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射箭再畫靶?「未審先拆」荒腔走板的國門廣場基座文資程序】
為了原定2021年10月、俗稱 #林右昌市長畢業展 的基隆市城市博覽會(已延期至2022年4月),基隆市市中心各處都在進行工程,也包含基隆火車站前作為本次展覽門面的「國門廣場」空間改造。
而就在火車站圓環內、不久前仍矗立著蔣介石銅像的基座(下稱 #國門廣場基座),由在地地團體比對1917年日治時期的火車站前樺山資紀銅像照片,指出該基座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並有文史老師提到,基座乘載過日本統治、台共標誌以及威權的象徵,見證過殖民統治、共產主義以及獨裁政權之歷史。
站在鐵路起點、見證國際港口狂飆年代且超過百年的基座,強碰上掛著「讓城市煥然一新」、趕著要於2021年底前完工的工程,該怎麼辦呢?首先,超過五十年的建物,按照文化資產保護法第15條,文化主管單位需先評估文化資產價值再行處置。此外, 一般較無爭議的做法是按照文資法召開文資審議會、確認文資的價值和身分,以決定最好的共存方式。
然而, #基隆有基隆的玩法 。基隆市文化局除了沒有基座歷史與文資價值的敏感度、在文史團體提醒後才進行「初步」的評估,更在文資調查未深入且 #沒有文資審議會議、 完全沒有確定基座的文資身分的狀況下,因為 #神秘的力量(?)超譯文資委員的現勘意見,做出了「未審先拆」的決定,逕行將基座拆解移至沙灣異地保存。
翻閱今年兩次與基座文資價值評估現勘會議記錄,第一次(2021年1月25日,見留言1),出席文資委員皆認為國門廣場銅像基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或潛力並應進行評估。第二次(2021年3月5日,見留言2),出席文資委員皆認為基座具歷史意義與價值,更有兩位委員建議登錄歷史建築,並有委員建議應持續挖掘調查,然而,最後卻做出與委員發言毫無根據可循的結論──將基座列冊追蹤並拆除至異地。
更甚至,在突兀的「異地保存」結論、也就是基座被拆幾個月後,於2021年9月15日事後辦理的文資審查的國門廣場基座「報告案」中,文資委員更直接詢問文化局「基座的文資身分難道不用決定嗎?為什麼現在是報告案?」以及「基座異地保存的結論是怎麼做成的?」
基於簡略的調查就決定了百年基座去留的荒謬過程,完全不見基隆市文化局的專業性與公正性,而橫空出世的「未審先拆」結論除了逼迫文資委員背書,更將其拖下水一起背上程序黑鍋。文化局無法說明文資身分而草草結束的「國門廣場基座」報告案,更讓人質疑是為了林右昌市長的畢業展,要加速城市博覽會門面工程,以工程至上的理由,跳過正常程序,讓基座失去和國門廣場工程共存的可能性,更扼殺了國門廣場呈現基隆轉型正義與人權反思的機會。
基隆市長林右昌強調「基隆市城市博覽會要呈現過去四百年的基隆,並指向未來四十年的基隆」,然而,作為城市博覽會門面的國門廣場工程,就發生尚未確定文資價值之文化資產提報標的「未審先拆」、漠視基礎程序情事。如果這一切是為了加速工程的進行(但城市博覽會已經延期到2022年...),我們是否在這樣的「毫無目標」的加速中,失去好好審視與論述歷史價值的過程、也失去過去與工程設計共榮的可能,也讓這座城市失去一段見證殖民、威權時代且引人反思的重要記憶?
同時也有29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你職場的招牌優勢嗎? 您的差異化在哪? 去餐廳要吃招牌菜,唱K要有招牌歌,而本集讀書會,透過兩組問題,無論您是不是管理職,對自己進行殘酷誠實地全面盤點,發掘找到自己的【招牌優點】,以及阻礙自己前進的最大障礙。 (請先準備紙筆) 1.身為主管者,可更認識自己的領導風格與方式,並進一步優化它。...
