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劇 x 人生設計卡:找到你的工作熱情與意義】
是什麼讓你始終相信?
是什麼給你力量勇氣?
是什麼陪你一直前行?
讓我們探尋出這個「什麼」
往職涯的大海勇敢航行吧:)
~~~~~~~~~~~~~~~~~~~~~~~~~~~~
金錢、成就感、理想生活…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心理劇」是一種行動取向的心理治療模式。
有別於傳統以語言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做法,心理劇運用角色扮演、藝術媒材、道具...等技術,透過導演的帶領,讓參與者有機會在「演出」中對問題進行深度探索。
參與者在心理劇中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從中理解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外界的關係,重新梳理卡住自己的生涯困境。
「#價值觀」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那是你所重視的意義,你的熱情所在。
💡你清楚自己重視的內在價值嗎?
💡如何行動才能實現最重視的價值觀?
#人生設計實驗室 特別邀請近年很活躍的張宇傑心理師,在這看似庸庸碌碌的人生中,讓我們用心理劇結合人生設計卡的力量,陪伴你探尋重要的信念與價值觀。
用新的視角,航過迷茫的職涯海洋,找到璀璨的心方向。
-
〈課程時間&報名〉
2021/4/24(六)18:30-22:00
*特邀講師場次,不一定會加開,有興趣者速速報名哦~
-
〈門票資訊〉
990元 / 人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4150030493611834770
-
〈課程地點〉
地點:拉開門 台北市博愛路187號2樓(近捷運小南門站)
*行前通知將於活動前E-MAIL/簡訊通知,若未收到請私訊粉專:本粉專或 盧美妏 - 心理&職業生涯諮詢師
-
〈講師介紹〉
張宇傑 諮商心理師
被屏東這塊土地滋養長大,帶著陽光的熱情、海洋的流動與生命相遇。在劇場聆聽故事,演出故事,並作為一份禮物送給你。喜歡將「行動化」的方式運用在演講、工作坊及助人工作上,相信具體及行動能帶來更多成長與改變的動力,並榮耀每一個重要的時刻。你的人生,絕對比戲劇更為精彩。
現為擁抱心理諮商所副所長、臺北桃源國小督導暨兼任諮商心理師、女人迷、愛心理線上心理平台駐站作家、一一擬爾劇團演員、各政府、校園、社區機構及醫療單位行動式專業培訓暨心衛講座講師。
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 / 職業生涯諮詢師
諮商心理師&GCDF職業生涯發展師(NBCC美國諮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認證);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學士/諮商心理學碩士/社會教育博士班。
人生設計實驗室創辦人;蔡康永情商課專業嘉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論壇特邀講者;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總監;全球百大企業特聘講師。心理學授課與督導經歷遍佈海內外,個別諮詢服務超過7,000人次,線上課程單場超過12萬名學員,曾獲選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諮詢師。
#心理劇
#人生設計卡
#來吧我們一起出航
動力取向藝術治療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
.
某位心理治療師在網路上提到幾種評估心理治療師的方式,其中一種是建議案主去詢問心理治療師是否曾有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什麼形式的治療,乃至於治療多久。原因是認為心理治療為幫助人理解自身內在之重要歷程,心理治療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可避免自己的個人議題影響了心理治療工作。我忍不住在網路上做了一個小調查: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個人是否有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的經驗是屬於「隱私,不該被詢問。」還是「非隱私,當然可以問。」結果在22小時中286位網友投票,69%的網友認為是隱私,31%的網友認為非隱私。我想這個小民調是個開頭,而唯有把這個議題提出來講,才有機會對於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做各個面向的討論與理解。
.
把是否曾接受心理治療作為對於醫師與心理師的評估這件事預設了,作為一位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我們如果要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就只能接受心理治療。這種對於「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途徑的單一想像,其實限縮了很多的可能性,也對於人與人的處境之多元性缺乏理解。
.
首先,這忽略了每個人的社會處境與擁有資本的差異,而這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壓迫。(這個部份我三年前就講過,請詳閱「心理師的心理治療」)我不否認每個人,包含心理治療師都有需要認識、覺察與理解、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以避免利用對他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利用病人來滿足自己不適當的需求,或是從積極面來說,能在心理治療中更順利。不過若我們倒過來說,如果一位心理治療師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或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需要,或許是因為受限於時間或經濟狀態,也可能他所學習與使用的心理學派沒有強調接受心理治療的重要性。我們是否能認為他是一位不夠用心、不夠投入在心理治療專業上的心理治療師?
