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經濟一週 EDige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經一拆局-田北辰 (3) 】 反修例風波下,港鐵多次停駛及關站,更被指配合警方及港府打壓示威,引起市民發起不合作運動。 曾任九鐵主席及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的田北辰又會點評價港鐵的危機處理方案? #經濟一週 #逃犯條例 #林鄭月娥 #香港經濟 #港鐵 #MTR #警方 備注: 田北辰已...
「劉裕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奧斯卡報報 Oscar's Po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經濟一週 EDige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Fai L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Re: [爆卦] 南朝宋一家子...............(一) - 看板gallantry 的評價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劉裕討外安內戰線變化- 歷史地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問題] 日本啥時會做戰神劉裕的故事?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劉裕電視劇的推薦,PT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劉裕電視劇的推薦,PT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劉裕評價 在 106年1月感謝函106/3/1 感謝腫瘤醫學部劉裕明醫師感謝... 的評價
劉裕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齊國為何當時不能一統天下?|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歷史學者周振鶴曾在《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反歷史假設:如果戰國末年不是秦國而是齊國統一中國,那可能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中國文化。
與當時的中原各國相比,齊國無疑是個異類,但就國力而言卻是個強大的異類: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是最先稱霸的,戰國時齊威王任用孫臏,在公元前352年的桂陵之戰中大敗驕橫的魏軍,「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在很長時間裡,齊國一直是東方國力最盛的國家之一,周振鶴據此認為:「秦的統一固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魏、齊、楚都曾經強盛一時,尤其是齊國,始終是秦實行統一的最大障礙」,他假想如果在統一天下的進程中是齊國佔上風,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走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這當然不失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假設,但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齊國的這種社會制度並不能幫助它在戰國晚期諸國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勝出,由它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基本上可說是不存在的。
打造戰爭機器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在東方創建齊國,被授權專徵不守王命之方國,這一專徵大權遂成為日後齊國開疆拓地的合法根據,故西漢末年劉向《說苑》稱「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功也。」在直至戰國中期的數百年裡,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很少受到能威脅到其存亡的強敵進迫,戰敗也很少被逼到首都被圍乃至遷都,既然足以應對國外挑戰,那恐怕也就不會被倒逼改革。晏子「二桃殺三士」之舉恐怕更多是著眼於消除不穩定因素,重建國內政治秩序的需要。
