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只因羅斯福老朽,邱吉爾疲累,在雅爾塔會議,被內心同樣虛脫的史達林虛張聲勢,這才發現將歐洲中分,讓赤色鐵幕擄走了一半人口。
即使蘇聯紅軍先攻入柏林,英美若在最後關頭,看見希特拉已經自殺,只須咬一咬牙,這時候,不再需要蘇聯了,盟軍把紅軍趕回去,英美最多犧牲一萬幾千軍隊,但東德不會淪陷。
美國可以一鼓作氣,下令收回東德、波蘭、捷克,史達林的軍隊退回蘇聯,否則十顆原子彈侍候。那時史達林會屈服,就只差這一步。
德國是優秀的國家,一個出過貝多芬、尼采、華格納、馬勒的民族,如何會接受列寧那種下等的思想煽惑?尤其剛經歷過納粹統治,更沒有理由。這樣一來,半個德國在現代史上竟一度與赤柬的柬埔寨同一等級,簡直是西方文明的一大恥辱。
所以東德人不服氣。二十年來數以千計的年輕人企圖沖越柏林圍牆,遭到槍殺——在那個時候,他們在東德政府眼中,也應該算是所謂蟑螂吧,東德有共產黨給你安排好的房子,有工作,為何還要這樣激進呢。終於,一九八九年,東德人都駕着小汽車一齊逃跑了,遍地的蟑螂,攔也攔不住。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 精華區histori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列寧格勒戰役,近代歷史上被圍困時間最長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130萬德軍圍困列寧格勒882天,居民吃完老鼠吃死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轉角國際udn Global - #列寧格勒75週年 「我們從德軍的手中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列寧格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列寧格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問題] 二戰德軍沒攻下列寧格勒是不能還是不為- 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問題] 二戰德軍沒攻下列寧格勒是不能還是不為- 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問卦] 有沒有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八卦-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失控的群體思維》x2本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others/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失控的群體思維》的作者是心理學及人類行為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群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使用得當可以帶來凝聚和團結的好處,但若不稍加注意反而會引起激烈的衝突和極端的偏激。
我認為在個現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更顯得有趣,兩派陣營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也延伸到台灣社會繼續發酵。兩派彼此攻訐,政論節目也推波助瀾,替對方貼上琅琅上口的標籤,支持川普的人就是「跟魔鬼交易」、支持拜登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針對事實的艱難討論,往往不敵同溫層裡的互相取暖。
「群體會影響個體」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是跟我們每日的生活之間,有什麼具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理論之中學到什麼?我們常聽到的「同儕壓力」和「同溫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身為團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群眾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獨處時找回理智?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作者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團結,帶給人類個體一種安定、愉悅和滿足的感覺。但是反過來說,當人們往同溫層不斷靠攏,也可能發展出激進的思想,引法許多爭端和衝突。人類的「群性」有其演化的必要性,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和戰爭撻伐,形塑了當今的社會。
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容易令人分心的數位時代,虛擬世界推陳出新的資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而且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什麼時候該順應群眾?什麼時候又該當個獨行俠?如何號召群眾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這本書試著指引一些方向。
.
1.為什麼容易被別人影響?
.
研究指出,人類有一種「社會模仿」的特性,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另一個人的動作;另一方面,人類也會讓自己接受對方的「情緒傳染」,以便建立更親近的人際關係。所以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們,平均起來就是你的樣貌,這也是在一起相處很久的伴侶會有「夫妻臉」的原因。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聯想到股票市場的漲跌,最近因為疫情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關係,市場上不斷出現劇烈的波動,社群媒體上更充斥著大量的市場情緒。但如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所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與其著急做出買賣決定,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還是那些公司本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才影響你的決定?
.
2.為什麼要懂群眾心理學?
.
歷史上一些最擅長操控人心的極權領袖,例如列寧、史達林、希特勒,是最熟悉「群眾心理學」的人。他們利用三種工具來鼓動群眾:認同肯定、反覆宣傳、傳染擴散。也就是說,把一件事情簡化並且清楚描述,不斷地反覆宣傳讓消息不脛而走。再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輕易就能收服人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試著瞭解群眾心理學背後的科學,避免自己變成極權領袖口中所謂「奴性深重的羊群」。至於,我們該如何辨識政治人物談話的弦外之音?我推薦另外一本探討群體知識的書《知識的假象》,在這本書中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指引: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他們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剛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
3.惡的平庸?平民也能變英雄?