「反思的重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邵俐妍 Jan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專業想- 第243 話「團體動力50堂課的反思」 三年前我在實驗 ... 的評價
- 關於反思的重要 在 反思是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shorts - YouTube 的評價
反思的重要 在 邵俐妍 Jan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不可怕 可怕的地方來自於失敗後還沒從中吸取教訓 這才是最可怕的😏😏😏😏
#心態 #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的重要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腦力全開》x2本
🤯一直以來,那些別人告訴你「不可以」、「你不會」、「你不行」的局限信念,正在束縛你的大腦潛力。最近我讀完一本書之後更加相信,解開自己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就是養成持之以恆的讀書習慣
#如何解鎖束縛 #如何釋放潛能 #如何學得更好 #如何記的更深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腦力全開》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腦力培訓專家吉姆・快克(Jim Kwik),他在五歲的時候腦部曾經受傷,影響了學習力。後來他自創學習方法,大幅改善自己的心智效能。因此他決定用盡畢生的力量,20年來擔任腦力教練,幫助他人發揮真實的才能和潛力。
這本書一開始會談數位資訊的爆發,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甚至正在無聲無息地限制你的腦力。然後解藥出現了:第一部份談「幹勁」,說明你為什麼要找到目標和動機。第二部份談「心態」,說明你該擁有哪些正確思維?第三部份談「方法」,讓你把這些觀念,實際運用到生活當中。
如同這本書的英文書名「Limitless」,也就是「無限」的意思,作者認為無限指的是是一種「行動」或「過程」,擺脫「個人潛能有限」這個不正確的觀念。擁抱以下事實:擁有正確的心態、幹勁和方法,你就沒有極限。
一直以來,你可能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給腦袋加上了許多無形的枷鎖,這本書會幫你破除這些迷思。作者期許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讓腦袋擺脫傳統定型思維的束縛,擁抱無限的成長和進步。
.
有個彌天大謊:我們是有侷限的。其實,我們受到的限制,只有我們相信的那些限制。
心理學家韋恩.戴爾(Wayne Dyer)
.
【我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
大約在兩年前,我在Youtube上面開始注意到作者發表的影片,他一直強調任何人能都能發揮「無限腦力」。例如這部影片教我們如何學得更快,這部影片則教我們如何在閱讀之後讓記憶更牢靠,這些概念和方法讓我受到許多啟發。
我雖然沒有特別關注他所有的資訊,但每當Youtube推薦他的新影片,我總會多看一眼。這次,他終於透過書本的方式,把這些散落在許多影片裏面的好東西,彙整成這本濃縮版的腦力開發手冊。閱讀這本書,就能獲得他數十年的經驗談,何樂而不為?
.
【反芻之後,我的讀後心得】
.
這陣子,我對「大腦」和「學習」相關的主題很感興趣。除了這本書之外,我從《大腦百科》和《最高學習法》的科學研究學到大腦在進行學習時運作的方式,從《學得更好》瞭解回顧和反思的重要,從《超速學習》領略自主性和高強度的學習方法。
我很喜歡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式閱讀」這個方法來找題目,也就是透過讀很多本相近領域的書,交叉比對每個作者說法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讓他們針對同一個主題做出討論,藉此得到我自己的結論。
我也漸漸發現,當我讀多了相關領域的書籍之後,這些書裡面重複出現的觀念,最自成主題,也就是「你不用去尋找主題,主題會自己來找你。」像是我這次讀完《腦力全開》之後,一直在思考作者提到的這麼多方法和訣竅,有沒有什麼「貫串全書」的概念,可以讓我更容易記憶?
經過三天的沉澱和反芻思考之後,腦海裡終於浮現這個主題式的結論:「解開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其實就是我最熱愛的事情:閱讀書籍。」以下我用一張圖歸納這本書的重點,並且詳細說明如何透過「閱讀」解開大腦的枷鎖。
.
一張圖解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1.閱讀:對抗數位資訊的「生活方式」】
.