.
部份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強調心理治療師需要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是否可以合理推論到所有的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都理所應當的一定得接受(長期)心理治療?甚至建議案主要拿這點來評估心理治療師,或是建議心理師把這項列為執業的必要?而忽視了每位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立足點都不同。
.
立足點包含: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工作、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心理治療師自己的狀態。
.
1. 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取向工作
部份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學派基於認為人人都有心理議題需要面對,鼓勵學習者接受長期治療,無論是否有明確的情緒行為困擾。但不是每個人學的都是這些學派,台灣的心理治療學派五花八門,百花齊放。也曾經有非動力取向的準心理師向我表達過對於「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專業訓練一環」的不理解,我解釋好久,對方還是覺得困惑,沒有議題、沒有身心困擾,為什麼需一定要接受治療?也有些走非動力學派的主管坦言,如果面試者主動告知自己長期接受心理治療,他會懷疑面試者個人是否有嚴重的身心困擾(但後來發現這樣的面試者越來越多,讓他有些疑惑),這和某些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學習者這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作為心理工作專業訓練的一環,當知道面試者正在或曾經接受過長期心理治療時給予正面肯定,是很不一樣的視角。
.
2. 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
當我們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評估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依據,我們會忽略到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擁有資本的不同。所以時間、金錢可以接受到的資源也不會一樣。平均來說,身心科醫師的收入遠高於心理師,對於一位新手行動心理師來說,接受稍微有點資歷的心理師一週一次的治療,可能就要佔去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上。那麼,他是住家裡的自用住宅還是在外租房子,他需不需要給長輩家用,他要不要準備自己的結婚基金,他有沒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父母手足,這都會影響他是否要選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就是我所說的每個人所在的社會家庭環境。
.
我曾經在網路匿名文章中,看到疑似心理專業工作者嘲諷地說「心理師個別諮商收費也不便宜,憑什麼嫌個別督導貴?根本就是換個位置換了腦袋。」但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每位工作者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需要擔負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與經濟責任,有人得以享受歲月靜好,但也有人就是得負重前行。誰也沒有比誰優越。但若把自己的歲月靜好誤當成人人如此,這可能是一種善意的壓迫,也可能是種無知的傲慢(或兩者兼具)。
.
3.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
我認識的一位已經當督導的動力取向心理工作者說,他認識的很多(準)心理師都很努力地投入心理治療的學習,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督導、上課、接受治療或分析,但也因為投入太多,所以困難好好過生活。他感嘆,二十多到四十多歲的青春,正是應該好好過生活的時候,培養自己的興趣、旅遊........等等,將來年紀大了才有東西可以回憶啊。有的時候我也覺得,到底要多少的犧牲才被稱為足夠,當我有機會看年輕心理師的履歷,滿滿的研習與督導,我想起我這位心理工作者的感嘆。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你的足夠,可能是他人的不足。在有限的資源下,對於自己生活的安排不同,不代表就是不夠好的心理師。
.
4. 心理治療師本身對於自己內在狀態的評估
我們可以鼓勵心理工作者透過心理治療更認識自己,但不能忽略每個人的差異。有些人真的需要三五年以上的長期心理治療,才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內在,但有些人不見得需要這麼做。認識自己或梳理自己的情緒可以有很多種的方式與途徑,看書、靜坐、藝術創作、旅遊、寫作等等。有些人也喜歡參加工作坊、心理團體、讀書會之類的活動,增加自己心理相關知能。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認為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認識自己。
.
※ 當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治療:課程的作業、校系的要求、學派的訓練
.
強制性的把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環可能會造成一些負向的影響,台灣過去早年曾有不少大專院校的心理諮商輔導相關課程,強制將接受心理諮商,並寫成心得來做為一項被評量的作業。但這可能涉及許多心理治療的倫理議題,包含自主權、安全、權力、界限、保密、大眾的權益與福祉(學生難以負擔自費諮商的費用,因此佔用大量學校諮商中心資源,導致排擠其他需要使用諮商資源的學生)及教師專業倫理(部分課程教師要求學生諮商時隱瞞是為了交心得才來諮商的目的)等議題 (許瑛玿,2016)。雖然不能否認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對於自我認識、個人探索等方面有所助益,但它不該被視為唯一的途徑與選項。
.
