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的大千世界】♩.♪ 今天是我曾在德國Koblenz上過一週大師班的已故蘇聯鋼琴家 魯道夫·凱勒 (Rudolf Kerer)逝世七週年,分享他在1963年的一部電影裡為飾演列寧的演員演奏的貝多芬奏鳴曲「熱情」!
Rudolf Kerer (10 July 1923 – 29 October 2013) was a much-recorded Soviet and Russian classical pianist.
▪️童年與少年時代
鋼琴家Rudolf Kehrer於1923年七月十日出生於喬治亞首府提比里斯的德裔家庭,其先祖在1816/7年間移民自德國的符騰堡,是當時許多移民至烏克蘭以及高加索地區國家(包括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的德國家庭之一。
Rudolf Kehrer成長在提比里斯的德裔社區,附近有一間基督教教堂、德語學校,以及一間固定有德國籍醫生值班的醫院。當地的德裔家庭維持著德國的文化傳統,其中也包括了活躍的音樂會活動。
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奧德薩、基輔等地之外,當時在蘇聯各地頻繁舉行演奏會的眾音樂家也經常到提比里斯演奏。正如同著名的音樂家包括歐伊斯特拉赫、柯剛(Leonid Kogan)、李希特皆來自烏克蘭,巴許基洛夫(註一)、伏拉申科(註二)以及薇莎拉茲(註三)都是出生於喬治亞的提比里斯。提比里斯確實是當時蘇聯的音樂重鎮之一。
(註一:Dmitri Bashkirov 1931-,俄國鋼琴家,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及馬德里蘇菲亞皇后音樂學院,學生包括Arcadi Volodos、Dmitri Alexeev、Nikolai Demidenko、Eldar Nebolsin以及鄧泰山。)
(註二:Lev Vlassenko 1928-1996,1958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屆的銀牌,學生包括普雷特涅夫)
(註三:Eliso Virsaladze 1942-,喬治亞鋼琴家,1962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三名,李希特非常讚賞她的才氣跟舒曼鋼琴作品詮釋,也多次來台演出)
Rudolf Kehrer父親Richard為鋼琴製造師及調音師,繼承了祖父Hermann的小工作坊。在這樣的社經背景中,Rudolf Kehrer與他的弟弟一起成長。家族的其他遠親也都住在提比里斯。
▫️跨出第一步
在父親的鋼琴事業耳濡目染下,Rudolf Kehrer在六歲便開始接受專門的鋼琴教育。Kehrer的第一位老師是德國女鋼琴家Erna Krause,在德國習樂而後來到提比里斯開設私立學校。儘管Kehrer日後回憶起Krause鋼琴班上的六年,認為學習成果相對而言沒有第二位老師Anna Tulaschwili的課程來得豐碩,但兩位老師都幫他打下了紮實的技巧基礎。
父親在各音樂廳以及演奏會的鋼琴調音工作也讓Rudolf Kehrer在很小的時候有機會認識到頂尖鋼琴家們的演出曲目。
十一歲時,Rudolf Kehrer被選為潛力新秀青年演奏家的一員,獲得了蘇聯文化部的支持,得到機會可以進一步深造鋼琴演奏。Rudolf Kehrer一直到十八歲都受教於Anna Tulaschwili的指導。
Rudolf Kehrer在十二歲時就能夠彈奏蕭邦的練習曲集;在著名鋼琴家Egon Petri(註四)某次來訪提比里斯的音樂會中,Rudolf Kehrer有機會在他面前演奏蕭邦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兩年後Rudolf Kehrer則可以彈奏幾乎全部的蕭邦練習曲。
(註四:Egon Petri,1881-1962,受教於布梭尼,其門下學生包括Earl Wild和John Ogdon)
▪️政治迫害和家庭拆散的年代
德裔喬治亞人長久以來安居在提比里斯的德語區,到了1930年代他們被迫愈來愈屈服於史達林政權對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壓迫。
早在1934年,所有居住於蘇聯地區的德裔居民都必須被造冊登記,而蘇聯政府稍後幾年便利用這些名單逮捕德裔居民並且驅逐其出境。
所謂的「俄羅斯化政策」指的是關閉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文化設施,而俄文則是唯一的法定官方語言。