但如果要統一天下,那麼戰國時代的政治演進已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無論士人如何設想理想的「天下」,最終要「定於一」,事實上還是得打造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此時的戰爭形態與春秋時貴族武士之間那種謹遵禮制的車戰已大為不同,而需要國家力量、資源的總動員化,但齊國的軍隊組織卻甚難適應這一挑戰而及時轉變。
在齊國,有一點乍看起來相當矛盾:中國軍事史上公認的兩部偉大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作者都是齊人,但齊軍的整體戰鬥力在同時代人中的評價卻不高。孫臏圍魏救趙時便曾明白承認:「彼三晉之兵索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到戰國末年,荀子作為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大學者,對齊軍理應知之甚多,但他對齊軍的評價卻極低,認為是「亡國之兵」,因為齊軍過分推崇個人技能、在意物質獎勵,遇到弱小的敵人還能有用,遇到大事強敵就渙散了。在他眼裡,秦軍戰鬥力最強,魏軍次之,齊軍最差;但講兵法的水平,正好相反,齊國最發達,三晉次之,秦又次之,兵學自東往西傳。
荀子所描述的齊軍,在某種程度上仍遺留著兩三百年前田開疆等三士那種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整體協同作戰則較差,這一好勇鬥狠的單兵作戰模式是典型的武士文化。這一民風頑強地保留下來,直至西漢初年,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仍然評價說,齊國風俗「怯於眾鬥,勇於持刺」,也即對群體性搏鬥消極,而對單兵較量卻非常勇猛,這與齊人好武、尚功利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管子等政治家的傳統治國思路也注重對人的私慾因勢利導,主張順應人的私慾才能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結果這在促進「民富」的同時,也使齊軍將士的個人英雄主義更為功利。直至西漢時,龔遂為渤海太守,仍發現「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以至於這位循吏花了很大力氣「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見到「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也正因此,齊國被迫在軍事理論、尤其是軍事謀略上入手來彌補其整體戰鬥力不強的弱點,這便促成了孫子這樣的兵法家興起。張華松在《齊長城》一書中指出:「齊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發達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種種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齊國的兵家文化獨領風騷,先秦時代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兵書戰策也就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的手段而制敵取勝。」
此種注重單兵格鬥技能的軍隊,在面對與較弱敵人決戰時往往表現尚可,其最大的弱點恰恰是難以適應戰國中後期那種曠日持久的慘烈集團作戰。孫子兵法雖然注重謀略,但同樣強調軍紀(故有「三令五申」、殺人立威之舉),那恐怕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約前545-約前470)正處於「二桃殺三士」之後那種弱化個人作戰技能而強調高度紀律約束的新作戰模式。個人的英勇在春秋時代的車戰中尚有發揮餘地,但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獻子打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步兵方陣。魏國在戰國初年稱霸一時,恐怕依靠的就是這種步兵作戰中高強度的軍紀(荀子稱讚魏國武卒能負重帶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沒有極強的軍紀約束是不可能的)。這種軍事模式由晉國開創,推動社會結構性調整為中央集權制,因而三晉在戰國時代法家和縱橫家最為發達,主要法家人物和法家著作基本上都出自三晉。