.
書中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解析。以往的我會認為,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一定是精神狀態或心靈思想極端邪惡;挺身而出的英雄一定具備非凡的高尚情操。然而,作者以「群性」的角度去解讀,發現「英雄就與惡人無異,往往都相當平凡。」
首先,他發現促使恐怖分子走上絕路的主要推手,是來自社會的驅動力。例如巴勒斯坦的社會,營造出一種自殺炸彈客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我的氛圍,街道上張貼炸彈客的照片彰顯榮耀,整個社群也會共同讓炸彈客的遺族獲得更好的照顧。在群體的影響下,炸彈客可以是任何一個剛好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反過來看,作者爬梳歷年來接受過勳章表揚的戰爭英雄,以及在社會事件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發現他們也是平凡無比的一群人。若真的要說英雄之間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對於別人的關懷更多一些,也比較無私,在剛好的時機選擇幫助別人、挺身而出。反而是大眾對他們的過度期待,常常忘了他們也是有缺點的凡人,有時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作者才會說:「自殺恐怖主義和戰爭英雄主義,是一體兩面。」一旦瞭解人類有多麼容易受社會力量的影響,我們才會將目光放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改善,而不單純妖魔化個人故事、或對英雄產生盲目崇拜。
.
4.為什麼太過團結反而有害?
.
「團體迷思」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說所謂的「團結」有時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團結會帶來愉快的感受,強化個人自尊,感覺充滿力量,使得眾人產生強烈動機,不惜犧牲一切也要維護群體向心力。但是,大家往往更不願發表可能危害群共識的意見或分享相關資訊,因為團體內任何人只要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排擠。」
甚至,當我們面臨恐懼的時候,過度的團結就會演變成「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越感到恐懼,越會緊密地依附自己的小團體,並且藐視敵對者。」此時,若媒體也跟著提油救火,用羶腥色的影像報導刺激流量和銷量,會更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
5.孤單和獨處的差異?
.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孤獨」的解析。同樣都是「一個人」孤獨相處的情境,卻能分成兩種心境:「孤單」是一種自認為孤立無援的感受;「獨處」則是一種心懷社群連結的美好時光。前者表達的是孤獨的痛苦,後者彰顯的則是榮耀。作者認為,人類對於社群連結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行動控制權、遭到監禁、斷絕外界聯繫,讓他覺得再也沒人關心他、也沒有人值得他關心,很快地,精神狀態跟心智能力會大幅受損。反而,在極地求生的氣象觀測員、或在荒島待援的人們,無論遭逢幾個月的與世隔離,最終獲救時的心神狀態都屬正常,因為他們感覺精神上仍與隊友相繫、總有一天能見到家人,這種無形的社群連結幫他們維持了心智的穩定與健康。
這讓我回想起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科學家艾米莉亞在登陸第一顆星球失敗後說的話:「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主角庫珀最後獨自進入立方體空間,雖然獨自漂流而且看似毫無生存機率,卻堅持向女兒傳遞訊號(無論她是否接收的到)。這種無形的連結讓他心繫仍在地球上的女兒,也成為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的關鍵。
如同作者所說的:「孤單是通往內心深沉的痛楚,形成抑鬱苦悶的情形;獨處則是朝向外部的覺知,通往更大的自我意識。」當我們與他人脫節、斷絕外界的聯繫,我們通常會變得相當耗弱;但換個角度評估,更樂觀的看法也同樣成立:即使是孤身一人,還是有可能建立連結,在自我之外找到慰藉。
.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委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
【後記:面對資訊洪流的心得和做法】
.
在讀《失控的群體思維》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同步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妙趣橫生的書,裡面談到「普通人民對於專家的排斥」,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兩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不難發現群體思維的影響,總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除了周遭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之外,現代人受群體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每天接觸的媒體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當「新聞、娛樂、社群」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是「實事求是」,而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和「寓教於樂」(其中樂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多),篩選資訊的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
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我想可以改寫成這樣:「你最常接觸的五家新聞媒體,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這些資訊來源,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而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新聞媒體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
除了偶爾閱讀《華爾街日報》和《報導者》這兩家媒體之外,我也漸漸地「少接觸新聞、多讀書籍」。因為,我發現了透過書籍採取主動性、結構性的理解方式,可以用相對平穩的心境學習到更紮實的知識。
或許逃避新聞只是我的暫時解藥,我仍然好奇是否有「優質的閱讀新聞方式」是我還不知道的。如果你有任何推薦的資訊或文章,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說不定也能幫到跟我有一樣疑惑的朋友們。願我們在失控的資訊洪流裡仍保有一絲理智。
.