Rudolf Kehrer也因此只能在德語學校上到四年級結束,最後在另一間俄語學校拿到畢業證書。
隨著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的基本人權不斷地遭到限縮,位於阿爾泰山脈區的蘇聯德語區主管機關也於1938年十一月遭到強制解散,烏克蘭則在1939年的三月底關閉所有的德語區主管機關。
1937/8年蘇聯政府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逮捕行動,德裔、猶太裔、甚至是俄裔的知識份子都牽連於其中。Rudolf Kehrer的兩個叔叔在1938年遭到逮捕,他們之後便下落不明,唯一的可能就是遭到處決。Rudolf的父親則在1939年被指控擔任德國間諜而遭到逮捕,1943年過世在拘留所裡。母親只收到一張短短的通知信告知其夫已死,信上沒有任何關於死亡地點與原因的訊息。
隨著1941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與俄國的全面戰爭開始,德裔居民在蘇聯的生活情況變得更加惡劣。光在1941年的七月到十月就有大約十萬名德裔居民被強制遣送到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
德語區在1941年八月也全面被蘇聯陸軍以及內務人民委員部(簡寫為NKVD,也是日後KGB系統的前身)的特種部隊佔領,與國內其他區域的聯絡也被截斷。
1941年八月二十八日,來自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命令生效,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皆被指控涉嫌與德國通敵且密謀策反,並被大規模地遣送至蘇聯的中亞地區。
光是九月初,就有大約有四十萬名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八萬名左右來自蘇聯其他鄰近歐洲區域,以及約兩萬五千名來自喬治亞與亞塞拜然的德裔人口,被強迫遷徙到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在1942年到1944年之間則又有約五萬名德裔居民從列寧格勒及境內其他殘存的德語區被強迫遷出。
1941年的十月十八日,Rudolf Kehrer和母親、弟弟,以及兩位阿姨一併遭到遣送出境。他們被送上了卡車以及載運牲畜的貨運列車一路被送到了裏海旁的巴庫市(位於亞塞拜然),接著在顛簸動盪中渡過了裏海,繼續被遣送到哈薩克。最後在抵達塔什干(今日的烏茲別克首都)前的七十公里左右,遣送他們的火車停在一片荒漠的正中間。負責遣送的蘇聯士兵讓所有人在荒野中下車,而這些人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最終被運送牲畜的卡車分載到不同的當地村落。
▫️軍隊的監視
在嚴刑的威脅下,這些德裔居民只有得到當地指揮官的允許才能夠離開被分派遷居的中亞村落。這樣的執法嚴格地控制了當地居民的行動。
直到1956年,對於被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才得以解除。只是這並不意謂德裔居民得以遷回到他們被蘇聯政府移居前的居住地區,他們一直等到80年代才得以回到家鄉。
Kehrer一家人先抵達哈薩克南部的村落Slawjanka,1946年後他們住在名為PachtaAral(字面上的意思是「棉花鋪成的海」)的集體國營農業公社。
當地的居住環境以及生活資源都非常惡劣:住的地方四壁都是乾土牆,沒有窗戶,屋頂是芒草鋪的,地板也僅是夯實的乾泥土;前幾個月配給的主食是玉米,偶爾有一隻陸龜(譯註:原文真的是這樣)。
嚴酷的氣候條件也讓居民吃了很多苦:當地冬天酷寒,而夏天沙漠地區的氣溫則可以來到四十度。
這些德裔居民被迫去做各種不同的勞力工作;Rudolf Kehrer得辛苦地負責照顧好幾片棉花田。
▪️勞工隊的生活
從1941年開始,當地所有能工作的男性都被徵召進勞工隊(Labor Army),1942年開始徵召的對象加入了沒有子女的女性,再晚一點則進一步增加了沒有嬰幼兒的母親們。最後算起來被徵召入勞工隊的德裔人數高達十萬人。
勞工隊負責的工作包括了建造工廠、鐵路、鋪路、以及開鑿運河。極端的工作量和惡劣的伙食條件使得許多人死於營養不良,有些人則是因為在小地方違反了規定便遭到毫不留情地射殺。
Rudolf Kehrer本來也會被徵召進入勞工隊。起初Kehrer因為生了重病而免於入伍,之後他在最後一次動員中受到徵召。正當Kehrer已經坐在準備出發的列車上時,一個舊識在月台上看到了他,讓他下車。舊識並且利用在警察單位服務的職務之便讓Kehrer不會再受到徵召。