軍事史學者李碩認為,自春秋末年步兵成為戰場主力兵種之後,「嚴格的紀律一直是步兵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則是列成密集的隊形,與敵軍進行面對面的砍殺肉搏」,到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均已確立中央集權政治下的軍事模式:「軍隊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軍事機器,戰爭行為是為了貫徹統治者的意志,軍事統帥對士兵擁有絕對權威,可以命令士兵們投入哪怕是必死的肉搏作戰。」相比起來,漢代的匈奴人則從不與中原軍隊主力進行硬碰硬的正面大規模決戰,也從未進行對城池、堡壘的大規模攻堅戰,這與匈奴遊牧社會的權力結構有直接關係,因為匈奴單於並不是能驅使戰士投入這種決死戰鬥的絕對君主。反過來,當時名將李廣雖然個人騎射技能極高,但他之所以在對匈奴多次作戰中未立大功,反而幾度覆軍敗績,正是由於他作戰依靠個人英勇而非嚴整的軍令紀律。直到東漢末年騎兵成為作戰主力後,才再度出現一個主將親自披甲上陣、與敵軍肉搏血戰的英雄時代。
在戰國時代那種步兵密集陣型長期作戰的模式下,齊軍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這道理不妨以足球運動為例,曾任中國男足國家隊外籍主教練的霍頓說過:「中國球員並不缺乏技術和體能,缺的是整體意識。足球是集體項目,整體不行就消耗了技術和體能。」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首次進入32強,結果三戰皆負,淨輸9球而未進一球,在觀看中國隊0:3敗給土耳其隊後,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但中國隊的隊員們顯然不喜歡依靠集體的力量,場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單打獨鬥,並最終丟了球。」
這在作戰中也一樣,古羅馬時代的日耳曼戰士雖然悍勇,但他們缺乏紀律、各自為戰,最終還是抵擋不過羅馬軍團。由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對軍陣的相關記載較少,羅馬軍團可以啟發我們這種步兵作戰模式的特點:其關鍵在於紀律約束之下的強大作戰耐力,因為「羅馬的軍事體制能夠讓其部隊的基礎構成天生具有一種可替換性,因而更易於混合與匹配」,其結果,就算前方士兵倒下,後方的多行陣列也能像輸送帶一樣進行更替,因而「這種佈陣在遭受正面進攻時幾乎不會被擊敗,從而令軍隊得以穩步推進」。戰國後期的秦軍也是,其戰鬥力不是來自出眾的單兵技能,而是「秦兵耐苦戰」,堅忍頑強,穩紮穩打的作戰意味著依靠消耗和逐步推進,當軍隊不存在重大武器差距時,戰陣的人數與耐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各自為戰的武士很難與這樣的戰爭機器對抗。
這一戰爭機器需要社會結構的整體改造,因為這意味著與社會制度之間構成一個功能性的相互聯結的複合體才有可能。如我們所知,在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制下,也能產生這樣紀律嚴密的步兵方陣,但在中國當時,唯一能鍛造這一戰爭機器卻只有郡縣制之下貫徹國君意志的軍國主義國家。因為戰國時代以步兵為核心的新軍隊,是以社會的全面徵兵為基礎的,這就不能像春秋時那樣還把軍事作為一小部分貴族武士的專屬事務;其次,如何訓練這些應徵的農民士兵,使其遵守紀律,也是當時政治思想家無法迴避的問題。這都促使戰國時代的政治家們持續關注「民」——與此前的「士」和「國人」憑藉血緣性結合的共同體不同,在封建解體之後,人力的動員機制主要是依靠郡縣鄉里的行政系統來發揮作用的。
按杜正勝在《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一書中的論述,郡縣制正是在離都邑較遠的新辟領土上開始萌生的,「秦漢統一政府的地方行政系統可能是從封建時代天子或諸侯直轄地的行政組織蛻變而來」,到後來則將逐漸沒落的封建世族採邑逐漸納入中央權力管轄之下,隸屬於中央設置的縣,「國都以外的鄉大概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逐漸完成,城邦意義的‘國’被縣取代」,「縣」的本義就是「懸系」,指其地與中央政府直接統治之地區不相接壤,如以線繫於國都。戰爭越劇烈,內外新並的土地越多,則國君直領的縣也越普遍;而郡或是特殊的大縣城,多從邊疆軍事區設起。春秋以前零散、碎片化的政治地理景觀,至此被逐漸改造為中央權力垂直所屬的嚴密行政體系統。
這套制度,眾所周知是在秦國貫徹得最為徹底。這不僅確保了秦軍源源不斷的人力調配,而且鄉里告發、連坐等制度也使得臨陣脫逃變得更難——因為逃回老家肯定會被發現,而父老也不敢冒險隱瞞。與此同時,秦國又實行最嚴格的金字塔式階級制度——軍爵制,根據戰陣上的表現決定士兵一生的榮辱,這就在用外部紀律堵死其退路的同時,又給耕戰之士提供內在的激勵。杜正勝一針見血地指出:「唯有像秦國徹底勵行等爵制,授爵必以軍功,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才有遠景、有生氣。但在山東列國我們卻絲毫嗅察不出等爵制的氣息,根本原因是軍功祿賞不能塑造身份制。」在魏國,當兵這條路的極致也不過就是豁免租稅繇役,個人前程是指望不上的;而在齊國,士兵作戰最多只能因立功而獲賞金,這順應齊國發達的功利文化,但卻無法因軍功而授爵。
