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孔達與東周醫院——台中攝影家地景
#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系列
出身台南的洪孔達醫師,從1926年(14歲)開始接觸攝影,很早就有了以攝影紀錄外在世界的習慣,影像中充滿了對自身生活的紀錄,以及對自然、生命與世界的探索,市街、農村、公園、集會、人像、生態攝影,皆是他豐富攝影主題的一部份。
洪孔達與台中的結緣源於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就讀期間參加的桌球校隊,認識了曾為桌球校隊的學長——郭東周醫師,並娶其女郭清肅為妻。郭東周是沙連墩(今石岡萬興里)郭姓望族之後,於1930年獲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產婦人科醫學博士,曾代表於「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競選台中市協議員,1931年在臺中開設婦產科醫院「東周醫院」,1936年染肺炎去世後,洪孔達也曾短暫在此執業。
東周醫院位曾有第一代與第二代的不同時期建築,皆位於今中區公園路、興中街口一帶。在我們尋找東周醫院舊址的過程中,第二代建築應已完全拆除改建,但驚喜發現部分第一代建築至今猶存,也在「行.攝台中」走讀活動中向參與的民眾介紹。此地一帶,也成為洪孔達後半生的生活場域。
如1938年洪孔達曾於東周醫院新院二樓,留下當時未婚妻郭清肅的寫真影像,畫面遠方即是柳原教會。戰後,洪孔達仍選擇在東周醫院附近的三民路上開設洪婦產科,也在鄰近的柳原教會、光復國小、台中公園一帶留下許多富有生活感的影像作品。2000年,洪孔達在柳原教會受洗為基督徒。
照片來源:《行‧攝臺中-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手冊,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手冊原圖來源:洪博彥先生。
延伸閱讀
☑ 《手術刀與照相機的故事》,林良哲撰
☑ 彩色攝影的先行者——洪孔達地景: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posts/2851404581765409
☑ 洪孔達拍攝的1958年台中公園金環蝕: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posts/2557150481190822
☑ 匾額微歷史—No.148【英年早逝的婦產醫師】:https://www.facebook.com/497506910366691/posts/1462396830544356/
.
.
每回告訴你一則在地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改變了台中
——台中物語Taichustory
追蹤IG: instagram.com/taichustory
城市體驗×轉譯設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註1:可惜法師旁邊寺院人員也聽不出法師家鄉話,望有心人能協助) (註2:多謝A Shih留言解畫:[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到沙婆世界,不要受三塗苦,阿彌陀佛。]老和尚說的是福老話,六祖禪師也是福老人,一脈相承,原來光孝寺的法脈沒有斷過。) 光孝寺,全稱為報恩光孝禪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是廣...
匾額設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售出/
每次都覺得Dior的換季折扣是最有誠意的,降價的幅度夠大,款式也都很不錯,不像其他牌子總是不乾不脆的。最近幾個翻紅的大牌更是,打折的東西基本沒啥能看🙄既然如此惜售何必還要sale呢?
D. CD金水鑽球針式耳環,2公分長。與最早的tribal設計相呼應,保留了經典水鑽球,耳針則分別是鑲鑽的CD與星星。這款也是能另找耳堵、單戴耳針的款式💕每次想到用折扣價買下兩種戴法耳環的幸運兒們,都很想給妳們頒個持家有方的匾額,太實惠了有沒有。
附上盒子與緞帶,四週到台。
匾額設計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居家防疫期間,臉書上的朋友都在拍照上傳自己的好手藝;想必這陣子大家的廚藝應該都精進不少吧(有嗎?)!崴爺也要來「老王賣瓜」我千變萬化的「舒肥雞胸肉」料理!
居家第一周,我準備了方便的水餃、乾拌麵,但它們熱量真的爆高;所以上周我把主題改成「雞胸肉」來調節一下。
以前健身為了增肌減脂、補充蛋白質,我會去生鮮超市買雞胸肉回來川燙,但處理起來挺麻煩的,而且燙過的雞胸肉吃起來很乾乾柴柴,沒處理好還會有股「雞味」,常常吃到讓人很厭世…最後,吃不下的雞胸肉都變成了犬子威力的伙食。
上個星期,收到一整箱「奇美舒肥雞胸肉」,真的要頒發「惠我良多」的匾額給它!