作者觀察到,許多人已經習慣自己長期被數位資訊轟炸,逐漸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甚至侷限了自己的成長心態。他引用聖經裡面「天啟四騎士」的概念,指出現代的數位資訊爆炸,就像是「四個數位惡棍」,對我們的腦袋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1. 數位洪水:調查指出,人們每天平均花八個小時在消耗精力與時間的媒體上。永無休止吸收資訊的後遺症:記性差、疲勞。
2. 數位分心:隨著智慧手機和智慧手錶的普及,訊息的通知和推播,社群媒體吸引眼球的貼和文影片,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3. 數位痴呆:當人們太過仰賴數位工具,把所有的腦力都外包出去,這種行為會逐漸讓你的腦袋退化,智慧裝置反而讓我們變笨了。
4. 數位推論:網路上充滿無數的觀點,人們誤以為那些是「自己的觀點」。仰賴別人替你歸納結論,容易失去思辨推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看法並不是完全否認數位資訊帶來的好處,而是要我們深入去思考:「這些數位工具會幫忙我們什麼?又在哪些地方會拖我們後腿?」單純仰賴數位資訊的問題在於,當你只是被動地吸收,而沒有靜下心來好好沉澱,你等於讓自己的腦袋任由別人擺布。
數位工具裡又以社群媒體最得當心。當你在逛社群媒體的時候,你在尋求新鮮感,在尋找驚奇,社群媒體依據演算法把你有興趣的資訊推送到你面前,你就像被餵養的動物。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候,也是看到什麼有興趣的,就轉過去看。這些演算法以及所有的網站設計,就是為了讓你多留在網站或APP上面久一點。
你以為是自己在選擇,其實只是社群媒體替你先做出選擇罷了。
但是,當你拿起一本書來閱讀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首先,你可以採取正確的閱讀姿勢,在閱讀之前,先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用在哪裡?我何時會用到?」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閱讀。這個過程是看似是被動閱讀文字,但實際上卻是讓腦袋裡的潛意識,開始跟書中作者對話,甚至是跟自己對話。
當你以為你在讀一本書,其實是這本書在讀你,它讀出你腦袋裡的想法,讓你開始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你眼前讀過的這些文字,會刺激你的想像力,讓文字的內容轉變成圖像。難怪許多人說,哈利波特電影版仍然比書本遜色許多。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在讀書時,即使是同一種文字描述,大家腦袋裡想像出來得場景和人物就是不同。所以當文字被轉化成影像之後,許多人仍然不能滿意,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必定和你的想像存在些許落差。
至於,你該如何區分數位工具的好與壞?我推薦《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的具體策略,我也曾經分享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數位極簡主義30天實踐心得」。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這種生活,叫做閱讀。
.
思考是世上最難的工作,或許這正是極少數人喜愛思考的原因。
亨利.福特(Henry Ford)
.
【2.閱讀:找到自己的「幹勁」】
.
作者提到,想要發揮無限的潛力,找到「人生的目標」還有「行動的動機」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而我認為,閱讀就是你最好的起手式。我跟許多人推薦過心理學家法蘭克《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它讓我瞭解人們有權在任何環境下——即便是在納粹集中營受苦——決定內在心靈的自由。
這種領悟不容易透過日常生活發現,而是當我能夠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去感受法蘭克當下的心境,並且反覆思考那些第一次讀的時候還不瞭解的概念,最後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連結。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控制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不要擔心那些我不能控制的」這種智慧。
作者也談到「飲食,睡眠,運動」對腦力的影響,連結到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更強化了我對這些觀點的肯定。例如,睡眠不只重要,而且是讓我們能夠「學得更好」的關鍵基礎,甚至攸關記憶力和創造力。我從《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裡,也深刻認識了睡眠的運作方式,以及睡眠對腦袋的深遠影響。
我學到因為演化的關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睡眠周期,有些人天生是夜貓子、有些人天生是早起族。但是,也必須了解職場和學校標準的朝八晚五,等於是強迫大家用同一種模式生活。透過閱讀,去探索那些適合你生理時鐘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將傳統的枷鎖直接套在自己身上。
接著,作者提到「養成好習慣」的重要,習慣也被稱為小而簡單的步驟,它們能夠發揮積沙成塔的效果。例如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還有每天起床後的晨間習慣,讓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和專注,逐漸改變你的生活樣貌。
持續暢銷的《原子習慣》堪稱養成習慣的最強工具書,書中有非常多的實際範例,以及具體的執行步驟讓你運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則幫你更進一步瞭解習慣背後的科學根據,讓你對「習慣」這件事情,有更加深刻的體悟。我也透過這兩本書的幫助,戒掉長期以來社群網站成癮的壞習慣。
.
