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以北專欄 #吳牧青
雖然台北雙年展已結束一段時間,近日隨著作品《儲回大地的藝術》裡,關於「碳中和複層林營造案」這個介入近郊的次生林疏伐手段而飽受森林學者和地方環境運動者的質疑,稍又燃起了一些實質作品批判的聲浪。不過,我想提的是在那些社會介入或行動參與之外,作品自由度的無度挪用現象,加上作品藝術內圍的批判風氣已經絕跡的情況下,與其針對概括性、宏觀尺度的展覽標的批評,我傾向挑出一件 #最差勁的作品形式,投射出當代面對大歷史和大敘事的應答風氣,到底出現什麼嚴重問題。
📌北方以北專欄連載中>> https://bit.ly/3b8FYi8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
「台北雙年展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2 0 1 4 台北雙年展| 劇烈... - 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 的評價
- 關於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吳瑪悧《以「策展」做為時代的文化書寫 ... 的評價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種都市之瘤的違章性格,以及窩藏在此的人生態度。
⠀ ⠀⠀⠀
Life on the Rooftop / 廖敬堯 LIAO Ching Yao / 54' / 2015
⠀ ⠀⠀⠀
台北城裡地狹人稠,在高樓和豪宅的包夾下,老公寓上加蓋的頂樓鐵皮屋自成體系,成為台北天際線上特有的風景,也常被稱為揮之不去的「景觀殺手」、「都市之瘤」。但是,選擇住在頂樓鐵皮屋裡的人,他們是誰?他們過著如何的生活?
⠀ ⠀⠀⠀
曾任《行者》、《太陽的孩子》攝影師的廖敬堯導演,直擊10位選擇住在鐵皮頂加的素人,平面設計師、舞者、管理員伯伯、國小老師等人的「鐵皮人生」。比起違建、都更的建築議題,他更想關切的是人生。
⠀ ⠀⠀⠀
他們各有堅持、並非低薪、也不是無權,有時只為窗外的視野;或無形的生活風情;甚至如頂樓鐵皮一般,不被社會主流認可的「違章」性格。或許隨著日漸加劇的都市更新,那些曾經在城市裡能夠自由生長、自有個性的鐵皮屋將逐步消失…,包括曾窩藏在「都市之瘤」裡頭的人生態度。
⠀ ⠀⠀⠀
☆2016 墨西哥CINETEKTON國際建築影展
☆2016 Euge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美國尤金國際影展
⠀ ⠀⠀⠀
═════════════════
廖敬堯
大學時代即開始參與拍片創作迄今,近年以擔任攝影師職務為主,亦曾數次入圍金鐘獎攝影獎。攝影作品如《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行者》、《太陽的孩子》等。共同導演作品《野球孩子》則獲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首獎肯定。
⧫ 導演的話 ⧫
這不是一部能為鐵皮建築平反的紀錄片,但是我們要找出居住在『台灣最醜』建築景觀裡的人,還有窩藏在『都市之瘤』裡頭的人生。主流價值的醜不一定醜,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外界認為鐵皮屋髒亂醜陋,是城市毒瘤、景觀殺手,但那是刻板印象。主流觀點或價值觀的背後,總蘊藏不可告人的利益、秘密或權力。
═════════════════
⠀ ⠀⠀⠀
┃觀點FB┃https://www.facebook.com/pts.viewpoint/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
▎柯P違建新政 鐵皮文化將走入歷史?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04/704668/
▎有何不可?頂樓鐵皮屋變社會住宅
https://www.facebook.com/TWSDE/posts/10204108059645878
▎城市地景-上傳你的散步路線
http://www.urstaipei.net/citywalker/?cid=122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種都市之瘤的違章性格,以及窩藏在此的人生態度。
⠀ ⠀⠀⠀
Life on the Rooftop / 廖敬堯 LIAO Ching Yao / 54' / 2015
⠀ ⠀⠀⠀
台北城裡地狹人稠,在高樓和豪宅的包夾下,老公寓上加蓋的頂樓鐵皮屋自成體系,成為台北天際線上特有的風景,也常被稱為揮之不去的「景觀殺手」、「都市之瘤」。但是,選擇住在頂樓鐵皮屋裡的人,他們是誰?他們過著如何的生活?