這種「舒肥雞胸肉」是利用低溫舒肥法料理的雞胸。舒肥法(sous vide起源自法式料理中的「低溫料理法」,利用低溫長時間料理肉類,讓肉類充分保持肉汁。所以經過舒肥後的雞胸肉口感明顯的鮮嫩多汁,風味就像餐廳料理的等級。
吃雞胸肉是一件很無聊的事,但「奇美舒肥雞胸肉」把它變得有趣多了,居然有「青花椒」、「松露」、「綠咖哩」、「義式」、「麻辣」五種不同口味;退冰後就能直接食用,每一份的蛋白質有30~40公克(各種口味不同),非常適合日常補充。
不過,我自己用舒肥雞胸肉玩出了很多花樣:
(1) 用小火、加點油煎,變成「黃金雞胸肉」,吃起來很像香雞排的口感;
(2) 用水川燙、切丁,加一點蘆筍,變成「嫩雞沙拉」;
(3) 水裡加一包滴雞精和切塊的「舒肥雞胸肉」,變成「大補雞湯」。
不同口味、搭配不同的料理方式,我居然每天一餐舒肥雞胸肉,一周還不覺得膩!
除了奇美舒肥雞胸肉,我也是第一次吃到「高麗菜米」。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營養師推薦過,吃高麗菜飯的好處真的很多,大家可以google一下,
「奇美高麗菜米」的外觀、口感和白米飯很像,熱量卻低許多、又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完很有飽足感,是體重控管很好的選擇。它設計的非常方便,一包就是一碗,只需要隔水加熱就可以食用;總共有高麗菜米豬肉、高麗菜米牛肉、高麗菜米鮭魚、高麗菜米蛋絲四種口味。
「舒肥雞胸肉」和「高麗菜米」在這可以訂購:https://bit.ly/34UVOtg
居家「防疫」,也要「防溢」!運動量大減的這段時間,可以靠著簡單的飲食的調整,讓自己體態更好、更健康。希望等疫情快快過去,我們一起帥帥美美的迎接新生活。
匾額設計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註1:可惜法師旁邊寺院人員也聽不出法師家鄉話,望有心人能協助)
(註2:多謝A Shih留言解畫:[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到沙婆世界,不要受三塗苦,阿彌陀佛。]老和尚說的是福老話,六祖禪師也是福老人,一脈相承,原來光孝寺的法脈沒有斷過。)
光孝寺,全稱為報恩光孝禪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的寺院建築、廣州市四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亦為廣東省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有差不多2000年的歷史,正門重新修建,並補上趙樸初手書「光孝寺」匾額。門兩旁有對聯:「五羊論古寺」、「初地訪訶林」。寺址最初是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三國吳大帝年間,虞翻被貶至此,聚徒講學,在此廣植蘋婆和訶子樹,所以稱為「訶林」。又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施宅為寺院,取名制止寺,也稱虞翻廟,這是光孝寺最早的前身。公元246年,交州分為交、廣兩州,合浦以北屬廣州,管轄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廣州又稱羊城,所以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諺語。唐太宗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寺宇的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嶺南地區一個重要的佛教活動中心。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惠能禪師(南宗始祖)曾在寺內討論風幡關係,後在寺內建有風幡堂(已毀於文化大革命)與瘞髮塔。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改名為報恩廣孝寺,後又改「廣」為「光」,遂有光孝寺今名。在中國佛教史上,光孝寺的地位十分重要。曾被中國北宗尊奉為始祖的天竺(印度)c把光孝寺叫做「訶林」;禪宗始祖達摩禪師曾在此掛塔;六祖惠能也曾隱名埋姓在光孝寺內住了多年。據《大藏經》卷四十八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論被主持釋法知悉後,十分賞識惠能的悟性,認為惠能洞悉玄機,親自在菩提樹下為惠能削髮,還募緣為惠能建造瘞髮塔。從此,光孝寺成為南宗六祖惠能創立禪宗南宗的佛教發祥地。第二年,惠能去了廣東韶關的寶林寺(今南華寺),傳教數十年,門人海法整理其說匯成《壇經》。武則天時,宰相房融曾在光孝寺內與天竺僧人合譯《楞嚴經》文。今寺中筆授軒、洗硯池就是當時的遺蹟。這說明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是源遠流長的。大雄寶殿建於東晉隆宇六年(公元401年),是華南現存最古老、保留唐宋遺風最好的建築。端莊雄偉的外貌與完全適合南方氣候的內層設計,同樣都可以稱為一絕。重檐到頂,圓柱懸空,既壯觀又能起防雨防潮的作用,雖然歷朝均有修葺,但原貌不變。大雄寶殿在清順治年間曾重修,西、南兩側的外廊平台欄杆構造已與北廊宋代遺存不同。宋朝勾欄上的石獅子材質為灰黃色砂岩石,高45cm,腳下為雲紋鼓形平座。獅形前額突,眼窩深,目圓瞪,口露齒,胸前圍的綬帶上懸響鈴。在1980年代的修葺中,當局把東、南、西三側的勾欄拆毀,改成新的仿宋建築。剩下的北側欄杆,因風雨侵蝕及各種原因,十三隻石獅只剩五、六隻較完整。而它們的造型仍有唐代的雕刻特點,與北方同期的石獅相似。