我們先養成習慣,然後習慣造就了我們。
17世紀英國桂冠詩人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
.
然後,作者鼓勵你試著進入「心流」這種最佳體驗的狀態。意思就是當你完全投入於正在做的事,其他一切彷彿都消失了。你渾然忘我、時間飛逝,感覺這是你做過最自然的事。對我而言,閱讀可以輕鬆地把你帶到心流的境界。這是最簡單、最低成本的練習,而且不需要別人,你自己就可以。
如同《心流》的原作者米哈里曾經說過的,進入心流必須具備這五種條件:(1)去除分心的事物、(2)給自己足夠的時間、(3)做你喜歡的事情、(4)有明確的目標、(5)給自己一點挑戰性。整體而言,「閱讀」很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專心、花時間、喜歡、帶著目標去讀。
至於「挑戰性」,我的看法是這樣:如果這本書對你偏難,本身就會帶來足夠的挑戰。如果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簡單,你也可以設定新的挑戰,像是如何把這本書,用自己專屬且嶄新的方式跟別人詮釋——就像我在寫的這篇讀書心得。
最後,我認為「閱讀」之所以可以幫你找到自己的「幹勁」,就是因為你可以深入瞭解事情背後的「為什麼」。數位資訊和影音片段,雖然提供了很多「如何做」和「做什麼」,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時,透過閱讀領略出來的「為什麼」,才是讓你堅持航向、邁向無限的燃料。
.
【3.閱讀,調整自己的「心態」】
.
我很喜歡書中針對「學習迷思」的破解,尤其是打破侷限信念的整段章節。作者認為,許多人之所以過著侷限的生活,是因為被許多的謊言所困。以下我列舉出作者在書中「打破侷限信念的七個謊言」。
謊言1:智力是固定不變的
真相:重點不再於你有多聰明,重點在於你如何變得更聰明。智能是「態度與行動的結合」,取決於處境、情況與背景。
謊言2: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真相:你完全可以使用你「全部的腦力」,但有些人用得更好。重點在於,如何學習更有效率、成效更好地使用頭腦。
謊言3:犯錯就是失敗
真相:犯錯不意味著失敗,這只是你正在做出「新嘗試」的一種跡象。人生不是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而是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真相:知識並不是力量,而是有潛力帶來力量,但前提是你必須把知識化成「行動」。光是談論知識是不構的,展現跟運用才是真功夫。知識 x 行動 = 力量。
謊言5:學習新東西很難
真相:有時候的確很難,但是正確的態度是,願意學習「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習新東西成為更有趣、更容易,更令人樂在其中的挑戰。
謊言6:他人的評語很重要
真相:別去在意你不會採納意見的對象所做出的批評,因為不管你怎麼做,總會有人批評和懷疑你。重要的是你曾經如何活過,你喜歡而且尊敬自己。
謊言7:天才是天生的
真相:天才有跡可循,凡是看起來像魔術般神奇的,背後總有一套方法。天才不是天生的,是日積月累的「深度練習」造就出來的。
以上這七個侷限信念的謊言,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聽過,但是你有更深刻的認識嗎?這種侷限的陷阱,存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我們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落入一樣的擔憂。當你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進一步加深記憶、瞭解原因,就會內化成自己真正「無限」的態度。
像是我最近很喜歡的《超速學習》這本書就提到「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教我們如何讓學習本身更有趣、更有成就感、學起來更快更好。或者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使用科學研究證明「天才都是後天養成的」這件事,讓我領會到,學習就是按照自己的選擇,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方法。
雖然作者用簡單的文字破解這些迷思,但我更鼓勵的是,透過延伸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認識背後的原因,試著去親身運用,然後產生信念,轉變成自己日常想法的燃料。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些閱讀的養分就會跳出來修復你的傷口,讓你勇往直前、越挫越勇。
.
我們不需要魔法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內在已經擁有我們需要的全部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 J.K. 羅琳(J.K. Rowling)
.
【4.閱讀,精進自己的「方法」】
.
