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2月號
格物的方法與程序
上一篇講到格物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解釋。《大學》雲:「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達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麼呢?
何謂博學?博學者,力求知識材料之蒐集周遍。宇宙的範圍無窮盡,知識的範圍也一樣無窮盡;事物增加無盡,知識也增加無盡,因此我們要廣習博學,多聞多見。知識範圍如此廣大,我們對知識的追求自然無停止滿足的一天,故當勤學、時習、溫故、知新。
而博學方法亦有三:其一,觀察宇宙之現象,以瞭解自然界之法則,用於人事,以為人所取法。其二,研讀書籍,俾知古今知識。書籍是人類文化遺產之寶藏,是智慧與經驗之結晶,讀書可以免於重蹈前人之失敗覆轍,節省精力而享受其成果,也是博學里最重要的部份。其三,注意日常所接觸之事務,在行動中求新知、求實證。除了探索宇宙之理,瞭解自然法則,還要將古人的知識經驗貫通求證,將新舊知識濃縮為自己之知識經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何謂審問?審問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探討完備。問有三種動機:一. 不知則問。二. 雖知而有所疑則問。三. 知之略而欲盡其詳則問。問與學是互相為用,學而不問,未必能得明徹之瞭解及正確之認識。孔子的門生中有不同的問,問仁、問孝、問士,孔子按照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環境告知其應知之道,是謂因材施教。然而我們並非聖人,問者與答者均能從問答之間得到新知,改正其思想及行動,受益廣大。《書經》雲:「好問則裕。」
何謂慎思?慎思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推考細密。我們需要將所學所知所記憶的事物聯想而推究其相互之關係,方能構成有系統的概念。如無構思成有系統的概念,則知識材料即浮散零碎而無用。思必須用心才能謹慎,不用心謹慎思考則無用,甚至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子夏曾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審問後,繼之以近思,才可謂深會於學者矣。孔子教學,甚重思維,不思之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要學便要思,光思而未證實也是無用。
何謂明辨?明辨者,力求知識材料之類別明晰。宇宙間事物種類繁多,性質複雜,有同異、反正、真偽、善惡、是非,必須深切解析,明其真相。當今科技重實驗實證,皆求真之表現。事物之性質情態如有明顯分別則尚易辨識,最難辨識乃性質相近,情態相似,或內外不符,這種則須特別用心,比別其是非,辨其真偽。尤其人心人性,蓋似是而非,則真偽善惡,互相混淆,最易陷人於惡,敗德亂行也。
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
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
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何謂篤行?篤行者,力求知識材料之實際應用切實。經過學、問、思、辨四個階段,知的功夫大致完成,下一步則是行其所知,以證其然。行中求知,以益其信,知行須並進,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為一事之兩段。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從學和行中相互證實及應用,方能精益求精,愈行愈知。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