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不光是考古學家的工作,其實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密切關係。透過考古,我們可以對自己的社區、腳下的土地,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外,更是我們培養科學態度,用客觀角度認識歷史、豐富在地文化資本的重要過程。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美國考古協會對於公共考古學的介紹與案例,也讓我們進一步想想,台灣公共考古學發展的狀況,以及還能再做哪些努力?
------------------------------
根據美國考古學協會的解說,公共考古學原指由公眾資助的考古項目。公共考古學的意涵愈來愈廣泛,包括一些與考古學有關的公眾參與活動,例如講座、考察團,甚至大眾挖掘工作。已故阿肯色大學人類學創系教授 Charles McGimsey 就是第一批推廣公共考古學的學者,他在 1972 年出版學術大作 Public Archaeology 中提倡「文化資源管理」(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令公眾參與古蹟資源的財政規劃和保育過程。
到今天,公共考古學已經再衍生出多個專業領域,例如上述提及的文化資源管理、古蹟教育、文化旅遊、博物館學和倫理學等等。除了公共考古學一詞,學界和專業界別也出現了很多類似的概念,例如「社群考古學」(Community Public Archaeology)、「協作考古學」(Collaborative Archaeology)和「應用古蹟研究」(Applied Heritage Research),每個概念之間強調的方法學和研究命題或許有些微不同,但具體都是強調考古學知識應該如何服務民眾和社會公益。
美國考古學協會就提及,考古學家一直與地方歷史學家、社區組織和當地居民並肩作戰,考古學家需要他們擁有的地方知識才能完成挖掘工作。可是,這些團體只是眾多持份者的一小部分。部分考古學家就呼籲,市民大眾可以直接參與社會上的保育項目和研究工作,社區和古蹟終歸屬於大眾的,市民直接參與,對社群發展至關重要。香港法例第 53 章即為「古物及古蹟條例」,港英政府則於 1976 年成立古物古蹟辦事處,市民對古蹟保育的意識亦愈來愈高,但要真正走向公共考古學,或許還需要更多體制改革。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20/12/31/public-archeolo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一座展覽館,位於香港油尖旺區九龍公園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築專題及最新的考古發現等;該館亦經常有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導賞活動等,以促進大眾,尤其是學生對香港文...
古物古蹟辦 的 講座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是一場冒險:我的2019年】
前言:
12月31日人人都會寫一年記錄,我當然提早寫飲頭啖湯啦(吓?)
2017年我第一本書出版的時候任教於慈幼的小學同學劉Sir邀請我去學校做一場講座,題目就是「人生是一場冒險」。
內容:
我絕對不是一個很勤力的人,要做學術研究比我強的人俯拾皆是。
但是突如其來的熱情卻往往讓我有股傻勁去挑戰,所以我的人生每一刻都有各種奇怪的事情等着我去發掘去探險。當中有成功有失敗,而且失敗的比數總是不低。
2019年的第一個月我就在東京有一個星期每天跟着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去不同的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做訪問交流。想當年大學畢業我考古物古蹟辦事處名落孫山, 但這次經驗對於我以後參觀博物館、了解博物館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2018年的12月跟隨着以丁新豹教授為首、幾位德高望重的專業人士以及歷史愛好者去京都奈良的旅程讓我開始對 ①香港歷史和日本歷史的交接點尤其英殖香港以及明治日本、以及 ② 日本佛教特別是大日如來產生興趣。
由於這兩個新的興趣春天的時候跑了幾次關西,終於叫做搞清楚2018年參加的侯清儀老師的講座有關大阪造幣廠以及香港早年製造貨幣兩者的關係、又在京都大覺寺欣賞日本第一個人工湖及貞觀年間的寺廟建築的時候認識了兩對很有趣的夫婦。
2019年的上半年,我關心的是日本佛教入門的書籍,同時也看了幾本日本美術入門不過差不多全軍覆沒。大覺寺認識的夫婦後來在夏天的時候再次見面,並且意外地和真田家家臣的後人扯上了關係來了一「真田家之旅」。
