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在此:坊間同樣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進入台大,但是同樣未獲證實。不過據和陳文成交談過的人,聽到馬英九談話後,認為兩人的資質差異明顯。我想大概就和聽到唐鳳與柯文哲談話時的感受差不多吧。
★★★★★★★★★★★★★★★
沈榮欽
儘管身處武漢病毒時期,台灣自製的「飛鼠一號」火箭依舊預定於日前發射,可惜因為天候不良而延期。飛鼠一號是晉陞太空科技公司的第一枚火箭,晉陞太空是由董事長陳彥升與台灣民間企業家合資成立,曾經在NASA工作的陳彥升回憶道,當初願意從美國回到台灣,就是為了幫助台灣發射衛星。
陳彥升說他也和很多台灣人一樣,高三就加入國民黨,認為是忠黨愛國。直到1981年他從美國回台灣辦婚禮時,正好發生陳文成命案,他心中大受震動,久久不能平復,回美國後積極從事台灣民主運動。
1981年回台灣的還有另一位哈佛大學博士馬英九,近日他批評蔡政府不願出口口罩給中國後,又因為武漢肺炎包機事件以人權批評蔡政府。在國內人權帽子亂飛之際,我忍不住寫下陳文成與馬英九的大事記,為人權做個小小的註解。
*****
1950年,陳文成出生於台北縣,馬英九出生於香港。
1965年,陳文成與馬英九進入建國中學就讀。
陳文成在建中時期聰明絕頂,數學尤佳,經常教導同學;熱情洋溢,又好運動,文武雙全。
馬英九高中時期喜踢足球,據同學說數學不佳。坊間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才能進建中就讀,但是未獲馬英九證實。
1968年,陳文成與馬英九進入台灣大學就讀。
陳文成原本計畫就讀台大醫學系,但是因為色盲,以聯考成績全國第二名進入台大數學系就讀。陳文成在台大數學系就讀時,依舊表現極為優異。
馬英九就讀台大法律系時,積極參與國民黨活動以及參加保釣運動。
坊間同樣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進入台大,但是同樣未獲證實。不過據和陳文成交談過的人,聽到馬英九談話後,認為兩人的資質差異明顯。我想大概就和聽到唐鳳與柯文哲談話時的感受差不多吧。
1972年,兩人入伍服役。陳文成服役時順便發明了「自動計價器」,並在台灣擁有專利。
1974年,兩人退伍。馬英九以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紐約大學就讀法律碩士。陳文成則進入台大數學研究所就讀。
1975年,陳文成以密西根大學獎學金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數學研究所。
1976年,陳文成與馬英九同時取得碩士學位。陳文成繼續在密西根大學就讀數學博士,馬英九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法學博士。
陳文成在美國就讀期間,開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馬英九則是化名為「葉武台」,擔任國民黨的抓耙仔,告密參與民主運動的留學生。
1978年,陳文成因為表現極為傑出,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數學博士,並且發表論文於學術期刊,學界頗為驚艷,因此得以進入當時鼎盛的卡內基學派的卡內基美倫大學擔任教職。
馬英九繼續在哈佛大學就讀,根據後來自述,當時因為參與太多的政治活動,所以博士唸得不順,曠日費時。
1981年,陳文成與妻子和新生兒返台時,被警總約談後,竟然陳屍台大校園,據信與他在美國從事台灣民主運動時,被抓耙仔告密有關。
同年,自稱參與過多政治活動的馬英九,終於在哈佛大學畢業。返台後,參加已經因「走後門」而被廢除的甲等特考,當時三位考生中,馬英九筆試並非最高分,但是口試後立刻逆轉,通過甲考而進入政府部門服務,一直到後來擔任總統為止,陳文成的沉冤依舊未雪。
ps.