▫️沒有鋼琴的十三年
儘管Rudolf Kehrer並沒有受過完整的教師訓練,他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開始在小學校教數學,而他的教學成功也讓他最後得以獲准接受函授教育。
在高分通過教師考試之後,Rudolf Kehrer取得了正式的教師證書。Kehrer選擇走入教育事業,卻是因為他很早就放棄了成為職業演奏家的希望。
在這段日子裡Kehrer既不能聽音樂也不能演奏。德裔的蘇聯人民持有收音機是違法的,Kehrer為了能夠記得他最心愛的鋼琴演奏,便在一塊板子上畫上了鋼琴的琴鍵,就著那塊板子舞動手指,讓音樂在腦海中響起。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十三年。
▪️新的開始
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在1956年得以部分地解除。這時終於出現了一道曙光,前往大城市得到進一步的教育或是新的生涯規劃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Rudolf Kehrer這時已經三十一歲了。在家庭會議中,Kehrer向家人表示他打算重新接受演奏家的養成教育,只是這個理想自然被認為只是一廂情願,甚至被懷疑根本不可能實現。
Rudolf Kehrer於是報名了塔什干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馬上從三年級開始上課(五年制)。
在重做學生的這幾年Rudolf Kehrer非常努力,有一陣子甚至是一天花上七到八個小時學習。這些努力帶給他非常傑出的成果:畢業考一結束Kehrer便馬上獲得了該學院的教職。
▫️決定性的大突破
要不是參與了1961年的戰後第二屆全蘇聯音樂大賽(註五),Rudolf Kehrer一定會一輩子都一直待在在塔什干的音樂學院教琴。1945年的戰後第一屆全蘇聯音樂大賽的鋼琴首獎正是李希特和Victor Merzhanov。
(註五:全蘇聯鋼琴大賽舉辦年度以及各次相隔年份實在不可考,可以得知的大概是吉利爾斯為1933年第一屆的鋼琴首獎、Yakov Flier為1935年度的首獎得主)
儘管超過參賽者的年齡限制,Rudolf Kehrer仍然被破例允許參加比賽。這一次的成功再次超乎預期:Kehrer獲得了評審團前所未見的五十分的滿分,抱走了大賽首獎。大賽的評審在參考意見中是這樣寫的:「Rudolf Kehrer絕對是蘇聯音樂界的奇蹟,他擁有非常獨特、個人化且圓熟的天賦,他的演奏也具備了鋼琴演奏所能企求的最完美音色特質。」
Rudolf Kehrer馬上獲得了當時蘇聯境內最聲名顯赫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職,他同時也成為了莫斯科愛樂固定合作的獨奏鋼琴家。
▪️僅限於鐵幕內的活動
不同於李希特與吉利爾斯等演奏家,Rudolf Kehrer儘管經歷了這些成功卻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踏上西方國家演出。Kehrer的活動被限制在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儘管巴黎那邊公布了他的演奏會訊息、美國也發出了無數的邀請函,Rudolf Kehrer卻一直無法得到出國許可,也沒能得知蘇聯當局任何的拒絕理由。其實Kehrer的出國文件一再被擋下的真正原因來自於他父親與兩位叔叔死於史達林政權的冤獄,這讓蘇聯當局擔心Kehrer一旦到了西方國家就不會再回來。也因此Rudolf Kehrer的名聲只流傳於東德小小的圈子裡,這些人認識Kehrer要不是因為在音樂會或是廣播中聽過他的演奏,就是聽過他為蘇聯國營唱片公司Melodiya眾多錄音中的其中一張唱片。
▫️終於到達西方國家
在八零年代的末期Rudolf Kehrer第一次得到允許前往西方國家旅行。在1990年──也是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執教的二十九年後──Kehrer受聘為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在這裡一直教到了1998年。
Rudolf Kehrer最後定居在瑞士蘇黎世,他在那裡待到2013年至他在柏林過世,他下葬在柏林弗里德諾的一個所謂的藝術家墓園區。
Rudolf Kehrer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他同時也是眾多鋼琴大賽的評審團之一,並且舉辦了許多鋼琴大師班,也有愈來愈多他的學生在國際著名的鋼琴比賽中展露頭角。