⠀ ⠀⠀⠀
曾任《行者》、《太陽的孩子》攝影師的廖敬堯導演,直擊10位選擇住在鐵皮頂加的素人,平面設計師、舞者、管理員伯伯、國小老師等人的「鐵皮人生」。比起違建、都更的建築議題,他更想關切的是人生。
⠀ ⠀⠀⠀
他們各有堅持、並非低薪、也不是無權,有時只為窗外的視野;或無形的生活風情;甚至如頂樓鐵皮一般,不被社會主流認可的「違章」性格。或許隨著日漸加劇的都市更新,那些曾經在城市裡能夠自由生長、自有個性的鐵皮屋將逐步消失…,包括曾窩藏在「都市之瘤」裡頭的人生態度。
⠀ ⠀⠀⠀
☆2016 墨西哥CINETEKTON國際建築影展
☆2016 Euge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美國尤金國際影展
⠀ ⠀⠀⠀
═════════════════
廖敬堯
大學時代即開始參與拍片創作迄今,近年以擔任攝影師職務為主,亦曾數次入圍金鐘獎攝影獎。攝影作品如《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行者》、《太陽的孩子》等。共同導演作品《野球孩子》則獲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首獎肯定。
⧫ 導演的話 ⧫
這不是一部能為鐵皮建築平反的紀錄片,但是我們要找出居住在『台灣最醜』建築景觀裡的人,還有窩藏在『都市之瘤』裡頭的人生。主流價值的醜不一定醜,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外界認為鐵皮屋髒亂醜陋,是城市毒瘤、景觀殺手,但那是刻板印象。主流觀點或價值觀的背後,總蘊藏不可告人的利益、秘密或權力。
═════════════════
⠀ ⠀⠀⠀
┃觀點FB┃https://www.facebook.com/pts.viewpoint/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
▎柯P違建新政 鐵皮文化將走入歷史?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04/704668/
▎有何不可?頂樓鐵皮屋變社會住宅
https://www.facebook.com/TWSDE/posts/10204108059645878
▎城市地景-上傳你的散步路線
http://www.urstaipei.net/citywalker/?cid=122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97年自學攝影,1999年後獨力完成數個肖像攝影計畫,200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成為國家級藝廊邀請展出最年輕的藝術家,2007年至美國流浪,200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2010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攝影雙年展展出,2013年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2014年日本東京專業攝影藝廊展出,2015年在歐洲浪跡6000公里。作品受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文化部藝術銀行,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及國內外私人典藏。
出版品計有《台灣頭:曾敏雄人物攝影集》、《冬之旅》、《中部百年美術史》、《台灣頭:文化筆記書》、《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風景安靜:曾敏雄攝影筆記》、《唯衣》、《 那裡這裡:曾敏雄攝影集》等。
曾敏雄曾做過音響設計工作,辦過音響藝術雜誌,也擔任過電台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而後,遭逢921大地震,多年努力所累積下來的經濟基礎,一夕之間崩垮,成為受災戶之一。 經友人介紹,曾敏雄參與台中30位美術家的拍攝計畫,從此走進專業攝影的領域,由拍攝技術、底片種類、暗房技巧及燈具使用,一路自行摸索。他以純粹傳統的肖像攝影手法,持續拍攝在各個領域獨具特色的人物,完成數個肖像攝影計畫。
2009年,曾敏雄受台中文化局之邀辦展。台中啟明中學前校長張自強看展時,驚嘆於其肖像攝影風格,乃邀約為盲童們拍攝照片。曾敏雄因拍攝《台灣頭》,分身乏術,於隔年方正式參訪啟明學校,被因閃光燈拍攝而有驚嚇後遺症的小二女生吸引,決心進行長期拍攝計畫《微光漸漸》,為盲童拍攝生活照、家庭照乃至畢業照等。
他坦言,拍攝盲童沒有著力點,而且無法說服自己,對看不見的孩子們來說,究竟照片有何意義,中間一度放棄。但看到爆紅的小小鼓手呂岳駿受訪的新聞畫面,其阿公慎重地對待曾敏雄為呂岳駿拍攝的照片,讓他大受鼓舞,同時也明白到盲童攝影計畫,其實無須以事件、社會問題的型態呈現。他可以回到更單純的攝影本質去看待,亦即:照片作為記憶的輔助,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2015與2018年,曾敏雄皆於台中啟明中學舉辦個展,讓盲童與其家人得以親睹《微光漸漸》系列。九年多過去,當時的小學生有些已經是少年,曾敏雄再以影像記錄其看展的身影,具體驗現不同時光階段的鮮明對照。
而連續三年為啟明中學拍攝畢業照的曾敏雄,亦領悟到這些失去視線的孩子們,其實就跟平常人沒有兩樣,會哭會笑,不該被獵奇對待。因此,他放下身為攝影師的主導權,將場所與如何拍攝的權力,交還給盲童,讓他們盡情地展現自己。
相關新聞
https://goo.gl/oyEETE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巨神連線」攝影作品集介紹
專訪藝術家:姚瑞中
內容簡介: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作者簡介:姚瑞中 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展覽:
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年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2014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
●曾任職務:
1992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4年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2006-2009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
●藝術創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等等。
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
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6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I、II、III、IV、V-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台北雙年展歷史 在 2 0 1 4 台北雙年展| 劇烈... - 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 的必吃
2 0 1 4 台北雙年展| 劇烈加速度·Taipei Biennial 2014 | The Great Acceleration 台灣藝術家黃博志Huang Po-Chih,在「2014台北雙年展」一樓入口長廊展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