2019年3月的時候我出版了第二本書籍,內容圍繞一個人去日本旅行。作為一個獨行俠我早就習慣了一個人出發,因為人生的旅程就算有父母伴侶兒女,真正能夠和你由頭走到尾的從來都是你自己一個人。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剛剛好我的第一篇個人專訪出街了,這本雜誌名叫HONGKONGLEI,是一本在香港出版給日本人看的免費刊物。
因為這篇專訪,居住在香港一直非常關心福島復興的福島縣人會會長找到了我,一直以來希望能夠幫福島做一點事情的我很快和他見面並且去了食品節福島食品攤位去打氣。
平常不是有太多機會有贊助去日本採訪的我三月在某間公司推薦下到了熊本八代業務旅程。接待單位有一位廣西的女孩子和我一見如故,後來的半年裏我們分別在香港見過兩次、熊本再見過一次。最後一次的熊本旅行認識到她以前的老師,讓我初次接觸到「和平學」這一門學問,對理解香港當時情況有莫大啟發作用。
年中的時候一如以往我又去了倫敦短住一段時間,並且開始明查暗訪找尋我父母以前認識日藉夫婦的足跡。
在倫敦的期間我鼓起了最大的勇氣聯絡上我非常欣賞的夏目漱石研究學者,最初被拒絕但最後以誠意及以往我寫下的文章打動了他終於參觀到倫敦的夏目漱石紀念館。
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冒險家,他的人生早就寫成自傳出版成書。這位當年並不富有用盡方法都要去倫敦生活最後選擇離開日本住在英國的日本青年,自然是一位很有趣又有個人想法的人。對於時間的運用以及終生的目標這兩個課題它有很獨特的見解,而且完全不符合世俗禮節。
透過教授我首次知道原來夏目漱石曾經在1900年到過英國殖民地香港。這和我年初的興趣不謀而合,於是我就從那一刻起關心起他的旅程,為了追隨他的足跡我又飛到了東京再去了熊本拜訪夏目漱石以前居住過的家。
大學研究院的同學想找人幫忙翻譯廣島原爆倖存者留下來的文章,我自告奮勇去做義工。因為這個機會認識到住在小金井的一位女士。
本來幫父母找尋30年前的舊朋友這件事一直處於膠着狀態,卻因為這位女士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這位女士找到該對夫婦公司的聯絡電郵。我順利聯絡他們可是原來丈夫已經過身。八月尾的時候跟這對夫婦的下一代見面,夫婦女兒和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面之緣並且拍過照片。我們都唏噓不已。
失散了30年的兩個家庭就這樣重新連結起來,我覺得這近乎是神蹟。
話說今年7月21日書展有些平常在粉絲專頁都會談天的網友們讀者們親自過來打招呼,我好感動。在這個出書等同自殺行為的21世紀香港社會,你們的幾十元絕對可以幫助出版社渡過難關、以及讓我這個長舌婦有藉口繼續長氣下去。就是出版社的連儂牆引起了某些綠色物體的注意,這一點是甚為氣憤的。
等到夏天結尾的9月初我決定再次踏足東北,買機票訂酒店集中去山形以及福島親自找尋合適的主題去推廣給香港的各位。山形方面我主動聯絡當地有心推廣旅遊的居民、福島縣人會會長則發揮了人際網得到當地觀光課職員的幫助帶路及說明。
雖然人微言輕沒有幾十萬粉絲但看到的總有幾千人吧?能夠有多點人去支持這兩個我最喜歡的東北地區我自己會欣慰。
另外在倫敦開始的夏目漱石與香港研究亦在福島縣人會會長文獻提供、以及多位居住在香港的歷史愛好者各施各法下有我超乎想像的進展,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以往我們喜歡說日本和中國的古代有很多淵源,以後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就算是英國殖民地香港都和日本的近代發展有緣份我覺得是很美好的事情。
暑去寒來春復秋,成年之後的日子過得特別快。寫着寫着終於來到2019年的12月。
斷斷續續去學習穿和服也有一段日子,心中燃燒起了一個會被當成瘋子的念頭:帶着和服去旅行。每天早上起床化妝做頭髮穿和服,行程要盤算自己的體力是否能夠支持、還有總共20公斤的行李⋯⋯
這一年來我的收入最少減了一半以上,一來是自己出門多、二來是社會運動總有一些影響。面對這個情況我更加貫徹了山下英子斷捨離的觀念—化妝品衣服等等比以前更加克制、至於美容院髮型屋這些就向來都不去。
當我知道我的目標是留錢買機票酒店,我不介意用Daiso的化妝品300円的眼影還有二手的衣服。我非常清楚對我來說去日本的意義是去我想去的歷史文化旅行、支持東北、不是去大吃大喝的。
在香港的日子我改變了飲食習慣不外出吃飯盡量自己做飯,但對於食材我堅決不使用中國出品,連衛生紙都買台灣製品。美圖秀秀刪除了,大家樂美心東海堂永不錄用。
學生方面我的臭脾氣表現在挑剔方面,可以不教的都沒教。現在還留在身邊的與其說對待他們是學生不如說是朋友。
我很清楚這些朋友為什麼要學日文,也清楚他們的優點缺點。大部份時間我還以為自己成為了他們的人生導師長氣又囉嗦,但看到他們每天的進步我可能比他們更加興奮。
有朋友好奇我是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織田信長所以要去名古屋?當然不是!如果我那麼喜歡日本戰國歷史就不會經常寫錯被人攻擊啦!