【抽獎辦法】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1、抽出「2本」《失控的群體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例如:「我想知道孤獨的人如何保有社群的連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1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18(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鋼琴的大千世界】♩.♪ 今天是我曾在德國Koblenz上過一週大師班的已故蘇聯鋼琴家 魯道夫·凱勒 (Rudolf Kerer)逝世七週年,分享他在1963年的一部電影裡為飾演列寧的演員演奏的貝多芬奏鳴曲「熱情」!
Rudolf Kerer (10 July 1923 – 29 October 2013) was a much-recorded Soviet and Russian classical pianist.
▪️童年與少年時代
鋼琴家Rudolf Kehrer於1923年七月十日出生於喬治亞首府提比里斯的德裔家庭,其先祖在1816/7年間移民自德國的符騰堡,是當時許多移民至烏克蘭以及高加索地區國家(包括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的德國家庭之一。
Rudolf Kehrer成長在提比里斯的德裔社區,附近有一間基督教教堂、德語學校,以及一間固定有德國籍醫生值班的醫院。當地的德裔家庭維持著德國的文化傳統,其中也包括了活躍的音樂會活動。
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奧德薩、基輔等地之外,當時在蘇聯各地頻繁舉行演奏會的眾音樂家也經常到提比里斯演奏。正如同著名的音樂家包括歐伊斯特拉赫、柯剛(Leonid Kogan)、李希特皆來自烏克蘭,巴許基洛夫(註一)、伏拉申科(註二)以及薇莎拉茲(註三)都是出生於喬治亞的提比里斯。提比里斯確實是當時蘇聯的音樂重鎮之一。
(註一:Dmitri Bashkirov 1931-,俄國鋼琴家,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及馬德里蘇菲亞皇后音樂學院,學生包括Arcadi Volodos、Dmitri Alexeev、Nikolai Demidenko、Eldar Nebolsin以及鄧泰山。)
(註二:Lev Vlassenko 1928-1996,1958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屆的銀牌,學生包括普雷特涅夫)
(註三:Eliso Virsaladze 1942-,喬治亞鋼琴家,1962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三名,李希特非常讚賞她的才氣跟舒曼鋼琴作品詮釋,也多次來台演出)
Rudolf Kehrer父親Richard為鋼琴製造師及調音師,繼承了祖父Hermann的小工作坊。在這樣的社經背景中,Rudolf Kehrer與他的弟弟一起成長。家族的其他遠親也都住在提比里斯。
▫️跨出第一步
在父親的鋼琴事業耳濡目染下,Rudolf Kehrer在六歲便開始接受專門的鋼琴教育。Kehrer的第一位老師是德國女鋼琴家Erna Krause,在德國習樂而後來到提比里斯開設私立學校。儘管Kehrer日後回憶起Krause鋼琴班上的六年,認為學習成果相對而言沒有第二位老師Anna Tulaschwili的課程來得豐碩,但兩位老師都幫他打下了紮實的技巧基礎。
父親在各音樂廳以及演奏會的鋼琴調音工作也讓Rudolf Kehrer在很小的時候有機會認識到頂尖鋼琴家們的演出曲目。
十一歲時,Rudolf Kehrer被選為潛力新秀青年演奏家的一員,獲得了蘇聯文化部的支持,得到機會可以進一步深造鋼琴演奏。Rudolf Kehrer一直到十八歲都受教於Anna Tulaschwili的指導。
Rudolf Kehrer在十二歲時就能夠彈奏蕭邦的練習曲集;在著名鋼琴家Egon Petri(註四)某次來訪提比里斯的音樂會中,Rudolf Kehrer有機會在他面前演奏蕭邦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兩年後Rudolf Kehrer則可以彈奏幾乎全部的蕭邦練習曲。
(註四:Egon Petri,1881-1962,受教於布梭尼,其門下學生包括Earl Wild和John Ogdon)
▪️政治迫害和家庭拆散的年代
