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冷戰策略的一個重點,是分離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一向以分化敵人為戰略的共匪,也有被分化的一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不起。
但這個新策略,也值得我們思考,「後共產黨」的台灣與中國關係。長長的中國歷史裡,紅星與鐮刀終究是過客,獨立的台灣面對中國,不能因為對共產黨的憎恨,而糢糊了焦點,連帶憎恨起中國人。在維持台灣獨立的同時,如何以正面的心態,以新國家人民的姿態,面對新中國的人民,是一個嚴肅的考驗。
我心中台灣在華語文化圈的地位,應如瑞士之於德語圈和法語圈的地位。日內瓦作為法國以外最重要的法語城市,不但庇護了離鄉的法國人,日內瓦還產生了盧梭這等思想家,在法國充滿影響力。而瑞士眾多的德語居民,提供了德國以外最重要的德語文化,也收留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台灣的華人文化,代代相傳,不但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反而在傳統裡加添了民國、日本及美國的色彩,魅力無窮,作為華語圈的瑞士,綽綽有餘。
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想望,你也不應該把台灣新國族主義以血緣、血統來作為基礎。
我以前說過,台灣因為歷史的不幸,以少數人使用的中國官話,當成國語,因禍得福的有一個族群融合的良好基礎。這個主張,雖然被許多痛心台語被國民黨污衊的福佬攻擊,但我還是覺得沒錯。你想活在過去的感傷,而我覺得新台灣人要有遠見和樂觀。福佬話不能當台灣官話,不然你要置客家人和原住民於何處?國民黨也許是加害者,但客語族群和原住民也同是受害者。美國BLM的運動裡,許多機構面臨歷史的審判,和黑奴制扯上關係的機構,紛紛面臨更名的挑戰。紐澤西州立大學也是其中一個,Rutgers University,是以革命英雄Henry Rutgers命名,他雖然是慈善家,但擁有黑奴,在現在來看,大學以擁黑奴的人命名,變得不合時宜。但在一片倒風中,我最佩服校長Jonathan Holloway的講話。他是Rutgers兩百年來的第一個黑人校長,他說,
「我們不改名的原因是,這些名字所有的價值,遠超過某個人的過往存在。」
台灣的國語,早就超過國民黨在四九年後加諸在台灣人身上的殖民者語言。台灣的國語,不是國民黨的語言,是台灣民族在一九四九年後,共同融合北京官話、台語、客語,甚至是原住民文化所鑄造的新語言。北京和上海,腔調略異,但都說普通話,多數的人,辨不清楚。但台灣人在中國,一開口,就知道是台灣來的。台灣的國語,不是中國的普通話。
但台灣國族不該以血緣為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台灣國族的組成,一直在變動。現在台灣的學童,有十分之一,父母其中一人是新來的移民。你要再基於血緣作為國族認同的基礎,那是要分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嗎?維繫台灣國族的共同情感,是這個異於中國之外,台灣專屬的華語文化。只要加入這個國家,擁抱這個文化,認同這個體制,都是台灣人。
現在因為抗中和親中的政治對抗,把台灣原先的藍綠對抗,演變為「台灣人」與「中國人」之爭,那是不幸的。莊祖宜最近被中、台兩邊的民族主義攻擊,相當奇怪。我認為莊祖宜其實就是新台灣人的代表,身為外省第二代,生長在台灣,又有特別在學問上,投入台灣本土文化的研究,她有十足的資格在這個民主新社會裡當台灣人的代表。她的言論,雖然沒有特別的政治色彩,不容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我可以了解,但不容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我就不解,這就是「打共產黨」連中國人一起打,最後連外省第二代也要打的惡劣發展結果。我認為,這個趨勢是人為的,也就是可逆的,因為四九年渡台的新移民及後代,慢慢地會自然的去中國化,台灣的國族主義,不用特別對抗這個逐漸消失的意識型態。有識的政治人物,應該要趁美國立下的戰略,一起加入分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行列,因為這樣的政策,也會是和緩國內政爭的重要手段。
說實話,台灣人有健忘一般的大度,台灣人對認同台灣的外人,特別友好,都像姑爺一樣地對待。王丹、汪浩、富察,隨便舉就好幾個愛台文人,還不用說各式各樣在台灣遊覽的外國人,汪小菲如果把嘴巴閉上,台灣人也會接納他。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華語圈的瑞士,不管是文化上,還是經濟、政治發展上,都可以。
最後,提醒想要留言謾罵的朋友,我現在封鎖人封得很爽利,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