匾額設計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甘坑」,原為瑤族聚居地,清初時梅州客家人因看上此地的自然環境而定居開墾。於2012年由北大研究院進行四期規劃設計,打造成集客家飲食、文化、總面積達230餘公頃的觀光休憩區。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勘古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髮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如今,客家人張開誠摯的雙臂,用包容的胸襟廣納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甘坑體驗、探索深圳客家文化。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再造深圳的中部華僑城,還深圳人一段慢時光。2016年,政府與華僑城集團簽訂協定,華僑城將投資500億元, 把現有的甘坑客家小鎮擴大一倍,建設“華僑城甘坑客家新鎮”這個文化產業新巨頭,屆時,甘坑客家小鎮將成為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即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鎮入選首批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甘坑炮樓院]小鎮內賣較多小食的一區,樓頂紅色旗幟隨風搖曳著,這裡曾是東將縱隊司令員─曾生動員當地人民參與抗日的地方,爾後曾生也與甘坑結下了不解之緣。繞進「甘坑炮樓院」旁小巷便是明清時期史稱『七都116村』。因近年來改革開放下人民所得增加,多數居民早已於老村旁山上建起了樓房,巷弄內老宅多數早已人去樓空,所幸仍保存著質樸的外觀藝術展館外頭放了一對引人側目的瑞獸石刻。在景觀湖旁的一棟古意建築已有百年歷史,上頭掛有大大『文魁』二字匾額,名為「南香樓」。木屋皆由卯榫組合,本為閩南一大戶人家所修建,用來讀書、藏書之所,後由閩南移遷至此。小鎮尾端的「狀元府」,府內共分前廳、中堂、後院。相傳清朝雍正年間一劉姓名選者因高中狀元,鄉紳商賈們群捐策應,為其建府第。後因歲月更移,輾轉由皖西移遷鵬城。在一幢幢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深圳生長的時候,甘坑村人期以實際行動將小鎮打造成為融入生態旅遊與客家文化的社區,告訴過往遊人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史蹟。
匾額設計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澱,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俱、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主要景點
推薦一:金屋藏嬌的傳說--金樓以貼金得名,卻憑藏嬌聞名於世。相傳當年慈禧的幹女兒、法務大臣戴鴻慈的女兒戴佩瓊下嫁曾任兵部員外郎蘇丕文的大曾孫蘇伯雨,蘇家大少蘇伯雨將戴佩瓊安置在金樓之中伴讀,夜夜有美人紅袖添香,故傳有金屋藏嬌的佳話。
推薦二:三口井--因為用做書樓,又是木制結構,所以一個小小的碧江金樓,就修有三口井:院子裏的井、正廳裏的井以及頂部的藻井。天花上做了一個貼金木雕的藻井,它以九龍爭珠為題材,還真有點北京故宮的味道。而它就是主人用來“克火”的風水設計。細心的朋友還會看到在藻井中央有一個很粗的大鐵鉤,這是用來吊燈的。以前這裏用鐵鏈吊著一盞巨大的玻璃吊燈,據說有48釐米直徑、60多斤重。按照五行的說法,木被火克,而火又被水克,院子裏的井和正廳裏的井主要用來防火、降溫。
推薦三:鬼斧神工的木雕--這樓上的裝修佈局,取意於古時珠江上的遊船——紫洞艇。雅集(接待客人、以文會友的場所)是整座金樓的精華所在,這裏的傢俱、木門窗、木屏風大多是採用紋理細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經過刮磨後,表面如同鏡面一般光彩照人,觸摸起來質感細滑清涼,從視覺和觸覺上都能感覺到一種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貼上一層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種富麗堂皇卻不失華貴雍容的感覺。不過遊客們大多料不到,金樓精華中的精華並不是這炫目奪眼的黃金裝飾,而是其中鬼斧神工的木雕工藝,仔細環顧四周門窗,便會發現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著大千世界,花鳥魚蟲,應有盡有,而且動物姿態生動,神態逼真,植物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推薦四:講究的擺設--金樓中有不少講究的擺設,比如跋床,它比一般的床要寬許多,而且有兩道屏風,兩道屏風中間是給婢女站立服侍用的;比如八角窗,是向兩邊滾動推開的,意思是八面威風;比如古代的保溫設備,在兩層包裝之間填上滿滿的棉絮,以達到阻止熱散發的功效。
