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品酒潮流指向了傳統烈酒威士忌,從不同國家不同年份,以至用上怎様的木桶釀製也各有喜好,而向來愛好杯中物的筆者當然也會湊湊熱鬧,間中和朋友交流一下。
俗語有謂「酒乃穿腸之物」,但其實只是輕嚐淺酌也無傷大雅,當中似醉還醒的意境更造就了不少千古傳誦的佳作,就像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五言古詩、七言絕詩,無不是在酒意酣濃之時的著作,那種天馬行空、放下束縛的澎湃情感意境絕非一般人能夠體會得到!
古有七步成詩,想不到現代亦有把酒論書法,最近筆者扮下文青受邀來到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舉辦的「今非昔墨」畫展,認識了國寶級修復大師洪傳驊先生和知名書法家陳明德大師,在兩位老師的深情引領下,一邊品嚐蘇格蘭得獎名釀,一邊細味著兩位前輩寫晝的歷練和心得,意會那半醉還醒的超然境界,讓筆者這位藝術菜鳥體會甚深。
平時細味威士忌大都是聯想與食物的結合,又或以年份和木桶去界定優劣,今次經專業唎酒師指點下,原來水質才是至為重要的關鍵,就像是今次品嚐的Arran 1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以廠齡論酒歷完全是青年級數,但就是因為釀酒廠的獨有環境,讓水源經過了天然瀑布的過濾,清純而富含礦物,加上調酒師的鬼斧神工,使出品甘醇帶香草果香,層次豐富,就連英女皇也在佳釀未成之際已預留了給皇孫,要知道蘇格蘭威士忌一般都有數十至幾百年悠長歷史,能在衆多馳名老牌當中脫穎而出,實屬史無前例,可想而知其獨特之處,如此的故事性亦令此品牌一炮而紅,出品大受歡迎,限量生產前提下很多時都有缺貨的情況。
而知名書法家陳明德老師更是威士忌的擁躉,據其透露威士忌能幫助他達到創作的狀態,尤其是近年所創作揉合了古典味及現代感的「非書法」,以書法線條及留白抒發出個人藝術理念,個人風格鮮明,讓水墨脫離古典傳統的框架,有時候更會加上日本墨象噴點與西方滴墨揮灑,以非常規之形態走進當今世代,一方面希望能藉不包含中國文字的非書法藝術,讓書法藝術步向國際,傳承這種珍貴的傳統藝術。
共賞威士忌與畫 從畫中看透人生
今次大會是受到陳明德大師的啟發,舉辦了威士忌與畫作的共賞活動,希望帶大家走進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不同的覺悟。
由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舉辦的「今非昔墨」畫展將於2021年7月17日至9月17日在葵涌大連排道182號金龍工業中心第四座24樓B室舉行,由七位知名藝術家共同策劃的群組展覽,讓威士忌和畫作愛好者都可以在這個活動中聚首一堂。品嚐威士忌的風格和研究生產方法的細微分別,透過細味威士忌的味道和歷史,讓我們沉醉於威士忌和畫作之中,每個人都能夠從同一幅畫作有不同嘅覺悟和了解。展覽期間亦有不同活動提供讓來賓一同參與,使大家更能了解體會當中樂趣,在繁忙的日子中停下腳步,慢活人生。
參與藝術家:
畫壇殿堂級人物黃配江、知名書法家陳明德、金石書畫家張振國等等。七名大師的作品都極具個人特色,用墨水「畫」破昔日與現今的界限,從中看透他們在藝術及人生路上的高低起伏和跌盪。
活動日期:9月4日
活動時間:下午3時至5時
活動地點:葵涌大連排道182號金龍工業中心第四座24樓B室
有誰共嗚 有緣能得墨寶一幅
由國寶級修復大師洪傳驊先生題字的墨寶會贈送給有緣人。在展覽期間大家來到雅博軒都可以寫下對畫作的感言,每段感言會由各位大師評級,最有覺悟的留言會獲得墨寶一幅,希望畫展能夠帶給大眾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有緣人會在畫展完結後有專人通知領取墨寶。
#今非昔墨
#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
#共賞威士忌與畫
#從畫中看透人生
#非書法
#Arran
#杯中物
#墨寶
#古家私房菜
#揾食達人Keith
#instagood #followme #follow #instalike #food #likeforlike #tagsforlikes #igers #foodporn #yummy #lifestyle #instafood #followback #foodiesofinstagram #foodie #hkfoodblogger #lovefood #hkkol #hkblogger #hkinfluencer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oulJase繼《Bounce Back》之後,推出第二首個人單曲《阿愁》,日前他就去到西貢一個廢墟拍攝MV。 很多人都以為他會以R&B為個人發展的主軸,誰知他就派上一首流行風格很重的《阿愁》,歌詞就由他及Oscar共同創作,Jase指歌詞一直在更改,就在錄音前幾星期他再為歌詞加入中國古詩的元素...
