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Uber加入空中飛車大戰
市值近690億美元的共享經濟巨頭Uber在2017年4月25日宣佈了一項富有野心的計劃:2020年將在德州的達拉斯沃思堡地區(Dallas-Fort Worth)和杜拜世博會上展示「空中的士」原型,並在2023年進行大規模生產。「空中的士」時速將高達每小時150英里(約等於每小時241.4公里時,從三藩市到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的2個多小時車程將縮短至15分鐘飛行時間。
「空中的士」將設計成固定機翼,採用垂直起降(VTOL)的方式,以期減少直升機螺旋槳的噪音,並節省修建跑道、隧道、橋樑和大型停機坪等基建設施的成本。
同時,飛車還將採用充電運行的模式,得以零排放、零汙染。車身設計得不大,以便在城市中起降和飛行。Uber還計劃在未來實現全自動駕駛功能。
Uber公司在試圖重建地面運輸的同時,也正在探索適用於城市,能夠垂直起飛降落飛機的可行性。這家打車巨頭10月27日發表了一本98頁的名為「快速轉向有著城市空中交通需求的未來」白皮書,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
雖然Uber目前尚未明確說明是否將打造直升機式「空中飛行器」,該公司表示將召開會議討論垂直起飛降落飛機(VTOL)的部署。Uber把該項目命名為「Uber Elevate」。
「我們相信,長遠來看,垂直起飛降落機將是大眾能夠承受得起的一種日常交通方式,甚至比擁有一輛汽車還要便宜。」Uber在白皮書裡寫到:「我們將帶來一個能驅動消費者的繁榮市場,和清晰的車輛操作用案例。與此同時,我們會尋求與汽車製造商、監管機構、城市國家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作,而不是自己生產硬件。」
Uber行政總裁暨聯合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Kalanick) 與Alphabet 行政總裁佩吉(Larry Page)發起了一場未來主義的軍備競賽。18歲的Google已經掌握了一門叫做未來學的藝術,涉及領域包括擴增實境(AR)、自動駕駛、延長人類壽命等。佩吉也已以個人名義投資了建造飛行汽車的創業公司。
《彭博商業周刊》在6月曾報道,佩奇已經在Zee.Aero(一家飛行器製造商)上花費了超過1億美元。
然而,Google推動的一些項目並沒有成果,例如Google眼鏡就顯得有些尷尬。雖然Google歷史悠久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尚未達到商業可行性,但它使汽車行業意識到了其重要性,並優先考慮這項技術。
創立於2009年的Uber正在投資自動駕駛汽車,它聘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併購買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Uber最近還開始在匹茲堡用自動駕駛汽車來接送乘客。
現在,Uber將注意力轉向了飛行汽車,但這家公司也承認這將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來發展。白皮書寫道:「雖然上面描述的願景聽起來雄心勃勃,但我們相信它在未來十年是可以實現的。」Uber已經看到了前方的路途並不平坦,要取得成功,它將面臨包括法規、電池技術的限制、飛行器的噪音以及安全等在內的多重考驗。——Eric Newcomer
#Uber #自動駕駛 #空中的士 #Google #Otto
卡蘭茲大眼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即時頭條】Uber和戴姆勒達成合作協議 將打造無人駕駛汽車
據法新社2月1日報道,美國打車軟件服務營運商Uber(Uber Technologies Inc.)與梅斯特斯-平治母公司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宣佈,雙方將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在未來幾年共同開發穿梭於Uber召車共乘網路中的無人駕駛汽車。
UberCEO卡蘭尼克在Uber官網發表的一份合作聲明中指出,該項目將在未來幾年內運行,但是他並沒有明確給出運行時間表。Uber一直在積極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並描繪了一幅願景:未來,乘客們將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穿梭在各大城市中。
環球網2月3日報道指出,Uber近年來對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進行了大量投資,目前正在美國匹茲堡市進行車輛測試。但汽車製造經驗的缺乏促使其尋求與車企的合作。Uber與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合作的自動駕駛汽車也正在開發中,預計2021年開始上市。
騰訊汽車2月4日報道提到,梅斯特斯-平治在汽車展及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上展示了其無人駕駛技術。2016年巴黎車展上,梅斯特斯-平治對外展示了其Generation EQ全新概念車。這量純電動SUV搭載了由兩台電機組成的電力驅動系統,並配置了無人駕駛硬件系統。
UberCEO卡蘭尼克在聲明中公開表示,Uber並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家汽車公司。「因為Uber在汽車製造領域並無任何經驗,因此,戴姆勒等汽車製造商對Uber的發展戰略至關重要。這一點,在我參觀了一家汽車製造工廠之後就非常清楚。那時候,我親眼目睹了在汽車設計、測試和製造過程中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卡蘭尼克同時表示:「自動駕駛技術有助於建造更安全,更清潔,更便利的城市。但是我們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這也是我們為像戴姆勒這樣的汽車製造商開放Uber平台的原因。」 整理編輯/湯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