這個世界不停改變,新的工作和新的專業不斷出現,只有當你掌握了最重要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才能突破舊的侷限,朝更好的自己不停邁進。在最後一個章節,作者提出了五種學習的方法,並且針對每個方法詳細說明。
1. 專注:這是所有人類成就與努力的關鍵,若你無法專注,就無法表現卓越。加強專注的訣竅有三個:(1)深呼吸、(2)去做那件一直讓你感受到壓力的事、(3)安排時間給導致你分心的事務。
2. 研習:研習的英文原文是「Study」,指的比較像學習特定技能,準備考試或證照的方法。提高研習效率的訣竅有七個:(1)主動回想、(2)間隔重複、(3)管理身、心理的狀態、(4)善用嗅覺(某種香味的精油)、(5)播放有幫助的背景音樂、(6)用你的全腦聆聽、(7)做筆記。
3. 記憶:這是對心智的一種訓練,記憶也是我們進行思考時使用的燃料。增進記憶的訣竅有四個:(1)轉換成視覺化、(2)和已知的事物一起聯想、(3)投入情感強化印象、(4)加上地點訊息做為標記。
4. 速讀:閱讀能夠改善你的記憶力、專注力、詞彙能力、想像力和理解力。加快閱讀速度的訣竅有四個:(1)用手指輔助閱讀、(2)像運動一樣維持訓練(3)擴展你的周邊視野、(4)大聲計數,念出「一、二、三…」,很神奇的事,你會減少默讀的壞習慣,提升閱讀和理解速度。
5. 思考:所有觀點都應該經常被質疑和檢視,確認仍然適用或者可行。引進新的觀點,才能跳脫框架找到解答。進行思考的步驟有四個:(1)探索根本問題、(2)設想新方法、(3)廣泛閱讀、(4)研判與決策。
你發現了嗎?綜觀以上這五種方法,最容易套用的情境就是:「當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讀書時你必須專注,用研習的態度理解書中內容,針對有幫助的部分進行記憶,利用速讀技巧加快閱讀速度,讀完之後進行回顧和思考。
所以,如果你還在煩惱:「我該去哪裡學會『如何學習』呢?」你或許可以試試看,先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將會開啟學習任何事情的道路。
.
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那些無法讀寫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忘掉、重新學習的人。
已逝未來學家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
【後記:透過閱讀,發揮無限】
.
這本書的末段,還有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向他人提供一個好點子,你就改善了他們的這一天;教導他人如何學習,你可以改善他們的整個人生。」我相信,懂得閱讀的人,可以學會任何事情,當然也包含了「如何學習」。
領導者都是閱讀者。作者從多年來的經驗得到的結論:「閱讀比其他任何活動,更能釋放你的腦力。」而且,光是閱讀一本書,就能讓你獲得作者數十年的經驗談。當你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些精進自己的方法就是自然而然發生,不用費盡心力去追尋,放一本書就在你的床頭邊開始讀就可以了。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一張大腦的尋寶地圖,上面充滿著人跡罕至的洞穴等著你去冒險。這些洞穴值得你大膽探索和努力挖掘,而真正的寶藏被鎖在洞穴深處的寶箱當中。讀書,就是你解鎖這些寶箱的萬能金鑰。
.
【抽獎辦法】感謝 星出版 Star Publishing
1、抽出「2本」《腦力全開》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怎麼解鎖自己潛在的天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0/2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0/29(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反思的重要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你職場的招牌優勢嗎? 您的差異化在哪? 去餐廳要吃招牌菜,唱K要有招牌歌,而本集讀書會,透過兩組問題,無論您是不是管理職,對自己進行殘酷誠實地全面盤點,發掘找到自己的【招牌優點】,以及阻礙自己前進的最大障礙。 (請先準備紙筆)
1.身為主管者,可更認識自己的領導風格與方式,並進一步優化它。
2.本集語速可調1.5X收聽。
3.未來幾集將是一系列由作者Julie一步步幫助我們,如何完全了解自己的優劣勢,在職場更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機會。且在求職履歷上也能立刻加分!
★本集重點
::你是否曾想過你是什麼樣的主管? 了解你會如何領導的第一步?
