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人心理學
#第二部廢人與曖昧
#不是想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你可能覺得心情不好。
你可能覺得,活著但不知意義是什麼。
你可能覺得,自己很努力地替別人著想,別人卻總把你當成空氣。
你可能覺得,事業成功,但這些成功並無法使你快樂。
你可能覺得,小孩拘束了你的未來,但你不想要有恨意,身體卻很緊繃。
你可能不斷的問著,為什麼你生在這麼爛的家庭。
你可能覺得,無法像其他人那樣,享受自己的性別傾向。
你可能覺得,活著,只是餘生,好像自己早就死掉了,活著的那個人不知自己是誰。
你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日子就這樣地過著,一天又一天。
還有更多的無奈,讓你寧願當個廢人算了。
但是當廢人卻不是容易的事,因為你仍然心有不甘,雖然不甘什麼,也是一個問題。
你希望可以儘快找出答案來回答自己,也就是,你一定有自己的古老故事在打轉,你想回到過去找根源。
最後你發覺,那些古老故事已經不耐煩很久了,它們也急著要衝出來見世面。......
「廢人心理學」是嘗試描繪精神分析取向診療室裡的臨床經驗,其中有個案們描述的故事、有治療者們聽到的故事(但為了保密原則會有所修改)、也有治療者們當時的想像,再加上事後再補充的內容。
至於以「廢人」為主題,主要來自於臨床常見的情況,個案常常呈現「倒不如當廢人」的心情——這是生活上到處受挫者的心聲,他們總覺得生活很苦悶,自己已經努力很久了,但生命基調依然,因而心灰意冷,覺得活著比死還受苦,他們覺得很憂鬱!不過就算是這樣,他們的內在之聲仍是複雜多樣的。
若要說我書寫的主要課題,那就是談論「憂鬱」是什麼?「憂鬱」的型態和樣貌,比醫學定義或一般想像的更包羅萬象,如果大家只是在「憂鬱」這個詞上打轉,就會忽略了它的複雜多變。也可以說,我的書大都在書寫「拆解憂鬱」後,可以有多少其它語詞隱身其中,諸如恐慌、不安、空洞、失落、抑鬱......等,這些不同語詞之間的動力,相互影響、相互牽扯,進而干擾生活品質和生命意義。......(〈沒有新意,古老故事會如鬼魅般活著〉,蔡榮裕)
➢蔡榮裕醫師的作品【廢人心理學三部曲】
《第一部 廢人與荒涼》(2020.03.01出版)
生命荒涼所在,還有什麼?——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第二部 廢人與曖昧》(2020.09.01出版)
不是想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每個孤獨,都有自己的個性
《第三部 廢人與迷惘》(預定2021.03.01日出版)
沒有新意,古老故事會如鬼魅般活著(暫定)
👉新書上市
《第二部 廢人與曖昧》
不是想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每個孤獨,都有自己的個性
購書:博客來 https://reurl.cc/8nnL1g
金石堂 https://reurl.cc/GrrLzy
讀冊 https://reurl.cc/v11A3k
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在 南方家園出版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種疼痛治療 #疫情之後的重新思考
#獨立出版聯盟 #疫病迫降書展 #誠品R79出版糧行
在疫病蔓延世界之後,我們重新開始思考⋯⋯
#疾病—病就是病嗎?如何重新理解/接納?
#瘋狂—人類為什麼生病?還是人類本就有病?
#家庭—家庭還有必要嗎?家庭的新生/破滅
#孤獨—孤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孤獨?
▪ 展期:7/1-8/31
▪ Image credit 過去 x 未來 多提無用
▪ 平面 蘇維
▪ 陳列 Emma Yu
▪ 策展 慢工出版 Slowork Publishing
---------------------------
【相關講座】
👉 7/11(六) 荒誕與真實的夾縫間,pam pam的異常漫畫——〈癌症好朋友〉及〈瘋人院之旅〉創作分享
👉 8/2(日) 圖像如何啟動療癒時空? ——〈ot相談室〉 創作分享
😱疾病😱
#OT相談室
#我與我的隱形魔物
#歧視_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
#暗黑醫療史
#黑雪事件簿
😱瘋狂😱
#瘋人院之旅
#少女病_田山花袋作品選_一
#潔癖
#怪胎之愛
😱家庭😱
#癌症好朋友
#解套_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_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媽媽加1_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孤獨😱
#孤獨症
#生命荒涼所在_還有什麼_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失落的空洞感_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朱爾丹的瘋狂日記
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在 無境文化-精神分析系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石黑一雄
#2017諾貝爾文學獎
#無可撫慰
「佛洛伊德在《論驚悚》(The Uncanny, 1919)的開頭表示,美學被精神分析家們忽略。他認為情感的品質就是美學的重要課題,但是面對那些驚悚,彷彿熟悉的感受,這是蘊涵著相當豐富的素材,以片斷扭曲的記憶型式,讓人如同處在夢中,也讓比昂推衍出:『人隨時在做夢當中』(dreaming),需靠著各種有意無意的聯結(linking)過著日常生活。
這些經驗的描繪,是我在閱讀《無可撫慰》的過程裡,深深感受到石黑一雄早年的失落經驗,暫名為「日本經驗」,重複消化和連結的成果;從因失落創傷而離散想法,到有所連結後,再被消化(digesting)成可以被認識的內容。這個過程是某種消化過程,如同一般我們遭遇某些事,有些複雜,我們可能會說,『讓我消化一下這些想法』的意思。不過,這裡所說的dreaming、linking、digesting,都是依著比昂的論點,它們都是潛意識裡運作的心理機制。
小說的成果是被說出來的故事,就小說而言,自然也加進了小說的技藝。依我的想法,石黑一雄就算後來在意識上,刻意採取不同於日本國度和民情的內容,來當作小說的題材,但是就心理過程來說,仍是不自覺地重複在dreaming、linking、digesting,這些五歲前的「日本經驗」——這些以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式存在,呈現在當年父母傳遞出來的一舉一動裡。佛洛伊德會說,這是以父母做為『超我』的文化傳承。
這些說法並不會減低《無可撫慰》做為小說的文化價值,但是也無法阻擋我們推想和猜測其中的深度心理學。佛洛伊德當年就操練過這種技藝,他以達文西為例,藉由「記憶屏幕」(memory screen)的零散記憶,加上其它資料,建構了達文西和母親的早年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達文西和他的學徒之間的客體選擇和關係模式。」(p.246-248)
🧑🏽💻 蔡榮裕【廢人心理學三部曲】第一部 廢人與荒涼
《生命荒涼所在,還有什麼?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博客來:https://reurl.cc/X66kA3
📓誠品:https://reurl.cc/KkkjOn
📓讀冊:https://reurl.cc/exx8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