德裔喬治亞人長久以來安居在提比里斯的德語區,到了1930年代他們被迫愈來愈屈服於史達林政權對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壓迫。
早在1934年,所有居住於蘇聯地區的德裔居民都必須被造冊登記,而蘇聯政府稍後幾年便利用這些名單逮捕德裔居民並且驅逐其出境。
所謂的「俄羅斯化政策」指的是關閉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文化設施,而俄文則是唯一的法定官方語言。
Rudolf Kehrer也因此只能在德語學校上到四年級結束,最後在另一間俄語學校拿到畢業證書。
隨著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的基本人權不斷地遭到限縮,位於阿爾泰山脈區的蘇聯德語區主管機關也於1938年十一月遭到強制解散,烏克蘭則在1939年的三月底關閉所有的德語區主管機關。
1937/8年蘇聯政府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逮捕行動,德裔、猶太裔、甚至是俄裔的知識份子都牽連於其中。Rudolf Kehrer的兩個叔叔在1938年遭到逮捕,他們之後便下落不明,唯一的可能就是遭到處決。Rudolf的父親則在1939年被指控擔任德國間諜而遭到逮捕,1943年過世在拘留所裡。母親只收到一張短短的通知信告知其夫已死,信上沒有任何關於死亡地點與原因的訊息。
隨著1941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與俄國的全面戰爭開始,德裔居民在蘇聯的生活情況變得更加惡劣。光在1941年的七月到十月就有大約十萬名德裔居民被強制遣送到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
德語區在1941年八月也全面被蘇聯陸軍以及內務人民委員部(簡寫為NKVD,也是日後KGB系統的前身)的特種部隊佔領,與國內其他區域的聯絡也被截斷。
1941年八月二十八日,來自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命令生效,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皆被指控涉嫌與德國通敵且密謀策反,並被大規模地遣送至蘇聯的中亞地區。
光是九月初,就有大約有四十萬名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八萬名左右來自蘇聯其他鄰近歐洲區域,以及約兩萬五千名來自喬治亞與亞塞拜然的德裔人口,被強迫遷徙到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在1942年到1944年之間則又有約五萬名德裔居民從列寧格勒及境內其他殘存的德語區被強迫遷出。
1941年的十月十八日,Rudolf Kehrer和母親、弟弟,以及兩位阿姨一併遭到遣送出境。他們被送上了卡車以及載運牲畜的貨運列車一路被送到了裏海旁的巴庫市(位於亞塞拜然),接著在顛簸動盪中渡過了裏海,繼續被遣送到哈薩克。最後在抵達塔什干(今日的烏茲別克首都)前的七十公里左右,遣送他們的火車停在一片荒漠的正中間。負責遣送的蘇聯士兵讓所有人在荒野中下車,而這些人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最終被運送牲畜的卡車分載到不同的當地村落。
▫️軍隊的監視
在嚴刑的威脅下,這些德裔居民只有得到當地指揮官的允許才能夠離開被分派遷居的中亞村落。這樣的執法嚴格地控制了當地居民的行動。
直到1956年,對於被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才得以解除。只是這並不意謂德裔居民得以遷回到他們被蘇聯政府移居前的居住地區,他們一直等到80年代才得以回到家鄉。
Kehrer一家人先抵達哈薩克南部的村落Slawjanka,1946年後他們住在名為PachtaAral(字面上的意思是「棉花鋪成的海」)的集體國營農業公社。
當地的居住環境以及生活資源都非常惡劣:住的地方四壁都是乾土牆,沒有窗戶,屋頂是芒草鋪的,地板也僅是夯實的乾泥土;前幾個月配給的主食是玉米,偶爾有一隻陸龜(譯註:原文真的是這樣)。
嚴酷的氣候條件也讓居民吃了很多苦:當地冬天酷寒,而夏天沙漠地區的氣溫則可以來到四十度。
這些德裔居民被迫去做各種不同的勞力工作;Rudolf Kehrer得辛苦地負責照顧好幾片棉花田。
▪️勞工隊的生活
從1941年開始,當地所有能工作的男性都被徵召進勞工隊(Labor Army),1942年開始徵召的對象加入了沒有子女的女性,再晚一點則進一步增加了沒有嬰幼兒的母親們。最後算起來被徵召入勞工隊的德裔人數高達十萬人。