其實陳文成與馬英九對比的故事,就是絕佳的電影題材,比之韓國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辯護人》,戲劇張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呀。
1981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Richard Cyert 聽說他們學校統計系有位助理教授陳文成,回台時在政府約談後,死於台灣的台灣大學校園內,Cyert 本人也是統計與經濟學出身的,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震驚,他知道台灣並非民主國家,對於愛好民主的陳文成是否遭到當局政治謀殺感到不安,立刻派遣學校代表與法醫到台灣了解經過。
儘管台灣警方在第一時間就公布陳文成乃是畏罪自殺,但是疑點重重,Cyert 並不相信,立刻發表聲明,希望國民黨政府能公佈真相,並聯繫美國國務院,希望能夠立刻聯絡台灣當局,確保陳文成的妻子-\-\陳素貞母子的安全。更在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直接表示他認為陳文成很可能死於政治因素。
Cyert 親自主持了校內的追悼會,並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抨擊台灣警方與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表示陳文成的死亡令台灣人民感到恐懼。然後親自寫信給台灣總統蔣經國,不僅希望能夠讓真相水落石出,更要求確保陳素貞母子的安全,並在經濟上給予他們協助。
代表Cyert 的法醫表示陳文成死於謀殺,而非自殺,但是要求將遺體進一步的分析卻遭到台灣當局的拒絕,只得倖倖然回到美國。當時美國大學內有不少台灣的職業學生,專門搜集國外台灣人情資,包括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名校都有,如知名的葉武台,於陳文成遇害當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台。陳文成事件後,Cyert 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內設置熱線,禁止職業學生與特務打小報告,一經證實,學校會立刻開除職業學生,絕不寬貸。
Cyert 後來又與美國國會合作,對台灣政府施壓保障人權,甚至要求美國政府停止對台軍售,直到台灣改善人權為止,因此當時的台灣政府並不喜歡他。
Cyert 是卡內基學派三巨頭之一,以Herbert Simon 為首,卡內基學派的特色是跨領域研究,以Simon 為例,他是政治系出身,專攻理性的限制,沿著這條線,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個領域,研究經濟學時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人工智慧時期獲得圖寧獎,此外,他還研究過公共行政、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組織理論等學問,每一門都獲得該領域的最高獎項,但是當中只有心理學算是長期興趣。所以人們說Simon 有五個腦袋,問題是他隨便拿出哪一個,都比你更聰明。好不容易等到他年紀大了之後,人們說Simon 終於慢下來了,不過還是比你我更快一點。
卡內基學派在政治上較偏自由派,Simon 在尼克森與季辛吉之後,便一直與中國保持學術往來。三巨頭之中,Cyert 的行政能力最佳,所以除了共同創辦卡內基美隆大學商學院之外,還一路從院長當到校長,中間雖然經過麥卡錫主義的威脅,但是依舊一路挺過。
Cyert 他們的興趣是要辦一個不一樣的商學院,所有科系教授混合辦公室,鼓勵跨領域研究,更鼓勵用餐時彼此聊天,不過我也曾聽說,Simon 在學校餐廳的聊天,有時也會令人心裡有點不快,明明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但是這老先生總是硬要在你的主場對你灌籃。
Cyert 他們創辦出一個十分特異的商學院,聘請一些特殊的教授,比如說Miller 本來對財務沒興趣,後來加入後被說服這是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領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還有Modigliani 也成同樣成為財務理論之父,得到諾貝爾獎。
跨領域也代表商學院中有彼此相衝突的學者並存,例如和卡內基學派相反的理性預期學派也是由Muth在那誕生,Lucas 後來也因此得了諾貝爾獎。
卡內基學派更促成了當時的博士班學生Williamson日後創立了影響力更大的交易成本學派,後來也獲得諾貝爾獎。順道一提,Williamson 的第一位助理Sargent 後來也是諾貝爾獎得主。
同時,Cyert 也是令卡內基美隆大學至今仍為世界電腦頂尖學府的重要人物,他在八零年代要將全校網路化,雖然在今天顯得稀鬆平常,但是高昂的費用,在當時極為罕見。Cyert 運用其高明的行政手段,先令不少學校教授體會其重要性,再一舉提出,果然順利過關,至今學校仍然受益,從Google 到 Tesla,無不搶著雇用該校師生。
