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怪教授 #財經小教室
【比特幣ETF是什麼?】
比特幣現有交易管道
現階段投資比特幣的主要管道,
主要透過專門加密貨幣交易所。
簡易流程如下:
1.申請交易所帳戶
2.將法幣存入交易所指定帳戶
3.在交易所用法幣兌換USDT等穩定幣
4.以USDT進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投資
其實流程也算不上複雜。
但如果今天是ETF,
只要投資人持有證券帳戶,
就可以把比特幣當股票買賣,
確實降低投資人的進入門檻。
ARK女股神申請ETF
ARK投資6月正式向SEC申請比特幣ETF上市許可,
如果順利通過,
預計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掛牌上市,
代碼為「ARKB」。
屆時只要有美股帳戶或是透過複委託,
投資人便能更輕鬆投資比特幣。
SEC放不放行仍未知
ARK並非第一家申請比特幣ETF的機構,
早在2013年開始,
每年都有好幾家投資機構向SEC申請比特幣ETF上市,
但至今仍沒有一家獲得SEC許可。
最近期(2021年3月)申請的富達投資也被打槍,
理由仍是相關法規仍未完善,
所以這次ARK能否通過仍是未知數。
其他地區加密貨幣ETF
比起美國,
歐洲與加拿大顯然對加密貨幣更為開放,
由Purpose Investments發行Purpose Bitcoin ETF,
這檔追蹤比特幣的ETF今年2月已在多倫多掛牌上市。
歐洲則在2018年便有ETP在瑞士蘇黎世證交所上市,
該ETP代碼為HODL,
追蹤BTC、ETH、XRP、BCH、LTC這5種加密貨幣。
加入股怪教授LINE好友(@iu178)後輸入"btc",即可免費獲得教學懶人包,以及5USDT等多種好康~
#BTC
#加密貨幣
#比特幣新手變行家
加拿大 股票 複委託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目前美國對於海外投資人收取的股息稅落在10%到30%之間,扣稅比例受到兩國間的租稅協定所影響,而台灣的投資人被收取的股息稅為30%。
節稅策略目的是希望研究如何在合法、合理維持基本投資原則下優化稅後報酬的投資結果。
剛跨入海外ETF投資的最佳選擇為美國上市發行的ETF,流通量最好、資訊最齊全,是入門的最佳選擇。
此外,由於市場規模足夠,美國發行的ETF總費用也最低。
如果是有簽訂協定、或是居住在美國的投資人,選擇美國發行的ETF是最佳選擇,但對台灣投資人就還有稅務層面需要考量,隨著資產規模逐漸提升,節稅幾乎是必須的。
除了選擇美國發行ETF,在超過一定資產規模後,多元化搭配非美國註冊的ETF可以適當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稅務效率,減低「稅務陷阱」(US tax traps)的影響。
通常有三種投資者會落入「稅務陷阱」:
1、居住在美國境外的非美國居民持有美國投資或資產,例如:台灣投資人投資美國發行ETF。
2、居住在美國境外的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人。
3、非美國公民以移民工作簽證(如H1B或L1)或綠卡臨時居住在美國。
如果不是美國公民,不是綠卡持有人(美國合法永久居民),就可以考慮節稅投資策略。
當資產超過六萬美金時,如果持有美國註冊的基金或ETF,可能會付出過多的股息稅以及遺產稅。
但是通過投資愛爾蘭註冊的基金或ETF,可以把ETF持有美國股票的股息將減少至15%,ETF持有的非美國股票股息稅降至0%。
如果持有美國資產時死亡,可以申請6萬美元額度豁免遺產稅,超過的部分必須得循法律途徑辦理。
當資產規模超過6萬美元後,可以適當持有在愛爾蘭或非美國註冊ETF,因為這類型不直接持有任何美國資產,是不須繳付美國遺產稅。
最受歡迎的非美國註冊ETF可以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購買,可以透過複委託或是海外券商Interactive Brokers來下單。
從這點來看,試圖取得綠卡,成為美國公民也是很好的選擇,目前中國的股息稅經查詢為10%、加拿大為15%,而且加拿大跟美國有遺產稅條約,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
閱讀全文:
https://www.pgfinnote.com/non-us-investors-guide-to-naviga…/
加拿大 股票 複委託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投資人來問Joe,他看好台灣夏天的消費市場,超商裡面的點心飲料銷售好像會變好,可以買超商的股票,Joe告訴他,先不管這樣假設的合理性,假設這個推論成立,那麼該買哪一間超商的股票,怎麼知道今年夏天,某家超商的生意不會突然集中到另一家超商,怎麼去選擇個股,單靠財報,如何得知消費者的未來市場傾向,每年又不見得相同。
這時候就會發現,如果有一個商品,把超商股票整合起來,成為一檔新股票,那麼這會是很理想的標的,事實上,這種概念已經應用在許多國際ETF的概念上,例如RHT(零售業ETF),把美國大型超市或購物系統,包含Wal-mart、Home Depot、Costco、Target、Walgreen、Whole food market等,都包裝在一個ETF裡面,只要投資人確保美國景氣好轉,民間實體商場消費增加,那麼這檔ETF長線必然上漲,完全避開選擇個股的問題,這種方式讓投資人的投資領域可以完全提升好幾個等級,可惜在台灣並不盛行,頂多就是追蹤台股大盤的0050,無法形成部位組合,效益太低。
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金融交易工具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其中一項是ETF的盛行,網路交易搭配ETF,完全壓低了一般散戶的交易成本,只要不涉及到各股,專注在產業和大盤層面,一般散戶也可以擁有昔日企業法人的優勢,這跟iPhone手機與Tesla汽車的出現類似,打破了該產業原本的發展舊式思維,投資人不需要擁有大量資金,也不用承擔高槓桿,一樣可以當自己的基金經理人,投資指數或是原物料商品都可以。
甚至外匯ETF也非常盛行,例如持有FXA等於持有等值澳幣100元,有些平台甚至可以調整槓桿,外匯ETF完全可以取代外匯期貨和外匯保證金的效果,但操作風險遠小於後兩者。
ETF在台灣還不夠盛行,大多數人甚是還得透過銀行複委託或者高佣金,才能接觸到ETF,因為台灣的金融業不爭氣,金融法規太封閉,金融機關主管太保守,但這擋不住全球ETF的流行風潮,ETF發行約20年來,尤其是近幾年網路交易盛行後,ETF產品進入直線上升趨勢,截至2013年9月,全球總共有3648檔ETF,總資產規模達到2.15兆美元,全球總共有49個交易所有ETF產品上市交易,其中美國和加拿大佔全球比例約45%,管理資產規模為1.56兆美元,佔全球比率的72.56%,但是包括日本市場在內的亞洲市場只有635檔ETF,總資產規模為156億美元,這股ETF風氣還沒盛行到亞洲市場。
操作ETF的風險主要在於掌握全球總體經濟的趨勢,不過這風險幾乎遍布在所有商品,並非只有ETF才會面臨這問題,不管是任何一檔基金、期貨、外幣衍生工具、股票,都不會有國際ETF那樣的靈活度、低成本、自主性,所以ETF的優勢幾乎是打敗現在台灣所有的金融商品(少數ETF除外),當有投資人來問Joe,有什麼好的投資工具時,Joe都會告訴他,透過海外券商去操作ETF商品,這將是未來的金融商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