勞工隊負責的工作包括了建造工廠、鐵路、鋪路、以及開鑿運河。極端的工作量和惡劣的伙食條件使得許多人死於營養不良,有些人則是因為在小地方違反了規定便遭到毫不留情地射殺。
Rudolf Kehrer本來也會被徵召進入勞工隊。起初Kehrer因為生了重病而免於入伍,之後他在最後一次動員中受到徵召。正當Kehrer已經坐在準備出發的列車上時,一個舊識在月台上看到了他,讓他下車。舊識並且利用在警察單位服務的職務之便讓Kehrer不會再受到徵召。
▫️沒有鋼琴的十三年
儘管Rudolf Kehrer並沒有受過完整的教師訓練,他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開始在小學校教數學,而他的教學成功也讓他最後得以獲准接受函授教育。
在高分通過教師考試之後,Rudolf Kehrer取得了正式的教師證書。Kehrer選擇走入教育事業,卻是因為他很早就放棄了成為職業演奏家的希望。
在這段日子裡Kehrer既不能聽音樂也不能演奏。德裔的蘇聯人民持有收音機是違法的,Kehrer為了能夠記得他最心愛的鋼琴演奏,便在一塊板子上畫上了鋼琴的琴鍵,就著那塊板子舞動手指,讓音樂在腦海中響起。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十三年。
▪️新的開始
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在1956年得以部分地解除。這時終於出現了一道曙光,前往大城市得到進一步的教育或是新的生涯規劃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Rudolf Kehrer這時已經三十一歲了。在家庭會議中,Kehrer向家人表示他打算重新接受演奏家的養成教育,只是這個理想自然被認為只是一廂情願,甚至被懷疑根本不可能實現。
Rudolf Kehrer於是報名了塔什干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馬上從三年級開始上課(五年制)。
在重做學生的這幾年Rudolf Kehrer非常努力,有一陣子甚至是一天花上七到八個小時學習。這些努力帶給他非常傑出的成果:畢業考一結束Kehrer便馬上獲得了該學院的教職。
▫️決定性的大突破
要不是參與了1961年的戰後第二屆全蘇聯音樂大賽(註五),Rudolf Kehrer一定會一輩子都一直待在在塔什干的音樂學院教琴。1945年的戰後第一屆全蘇聯音樂大賽的鋼琴首獎正是李希特和Victor Merzhanov。
(註五:全蘇聯鋼琴大賽舉辦年度以及各次相隔年份實在不可考,可以得知的大概是吉利爾斯為1933年第一屆的鋼琴首獎、Yakov Flier為1935年度的首獎得主)
儘管超過參賽者的年齡限制,Rudolf Kehrer仍然被破例允許參加比賽。這一次的成功再次超乎預期:Kehrer獲得了評審團前所未見的五十分的滿分,抱走了大賽首獎。大賽的評審在參考意見中是這樣寫的:「Rudolf Kehrer絕對是蘇聯音樂界的奇蹟,他擁有非常獨特、個人化且圓熟的天賦,他的演奏也具備了鋼琴演奏所能企求的最完美音色特質。」
Rudolf Kehrer馬上獲得了當時蘇聯境內最聲名顯赫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職,他同時也成為了莫斯科愛樂固定合作的獨奏鋼琴家。
▪️僅限於鐵幕內的活動
不同於李希特與吉利爾斯等演奏家,Rudolf Kehrer儘管經歷了這些成功卻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踏上西方國家演出。Kehrer的活動被限制在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儘管巴黎那邊公布了他的演奏會訊息、美國也發出了無數的邀請函,Rudolf Kehrer卻一直無法得到出國許可,也沒能得知蘇聯當局任何的拒絕理由。其實Kehrer的出國文件一再被擋下的真正原因來自於他父親與兩位叔叔死於史達林政權的冤獄,這讓蘇聯當局擔心Kehrer一旦到了西方國家就不會再回來。也因此Rudolf Kehrer的名聲只流傳於東德小小的圈子裡,這些人認識Kehrer要不是因為在音樂會或是廣播中聽過他的演奏,就是聽過他為蘇聯國營唱片公司Melodiya眾多錄音中的其中一張唱片。
▫️終於到達西方國家
在八零年代的末期Rudolf Kehrer第一次得到允許前往西方國家旅行。在1990年──也是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執教的二十九年後──Kehrer受聘為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在這裡一直教到了1998年。
