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看台大
─記北京行
幾月前,電機系同事田維誠教授捎來北京大學工程院長的請託,對方希望能邀請我去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我原本以公務繁忙婉拒,但經不起對方一再盛情請託,終於答應去給一場演講。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以我請國際處幫忙,依北大人文、管理、社經管理之特長,以及清華大學理工的強項,分別安排並邀請台大各院院長或副院長一同前往,希望建立更實質的互動交流。感謝國際處林淑靜組長的聯繫,文學院徐富昌副院長,社科院林惠玲院長、王麗容副院長、電資學院郭斯彥院長,管理學院郭瑞祥院長、謝明慧副院長,工學院陳炳輝主任撥空同行,使我們有一次有意義的北京行!
第一天一下飛機,迎面而來就是位可愛親切的接機同學,一談之下,原來她曾受過臺灣文化的薰陶,去年來台參與臺大─北大─雲南大學三校的服務隊,曾在桃園、宜蘭偏遠地區做社區服務,非常喜歡臺灣的愛與友善,參與許多社會服務工作,實在想不到她是北大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一路上暢談三校同學社區服務的甘苦趣事,倒忘了窗外人人聞之叫苦的北京大塞車。一到北大中關村新園,正好趕上大會的迎賓晚宴,除了中國大陸來的院長們,近的有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印度等,遠的有來自美國、以色列、澳洲、英法德等國大學的院長們,臺灣也有成大、交大、清大、中央等校參加,是一個規模不小的院長頂峰會議。
第二天一大早,大會主席北京大學工學院張東曉院長準時主持開幕,北大王恩哥校長親臨致歡迎辭。我在芝加哥已與王校長有一面之緣,他特別握著我的手,一再拜託兩校要多多加強合作。開幕演講貴賓有四位,我排在第二位演講,首先開講的是中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楊偉主任,他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也來過臺灣多次。他以中國工程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為題,對於將Technology Innovation 從University推到Enterprise的看法與我很接近。而他在演講中提到有幾點我倒覺得蠻值得我們深思,其中包括:人才決定高度(Talents define height)、文化決定歷史定位(Culture forges history)等引申之政策思維。Paul Feigin教授排在最後演講,他是以色列 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教授,他同時以全球工程院長聯盟副主席身份說明全球國際連結對工程科學發展之重要性。並以他在擔任Technion副校長期間,將該校原有400位國際學生,提升至1600位的優異推動經驗,分享國際化對研究創新之助益。順便提一下,Technion大學是愛因斯坦協助創立的大學,也是目前以色列創新創業風氣最盛的大學。
我受邀以「Transforming Innovation into Impact」發表演說,我除了說明歷來創新的演變及其重要貢獻外,並分享臺大在校園創新文化建置的各總作法以及現有成果,許多國家的院長都非常驚訝並佩服臺大在這些方面的優異成果。演講後不少院長紛紛來找我詢問,希望有機會能到他們學校去指導,套句淑靜組長的話:「聽完你的演講,很為臺大成果感到驕傲!」
第二天下午,我就率領台大理工院長拜會清華大學,另因西元2008年清華校友捐贈戰國時期一批竹簡而有「清華簡」這項非常特有研究,專攻語言、文字考古的文學院徐副院長也同行。我們的訪問由清華大學袁駟副院長接待。我親自做了20分鐘左右的臺大簡介,將台大在研究卓越成果,教學績效及社會服務包括創意創業等之推動成果簡要說明,清大同仁對於臺大整體性有這麼多優異發展都覺得非常驚訝,尤其我說明臺大在ESI已有19個領域進入前1%,他們似乎大吃一驚。可以看出他們對臺大卓越的認知又更上一層樓,相信可增強雙方未來互動的動態。
第三天上午與北大做校級合作對談,下午則安排各院做深入互動及實質合作的協商。上午由劉偉副院長接待,中午與吳志襄副校長會談,晚上則是我與校長助理程旭教授的私人宴,程教授是北大非常傑出的青壯代表,教學傑出、研究更是紮實。在北大的會談深入且具體,除了現有學生交換合作外,雙方都同意未來在教師交換、共同研究及雙聯學位等皆希望能逐步深化並籌備未來的臺大─北大日活動。因此,整個下午是各院系或學程的互相觀摩討論。北大與臺大在兩岸皆有其社經歷史地位,雙方的合作應是重要又有意義。
這回北京行,真正的工作時間只有兩天,所以行程頗為緊湊,不過也許源於語言文化的共通性,與北大、清華的教授同仁和同學們之間有相當多深度的對談,從學術研究、學生交流、課程、活動等學校事務,一直到世界局勢、兩岸關係、學運、服貿等,無所不談。我個人的感受是:
一、民間的兩岸交流應可再加強
在所有接觸過程中,只要來過臺灣或曾與臺灣有過交流互動的師生,都對臺灣有極佳的印象,特別是臺灣人民普遍的善良、友好、誠信等親和態度,這是一個整體社會極大的資產,尤其在政府的交流無法獲得大家信任以前,民間、學校師生間的互動宜多一些,這也是對臺灣的保護措施之ㄧ。
二、自信與宏觀的視野
中國是從胡錦濤於西元1998年5月4日在北大百年校慶的講話「我們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開啟985工程,胡錦濤緊接著又在西元2011年於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做「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重大科學研究深度合作,對比臺灣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我們是從西元2006年開始,事實上我們起跑點不算晚,成效也相當優異,在一些重點項目亦有相當好的成果,但台灣整體能量、資源畢竟有限,應秉持「Select & Focus」之精神,發揮自我強項。可惜,以往知識分子大多深受大中國教育之影響,總以為臺灣還是個大中國,什麼項目都要做。事實上,臺灣若能從世界差異化、自我優勢的角度思考,我們有極佳的機會,持續在某些強項領先全球!
三、教師的流動性與世界觀
在網路時代裡,大家都知道資訊隨著網路流傳至全世界各角落,但別忘了那終究是冷冰冰的內容,人的流動與各地人事環境的刺激交流會讓所有資訊更加活化,臺灣尤其相對世界是封閉的,在北大、清華我們看到他們不遺餘力的串連,連結世界,上次在芝加哥幾個大學也是如此,教授之間長短期互動拜訪,教學更是頻繁,我們師生的流動能力實有必要提升。
最後一點想要提的,接待我的北大劉副校長,非常驕傲地向我說明,即將向全界宣布的燕京學堂。這是個非常宏觀有創意的想法,他們要利用原本接收的燕京大學舊址及古蹟庭園,開辦燕京學堂。預計向全世界招收一百位優秀學生,由北大的重點五十大姊妹校,各推薦兩位學生,北大將給足全額獎學金。研修題材以和中華文化相關之任何議題,科技、人文、社會等不拘。目標就是將全世界優秀年輕人才逐步吸引到北京。就我所知,這個經費是北大自行要去募款的,但劉副校長說,他們有信心會得到各界的支持。我當時的感受是,這真的就是奮力朝目標創新,勇敢提出願景,讓有資源、掌握資源的人來跟。我很盼望將來,台大能有更多同仁,願意為學校、為社會發展需要,規劃更多前瞻突破性願景,並願意奮力去各地爭取資源,讓美好的事情可以發生。
其實從北京看臺大,真的是有許多想法,也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不過有些就留著大家去體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