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修澤蘭與王秋華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 #修澤蘭 從大陸中央大學畢業,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在當時男性佔優勢的專業環境,以女性身分展現獨特的建築思維,最為人知的作品是 #陽明山中山樓,也是台北近郊住宅區 #花園新城 的開發者與設計建築師。#王秋華 是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46),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之後在老師 #古德曼事務所 工作,1950年代起成為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事務所的合夥人,1970年代後期帶著美國已經世俗化的現代建築觀念,來到穩定發展中的台灣。兩人對台灣建築發展的意義,因為路徑與時間點不同,對比下頗耐人尋味。
古德曼建築師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聞 #王秋華 #逝世
有「#台灣圖書館之母」的建築師王秋華,於6月14日下午兩點因心臟衰竭在仁愛醫院逝世王秋華為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一九二五年生於北京,哥倫比亞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畢業,師從 #古德曼(#Percival_Goodman),畢業後進入其事務所成為合夥人,成為當時少見的女性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
古德曼建築師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圖書館之母逝世】戰後台灣第一代女性建築師、有「圖書館之母」美譽的 #王秋華 今午因心臟衰竭在台北仁愛醫院病逝,享年九十六歲。台灣著名作家兼建築教授阮慶岳在其個人面書公布消息,指感到震驚及難以忘懷跟她交往的點滴。
王秋華生於一九二五年北平,戰後赴美國攻讀建築學位,師從著名建築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畢業後亦隨他工作,學習到建築須承擔社會責任。七十年代,她即跟古德曼共同設計台灣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被譽為台灣當時最出色的現代建築。八十年代王秋華搬往台灣居住,在大學任教建築系。一九八三年至八五年,她跟建築師潘冀共同設計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特別強調自然採光、通風,重視人在空間裡活動的細節考慮,有關設計及理念對日後的圖書館建築影響深遠。
香港M+博物館曾於二零一五年跟王秋華見面,並得她捐贈大部分資料作為藏品,二零一九年曾舉辦「M+ 思考:女性、建築與城市的對話」活動,探索王秋華等女性建築師的作品之獨特性。王秋華曾形容建築是「複雜的建成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滿着人類情感和社會意義,超越形式與功能、美觀與實用性」,她亦說:「當設計師,就必須先顧及大多數人的福祉,而非只考慮少數有錢人的利益。」相信待M+開館後,參觀者也可欣賞到有關藏品,了解這位傑出建築師的生命和理念。
- - -
《明周文化》推介:
樹上男兒 #攀樹師 馬學銘 入行十一年見證香港樹變遷
https://youtu.be/_FkzoObeJmU
《路邊植物誌》系列
https://bit.ly/2TRNlVq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建築 #建築師 #女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台灣建築 #建築設計 #圖書館 #圖書館之母 #城市 #城市建築 #公共建築 #公共空間 #設計 #美學 #wangchiuhwa #我就是我 M+,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