其實是兩年前我在名古屋大須觀音求神拜佛一定要醫好我一位好朋友的病,因為靈驗了所以我去還神。當年求神拜佛支持我吃了這個下午茶,所以今次還神之後我再去吃同一個下午茶。
因此我選了這幅圖片作為2019年的紀念,其實在你們給我按讚的期間我已經把頭髮染黑了。
2019年是黑頭髮的Kiri,不知道還是不是老師。
結語:
回顧這一年,我的成長比以往10年加起上來的都要多。那些今年提攜過我幫助過我在痛苦的時候曾經伸出援手的每一位,我衷心感謝你們。
香港這個扭曲畸形的社會善良的人未必會有好報,但是對於他們我一定會感恩圖報。
*提醒各位寫2019年記錄的時候千萬不要提夢中的事情,夢境不是拿來放上Facebook宣傳的。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instagram.com/lomore_kiri/
https://mobile.twitter.com/wongkiri
https://www.kiri-san.com
支持作者筆耕請買書!各大書局及博客來有售: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
《日本一人旅》(2019)
古物古蹟辦 的 講座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是一場冒險:我的2019年】
前言:
12月31日人人都會寫一年記錄,我當然提早寫飲頭啖湯啦(吓?)
2017年我第一本書出版的時候任教於慈幼的小學同學劉Sir邀請我去學校做一場講座,題目就是「人生是一場冒險」。
內容:
我絕對不是一個很勤力的人,要做學術研究比我強的人俯拾皆是。
但是突如其來的熱情卻往往讓我有股傻勁去挑戰,所以我的人生每一刻都有各種奇怪的事情等着我去發掘去探險。當中有成功有失敗,而且失敗的比數總是不低。
2019年的第一個月我就在東京有一個星期每天跟着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去不同的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做訪問交流。想當年大學畢業我考古物古蹟辦事處名落孫山, 但這次經驗對於我以後參觀博物館、了解博物館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2018年的12月跟隨着以丁新豹教授為首、幾位德高望重的專業人士以及歷史愛好者去京都奈良的旅程讓我開始對 ①香港歷史和日本歷史的交接點尤其英殖香港以及明治日本、以及 ② 日本佛教特別是大日如來產生興趣。
由於這兩個新的興趣春天的時候跑了幾次關西,終於叫做搞清楚2018年參加的侯清儀老師的講座有關大阪造幣廠以及香港早年製造貨幣兩者的關係、又在京都大覺寺欣賞日本第一個人工湖及貞觀年間的寺廟建築的時候認識了兩對很有趣的夫婦。
2019年的上半年,我關心的是日本佛教入門的書籍,同時也看了幾本日本美術入門不過差不多全軍覆沒。大覺寺認識的夫婦後來在夏天的時候再次見面,並且意外地和真田家家臣的後人扯上了關係來了一「真田家之旅」。
2019年3月的時候我出版了第二本書籍,內容圍繞一個人去日本旅行。作為一個獨行俠我早就習慣了一個人出發,因為人生的旅程就算有父母伴侶兒女,真正能夠和你由頭走到尾的從來都是你自己一個人。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剛剛好我的第一篇個人專訪出街了,這本雜誌名叫HONGKONGLEI,是一本在香港出版給日本人看的免費刊物。
因為這篇專訪,居住在香港一直非常關心福島復興的福島縣人會會長找到了我,一直以來希望能夠幫福島做一點事情的我很快和他見面並且去了食品節福島食品攤位去打氣。
平常不是有太多機會有贊助去日本採訪的我三月在某間公司推薦下到了熊本八代業務旅程。接待單位有一位廣西的女孩子和我一見如故,後來的半年裏我們分別在香港見過兩次、熊本再見過一次。最後一次的熊本旅行認識到她以前的老師,讓我初次接觸到「和平學」這一門學問,對理解香港當時情況有莫大啟發作用。
年中的時候一如以往我又去了倫敦短住一段時間,並且開始明查暗訪找尋我父母以前認識日藉夫婦的足跡。