::我們的優缺點,個性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領導方式。
::世界頂級的領導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包括外向、內向...等
::每個人都非常獨特,都有不同的招牌優勢,也因為每個人擅長的特質都不同,我不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評價或批評別人。
★ 優惠方案:
1.工作必備【向上管理情境溝通術】線上課程聽友優惠中
2.ezManager五種超值方案:現在就幫自己加分,讓你Level Up!
以上詳見 MixerBox報名 bit.ly/3xFWX4M
★ 本集分點章節:
(00:01:06)本集我能學到什麼
(00:03:25)讀書會開始CH5.對自己殘酷的誠實
(00:06:03)請拿紙筆列出自己的正面回饋跟負面回饋
(00:06:41)第一部分正面回饋找特質優勢 作答
(00:09:23)第二部分負面回饋找出弱點/地雷 作答
(00:14:50)本集結尾& 推廣15秒
#國外商管類 讀書會,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管理職人、熱愛學習的夥伴們,用一杯茶的時間,減少眼力腦力轉換成本,內化成你的獨門攻略。
★ 本集導讀書籍:《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暫譯:優秀管理者的後天養成之路) 亞馬遜去年最佳商業書第一名、華爾街日報暢銷書。原文書 9折購 https://lihi1.cc/dnwIH
作者: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 Julie Zhuo 的十年管理心法。
★ 本集補充資料
:: 正面與負面人格特質形容詞,若關係人答不上來,給他們參考正面的。
:: 職場人格特質形容詞圖表 參考2
《第一部份問答》:
1.請問最了解和最喜歡我的人(家人、重要的其他人、親密的朋友)會如何用三個詞來形容我?
Julie的回答:有思想、有熱情、有動力
2.我自己最引以為豪的三個個人特質是什麼?
Julie的答案:好奇、反思、樂觀
3.當我回顧我做過的成功的事情時,哪些我的個人特質在這些成功事上 值得稱讚
Julie的答案:遠見、決心、謙遜
4.我從主管或同事那,收到的前三項最常見的正面反饋是什麼?
Julie的答案:有原則、快速學習者、長期思考者
收斂歸納:Julie的招牌優勢為 夢想遠大、學習速度快、保持樂觀。
《第二部份問答》:
1.我的內在批評者每次都批評我什麼?
Julie的回答:過度分心,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沒表達我的想法
2.如果上帝要給我三個禮物,是我現在不具備的職場能力,那會是什麼?
Julie的答案是:無盡的信心,清晰的思想,難以置信的說服力。
3.在職場中會讓你地雷爆炸的三件事是什麼?
Julie的回答:不公正感,認為別人認為我無能,自負膨脹的人
4.關於如何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我的主管或同事,最常提出的前三項反饋是什麼?
Julie的回答:更直接,承擔更多風險,簡單地解釋事情。
收斂歸納:阻礙Julie前進的最大障礙是自我懷疑、容易複雜化 以及不夠清晰和直接。
★過往集數關聯
:: 蓋洛普優勢測驗介紹請聽 Ep.20下, 22, 24集
=====================
Music C.C. by Chester Bea Arthur -Folk Physics / Free Sound Effects lihi1.cc/QIOep
@同步更新至
Apple|Spotify|Google podcast|Firstory|KKbox|SoundOn|Pressplay| Youtube |TuneIn|MixerBox (MB3)|Himalaya|CastBox |好好聽FM...(共32台)
新增播放平台:iBroad, MyMusic Podcast, easychatball溜溜
@節目鼓勵與反饋請到Apple Podcast 給五顆星留言& 免費追蹤(按最右上角)
:: 如果您喜歡,請贊助鼓勵我們繼續製作節目💰 https://lihi1.cc/s1mES (50秒影片教學, lihi1.cc/N8vYt )
@活動: 一日之星|報名當來賓|Podcaster聯盟接案推廣計畫 https://lihi1.cc/C3EEF
@想開始做自己的podcast嗎?歡迎使用 Firstory 的邀請碼W-B23W9K可得小額啟動基金
★ 節目私訊區:https://lihi1.cc/tZCUD
@你已有你個人的優勢識別答案,或想要有一個公司以外的交流成長小組、經驗轉換&彼此支持嗎? 免費加入 讀書會群組
:: IG:www.instagram.com/ezmanagergo
:: FB社團: https://lihi1.cc/NOlrM
:: 上Youtube搜尋「怎麼給星評分」一分鐘教學影片,或點這 https://lihi1.cc/N8vYt (分享給你沒在聽podcast的親友)
