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你我每一個人的將來,這是值得大家多關注的議題:氣候經濟時代來臨 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正視問題!(11/30/2020 聯合報)
(記者林敬殷 台北即時報導)乾旱缺水未解,農委會上周宣布明年嘉南一期稻休耕1.9萬公傾,有學者今天提出警訊,從國內外氣候預報來看,明年春季雨量不樂觀,乾旱狀況未來可能持續下去,成為破壞性的新常態,呼籲政府面對氣候經濟時代來臨,應儘速提出綠色新政的架構,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競爭的衝擊。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天舉辦「缺水停灌只是偶然?科學家披露氣候變遷危機」記者會,邀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台大風險政策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及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共同參與。
許晃雄表示,春季雨量偏少從2000年就開始到現在,是一個氣候系統運作的關係,是一個十幾二十年發生的現象。他利用27個高時空解析度全球大氣模式(CMIP 5)及高解析度全球模式(HiRAM)來分析顯示,20年後,春季降雨量可能減少13.2%,連續乾旱日天數會是現在的1.5倍,乾旱熱點會在北部。北部主要河川集水區未來雨量、流量在春季的減少最為明顯,且在氣候變遷下,石門及桃園灌區的農業缺水率可能超過40%,北部地區整體供水能力會下降24%。春季雨量較多在北部,而不是在南部,一旦春雨減少,北部缺水的問題會越嚴重。
李遠哲說,極端氣候的來源都是人類在改變大氣層,溫室氣體漸漸增加,地表上從太陽吸收的能量,比地球放出去的能量要多,結果,地球就慢慢升溫,這些不是幾個世紀說要轉換就可以轉換過來,未來幾十年來二氧化碳會增加,人類能夠承受的量,已經快到上限了。
李遠哲舉了過去三十年來全球的多項倡議及宣言為例表示,以前在續發展是「這一代我們滿足我們的需求,不會影響下一代滿足需求」,但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以前我們說留給下一代一個更美好的地球,也不可能,現在只能做到不要給下一代那麼糟糕的地球,不要把地球弄的那麼壞,因為我們的世界是越來越壞,我們的努力不是把世界變好,而是不要把世界變得那麼壞。
李遠哲也提到,世界很多國家在努力,我們台灣是落後的,必須要趕快迎頭趕上。
劉仲恩呼應李遠哲的說法表示,氣候變遷已大幅改變產業的面貌,以台灣水果王國為例,2019年的暖冬,包括荔枝、龍眼、芒果減產七到八成,蜂蜜採不到蜜,農民損失慘重,這樣的頻率只會越來高,最後變成常態,公共衛生也會造成嚴重影響,病媒昆蟲活動範圍越往北移,熱帶區移到溫帶區,擴大傳染病範圍,登革熱不僅於春夏,也會從南往北移,需要更全面的準備來調整衝擊。
他指出,去碳化已是國際共識,鄰近國家日本、南韓、中國,已宣布碳中和目標的年份,台灣是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將碳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策略是將來必修課程,台灣產業沒有跟上這一波節能減碳趨勢,國際相關標準如碳關稅等,將使台灣喪失競爭力。
周桂田指出,氣候經濟時代已經來了,歐盟已訂定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明年啟動碳邊境機制,美國也會加速無碳運輸,歐盟和美國兩大經濟體擠壓台灣,韓國、中國跟日本相繼宣布2050達到碳中和,他呼籲政府能正視這個情況。
他表示,氣候經濟來臨,整個經濟體競爭和結構不再只是環境問題,變成新型態的經濟競爭,台灣作為海島經濟,沒有迅速因應,問題會非常嚴重,他舉韓國綠色新政為例,台灣係在還在孵蛋,整個社會動能太慢了,政府應儘速提出綠色新政的架構,來面對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競爭的衝擊。
洪申翰指出,政府必須現在就要拿出行動,國際各國已陸續訂出氣候目標,相信未來會有很多資金、人才、專業投入去碳的科技和社會制度,如果台灣落後,未來只會成為碳管制全球制度被懲罰的對象或承擔風險的對象,這都是我們承擔不起的。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054559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