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錕狂語錄》如何成為好命的人?
年初在街上巧遇30年前舊識,
想當年他雄姿英發,
如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我以為他得到重症,
原來是他心不甘情不願的繼承父業,
長期掙扎而未能脫身,非常鬱卒。
很不幸,他最近心肌梗塞過世。
從小到大,總是聽到人們哀怨自己是苦命的人。
我一向以為那是貧窮落魄的人的心聲,
現在終於明白:
真正命苦的人不是環境貧苦的人,
而是心境痛苦的人。
俗話「死於非命」指的是死於意外,
被視為人生最大的不幸。
其實最大的不幸是「活於非命」:
人沒有死,但是違背良心或直覺,
活在心虛、懊悔的痛苦之中,
那才是命苦的人。
例如我有一位親戚,
媒妁之言嫁給一位醫生,家境富裕,
生了六個小孩。
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她笑,甚至微笑都沒有。
這令我想起卓别林名言:
人只要一天沒有笑,就是一天浪費掉。
我認為一個沒有笑的人,應該就是活於非命的人。
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預防死於非命,
例如現在趕快去施打疫苗,避免酒醉駕車等。
但是要預防活於非命,只能靠自己的領悟:
只有堅持忠於自己的本性、
勇敢選擇自己所愛的人和生活方式,
才能活於本命,成為真正好命的人。
#李錫錕 #錕P #POWER錕
卓别林名言 在 謝佑昀 Acey Hsie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怕被黃標很多內容不能直接提
但這個議題真的發人省思
儘管現在社會已經很開放
當然也有很多把媳婦視如己出的好婆婆
但真的不幸遇到強勢婆婆+弱勢老公
孤立無援沒有親人在身邊
還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的媳婦
到底該如何自處、如何溝通?
引用卓别林名言
知識讓我們憤世嫉俗,
聰明讓我們鐵石心腸。
我們想的太多,同情太少。
除了機器,我們更需要人性;
除了智慧,我們更需要善良。
沒有這些品質,生命就沒有意義。
https://fb.watch/1YLp2m24qb/
卓别林名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知道還會寫幾篇關於《小丑》的貼文,但大多都是讓我有許多體悟的部分,這部電影致敬了卓別林,不只是貫穿首尾的「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發現,其實是一齣喜劇」,出自卓别林名言「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同時也於劇院中播放的卓別林 1936 年《摩登時代》,直接橫跨時空連結了這兩部作品。
「卓別林在片中不斷輕輕觸及無產階級議題,但從來不以政治的角度承擔;他要給我們看的東西,是依然盲目、被蒙蔽的無產階級,定義他們的,是他們的需求的直接了當本質,以及他們在主人(老闆跟警察)掌中的全盤異化。」
卓別林與《小丑》之間,最重要的關聯可能來自其背後窮人與無產階級所掀起的那波革命概念,昨日讀到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一書中論及卓別林的作品,正巧呼應《小丑》被批評的所謂缺點之一,許多人覺得,它不像《計程車司機》背後有一個強烈而明確的訴求支撐其反社會行為的概念,其實個人並不認為這點具備說服力,因為羅蘭巴特如此寫道:
「但也就因為卓別林代表了某種渾然天成的無產階級形象,尚未身涉革命,才使的他的代表性力量如此強大。還未有任何一部社會主義的作品能夠用如此的激烈與寬容,表達勞動者的屈辱處境。也許只有布萊希特預感到社會主義藝術總是有必要表現人在革命前夕的樣貌,也就是人依舊獨然而立、依舊盲目的時代,因為承受了過度的、『合該遭遇』的苦難,而得以站在即將迎向革命光芒的轉捩點上。其他作品則表現出一名投身於有意識的自覺戰鬥、歸入原因及政黨之下的勞動者,體認到一樁必要的政治現實,但卻缺乏美學力道。」
這當然是以羅蘭巴特撰寫文章時的年代而論,卻足以套用到《小丑》的虛構時空當中,那是革命前夕的樣貌,彼時的他也不具備任何革命與政治意識,純粹因為社會加諸於其肩頭的重擔而迎向這個轉捩點,被現實生活、長期邊緣化的苦難所套牢,但尚未認識到中間存在政治利益,也無法提出任何集體策略的要求,卻同樣帶著電影藝術應有的美學力道,展現了盲目本身與表演出的盲目,《小丑》真正深層致敬了卓別林代表的精神之一,藝術層面上的革命最有效形式。
▍延伸閱讀:
《小丑》,藝術家用謊言揭露真相。
https://cm3350658.pixnet.net/blog/post/46851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