:: ezManager五種超值方案2分鐘說明影片 lihi1.com/p6101 :現在就幫自己加分,讓你Level Up! 職涯更勝利
黃金職人領導力|VIP職人超越力|伯爵經理人通行證|專屬1對1職場問題線上諮詢|職涯成長新星
📚 一對一線上諮詢六大主題:
1. 好履歷健檢|2. 團隊管理類
3. 向上管理類|4. 抗壓管理類
5. 溝通技巧類|6. podcast新手入門諮詢
@合作接洽 ezmanagerGo@gmail.com (不分大小寫)

反思的重要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翁P國際教室今天要跟大家聊聊美國霸權是否真的不霸了?然後連德國梅克爾也被阿富汗拖累了?撤軍阿富汗事件的警世錄
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告終,但是從撤軍阿富汗看到拜登的崩盤危機,根據中央社的報導指出,總統拜登在美國完成從 #阿富汗撤軍 ,結束長達20年戰爭後首度公開發表的談話中,宣稱阿富汗撤離行動驚人成功,從阿富汗撤軍符合美國的利益。拜登今天(8/31)在白宮發表的演說中表示:「我們完成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空運行動。在歷史上,沒有國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事,只有美國有能力、有意志、有能耐做這樣的事。」他為撤軍的決定辯護說:「我們在阿富汗無限度的任務中,不再有明確目的。這是正確的決定,明智的決定,對美國來說最佳的決定。」
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聯合新聞網是這樣說的,根據上月31日發布的一項摘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阿富汗前總統甘尼(Ashraf Ghani)之間的最後一次通話中,拜登表示「需要改變外界對神學士迅速發展的看法」。
「每日郵報」報導,在喀布爾淪陷的四個星期前,甘尼曾懇求提供更多的空中支援和金錢。路透社獲得的一份記錄顯示,兩位領導人對即將發生的災難「一無所知」。由此看出拜登的阿富汗撤軍工作小組完全失控…
而拜登的民調也因此崩盤,恐怕連任機會也提前關門?根據新頭殼在8/27報導指出,美國民調和數據分析公司 Echelon Insights 的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1% 的美國人不希望看到拜登競選連任,34% 的受訪者持相反意見。大部分民眾不贊成拜登處理阿富汗問題的方式,還有一些批評者對拜登的工作能力表示擔憂。拜登的支持率直線下降,使民主黨人感到焦慮。目前民主黨在眾議院僅領先共和黨 7 個席位,而歷史趨勢顯示,共和黨有望在明年贏得多數席位。因此民主黨一直寄希望於拜登獲得廣泛的公眾支持,讓他們保住微弱多數席位。
不僅如此美國是否在世界的霸權已不再呢?從季辛吉跟弗朗西斯·福山在經濟學人兩篇文章看出端倪。
(法蘭西斯·福山小檔案生於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舒華茲講座、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曾師從撒母耳·亨廷頓。)
季辛吉《美國搞不清自己在阿富汗的目標》是這樣說的,「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帶給我們的近憂,是如何解救滯留在阿富汗各地的數萬美國人、盟國人和阿富汗人。如何營救他們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應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自己的盟友和相關人員在過去20年做出了巨大犧牲,而美國卻在未發出足夠警告和與他們進行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擅自做出撤軍決定。美國還應思考,為什麼阿富汗問題被以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呈現給公眾,使大眾以為美國只能在完全控制阿富汗和全面撤軍間做出選擇。在開打治安戰的過程中,美國撕裂了自己,因為它搞不清自己可以實現什麼目標,也無法在美國政治進程中將這些目標持續結合起來。軍事目標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政治目標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在一眼望不到頭的戰爭衝突中,無法將這些目標結合在一起一直困擾著美國,並導致我們深陷國內紛爭的泥沼中無法團結一致…」