這恐怕就是齊國這架戰爭機器的問題所在:它既無法像秦國那樣有絕對權威迫使士卒投入長期艱苦的殊死作戰,又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進取動力。其結果,齊國保守有餘而開拓不足,齊人的戰鬥力只有在遭受外敵入侵時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
齊國的悲劇
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此舉貿然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各國力量均勢,引起諸侯震恐,結果五國聯軍伐齊,齊國一度只剩下即墨、莒二城未下——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均是齊「五都」之一,原本就有著相對獨立的政治根基。雖然齊國國力此後在田單復國主政之下迅速恢復,但它作為當時東方的強國,竟然這麼容易就被擊破——在戰國七雄中,除了最弱的燕國之外,沒有一個大國像齊國這樣在一兩次決戰失敗之後就陷入近乎亡國的危難境地,這意味著它的軍政體系存在嚴重的結構性漏洞。
齊國採用五都制而非郡縣制,因而編戶齊民並不徹底,被燕軍輕易攻下七十二城,正表明其社會組織結構不夠堅固嚴密,因而當決戰失利後,不能作頑強耐久的抵抗。本來,管仲為齊桓公所規劃的治國方略,雖然也是「分畫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但仍是在舊制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理賦稅、發展農商,在國家有充足財力的基礎上,再將軍令寄在內政上,由保甲制度來獲得穩定的軍事力量。不僅如此,管仲還將齊國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不用服兵役,專職作為工匠、商人來替國家生產。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使齊國首都臨淄成為戰國時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城市,但也正因此,齊國在戰國時代採納新制度上比其餘六大國更為遲緩,何必呢?它現在這樣也過得好好的,何況多元分權的社會構造本身阻止它作出這樣徹底的變革。
這裡也再次體現出齊國政治文化的保守性:普通士卒無法通過軍功獲得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這恐怕正是由於貴族世家的強大。在當時的楚國,縣之首長稱「公」,多由強大氏族出任,但不能世襲,也有非貴族出身者,縣雖有相當高自主性,但似仍須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這種直屬於國君的「縣」性質上還不同於秦之郡縣,但相比起來,實行五都制的齊國甚至像楚國這樣程度的郡縣都沒有,由此可見其集權程度之有限。
對活躍經濟、學術自由來說,齊國的這種政體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好處,因而它在這些方面均表現突出,然而在戰國時代的激烈戰爭中,相對分權、保守的政治結構卻使得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己的所有潛力。既然對齊國士卒來說,平日生活也相對寬裕,而打仗所積累的戰功也不過只是財物上的一些好處,那自然更沒人願意冒生命危險去幹這樣的事。二戰時日軍戰鬥力最差的第四師團就多來自大阪的商人,他們圓滑惜命,不願打硬仗,卻善於經商。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便曾明確提出,徵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他甚至說,這樣的兵就算由韓信、白起來管教也是帶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齊國不僅軍隊戰鬥力不夠頑強,恐怕自身就缺乏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由此也能解釋另一個歷史謎團:在戰國七雄中,相對於其餘六國,齊國為何在領土擴張上表現得相對消極?蘇秦在遊說齊宣王時就說,齊國富強,但卻是「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這恐怕不僅是由於齊國政治上不振作,也因為它比其餘大國都更依靠工商業,也就相對不那麼看重領土擴張所帶來的農業產出收益;不僅如此,由於新並領土在各國的慣例都是直屬於國君,那對於分權的齊國權力政治來說,內在的動力也不強,因為各大貴族恐怕也並不那麼希望看到國君力量繼續膨脹。