Rudolf Kehrer在幾近八十歲高齡的今日才被西方世界所認識並獲得肯定,實在是太遲了。史達林的恐怖政治扼殺了一個本來可以向世界開展的偉大藝術生涯,讓人唏噓不已。
(內文文字引用自:http://mainlyclassicalmusic.blogspot.com/2015/03/rudolf-kehrer.html?m=1)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 精華區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聖彼得堡圍城,真的是非常慘烈。我誠心 ...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决战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戰役電影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問題] 二戰德軍沒攻下列寧格勒是不能還是不為- 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問題] 二戰德軍沒攻下列寧格勒是不能還是不為- 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問卦] 史達林格勒之役後蘇聯怎麼生出那麼多軍人 的評價
- 關於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問卦] 有沒有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八卦-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風似友」三大手稿展之《齊瓦哥醫生》打字原稿(1948年)
帕斯特納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1890~1960),蘇聯天才詩人,卻以唯一長篇小說《齊瓦哥醫生》獲頒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在政治壓力之下,不得不拒領。
帕斯特納克生於舊俄,長於蘇聯。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音樂家,從小就顯現創作才情,也以詩作闖蕩出一片天地。他一生追求真實,忠於文學。數度因不願表態,幾乎惹禍上身,卻因與史達林的神秘緣份方得以過關。二次大戰期間,他開始構思長篇小說,希望紀錄下他所歷經的革命前後的蘇聯,「把我最後的喜樂和瘋狂都傳達出來」。小說一再易稿改寫,他深知其中內容與時相忤,肯定不容於當道,難有機會出版,因此僅能藉由朗讀會、打字複寫方式,在朋友圈內低調流傳。
此一小說原名《男孩與女孩》,副標為《半世紀的日常生活場景》,1948年寫完四章後,方才定名為《齊瓦哥醫生》,「齊瓦哥」(zhivago)源自東正教的禱詞,意為「活生生的」。1955年小說終於完成,前後耗費超過10年的時光。此時史達林已死,赫魯雪夫執政,蘇聯相對「解凍」,他還是不看好小說的出版可能。
1956年暮春,義大利米蘭一家出版社的書探來到莫斯科近郊拜訪帕斯特納克,說服他把書稿交由該社出版,帕斯特納克不計可能的後果,同意將書稿交給書探,道別時還自嘲地說:「你就此受邀參加我的處決儀式。」1957年義大利文版《齊瓦哥醫生》問世,成為暢銷書,其後陸續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地出版,俄文版則要到1958年9月才正式印行,10月,由於「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帕斯特納克諾獲頒貝爾文學獎,被迫拒領後,在痛苦與孤寂中度過苦難一生的最後兩年,而於1960年5月因肺癌過世
此一書稿完成於1948年,複寫打字,共計177頁,書名頁標明:「莫斯科,1948年」,《齊瓦哥醫生》這一書名剛剛確認不久。原件來自於列寧格勒詩人謝爾蓋・斯帕斯基(Sergei Spassky,1898~1956)。很可能是作者在1948年間,透過另一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 (Anna Akhmatova, 1889~1966)轉贈的,其後流落法國,輾轉而為台灣「澄定堂」所收藏。隨附為其另一鋼筆信札與照片。
「這是《齊瓦哥醫生》,希望它有機會出現在世人眼前。」1956年交付書稿時,帕斯特納克諾曾這樣鄭重交待義大利書探,更早8年,當他一個字一個字打完這一稿本時,心裡也有這樣的渴望吧!