古詩風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唐詩三百首和朱自清,你應該不陌生,不過,你看過朱自清所著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嗎?謝謝網友張恒睿拍攝這本將朱自清筆下的指導大概收錄其中,於1981年1月由久久出版社再版、名江書局印行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是孫洙,別號蘅堂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16年(1751年)進士。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1769)的《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1711)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註較為簡明,朱自清則著有《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唐詩三百首》編選背景: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9年(1744年)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16年(1751年)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25年(1760年)、27年(1762年)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
孫洙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28年(1763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29年(1764年)編輯完成,至於書名由來,一說是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作詩也會吟」,一說為取自「詩三百」。
《唐詩三百首》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註疏三百首》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古詩風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2021奧斯卡金像獎:「局外人」趙婷成為好萊塢歷史締造者
華人導演趙婷(Chloe Zhao)奪得2021年奧斯卡電影像獎(The Academy Awards)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
她執導的作品《遊牧人生》(Nomadland,《浪跡天地》/《無依之地》)亦同時奪得最佳電影。
在中國出生,曾在英國接受教育,之後在美國發展的她,在2021年頒獎季接連創造歷史——此前她已經獲得本年度金球獎(Golden Globes)最佳導演。
她同時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華人女性和第二個女性最佳導演。
奧斯卡歷來首次有兩名女性導演獲最佳導演提名——另一位是《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導演埃默拉爾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艾美露·芬奈爾)。
在她們之前的92年裏,總共只有5位女性曾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並只有一人最終得獎。
「堅守內心的善」
自《拆彈部隊》(Hurt Locker)的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一位奪得最佳導演的女性之後,相隔了11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才再度將這座小金人頒給了一位女性。
39歲的趙婷被認為是近年冒起的最有才華、風格最鮮明的新銳導演之一。
在美國時間周日(4月25日)晚上的頒獎禮現場,趙婷在得獎致辭時說:「我最近總在想,當事情變得艱難的時候,我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我想這要回溯到我小時候學到的東西。」
「我在中國長大的時候,我爸爸曾經跟我玩這個遊戲。我們會記中國的古詩詞,我們還會一起背誦,一個人說一句,再由另一個接。」
「我非常記得的一部是叫《三字經》。它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對小時候的我影響是那麼大,直到今天,我仍然真心相信它。」
「哪怕有時候好像現實是相反的,我去到世界任何地方,也總是能夠在我遇見的人當中找到善。」
「所以這個獎是給有信念和勇氣堅持自己內心的善,並且無論在如何艱難的時候仍然堅守著彼此善心的每一個人。」
「這是給你們,是你們啟迪我堅持下去。」
其他重要獎項
- 韓國演員尹汝貞則憑《夢想之地》(Minari,《濃情家園》)奪得最佳女配角,成為奧斯卡史上首位獲得表演獎的韓國電影人