當然,齊國在領土擴張上也有短暫的輝煌:前314年齊軍三十天內攻滅燕國,佔領長達兩年;前284年齊軍又滅宋,但這兩次擴張都沒能維持有效佔領,第二次甚至差點帶來亡國之禍(前284-前279年燕攻齊之戰)。可以說,這兩次對外擴張都是齊宣王、齊湣王父子兩代國君好大喜功的結果,他們的黷武恐怕正是君權膨脹的結果,但卻缺乏秦國那樣穩紮穩打的軍事推進加上行政系統管理所促成的有效佔領,結果反而徒然招致各國的敵意,埋下自身衰亡的種子。此前齊國也曾多次組織合縱反秦,但正如《齊國史》所言:「齊國在策略運用上有致命的弱點,每次合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給秦國以實質性打擊,在兼併土地方面也幾乎一無所獲。」這些都表明齊國的軍政體制在對外戰爭中無法應對新局面,這些戰爭非但沒能增強自己的實力,反而消耗了國力,將自身的弱點暴露無遺。
只有在外敵將齊人逼入絕境時,他們才真正爆發出來。燕軍圍困即墨時,殘虐俘虜、挖掘墳墓,即墨人見狀「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這正表明重視宗族的齊人最深沈的鄉族意識被激發之後能轉化為極強的戰鬥力。總體來看,齊國這樣一種政治體制很難產生對外擴張的持久內在動力,滅燕、滅宋這兩次對外戰爭都只不過是黷武君主的一時心血來潮,這最終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齊國的力量。尤其到戰國末期,面對秦國越來越高效運轉的強大軍事機器,實難想像齊國有任何希望統一天下,它最多只是期望自保,因為兩度亡國復國的歷史事件已清楚地表明:齊國的力量源泉是在本地鄉土,這才是真正能激發齊人為之奮戰的事物。
對如今的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實在令人感慨:齊國的政治體制看似保守落伍,但以現代眼光看來,它卻又是比秦制更「先進」的,尤其能保障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的活潑多元,然而在面臨激烈戰爭逼迫時,這卻使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身的所有力量,最終落敗。這不僅是齊國的悲劇,也是後來中國歷史上再三出現的局面:兩宋、明朝這樣經濟文化更為繁盛的複雜社會,卻敵不過組織更簡單的外敵。其結果,直到進入近代,中國社會在發展到更為繁榮的階段時,始終無法找到一套有效的機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反倒成了自身的弱點,最終趨於向內坍塌。我們不必去遺憾為何齊國不能統一天下,因為那本就不可能,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齊國的悲劇就是傳統中國國家的悲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劉裕評價 在 奧斯卡報報 Oscar's Po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82年生的金智英
電影 |82年生的金智英 |#小說讀後感
#暴雷處多 #請斟酌觀看 #或離開不送
◼️日前拜讀完了在韓台日本熱銷的《82年生的金智英》小說,書皮上的女人臉輪廓不太明顯,帶上粉色的長捲髮與獨特的書名,但我注意她的臉上帶了一滴淚。
而那滴淚💧原來是所有女性共有的傷與痛。
◼️看似一本虛擬人物回憶錄,但在韓國這本書在男女兩性中受到的評價呈現極大的差異。大多的女性深受同感,甚至表示這就是我每天都在經歷的進行式,可是部份男性讀者卻控訴這本小說毫無根據,而且批評作者趙南柱有意煽動女性仇恨男性,擴大了兩性的間隙。
而此時📖《82年生的金智英》近日被翻拍成電影,一部引爆韓國性別戰爭的電影,一部孔劉與鄭有美不怕被罵也要演的電影(根本都在罵鄭裕美),改篇自同名小說,由韓國作家趙南柱於 2016 年出版,銷售超越120萬本,筆下的金智英活脫脫跳上大螢幕。
#而身處同溫層的媽媽友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都一片倒,是哭倒。
❓為何哭?因爲她非毫無根據的虛構,根本就是太過刺眼的寫實。每一個恍神間你分不清自己是在看電影,還是看自己。
🔍 #金智英出生在1982年4月1日,愚人節,作者一開始就留了伏筆暗示她的生命不就是佈滿荒謬及無奈,你要知道「智英」在那一年韓國的菜市場名,正如我叫「雅惠」一樣的平凡無奇,智英在萬萬人中滿街都是,一如你我。
電影一開始金智英(鄭裕美飾)和老公(孔劉飾)聊起醫生看診時問「飯是電飯煲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何妳的手還會受傷?」
#一登場就呈現出一位母職承載成長中來自家人、社會、職場和婚姻的歧視和攻擊。相信只要是女性都會對這些內容感到熟悉,母親這份工作明明被賦予更神聖的意義,但為何眾人口中的母親這麼無用與低賤?