原住民 名字 演變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新冷戰策略的一個重點,是分離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一向以分化敵人為戰略的共匪,也有被分化的一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不起。
但這個新策略,也值得我們思考,「後共產黨」的台灣與中國關係。長長的中國歷史裡,紅星與鐮刀終究是過客,獨立的台灣面對中國,不能因為對共產黨的憎恨,而糢糊了焦點,連帶憎恨起中國人。在維持台灣獨立的同時,如何以正面的心態,以新國家人民的姿態,面對新中國的人民,是一個嚴肅的考驗。
我心中台灣在華語文化圈的地位,應如瑞士之於德語圈和法語圈的地位。日內瓦作為法國以外最重要的法語城市,不但庇護了離鄉的法國人,日內瓦還產生了盧梭這等思想家,在法國充滿影響力。而瑞士眾多的德語居民,提供了德國以外最重要的德語文化,也收留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台灣的華人文化,代代相傳,不但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反而在傳統裡加添了民國、日本及美國的色彩,魅力無窮,作為華語圈的瑞士,綽綽有餘。
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想望,你也不應該把台灣新國族主義以血緣、血統來作為基礎。
我以前說過,台灣因為歷史的不幸,以少數人使用的中國官話,當成國語,因禍得福的有一個族群融合的良好基礎。這個主張,雖然被許多痛心台語被國民黨污衊的福佬攻擊,但我還是覺得沒錯。你想活在過去的感傷,而我覺得新台灣人要有遠見和樂觀。福佬話不能當台灣官話,不然你要置客家人和原住民於何處?國民黨也許是加害者,但客語族群和原住民也同是受害者。美國BLM的運動裡,許多機構面臨歷史的審判,和黑奴制扯上關係的機構,紛紛面臨更名的挑戰。紐澤西州立大學也是其中一個,Rutgers University,是以革命英雄Henry Rutgers命名,他雖然是慈善家,但擁有黑奴,在現在來看,大學以擁黑奴的人命名,變得不合時宜。但在一片倒風中,我最佩服校長Jonathan Holloway的講話。他是Rutgers兩百年來的第一個黑人校長,他說,
「我們不改名的原因是,這些名字所有的價值,遠超過某個人的過往存在。」
台灣的國語,早就超過國民黨在四九年後加諸在台灣人身上的殖民者語言。台灣的國語,不是國民黨的語言,是台灣民族在一九四九年後,共同融合北京官話、台語、客語,甚至是原住民文化所鑄造的新語言。北京和上海,腔調略異,但都說普通話,多數的人,辨不清楚。但台灣人在中國,一開口,就知道是台灣來的。台灣的國語,不是中國的普通話。
但台灣國族不該以血緣為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台灣國族的組成,一直在變動。現在台灣的學童,有十分之一,父母其中一人是新來的移民。你要再基於血緣作為國族認同的基礎,那是要分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嗎?維繫台灣國族的共同情感,是這個異於中國之外,台灣專屬的華語文化。只要加入這個國家,擁抱這個文化,認同這個體制,都是台灣人。
現在因為抗中和親中的政治對抗,把台灣原先的藍綠對抗,演變為「台灣人」與「中國人」之爭,那是不幸的。莊祖宜最近被中、台兩邊的民族主義攻擊,相當奇怪。我認為莊祖宜其實就是新台灣人的代表,身為外省第二代,生長在台灣,又有特別在學問上,投入台灣本土文化的研究,她有十足的資格在這個民主新社會裡當台灣人的代表。她的言論,雖然沒有特別的政治色彩,不容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我可以了解,但不容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我就不解,這就是「打共產黨」連中國人一起打,最後連外省第二代也要打的惡劣發展結果。我認為,這個趨勢是人為的,也就是可逆的,因為四九年渡台的新移民及後代,慢慢地會自然的去中國化,台灣的國族主義,不用特別對抗這個逐漸消失的意識型態。有識的政治人物,應該要趁美國立下的戰略,一起加入分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行列,因為這樣的政策,也會是和緩國內政爭的重要手段。
說實話,台灣人有健忘一般的大度,台灣人對認同台灣的外人,特別友好,都像姑爺一樣地對待。王丹、汪浩、富察,隨便舉就好幾個愛台文人,還不用說各式各樣在台灣遊覽的外國人,汪小菲如果把嘴巴閉上,台灣人也會接納他。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華語圈的瑞士,不管是文化上,還是經濟、政治發展上,都可以。