- 最佳男主角大熱門、已故的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查域克·保斯曼)未能最終得獎,影帝殊榮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安東尼·鶴堅斯)奪得
- 《遊牧人生》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法蘭絲·麥杜曼)奪得最佳女主角,這是她第三度奧斯卡登上奧斯卡影后寶座
- 最佳男配角由《猶大與黑彌賽亞》(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耶穌是我同伙》)的演員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奪得
- 曾國祥執導、入圍最佳國際電影的華語電影《少年的你》,以及記錄香港示威、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的《不割席》(Do Not Split)均未能獲獎
中國的驕傲和爭議
趙婷出生於中國北京,中學時代赴英國入讀寄宿學校,之後旅居美國,先後取得政治學學士和紐約大學電影學士學位。
她的父親是北京首都鋼鐵公司前總經理趙玉吉,繼母是中國著名演員宋丹丹。
關於趙婷的國籍,媒體和輿論有不同的說法,有些稱她是美籍華裔,亦有報道指她是中國導演。
趙婷在今年2月奪得金球獎最佳導演時,中國官方媒體稱她是「中國的驕傲」。
但是這種看法在她2013年的一次採訪被再度曝光之後,似乎有了爭議。趙婷在那次採訪當中說,在她成長的地方,她發現「到處都是謊言」。
「我年少時接收到的信息很多都不是真的,於是我對家庭和我的背景變得非常叛逆,」她說。
有報道指,中國當局在社交媒體上對有關《遊牧人生》的宣傳和報道進行了審查,甚至對於電影是否能在中國上映存疑。
趙婷在紐約讀書時結識了她的男友、電影攝影師約書亞·詹姆斯·裏查茲(Joshua James Richards)
周日的奧斯卡頒獎禮,在趙婷作為華人導演創造歷史的一天,中國媒體卻沒有對此進行報道,香港亦52年來首次不直播奧斯卡頒獎禮。
在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趙婷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話題標籤被屏蔽。
留學走上從影之路
1990年代中期,當時14歲的趙婷就是帶著這種叛逆和幻滅去往英格蘭布萊頓上學,當時她說不了幾句英語。
「我最記得的一點是,她喜歡挑戰,是好的那種,」寄宿學校布萊頓學院(Brighton College)的一名前教師阿莉森·維瑟斯(Alison Withers)接受BBC訪問時說。
「她來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家,不一樣的文化,總是在問我們為什麼做這個做那個,而且總是願意加入。她肯定是非常聰明的,英文學起來超快。」
趙婷自己對於在布萊頓海灘的日子,則是記得是「非常情感高漲」,「很多少年的煩惱,但那些年是很有創造力,」她曾向一份報紙表示。
布萊頓之後,她去了美國,先是在馬薩諸塞州修讀政治學,之後在2010年搬到了紐約,入讀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電影學士學位,當時學院的藝術總監是大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
那是趙婷生命的一個轉折點。她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哥哥教我唱的歌》(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一個慢熱卻幽遠的故事。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原住民地區拍攝,用的是非職業演員。
在紐約大學時,她找到自己職業和生活上的最佳伙伴——她的同學約書亞·詹姆斯·裏查茲(Joshua James Richard)在趙婷目前的三部長片作品裏都擔任了攝影師。
裏查茲自己也憑《遊牧人生》在奧斯卡獲提名最佳攝影,不過未能最終獲獎。
在拍攝《哥哥教我唱的歌》時,趙婷認識了一個名叫布雷迪·詹德羅(Brady Jandreau)的牧人馬術騎士,並決定以他為核心構思她的下一部電影。
2017年上映的《再生騎士》(趙婷的父親亦是製片人之一)跟蹤記錄一個叫布雷迪的年輕騎士,在一場嚴重的意外受傷之後如何適應生活的故事,影射的就是布雷迪自己的故事。
「我總感覺像一個局外人」
《再生騎士》在那一年被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US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和BBC第四電台的電影節目評為最佳電影。
《再生騎士》讓趙婷和裏查茲的標誌性風格成形——在虛構的背景中以非職業演員塑造充滿熱情和動人的個人故事,並常常以金色陽光下的空曠大空間為畫面背景。
趙婷最近向《電訊報》(The Telegraph)提到那些吸引她的故事。「我的人生裏無論去到哪裏,我總感覺像個局外人,」她說,「所以我很自然地被那些生活在邊緣而不是過主流生活的人吸引。」