弗朗西斯·福山:阿富汗事件標誌著美國霸權的終結。 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權垮台,絕望的阿富汗人竭力想要逃離喀布爾。隨著美國與世界漸行漸遠,阿富汗的這一恐怖畫面顯示出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捩點。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真相是,美國時代的終結提早到來了…」
而撤軍阿富汗不僅重創拜登,連 #梅克爾 路線也被阿富汗拖累,基民盟恐失主導權?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德國政府也認定,拜登倉促從阿富汗撤軍是西方政治和道德信譽的問題。梅克爾雖然沒有公開批評拜登,但她的可能繼任者、德國基民盟黨(CDU)主席拉謝特(Armin Laschet)直言,此次阿富汗撤軍是北約創立以來遭遇的最大潰敗。而且,在川普右翼主政美國時就已呼籲「靠自己爭取未來」的梅克爾還訪問了俄羅斯,向俄總統普亭求助,希望普亭與塔利班溝通,讓塔利班允許西方盟友在阿人員安全撤離。這對美國來說是莫大的諷刺。
除了美國撤軍阿富汗後續政治動盪之外,翁P還想跟大家聊聊非洲地區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阿富汗?因為從美國在阿富汗的表現,恐怕讓非洲的恐怖組織蠢蠢欲動…
根據新頭殼報導,在奈及利亞北部地區,綁架已成「日常」。2014 年 4 月 14 日至 15 日,奈及利亞伊斯蘭恐怖組織「博科聖地」挾持了位於該國東北部博爾諾州奇布克鎮中學中,267 名預備參與考試的女學生,且被綁架者多為 16 至 18 歲的基督徒。至今,僅有 50 多人脫逃與 100 餘人獲釋放,另 100 多人至今仍下落不明。此外,該恐怖組織光在 2016 年與 2017 年兩年間,就累積收到約 370 萬美元的贖金。
據統計,自去年 12 月起,光奈及利亞西北部地區已發生 10 多起大規模綁架學生案件,遭綁架的學生數高達上千人。雖然多數學生在當地政府與武裝分子談判且交付大量贖金後,即遭釋放。然而,綁架事件的頻繁也導致該地區多所公立學校被迫關閉。
再來要來看一份讓台派非常振奮的調查,根據美國芝加哥商會針對全美民眾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有69%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應該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65%認同美國應該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還有57%的過半比例,支持台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一份年度報告,其實從80年代就開始進行,只不過在2016年之前,美國民眾被問到如果中共侵犯台灣,美國應不應該協防,支持美國用行動挺台灣的比例一直無法突破3成。
但是呢,翁P直接突破盲腸的指出「台灣要思考的,是美國民眾到底是因為真心在乎台灣的利益,所以打算支持台灣,還是因為討厭中國,所以支持對手的對手?兩種心態的差別,在於前者會得到更全面的支持,而後者則會因為對於中國討厭程度的下降有所變化。」
翁P說了「藍綠政治人物或是支持者總是爭執美國來不來救援,但是雙方最該做的,其實是面對事實,讓民眾知道不管美國來不來支援,台灣都應該開始做準備!美國民調傳遞出來的訊息,是美國已經準備好面對台海最壞的情況,問題是,台灣自己準備好了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播
12:00 阿富汗撤軍事件 衝擊拜登
56:00 拜登民調因為阿富汗事件崩盤
01:01:00 討論季辛吉投書
01:08:00 民進黨政府疫苗施打順序邏輯與選票相關
01:19:00 弗朗西斯·福山文章--美國霸權不再?+拜登撤軍阿富汗拖累梅克爾
01:35:00 美國芝加哥商會民調:69%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應該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反思的重要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反思的重要 在 反思是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shorts - YouTube 的必吃

掃地僧創業商學院https://sdsbookclub.teachable.com/?affcode=950669_q8acwxxe 反思 是個人成長的 重要 組成部分#shorts 反思 是個人成長的 重要 組成部分, ... ... <看更多>
反思的重要 在 專業想- 第243 話「團體動力50堂課的反思」 三年前我在實驗 ... 的必吃
我這個科目重要嗎?有真正幫助到學生嗎? 看著這兩年的照片與文字,各種故事歷歷在目那些笑與淚與累再次湧上心頭。 ... 讓孩子們反思,如果是我,我會做什麼選擇? 為什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