在倫敦的期間我鼓起了最大的勇氣聯絡上我非常欣賞的夏目漱石研究學者,最初被拒絕但最後以誠意及以往我寫下的文章打動了他終於參觀到倫敦的夏目漱石紀念館。
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冒險家,他的人生早就寫成自傳出版成書。這位當年並不富有用盡方法都要去倫敦生活最後選擇離開日本住在英國的日本青年,自然是一位很有趣又有個人想法的人。對於時間的運用以及終生的目標這兩個課題它有很獨特的見解,而且完全不符合世俗禮節。
透過教授我首次知道原來夏目漱石曾經在1900年到過英國殖民地香港。這和我年初的興趣不謀而合,於是我就從那一刻起關心起他的旅程,為了追隨他的足跡我又飛到了東京再去了熊本拜訪夏目漱石以前居住過的家。
大學研究院的同學想找人幫忙翻譯廣島原爆倖存者留下來的文章,我自告奮勇去做義工。因為這個機會認識到住在小金井的一位女士。
本來幫父母找尋30年前的舊朋友這件事一直處於膠着狀態,卻因為這位女士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這位女士找到該對夫婦公司的聯絡電郵。我順利聯絡他們可是原來丈夫已經過身。八月尾的時候跟這對夫婦的下一代見面,夫婦女兒和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面之緣並且拍過照片。我們都唏噓不已。
失散了30年的兩個家庭就這樣重新連結起來,我覺得這近乎是神蹟。
話說今年7月21日書展有些平常在粉絲專頁都會談天的網友們讀者們親自過來打招呼,我好感動。在這個出書等同自殺行為的21世紀香港社會,你們的幾十元絕對可以幫助出版社渡過難關、以及讓我這個長舌婦有藉口繼續長氣下去。就是出版社的連儂牆引起了某些綠色物體的注意,這一點是甚為氣憤的。
等到夏天結尾的9月初我決定再次踏足東北,買機票訂酒店集中去山形以及福島親自找尋合適的主題去推廣給香港的各位。山形方面我主動聯絡當地有心推廣旅遊的居民、福島縣人會會長則發揮了人際網得到當地觀光課職員的幫助帶路及說明。
雖然人微言輕沒有幾十萬粉絲但看到的總有幾千人吧?能夠有多點人去支持這兩個我最喜歡的東北地區我自己會欣慰。
另外在倫敦開始的夏目漱石與香港研究亦在福島縣人會會長文獻提供、以及多位居住在香港的歷史愛好者各施各法下有我超乎想像的進展,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以往我們喜歡說日本和中國的古代有很多淵源,以後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就算是英國殖民地香港都和日本的近代發展有緣份我覺得是很美好的事情。
暑去寒來春復秋,成年之後的日子過得特別快。寫着寫着終於來到2019年的12月。
斷斷續續去學習穿和服也有一段日子,心中燃燒起了一個會被當成瘋子的念頭:帶着和服去旅行。每天早上起床化妝做頭髮穿和服,行程要盤算自己的體力是否能夠支持、還有總共20公斤的行李⋯⋯
這一年來我的收入最少減了一半以上,一來是自己出門多、二來是社會運動總有一些影響。面對這個情況我更加貫徹了山下英子斷捨離的觀念—化妝品衣服等等比以前更加克制、至於美容院髮型屋這些就向來都不去。
當我知道我的目標是留錢買機票酒店,我不介意用Daiso的化妝品300円的眼影還有二手的衣服。我非常清楚對我來說去日本的意義是去我想去的歷史文化旅行、支持東北、不是去大吃大喝的。
在香港的日子我改變了飲食習慣不外出吃飯盡量自己做飯,但對於食材我堅決不使用中國出品,連衛生紙都買台灣製品。美圖秀秀刪除了,大家樂美心東海堂永不錄用。
學生方面我的臭脾氣表現在挑剔方面,可以不教的都沒教。現在還留在身邊的與其說對待他們是學生不如說是朋友。
我很清楚這些朋友為什麼要學日文,也清楚他們的優點缺點。大部份時間我還以為自己成為了他們的人生導師長氣又囉嗦,但看到他們每天的進步我可能比他們更加興奮。
有朋友好奇我是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織田信長所以要去名古屋?當然不是!如果我那麼喜歡日本戰國歷史就不會經常寫錯被人攻擊啦!