組織理論與策略學者更不用說了,名人輩出,Cyert 和 March 的廠商行為理論正是這種跨領域的產物,至今仍是經典。當時他們還聘請了White,他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之後,又跑去拿個社會學博士,用數學寫社會學並非當時主流,不為多數學校所喜,卻是卡內基所好,所以他也到卡內基美隆任教,後來到哈佛社會系,指導博士班學生Granovetter,開創了甚具影嚮力的社會網路理論,至今仍大行其道,White 之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去,卻找個機械博士Watts,開啟了小世界理論的研究,大放異彩,再次影響了多個領域的研究。
總之,Cyert 等三人開放的心胸,開啟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雖然今日Cyert 與 Simon 皆已過世,獨留March 在人間,卡內基學派也煙消雲散,但是他們所開創出的燦爛煙火,曾經如此放肆地照耀黑暗的天際,彗星尾巴拖曳的光亮與溫度至今猶存人間。
「台大僑生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精華區Malaysia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推甄心得(僑生上台灣研究所) - 成功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台灣海外聯招會-研究所專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推台大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推台大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研究所dcard、海外聯招研究所 - 瑜珈皮拉提斯資訊指南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申請台灣大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媽媽最愛你-2022年8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申請台灣大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媽媽最愛你-2022年8月 的評價
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推甄心得(僑生上台灣研究所) - 成功大學板 - Dcard 的必吃
會寫這篇的目的是因為我大二大三時幾乎沒有僑生推甄的資料(包括dcard,ptt,mit fb社團等等等),管道,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只可以填寫四個志願, ... ... <看更多>
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台灣海外聯招會-研究所專區 - Facebook 的必吃
台灣海外聯招會-研究所專區, Puli, T'Ai-Wan, Taiwan. 2843 likes · 14 talking about this. 報名海外聯招會研究所. ... <看更多>
台大僑生研究所 在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精華區Malaysia 的必吃
嗯~ 其實...
是幫我男朋友問的啦~ >////////////////< (大羞)
他目前大四想繼續唸研究所...
我之前無聊逛版時
靠著版上版友的相簿連結
發現好像有可以僑生轉外籍生的方式唸研究所...
但這兩天我們到學校僑輔室似乎得不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想回去找該連結相簿的版友...
嗯.......好像不太好找.... 我有努力找過了啦~ ( ̄□ ̄|||)a
想問一下版上有沒有版友...
在台灣唸研究所是靠什麼路徑升學的~
一般生考試對他而言可能有點難度...
因為他都沒補習 (台灣生補習都補很兇的~)
謝謝大家啦~
希望他可以順利的留在台灣啦~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15.3
我們目前查到的資料是說...
畢業生需要回國兩年才能再申請...
^^^^^^
但是我們確實有耳聞某位學長(目前努力聯絡中)好像也是轉外籍生的身分讀研究所...
我男友的意思是說...
感覺漏洞在"畢業生"三個字...
因為之前在版上連結相簿
我確實有看到某位版友在部落格中
說以前是僑生身份讀台大還是師大的 (總之是很不錯的國立大學)
後來轉外籍生的身分心中的一些感覺...
我們身邊目前似乎找不到一個完整的個案可以來詢問的~ (我真的滿緊張的...)
而考試的方法對他應該是諸多不利...
所以希望大家多幫忙捏~ ╮(╯▽╰)/
身邊如果有唸研究所的僑生或外籍生學長姐...