推薦五:文人墨寶--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鄉,讀書風氣濃烈,很多家的天井中都種植著龍眼和桂花,取一個攀龍借貴(桂)的祥瑞。當時鄉中有“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的傳統,因此,對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備至,蘇家把書樓建設得如此豪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讀書人在碧江的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學風,很多文人在碧江留下了足跡,在金樓,你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宰相劉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處寄才賢。幾回禪院花爭發,一夜山堂月正圓”。例如當時嶺南著名的文人張岳嵩,“漢江東去有高臺,煙樹蒼蒼楚望行。老馬銅蹄訪北塔,少年齊唱晤鷹來”。
推薦六:碧江版“清明上河圖”--清代道光年間,蘇家有子蘇鶴,號二悟坡道人,作二十四詠,概括碧江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並以此詠為線索,雕作銅壁,重現歷史上的繁華碧江。 這幅碧江版的“清明上河圖”長23•8米,高1•5米,上面所繪風景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推薦七:鑊耳山牆--是珠江水鄉地方富戶人家的特色建築。而屋脊有一條黑色的雕塑,這就是官宦人家專用的“龍頭鳳尾”屋脊了。大家細心看,左邊抽象的龍頭高高昂起,還有兩個小爪用力地撐住屋脊,尾部的設計就象鳳凰彎卷起來的羽毛。這樣的屋脊在我們這裏共有三條,另外的兩條在泥樓及其旁邊的樓房上,等一下大家要留意了。據說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建“龍頭鳳尾”屋脊,而這座職方第的主人蘇丕文,就是當時大清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位居三品官銜。職方第的名稱也就是由蘇丕文的職銜得來的。
推薦七:四柱大廳--特色還在於廳前建有過亭和牌坊。一般宅第的過道都只建成走廊,而職方第裏就把大廳前兩邊的地方做為過亭,又稱為香亭。過亭是借用牌坊背面的牆身和四柱大廳的前簷設計成的,另外兩面做成木制扇門,開時可作過道,合時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廳。這樣既增加了室內可使用空間,也使大廳與前面的建築連結得更加緊密,從美觀上考慮,它們就像是大廳延伸出來的兩隻手臂,令大廳的結構更加穩重大方。正對大廳的這面牆被建築成牌坊。一般的牌坊都是為家族共同所有而建在村口之類的地方,要建這種私人住宅內的牌坊必須要有相當的功名作為資格。現在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牌坊後的小天井上還有一個歇山式的屋頂,它建在牌坊和過亭的頂上,僅以四點磚柱支承。一百多年來它巋然不動,即使是十級的颱風也未能動它一絲一毫。不少國內的古建築專家來到這裏,都要驚歎這個牌坊的設計巧奪天工呀。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左邊磚柱上的橫樑已有一點點的向外傾側及開裂,這是近幾年修楫時搭建木排柵導致的。幸好及時發現和補救,才使這座古建築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呀。大家請注意一下牌坊頂上的一組木雕,尤其是中間這個內外兩層相套的圓形的抽象八卦圖案。這個木雕的內層原來是可以轉動的,據說以前的主人每年都要按照該年的風水運程,轉動內層的木雕以趨吉避凶。不過,經過這麼長時間,這個木雕原本已經損壞了,現在雖然修復了原貌,但也再不能轉動了。在走過這個牌坊之前,我們再看看後額上寫著“退讓明禮”,它是由道光三年進士、主講豐湖書院的鮑俊題寫,他是香山人,也就是現在的中山人吧。走過牌坊,回頭再看,牌坊前額是“視履考祥”,題寫的是南海人熊景星,他是晚清廣東著名書畫家。這兩個橫額是要教導蘇門子弟出門去,要待人謙遜有禮,回家時要檢討自已的衣冠和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