另一個比較弔詭的部分是,如果我們將接受心理治療視為個人隱私的一部份,為何又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可以讓案主拿來評估心理治療師呢?當是否有接受心理治療、接受多久等相關問題,成為案主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項目,那麼,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它還是純粹的心理治療嗎?
.
我會建議,心理治療師如果要接受心理治療,最好和治療師在初談或晤談早期有充分的討論,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為何,期待怎樣的治療關係。讓治療關係的雙方可以有基本的共識。如果心理治療的目的不只是心理治療,包含有其他諸如:學派要求、學校學系要求,乃至於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等等,先討論清楚是好的。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需求會是好的開始的第一步。這個議題可以討論的很多,我目前就我先寫到這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
● 補充閱讀:
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https://www.facebook.com/lifeofpsychologist/photos/1642971059107225
動力取向藝術治療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目標不是美魔女
#也不是諮商大師
#而是有趣而溫暖的馬奶奶
#五感體驗
文/馬度芸
二十歲時喜歡人說我漂亮,
三十歲時喜歡人說我有氣質,
四十五歲時第一次聽到人誇我有學養,
五十歲時,似乎別人怎麼說我不再那麼有影響力,
想要更為自己的生活與心情負責一點,
辛苦與快樂很多都是自己尋來的,
在與老化的速度賽跑下,僅有的時間將鎖定六十歲的目標往前邁進。
六十歲的目標是,成為有趣而溫暖的馬奶奶👳♀。
所以,
過去十年為專業打拼,上了許多系統化學習的專業訓練,
目標是很想拿到某一學派的認證,
如EFT情緒取向認證訓練(2015~2016)、曹中緯老師的完形專訓兩年(2018~2019),
且接受兩年專訓後,再繼續參加督導努力至今;
當然今後還是會繼續進修,只是目標稍稍不同,
過去是希望盡快拿到認證並得到一種專業肯定,
如今是為了維持對諮商的熱情與活性而努力,
知道自己不足,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動力💪。
明年初想嘗試藝術治療🎨。
經在英國的朋友推薦,我嘗試申請一個學程,
是英美兩所學校合開的藝術與創傷治療課程,
課程安排是三個月的線上課程,
加上有兩周的時間需要去英國現場上課,家人也都同意。
此時去進修的動機就不單純是學習了,
帶著一種「再過兩年我就沒有勇氣了吧!」 或是「再過兩年可能就沒體力出國上課了吧!」的小小不安感,
激發了我勇敢嘗試的慾望。
今年去西班牙自由行,明年就去英國🇬🇧學習之旅吧!
一定很好玩。
雖然這幾年的學派專訓課程都還沒有達到讓自己滿意的成果,
但似乎隨著年齡增長,
自己也漸漸從「目標導向」轉往「有趣導向」,
維持自己在一個最平衡健康較為放鬆的狀態,
也是自助助人的雙贏。
在這個「有趣」目標下,勢必要將工作分配的比例略作調整,
希望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內容是諮商,
三分之一是演講,
三分之一是學習、寫作和生命不斷校正及探索的時間。
當然,每一年可能都會有新的體驗和修正,
只是這是我目前可以努力的方向,
加油!為十年後「有趣而溫暖的馬奶奶」而努力。🎏
驛馬星動,順便整理了一下這兩個月到處跑的演講紀錄:
9/24伴侶諮商實務與討論一/埔里基督教醫院諮商中心
10/1文化部替代役專訓課程/南投縣草屯鎮工藝中心
10/8伴侶諮商實務與討論二/埔里基督教醫院諮商中心
10/25話務人員(1999)舒壓及教育訓練課程/台中市府研考會
11/5文化部替代役專訓課程/南投縣草屯鎮工藝中心
11/8 教師輔導知能研習/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11/12夫妻悄悄話已婚心理學/彰化縣真善美聯誼會
11/14 信心的看見:一位婚姻諮商師的感情之路與體會/彰基主日禮拜
11/22 話務人員(1999)舒壓及教育訓練課程/台中市府研考會
11/25 職場中的有效舒壓與情緒管理/南投林管處
11/4~25(每周一)再次單身後,還有勇氣再愛一次嗎?/台中市家庭教育中心課程
11/9~12/7(每周六)員工心理諮商輔導人員認證班(台中)/中華人事主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