也麻煩幫忙問一下囉~ ^^"
※ 編輯: Fishg21945 來自: 125.225.115.3 (11/06 21:22)
> -------------------------------------------------------------------------- <
作者: OohonaoO (。夏天的回憶。) 看板: Malays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時間: Tue Nov 6 21:48:49 2007
※ 引述《Fishg21945 (魚)》之銘言:
: 嗯~ 其實...
: 是幫我男朋友問的啦~ >////////////////< (大羞)
: 他目前大四想繼續唸研究所...
: 我之前無聊逛版時
: 靠著版上版友的相簿連結
: 發現好像有可以僑生轉外籍生的方式唸研究所...
: 但這兩天我們到學校僑輔室似乎得不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 想回去找該連結相簿的版友...
: 嗯.......好像不太好找.... 我有努力找過了啦~ ( ̄□ ̄|||)a
: 想問一下版上有沒有版友...
: 在台灣唸研究所是靠什麼路徑升學的~
: 一般生考試對他而言可能有點難度...
: 因為他都沒補習 (台灣生補習都補很兇的~)
: 謝謝大家啦~
: 希望他可以順利的留在台灣啦~ >//////////////<
基本上 只要你來台灣念書是以僑生身份來申請的
那麼往後 你就是僑生 絕不會再是外籍生
想當然的
若當初是用 外籍生來台唸書
那麼你就是 永遠的外籍生
而就 回僑居地兩年
並不是回去就好
你必須得從事相關行業 兩年以上
然後再回國(台灣)申請研究所
並不是港澳地區有這樣的政策
大馬也有 相關的資訊
你可以請你男友自己去 旅台同學會問
至少總會會有這方面的資訊
PS:回僑居地兩年再申請回來念研究所的政策
是現今執政黨的政策
若一個搞不好
政權轉移 世事瞬息變化 難保此政策不會消失阿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86
> -------------------------------------------------------------------------- <
作者: carrotoast (狗日) 看板: Malays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時間: Tue Nov 6 23:48:52 2007
補充一點,其實以考試方式進入研究所就讀的研究生一律被大學視為"一般生"
僑委會不會有紀錄(他們沒那麼空閒去追蹤哪個僑生有沒有考上研究所)
所以僑生身份自然不會保留下來
台大僑輔室的規定是,如果是應屆考上研究所,可以保留僑生身份
可繼續享有僑保的福利,但是學校記錄在案的身分依舊是一般生
所以大學是僑生就終身是僑生的說法基本上不成立
而且我現在有一個就讀博士班的學姊曾是僑生
回國工作數年後再以外籍生身份回來唸書,所以確實有漏洞可以鑽
不過我並不清楚外籍生入學的規定
如果要輕鬆進入研究所就讀,回國兩年後再以僑生身份申請確實是最容易的方式
另外,台灣開放研究所的僑生名額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的大學名額過剩
所以才會突然大發慈悲,不然民進黨政府基本上是不鼓勵僑生教育的
所以以後研究所的名額不僅不會突然取消,只會開放越來越多的名額
甚至進一步開放博士班的申請,用僑生來填補過剩的大學名額
這是台灣高等教育過度發展的畸形結果
※ 引述《OohonaoO (。夏天的回憶。)》之銘言:
: ※ 引述《Fishg21945 (魚)》之銘言:
: : 嗯~ 其實...
: : 是幫我男朋友問的啦~ >////////////////< (大羞)
: : 他目前大四想繼續唸研究所...
: : 我之前無聊逛版時
: : 靠著版上版友的相簿連結
: : 發現好像有可以僑生轉外籍生的方式唸研究所...
: : 但這兩天我們到學校僑輔室似乎得不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 : 想回去找該連結相簿的版友...
: : 嗯.......好像不太好找.... 我有努力找過了啦~ ( ̄□ ̄|||)a
: : 想問一下版上有沒有版友...
: : 在台灣唸研究所是靠什麼路徑升學的~
: : 一般生考試對他而言可能有點難度...