她關注起2017年一部由傑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撰寫的非虛構小說《遊牧人生:生存於二十一世紀的美國》(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當中那些以小貨車為家,他們過著無法預知、但是常常自由地生活在路上的候鳥式生活。
趙婷最終認識了很多書中的人,並將其中一些召進劇組,扮演他們某個版本的自己,和飾演虛構的主人公弗蘭(Fran)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一起,塑造了電影版的《遊牧人生》。
電影自去年9月連奪多倫多和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之後,就成為了奧斯卡的大熱。
電影也引來過一些爭議。有些人批評趙婷對於布魯德書中記錄的亞馬遜(Amazon)倉庫工作環境的問題輕描淡寫。
不過,這沒有左右趙婷迅速成為好萊塢最當紅導演的步伐。
她已經進軍票房大片的領域。她將會在《永恆族》當中展現她的視角。
她作為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的粉絲已經有十年。「我對外說我想拍一部漫威電影,然後這個好項目就來了,」她說。
《永恆族》預計在11月推出。在那之後,據報道趙婷將會拍一部「未來主義、科幻西部」版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
她曾表示,在電影當中建構一個豐富而具有說服力的世界是她最喜歡做的事,無論那個世界是一個牛仔騎士還是漫畫英雄。
談到她的漫威電影時,她向《綜藝》(Variety)雜誌表示,她計劃「對它做一些加工,但是仍然忠於它的精髓」。
「我覺得這很令人興奮。它和我走進一個牛仔騎士的世界沒什麼兩樣。」
#電影 #藝術 #人生
古詩風格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oulJase繼《Bounce Back》之後,推出第二首個人單曲《阿愁》,日前他就去到西貢一個廢墟拍攝MV。
很多人都以為他會以R&B為個人發展的主軸,誰知他就派上一首流行風格很重的《阿愁》,歌詞就由他及Oscar共同創作,Jase指歌詞一直在更改,就在錄音前幾星期他再為歌詞加入中國古詩的元素,寫的是一個愁到盡處的人的心聲。
古詩風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古詩風格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898年,在康梁維新變法的直接促使下,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兩兄弟共同創辦了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取名時敏學堂,寓意敏於時務。現舊址旁建有時敏苑,立有石碑。唐荔園,建于清道光初年,是西關最早建的園林之一,它與後建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等,合稱為“西關四大名園”,名傳於世。園主丘煕,廣東南海人,是道光年間接種牛痘的名醫,故唐荔園與主人齊名。
荔枝灣涌是廣州一著名景區,曾有古詩寫道“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這句詩描述就是荔枝灣涌。古時候,這裏的水鄉美景曾是嶺南第一景,也是著名的荔灣艇仔粥的發源地。重建開發之後,荔枝灣重現了嶺南水鄉的風情。荔枝灣涌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泮塘一帶,是西關涌和荔枝涌幾條河道的總稱。遊玩的方式可以隨意逛逛散步或者是坐荔枝灣遊船。從泮塘路進入,沿著河涌遊逛,在文塔廣場和梁氏宗祠門口可坐荔枝灣遊船遊覽,在船上可品茗和品嘗廣東點心。沿岸主要景點有文塔廣場、荔灣博物館、西關大屋區、陳廉伯公館、荔灣湖公園、何香凝博物館、小畫齋舫等。可以看兩岸富有嶺南特色的建築風格。在文塔一側有旅遊諮詢中心。如果選擇隨意走走,可以沿著恩甯路看著那古舊的建築,一直看到那桃紅柳綠的荔枝灣涌。然後在河邊買上一份泮塘五秀之一的馬蹄做的馬蹄糕或者是馬蹄爽,感覺很正。不飽的話還可以去旁邊的荔灣湖公園吃上一碗艇仔粥。廣州的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逢源涌畔,是一座六角形金字尖頂瓦木建築的古塔。文塔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是廣州市區內唯一的功名塔。塔高13.03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東莞大青磚所砌,每面寬2.5米,塔圍共15米,直徑5米。二樓腰淺處有小檐,全塔檐口均設素色瓦當和須瓦。頂尖的陶塑葫蘆高達2米。塔身窗花裝飾樸實小巧,用白鱔土製成。塔首層門頭和二樓窗頂各嵌有「南軸」和「雲津閣」字樣的楷書石刻,隱含振興文氣、平步青雲之意。其整體風格與琶洲塔相似,也與香港新界聚星樓相似。塔內原供奉有魁星,即文曲星,一手捧斗、一手執筆。相傳誰人被此筆點中,便可中科舉功名,故建築外觀酷似一支向上筆尖的形狀。過往曾在塔附近發現有「古之花塢」石匾一塊,還有半副刻有「祀崇花塢樂平康」字樣的石聯,證明文塔所在之地為南漢國王花塢故地,而這兩副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便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