其實是兩年前我在名古屋大須觀音求神拜佛一定要醫好我一位好朋友的病,因為靈驗了所以我去還神。當年求神拜佛支持我吃了這個下午茶,所以今次還神之後我再去吃同一個下午茶。
因此我選了這幅圖片作為2019年的紀念,其實在你們給我按讚的期間我已經把頭髮染黑了。
2019年是黑頭髮的Kiri,不知道還是不是老師。
結語:
回顧這一年,我的成長比以往10年加起上來的都要多。那些今年提攜過我幫助過我在痛苦的時候曾經伸出援手的每一位,我衷心感謝你們。
香港這個扭曲畸形的社會善良的人未必會有好報,但是對於他們我一定會感恩圖報。
*提醒各位寫2019年記錄的時候千萬不要提夢中的事情,夢境不是拿來放上Facebook宣傳的。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instagram.com/lomore_kiri/
https://mobile.twitter.com/wongkiri
https://www.kiri-san.com
支持作者筆耕請買書!各大書局及博客來有售: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
《日本一人旅》(2019)
古物古蹟辦 的 講座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一座展覽館,位於香港油尖旺區九龍公園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築專題及最新的考古發現等;該館亦經常有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導賞活動等,以促進大眾,尤其是學生對香港文物的認識。館內有專題展覽廳、演講廳、教育活動室及參考圖書館等設施。其中專題展覽廳入口的銅門,是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1983年拆卸重建)的大門。該建築前身是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於1910年落成。1970年軍營改建為九龍公園,這兩幢建築於1983年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至1998年香港歷史博物館遷出。其後這兩幢建築物一直空置,後經文物復修工程,成為今日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探知館,於2005年10月正式開放。
香港五間清真寺中以尖沙咀的九龍清真寺最大,樓高三層,一九八四年落成,可容納三千五百人禮拜,遇上特別節日,天臺也擠滿教徒。該寺按伊斯蘭傳統設計,平面呈四方形,中央有巨大的桃形穹窿(dome),四角分別豎立一支呼拜塔(minaret)。圍牆頂可見一列穹頂形狀裝飾,富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情。伊斯蘭教的教義認為,清真寺(mosque或masjid)並非奉祀神的殿宇,其字源解作「拜倒」,是穆斯林向真主叩拜的地方。寺中的禮拜殿寬敞開揚,教徒入內可在任何角落面向聖地麥加(壁龕位置)膜拜、默禱或沉思。星期五的聚禮和重要節日,到來的教徒特別多,他們在殿內排成長列坐下,按阿訇指示一起俯伏跪拜。伊斯蘭教是一神論(tawhid),清真寺不擺設雕像、畫像或供品,僅見的「裝飾」是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經文。壁龕(mihrab)上方的阿拉伯文是:「除阿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註),旁邊有梯級狀的講道台(minbar),供阿訇站立誦讀《古蘭經》。九龍清真寺建於上一代清真寺(1896年)的舊址上,由印度孟買的建築師卡迪(I. M. Kadri)設計,香港的印度裔建築師林嘉廉(I. A. Curreem)義務負責重建項目。歷時三年多,耗資近三千萬元,部分捐款來自海外。牆壁鋪上大理石,開了一排落地尖頂窗,有剔透的花格圖案,陽光滲入殿內,幻化成美麗光影,裏面的人亦隱約可見外面的景物。清真寺的狀觀形貌、雪白外牆和罕見設計,在繁華的彌敦道鬧市顯得份外突出。
古物古蹟辦 的 講座 在 公眾講座:前清探花陳伯陶與九龍城侯王廟Public Lecture 的必吃
6.8.2022公眾 講座 :前清探花陳伯陶與九龍城侯王古廟講者:溫佐治先生(「程尋香港」聯席創辦人) 講座 由華人廟宇委員會主辦, 古物古蹟 辦事處協辦。 ... <看更多>
古物古蹟辦 的 講座 在 「文物復現繡閣猶馨」展覽會講座... - 口述影像- 香港盲人輔導會 ... 的必吃
... 參加由本會同古物古蹟辦事處合辦嘅「文物復現繡閣猶馨」展覽會講座及體驗工作坊。參加者可以從法定古蹟瑪利諾修院閣樓發現嘅一批珍貴文物,了解到瑪利諾修女喺修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