Rudolf Kehrer最後定居在瑞士蘇黎世,他在那裡待到2013年至他在柏林過世,他下葬在柏林弗里德諾的一個所謂的藝術家墓園區。
Rudolf Kehrer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他同時也是眾多鋼琴大賽的評審團之一,並且舉辦了許多鋼琴大師班,也有愈來愈多他的學生在國際著名的鋼琴比賽中展露頭角。
Rudolf Kehrer在幾近八十歲高齡的今日才被西方世界所認識並獲得肯定,實在是太遲了。史達林的恐怖政治扼殺了一個本來可以向世界開展的偉大藝術生涯,讓人唏噓不已。
(內文文字引用自:http://mainlyclassicalmusic.blogspot.com/2015/03/rudolf-kehrer.html?m=1)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列寧格勒戰役,近代歷史上被圍困時間最長 - YouTube 的必吃
列寧格勒 戰役,近代歷史上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包圍戰,900天死傷400萬人,城內老鼠都被吃光Battle of Leningrad · Chapters. ... <看更多>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130萬德軍圍困列寧格勒882天,居民吃完老鼠吃死人 - YouTube 的必吃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肆虐時期,德國納粹入侵蘇聯。在經歷長達4個月的攻堅戰無果後,希特勒決定用飢餓和圍困的方式奪取 列寧格勒 。納粹圍城三年, ... ... <看更多>
列寧 格 勒 史達林 格 勒 在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 精華區histori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格勒(grad)是城堡 城市之意
在其它語言中也有
像是(burg)-漢堡,馬巴德(伊斯蘭馬巴德),(bul)-伊斯坦堡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史達林格勒最早叫做"察里津",
因為紅白大對抗中,
史達林守住該城而之後命名為史達林格勒
現在叫做"伏爾加格勒"
這種改名的也有
像早期東普魯士北部的大城,現在也叫做"加里寧格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7.55.149
> -------------------------------------------------------------------------- <
作者: jinyong6272 (戰鬥工兵)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Thu May 1 22:29:49 2003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格勒"(-grad)或"哥羅"(-gorod)都是一樣的意思
原本是指山地或丘陵,後來變成指那些,建築在山地丘陵地帶的戰備都市,與其周邊地區的
地名語尾詞.在俄國,烏拉山脈西側的東歐地區,這種地名很多.
至於列寧格勒,小弟稍微講一下,有錯歡迎指正,不足的歡迎補充.
1703年,俄國彼得大帝在從瑞典那裡"打來的"新領土,建了一個新城市.並且以德文形式
命名為"Sankt Peterburg",之所以會採德文形式命名,因為俄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是以밊德國為範本的.到了蘇維埃時代,則以列寧之名,將聖彼得堡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
蘇維瓦解後,又改回聖彼得堡了.
至於史達林格勒,位於窩瓦河(Volga)和察里察河(Tsaritsa)的匯流處,原本叫"察里津"
(Tsaritsyn).在革命那時候的內戰時期,由史達林率紅軍防禦在此.後來史達林繼列寧
之後成為新領導者,就改名為"Stalingrad"(翻成白話就是"史達林的要塞城市")
不過,當時全蘇聯以史達林之名命名的地方,不只這一個,這個是因為二戰時期,德蘇曾在
這裡"死鬥",所以最有名.到了赫魯雪夫時代,由於嚴厲批判史達林,所以史達林格勒又
改名字了,1961年,改稱"Volgograd"(伏爾加格勒)
說真的,俄國的地名變化,真的和中國有的比的.蘇聯建立後,把帝俄時代的地名全改掉
,在蘇聯時代,也往往因為政治鬥爭,又常常改地名.蘇聯瓦解後,地名又全部再改.