電影中的智英卻只能笑臉迎人或別過頭去,直到無法承載嚴重至身心出現了異狀,「生病了」才有機會讓自己正視看似小事的點點滴滴,重新找回自己的聲音。
不管是小說或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用平凡無奇的日常,譜寫下數個世代的女性集體的潛意識。
🔍#當智英媽媽衝上前抱住女兒那幕,很好哭。
層層重壓之下的金智英,生病了。是精神分裂症。當智英在母親面前發病,分裂成了外婆,對當年那個為了照顧哥哥而踩縫紉機幫補家用的母親說:「孩子太乖了,當時都沒能好好抱抱你,說句感謝的話,對不起」的時候,我眼眶也濕了。
最後智英的老公對智英說「#我有點擔心失去你,#你好像是因為跟我結婚後才變成這樣的。」老實說,如果天下的老公都能像孔劉(說的)那所有的委屈都可能少一點了。
#現實中的金智英呢?可能並不會像在作者趙南柱筆下的金智英一樣擁有如此光明的結局,在生病的那一刻還能獲得了全世界的愛。
滿街的金智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迷失在做別人媽媽、女兒、老婆的人生裡,無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因為社會的「變態」早已是常態。
這本小說看似在架空的世界中敘事,但那些平凡不過的育兒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像空氣般不稀奇,看不到摸不著卻壓得每位母親喘不過氣來,我們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來自真實世界的隱喻,但太過寫實而顯得礙眼,卻不容再忽視下去。
#電影裡面最後一幕沒有明確的說明金智英有沒有康復,這種伏筆恰如其分。在那樣的社會存在著,你覺得會康復嗎?能康復嗎?
在中文小說的最後一篇,譯者提起Emma Watson曾在國際婦女節的那一天說「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舉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沒錯啊!女性爭取的從來就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得到自由平等對待。
這段話言猶在耳,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金智英,#更希望金智英的故事能在社會被更多男性聽見,讓男性這樣現在處境有所瞭解,相互體諒,幫助彼此才是。
#電影版本看不夠喉的
#真心推薦一定要看小說版。
#好書推介 #讀後感
劉裕評價 在 經濟一週 EDige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經一拆局-田北辰 (3) 】
反修例風波下,港鐵多次停駛及關站,更被指配合警方及港府打壓示威,引起市民發起不合作運動。
曾任九鐵主席及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的田北辰又會點評價港鐵的危機處理方案?
#經濟一週 #逃犯條例 #林鄭月娥 #香港經濟 #港鐵 #MTR #警方
備注:
田北辰已報名參選2019年區議會選舉(荃灣區愉景選區 )
另一提名人為劉卓裕
▼▼查看更多▼▼
【理財真人Show】► https://goo.gl/cpcAmb
諗sir樓換樓► https://goo.gl/wdyI3E
星級理財 ►https://goo.gl/CgCLte
新盤速遞 ►https://goo.gl/JRL1j0
《經濟一週》FACEBOOK專頁 ►http://facebook.com/edige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isyEyG3BQ4/hqdefault.jpg)
劉裕評價 在 Fai L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2020 甲組晉峰新球季開操
會長黃俊雄:
- 晉峰足球隊搞波理念及目的
- 回顧過去兩年球員表現
- 成功衝超的話,球隊有什麼準備?
總教練何信賢:
- 有冇信心帶球隊升上超聯?
- 請外籍教練原因?
主教練艾斯達維:
- 來到香港印象如何?
- 有何目標?
- 希望建立一隊怎樣的球隊?
何國泉:
- 如何評價陣中年輕球員?
廖億誠
- 新球季最重要目標如何達成?
- 如何分享過往在甲組經驗給隊友?
林駿杰,羅澔陽
- 新教練加盟對球隊有什麼轉變?
- 龍門教練何國泉如何幫助自己進步?
- 新球季在聯賽主要嘅對手?