: : 因為他都沒補習 (台灣生補習都補很兇的~)
: : 謝謝大家啦~
: : 希望他可以順利的留在台灣啦~ >//////////////<
: 基本上 只要你來台灣念書是以僑生身份來申請的
: 那麼往後 你就是僑生 絕不會再是外籍生
: 想當然的
: 若當初是用 外籍生來台唸書
: 那麼你就是 永遠的外籍生
: 而就 回僑居地兩年
: 並不是回去就好
: 你必須得從事相關行業 兩年以上
: 然後再回國(台灣)申請研究所
: 並不是港澳地區有這樣的政策
: 大馬也有 相關的資訊
: 你可以請你男友自己去 旅台同學會問
: 至少總會會有這方面的資訊
: PS:回僑居地兩年再申請回來念研究所的政策
: 是現今執政黨的政策
: 若一個搞不好
: 政權轉移 世事瞬息變化 難保此政策不會消失阿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205
※ 編輯: carrotoast 來自: 140.112.251.205 (11/06 23:49)
※ 編輯: carrotoast 來自: 140.112.251.205 (11/06 23:50)
※ 編輯: carrotoast 來自: 140.112.251.205 (11/06 23:51)
※ 編輯: carrotoast 來自: 140.112.251.205 (11/06 23:52)
> -------------------------------------------------------------------------- <
作者: summerfish99 (請問你在那裡??) 看板: Malays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時間: Sat Nov 10 00:46:04 2007
※ 引述《carrotoast (狗日)》之銘言:
: 補充一點,其實以考試方式進入研究所就讀的研究生一律被大學視為"一般生"
: 僑委會不會有紀錄(他們沒那麼空閒去追蹤哪個僑生有沒有考上研究所)
: 所以僑生身份自然不會保留下來
: 台大僑輔室的規定是,如果是應屆考上研究所,可以保留僑生身份
: 可繼續享有僑保的福利,但是學校記錄在案的身分依舊是一般生
: 所以大學是僑生就終身是僑生的說法基本上不成立
: 而且我現在有一個就讀博士班的學姊曾是僑生
: 回國工作數年後再以外籍生身份回來唸書,所以確實有漏洞可以鑽
: 不過我並不清楚外籍生入學的規定
: 如果要輕鬆進入研究所就讀,回國兩年後再以僑生身份申請確實是最容易的方式
: 另外,台灣開放研究所的僑生名額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的大學名額過剩
: 所以才會突然大發慈悲,不然民進黨政府基本上是不鼓勵僑生教育的
: 所以以後研究所的名額不僅不會突然取消,只會開放越來越多的名額
: 甚至進一步開放博士班的申請,用僑生來填補過剩的大學名額
: 這是台灣高等教育過度發展的畸形結果
一點點想法..希望不會引來筆戰XD
先不管什麼僑生身份的問題
學術本來就應該接受多元的交流
如果把開放非本地生名額 當成 " 用僑生來填補過剩的大學名額 "
這樣怪怪的
有人肯選擇到台灣來念書 就代表這裡學術方面還是有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台灣已經走到一個沒有學術交流學習可言的水平
那就算有再多優惠 再多名額
還是不會有人想來吧?
