,僅能步行抵達的山林距離增添難度、石板開採和建材搬運,與工班及建築專業者的磨合,還要符合政府採購法規和報帳程序,則是另一個隱藏版的龐大工程。
那麼人類學家在做什麼?在這過程中,人類學者在週末或課餘時間上山,參與勞動,在短時間內學習專業的建築知識與技術。更重要的是,人類學式學習有助於建築專業者和工班之間的溝通,透過自身的學習經驗可以具體地指出工班在某項技術或觀念「卡住」的癥結點。也因此,他們更能作為計畫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轉譯者。此外,人類學者的堅持,讓計畫比一般修復要多了很多關照各方的工,然而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並不是單純的營建工程,而是動態的文化復振,是賦予布農族石板屋文化新生命的過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團隊以這則記錄,邀請更多人共同進行文化實踐與學習。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9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