-----------------------------------------------------------------------------------------
《 甲組晉峰開季拜神 聘西班牙籍教練 約700萬班費 目標衝超》
晉峰足球隊今日進行開季拜神儀式, 該上季甲組第七球隊,在新球季任命來自西班牙的艾斯達維Joan Esteva Pomares,作為球隊新主教練, 並以帶領晉峰成功升上港超聯為目標。
現年46歲的艾維達斯強調球隊的團隊合作,曾執教多支西乙及西丙等球會, 執教經驗豐富。 該新主教練去季季未更曾多次於現場觀看本地足球賽事,為執教晉峰做好準備。
球會會長黃俊雄先生表示:晉峰新一季班費約為6-700萬左右,過去幾年球隊一貫宗旨是提高香港青少年足球員的競爭力,並參與更多高水平的賽事;在未來球季全力『衝超』,以升班為目標。被問到若未能以甲組冠軍資格升班,會否接受足總的邀請時,黃生則稱: 球隊會按部就班,漸序漸進,如果未能名正言順升班,或未夠實力時,會主張留在甲組繼續陪訓練年輕球員,貫徹球會創立宗旨。若能升上港超聯的話,希望能為香港培訓新一代年輕接班人。
晉峰主席鄧偉豪先生亦表示對艾斯達維充滿信心:晉峰上下都會全力支持艾斯達維,務求讓他能順利開展工作,盡快進入執教節奏。總教練何信賢及整個教練團隊都會協助艾斯達維了解甲組及各梯隊球員,好讓新帥掌握球隊資訊。
總教練何信賢表示,過去幾年一直帶領晉峰一班小將成長,今季球隊大約有全職及半職各半球員,
此舉可令球員更專心訓練,新一季並沒有簽新加盟外援,而引入幾位土生洋將加強實力,訓練場地主要會在京士柏足球場。何sir 將繼續以總教練身份,兼任青少年發展總監及五人足球發展總監的工作,投放時間培養各級梯隊球員。
而前東方龍獅門將何國泉加盟後將出任球隊守門員教練兼球員,泉哥表示: 加盟晉峰主要目標是培訓新一代年輕球員接班,尤其隊中幾位球員包括兩位守門員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培訓及帶大的,所以即使自己有註冊為球員,不過主要都是給予兩位年輕門將上陣為主,必要時才會充當(替工 )。
2019-2020晉峰球員名單:
Chow Lok Ching / 周洛正
Mak Hei Yue / 麥希裕
Tai Sze Chung / 戴思聰
Tsui Ka Tsun / 徐嘉浚
Wong Wai Kwok / 黃偉國
Cheung Wai Fung / 章偉鎽
Hon Lung / 韓龍
Lam Fu Kwai / 林富貴
Lam Chun Kit / 林駿杰
Ho Chun Ho / 何浚皓
JARVIS, Jordan Blair D
BROWN , Jordon Graham John
PANSOTRA, Singh Gauravdeep
Law Ho Yin / 羅浩賢
Lo Jun Yan / 老俊彥
Siu Pak Lam / 蕭栢霖
Ho Sze Chit Gabriel / 何思哲
Tsang Chung Nam / 曾仲楠
Leung Sin Fung / 粱善豐
Liu Yik Shing / 廖億誠
Law Ho Yeung Justin /羅澔陽
Ho Kwok Chuen / 何國泉
Chan Lok Him / 陳樂謙
Ma Man Ching / 馬文政
Wong Ching Tak / 黃政德
Lau Kwan Ching / 劉君政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yCQnqFB7pc/hqdefault.jpg)
劉裕評價 在 劉裕討外安內戰線變化- 歷史地圖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南朝第一帝 劉裕 ,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為何後世對他 評價 很高? · 北伐战争战线变化The Northern Expedition: Every Day · 《两晋十六国》E30 刘裕北伐:六味 ... ... <看更多>
劉裕評價 在 [問題] 日本啥時會做戰神劉裕的故事? - PTT評價 的必吃
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開國皇帝. 劉宋這個開國皇帝完全的白手起家沒讀甚麼書. 但他的故事充滿傳奇. ... <看更多>
劉裕評價 在 Re: [爆卦] 南朝宋一家子...............(一) - 看板gallantry 的必吃
這邊前文恕刪
繼續來講一些有關於劉裕的八卦
他的老爸叫做劉翹,當時在東晉政府當的是個小官。
劉裕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子孫。
所以他有漢朝天子的血統,跟三國時代的劉備是一樣的。
不過這應該是屬於唬爛的自稱,不然劉裕的國號應該要叫做漢。
這才合情合理。
劉裕出生那天聽說天降甘霖、室內出現異樣光芒。
一聲嬰兒啼哭以後,劉裕就這樣降世。
劉裕的老媽趙安宗因為難產,生完劉裕以後氣力放盡,兩腳一伸就領便當去了。
另外一個說法是劉裕的老媽本來就有生病,生完劉裕沒多久就掛了。
總之不管怎樣,劉裕被當作是個命硬會剋老媽的孩子。
劉翹身為小官家裡又沒什麼錢,面臨著要辦老婆喪事跟幫孩子請奶媽兩個選擇之下...