不管是僑生 外籍生 那個"身分"只是他來台灣的管道
單純的只是想要表達
僑生 外籍生 和本生都一樣 只是想要唸書>"<
(報告完畢)
: ※ 引述《OohonaoO (。夏天的回憶。)》之銘言:
: : 基本上 只要你來台灣念書是以僑生身份來申請的
: : 那麼往後 你就是僑生 絕不會再是外籍生
: : 想當然的
: : 若當初是用 外籍生來台唸書
: : 那麼你就是 永遠的外籍生
: : 而就 回僑居地兩年
: : 並不是回去就好
: : 你必須得從事相關行業 兩年以上
: : 然後再回國(台灣)申請研究所
: : 並不是港澳地區有這樣的政策
: : 大馬也有 相關的資訊
: : 你可以請你男友自己去 旅台同學會問
: : 至少總會會有這方面的資訊
: : PS:回僑居地兩年再申請回來念研究所的政策
: : 是現今執政黨的政策
: : 若一個搞不好
: : 政權轉移 世事瞬息變化 難保此政策不會消失阿 XD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6.79
> -------------------------------------------------------------------------- <
作者: carrotoast (狗日) 看板: Malays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時間: Sat Nov 10 15:25:09 2007
※ 引述《summerfish99 (請問你在那裡??)》之銘言:
: ※ 引述《carrotoast (狗日)》之銘言:
: 一點點想法..希望不會引來筆戰XD
: 先不管什麼僑生身份的問題
: 學術本來就應該接受多元的交流
: 如果把開放非本地生名額 當成 " 用僑生來填補過剩的大學名額 "
: 這樣怪怪的
: 有人肯選擇到台灣來念書 就代表這裡學術方面還是有吸引人的地方
恩,我的原文可能引起您的誤解
基本上我談論的是研究所開放僑生名額的問題
其實過去一直以來僑生進入研究所就讀和本地生一樣都要經過考試
但是現在的趨勢是僑生進入不管是大學或研究所都變得越來越容易
所以僑生同學的水準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我個人對這種奇怪現象的解讀是認為這是受到台灣大學過剩問題的影響所致
至於台灣大學/科技大學的教育品質則當然良莠不齊,有很好的,也有很爛的
我個人傾向於猜測釋放出來的研究所名額應該以非知名大學的學額居多
當然,我的想法都是比較偏向"陰謀論"的,總覺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如果台灣已經走到一個沒有學術交流學習可言的水平
: 那就算有再多優惠 再多名額
: 還是不會有人想來吧?
: 不管是僑生 外籍生 那個"身分"只是他來台灣的管道
: 單純的只是想要表達
: 僑生 外籍生 和本生都一樣 只是想要唸書>"<
: (報告完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205
> -------------------------------------------------------------------------- <
作者: hebb (hebb) 看板: Malays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僑生身份想繼續讀研究所(台灣)的路徑
時間: Tue Nov 13 02:49:15 2007
※ 引述《carrotoast (狗日)》之銘言:
: 補充一點,其實以考試方式進入研究所就讀的研究生一律被大學視為"一般生"
: 僑委會不會有紀錄(他們沒那麼空閒去追蹤哪個僑生有沒有考上研究所)
: 所以僑生身份自然不會保留下來
: 台大僑輔室的規定是,如果是應屆考上研究所,可以保留僑生身份
: 可繼續享有僑保的福利,但是學校記錄在案的身分依舊是一般生
: 所以大學是僑生就終身是僑生的說法基本上不成立
: 而且我現在有一個就讀博士班的學姊曾是僑生
: 回國工作數年後再以外籍生身份回來唸書,所以確實有漏洞可以鑽
: 不過我並不清楚外籍生入學的規定
: 如果要輕鬆進入研究所就讀,回國兩年後再以僑生身份申請確實是最容易的方式
: 另外,台灣開放研究所的僑生名額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的大學名額過剩
: 所以才會突然大發慈悲,不然民進黨政府基本上是不鼓勵僑生教育的
: 所以以後研究所的名額不僅不會突然取消,只會開放越來越多的名額
: 甚至進一步開放博士班的申請,用僑生來填補過剩的大學名額
: 這是台灣高等教育過度發展的畸形結果
之前的確有不少人畢業回馬幾年後, 以外藉生的身份來唸研究所,
而且還拿了外藉生獎學金, 不過今年開始各校開始清查"身份",
所以如果大學是以僑生身份在台灣唸, 往後從國外申請台灣國內
研究所, 就必須以僑生身份申請, 這點是有聽說, 也許可以看一下
今年最新的簡章和規定, 而且聽說還有些滿特別的規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95.19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