只把唸俄國史的人累死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5.243.200
> -------------------------------------------------------------------------- <
作者: jinyong6272 (戰鬥工兵)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Thu May 1 22:37:14 2003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 格勒(grad)是城堡 城市之意
: 在其它語言中也有
: 像是(burg)-漢堡,馬巴德(伊斯蘭馬巴德),(bul)-伊斯坦堡
: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 史達林格勒最早叫做"察里津",
: 因為紅白大對抗中,
: 史達林守住該城而之後命名為史達林格勒
: 現在叫做"伏爾加格勒"
: 這種改名的也有
: 像早期東普魯士北部的大城,現在也叫做"加里寧格勒"
補充一點,加里寧乃是蘇維埃主席團團長加里寧(Mikhail Kalinin),於1946年過世.
當時為了紀念他,有兩個地方被改名為加里寧,第一個是加里寧的出生地,位於莫斯科
西北方的"Tver"(特維爾),另外就是康德的故鄉,"Konigsberg"(科尼斯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5.243.200
> -------------------------------------------------------------------------- <
作者: kehn (奇怪的牛)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Fri May 2 02:17:43 2003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引述《kehn (奇怪的牛)》之銘言:
: : 格勒表偉大之意
: : grad相當等於great
: : 所以列寧格勒表紀念偉大的列寧的
: : 史達林格勒同理
: 但是聖彼得堡在一次大戰時也取了相近之意,成為"彼得格勒"
: 所以應該不太像吧
西方把賢君稱THE GREAT
例如frederick THE GREAT
翻成大帝
是故蘇共神化領袖
史達林格勒暗示starlin the great
而伏爾加格勒比較中性
因其讚美俄國大河而非人物
另外konisgberg之所以稱作國王堡是
因歷代普魯士國王皆是在此加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2.52.4
> -------------------------------------------------------------------------- <
作者: MilchFlasche (心靜自然涼)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Fri May 2 23:46:32 2003
※ 引述《MRkitty (甜心凱弟)》之銘言:
: ※ 引述《MilchFlasche (心靜自然涼)》之銘言:
: : ^^^^^^^^^^ 第一次聽到這種稱呼呢,真有趣~
: : 哈,被講掉了:p
: 那愛丁堡 史特拉司堡也是嗎?
Edinburg的-burg、
Strasbourg的-bourg我想大體上應該都差不多,
都是城市的意思吧!
法文bourg就是城市,所以也才會有bourgeois、bourgeoisie;
德文Burg是城堡,好像有點差別,
不過我相信應該有歷史語言學上的同源性啦!
我試著查了一下字源詞典,
英文borough那條是寫說,fortress, town,
古英語burg古撒克遜語burg古高地德語burug(德語Burg)
古北歐語borg哥德語baurgs日耳曼語(用打不出來的符號標了XD)
和protect、shelter之意的動詞有關。
所以burg這個字型在英、德應該都是共通的,只是近代英語變成borough了
(記得「衰廢市鎮」rotten borough嗎?XD)
不過英文另有個字burgess是鎮民之意嘛,
它的字源卻是:中古英語burge(i)s, borges,古法語burgeis,
羅曼斯語burgensis,然後是從晚期拉丁語burgus來的。
似乎這個字會和bourgeois是表親。
算了!沒差啦!不管從拉丁文來的也好日耳曼語來的也好,
反正我們知道-bourg或-burg是西歐很常見的地名綴尾就好了:)
不過我相信Hamburg並非燻肉的城市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85.223.115
> -------------------------------------------------------------------------- <
作者: eslite12 (D大調卡農及賦格)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Sat May 3 00:16:14 2003
※ 引述《kehn (奇怪的牛)》之銘言:
: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但是聖彼得堡在一次大戰時也取了相近之意,成為"彼得格勒"
: : 所以應該不太像吧
: 西方把賢君稱THE GREAT
: 例如frederick THE GREAT
: 翻成大帝
: 是故蘇共神化領袖
: 史達林格勒暗示starlin the great
要拼史達林格勒 就算是歪理
好歹把名字拼對嘛
: 而伏爾加格勒比較中性
: 因其讚美俄國大河而非人物
啊grad就是俄文的城啊 西伯利亞還有電城跟鋼城
難道您以為是偉大的電跟偉大的鋼?:p
: 另外konisgberg之所以稱作國王堡是
德文的burg跟berg意思完全沒關係
一個是堡 一個是丘
: 因歷代普魯士國王皆是在此加冕
並沒有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8.41.16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