他選擇了前者,於是就準備把這個孩子給丟掉。
劉翹的鄰居剛好也姓劉,老婆是劉裕老媽趙安宗的姊妹,她那時也有個小孩叫做劉懷敬
覺得小劉裕這樣丟掉太可惜了,就把他給抱來養,親自餵奶水。
有時候還不給自己兒子吃飽,奶水先讓小劉裕吃。
導致長大以後劉懷敬可能因為營養不良所以腦袋有點不太靈光。
有個說法是劉翹家跟鄰居本來就是親戚關係,所以劉裕跟劉懷敬是表兄弟。
至於這位姓趙的奶媽歷史上名不詳,就先叫她趙阿姨吧。
劉裕發達以後為了報答這個趙阿姨的恩情,所以就讓劉懷敬當大官。
可能當時趙阿姨已經去世了只好這樣做。
雖然劉懷敬腦袋不靈光大家都有點反對,但是劉裕說老子就是要報恩。
所有人也就閉嘴不敢再說什麼。
雖然劉翹家裡不太有錢,不過後來劉翹還是又續絃娶了一個老婆叫做蕭文壽。
蕭文壽後來也負起養育小劉裕的責任。
同時又幫劉翹生了兩個兒子:劉道憐跟劉道規,分別小劉裕五歲跟七歲。
這兩個異母兄弟在後來成為劉裕打天下時的好幫手。
當然後來也都當了大官。
劉裕長大以後因為家裡很窮。
就想學一下祖先劉備,所以也賣草鞋、後來也當過漁夫跟農夫。
不過劉裕實在是很不甘心當個魯蛇終此一生,就決定用最快的方式去發財。
也就是去賭場玩梭哈,但劉裕實在運氣不好,賭博老是輸錢。
最後連做生意的本錢都輸光了後,才跑去抓魚種田。
劉裕身上一毛錢都沒有以後還是想梭哈,所以一樣又去下大注。
這次他還是輸了又沒錢還,所以被債主刁逵抓去扁了一頓。
然後就是碰上貴人幫他還債的奇遇了。
劉裕老家的人看到他時都是鼻子哼個一聲走過,覺得這傢伙就只是無賴垃圾。
因為劉裕不但品行不端,說話又跟八家冏沒啥兩樣,交的朋友也都跟他差不多那副德性。
後來劉裕想想這樣子下去不行,為了吃飯,他跑去東晉的特種兵團北府軍應徵。
劉裕的前半生大概就是這樣,跟現在我們眼中的魯蛇沒啥兩樣。
只是他發達之後就多了很多故事。
比如在廟裡睡個覺,和尚們為之驚奇,因為和尚看到的是條龍躺著。
所以不敢去打擾他睡覺。
劉裕後來知道這是很高興的說:「我知道出家人不會說謊,他們沒唬爛。」
話說北府軍是當時東晉裡面戰鬥力最強的特種部隊。
北府軍挑人只收精英,沒被挑上的全都是垃圾。
劉裕什麼都沒有,當時可能大字還不懂幾個,唯一可取的就是他體格好又長的高。
所以北府軍就收了他進去。
劉裕腦袋算是轉得很快的又很機靈,所以在北府軍裡面混得還算可以。
當了北府軍裡面的一個軍官。
發達以後劉裕雖然學會寫字認字,但是字寫得很醜。
劉裕當兵以後搞不好手上有刺青,跟人哈拉時的對話如下:
「江北人?」
「京口!」
「當過兵?」
「劉牢之時期,東晉特種部隊十九營校尉。」
總之不管怎樣,劉裕在原PO的故事中出場時,他已經是三十七歲了。
年過四十才生了第一個兒子。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繼續等原PO說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6.30.1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484906720.A.4B6.html
※ 編輯: aaagun (219.86.30.152), 01/20/2017 18:07: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