最後,提醒想要留言謾罵的朋友,我現在封鎖人封得很爽利,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原住民 名字 演變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新冷戰策略的一個重點,是分離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一向以分化敵人為戰略的共匪,也有被分化的一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不起。
但這個新策略,也值得我們思考,「後共產黨」的台灣與中國關係。長長的中國歷史裡,紅星與鐮刀終究是過客,獨立的台灣面對中國,不能因為對共產黨的憎恨,而糢糊了焦點,連帶憎恨起中國人。在維持台灣獨立的同時,如何以正面的心態,以新國家人民的姿態,面對新中國的人民,是一個嚴肅的考驗。
我心中台灣在華語文化圈的地位,應如瑞士之於德語圈和法語圈的地位。日內瓦作為法國以外最重要的法語城市,不但庇護了離鄉的法國人,日內瓦還產生了盧梭這等思想家,在法國充滿影響力。而瑞士眾多的德語居民,提供了德國以外最重要的德語文化,也收留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台灣的華人文化,代代相傳,不但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反而在傳統裡加添了民國、日本及美國的色彩,魅力無窮,作為華語圈的瑞士,綽綽有餘。
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想望,你也不應該把台灣新國族主義以血緣、血統來作為基礎。
我以前說過,台灣因為歷史的不幸,以少數人使用的中國官話,當成國語,因禍得福的有一個族群融合的良好基礎。這個主張,雖然被許多痛心台語被國民黨污衊的福佬攻擊,但我還是覺得沒錯。你想活在過去的感傷,而我覺得新台灣人要有遠見和樂觀。福佬話不能當台灣官話,不然你要置客家人和原住民於何處?國民黨也許是加害者,但客語族群和原住民也同是受害者。美國BLM的運動裡,許多機構面臨歷史的審判,和黑奴制扯上關係的機構,紛紛面臨更名的挑戰。紐澤西州立大學也是其中一個,Rutgers University,是以革命英雄Henry Rutgers命名,他雖然是慈善家,但擁有黑奴,在現在來看,大學以擁黑奴的人命名,變得不合時宜。但在一片倒風中,我最佩服校長Jonathan Holloway的講話。他是Rutgers兩百年來的第一個黑人校長,他說,
「我們不改名的原因是,這些名字所有的價值,遠超過某個人的過往存在。」
台灣的國語,早就超過國民黨在四九年後加諸在台灣人身上的殖民者語言。台灣的國語,不是國民黨的語言,是台灣民族在一九四九年後,共同融合北京官話、台語、客語,甚至是原住民文化所鑄造的新語言。北京和上海,腔調略異,但都說普通話,多數的人,辨不清楚。但台灣人在中國,一開口,就知道是台灣來的。台灣的國語,不是中國的普通話。
但台灣國族不該以血緣為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台灣國族的組成,一直在變動。現在台灣的學童,有十分之一,父母其中一人是新來的移民。你要再基於血緣作為國族認同的基礎,那是要分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嗎?維繫台灣國族的共同情感,是這個異於中國之外,台灣專屬的華語文化。只要加入這個國家,擁抱這個文化,認同這個體制,都是台灣人。
現在因為抗中和親中的政治對抗,把台灣原先的藍綠對抗,演變為「台灣人」與「中國人」之爭,那是不幸的。莊祖宜最近被中、台兩邊的民族主義攻擊,相當奇怪。我認為莊祖宜其實就是新台灣人的代表,身為外省第二代,生長在台灣,又有特別在學問上,投入台灣本土文化的研究,她有十足的資格在這個民主新社會裡當台灣人的代表。她的言論,雖然沒有特別的政治色彩,不容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我可以了解,但不容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我就不解,這就是「打共產黨」連中國人一起打,最後連外省第二代也要打的惡劣發展結果。我認為,這個趨勢是人為的,也就是可逆的,因為四九年渡台的新移民及後代,慢慢地會自然的去中國化,台灣的國族主義,不用特別對抗這個逐漸消失的意識型態。有識的政治人物,應該要趁美國立下的戰略,一起加入分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行列,因為這樣的政策,也會是和緩國內政爭的重要手段。
說實話,台灣人有健忘一般的大度,台灣人對認同台灣的外人,特別友好,都像姑爺一樣地對待。王丹、汪浩、富察,隨便舉就好幾個愛台文人,還不用說各式各樣在台灣遊覽的外國人,汪小菲如果把嘴巴閉上,台灣人也會接納他。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華語圈的瑞士,不管是文化上,還是經濟、政治發展上,都可以。
最後,提醒想要留言謾罵的朋友,我現在封鎖人封得很爽利,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原住民 名字 演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