——烙印時代傷痕的文學手稿,一期一會,盼望與你相見!
盧梭、托爾斯泰、《齊瓦哥醫生》三大手稿特展
預展:12/21(六)~29(日)
地點:誠品敦南店二樓書區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活動】📙
聖彼得堡,她是詩人普希金嘴裡「俄國面向西方的窗口」,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口中「是俄國卻又不是俄國人的城市」。
她的起落,見證了俄國從彼得大帝建城到普丁專政,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時代雜誌》2017年年度好書
聖彼得堡永遠像是座不可能存在的都城,一七○三年,在彼得大帝堅忍不拔的意志力下,她從冰冷迷霧與涅瓦河的氾濫沼澤地中興起。她是古老國度俄羅斯的新首都,擁有一系列的不同化身,從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再回到聖彼得堡,這座城市一直是恆常充滿矛盾的地方。
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通往西方與啟蒙思想的窗子,眾多俄國人的榮耀都在這裡開創,這裡有著音樂、舞蹈,以及曾經的政治願景。聖彼得堡也是孕育俄羅斯文藝的溫床,在這誕生的天才有普希金、杜斯妥也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和蕭斯塔科維奇。然而,在沙皇金碧輝煌的宮殿、童話般的舞會和迷人的花園外,曾有數千人的鮮血潑灑在城中積雪的步道上。聖彼得堡也是戰爭和革命的搖籃,以及列寧和史達林等共產黨人,施行恐怖統治的所在。
在本書中,文化歷史學者強納森.邁爾斯重建了這座荒謬卻又美麗城市的三百年戲劇場面,從聖彼得堡建城的那刻,直到「現代沙皇」普丁執政的今天。本書是一齣關於人性的美善與險惡的戲劇,一則關於俄羅斯近代發展的史詩,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地理最全面且詳實的指引。
👉《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https://bit.ly/2DKaptu
===================================================
現在只要在2019/2/22(五)下午15:00前,加入「城邦讀書花園」官方粉絲團,公開分享本文,並在本文下方留言:@_____「一起看《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小編留言範例:@張小花「一起看《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就有1位朋友可獲得馬可孛羅《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1本喔!
※得獎名單將於2019/2/22(五)晚上20:00前公布於粉絲團:)
※得獎名單會直接在原贈書活動貼文上,以「留言」方式公布。
※贈書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2/12~2/17📍登入網站送$1200折價券和6折購書📍單筆訂單購滿3本升VIP📍單筆訂單滿899折150
👉更多優惠說明 http://www.cite.com.tw/2019ibf
⭐⭐⭐記得把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專頁 設為 #搶先看,才不會漏接任何優惠活動和好書推薦喔!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聖彼得堡圍城,真的是非常慘烈。我誠心 ... 的必吃
如果莫斯科象徵共產主義後的俄羅斯,列寧格勒保留了最後一點歐洲文明。史達林從來不喜歡列寧格勒,共產革命之後,為了暫避白俄結合西方列強的武力干涉,蘇聯把首都從 ... ... <看更多>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决战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戰役電影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在拯救列寧格勒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Ruby0914也提到由於俄羅斯侵略戰爭,多數國家關閉領空禁止俄籍航空公司飛過尤其是深受蘇聯毒害的「波羅地海三小國」 ... ... <看更多>
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在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 精華區historia 的必吃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格勒(grad)是城堡 城市之意
在其它語言中也有
像是(burg)-漢堡,馬巴德(伊斯蘭馬巴德),(bul)-伊斯坦堡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史達林格勒最早叫做"察里津",
因為紅白大對抗中,
史達林守住該城而之後命名為史達林格勒
現在叫做"伏爾加格勒"
這種改名的也有
像早期東普魯士北部的大城,現在也叫做"加里寧格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7.55.149
> -------------------------------------------------------------------------- <
作者: jinyong6272 (戰鬥工兵)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Thu May 1 22:29:49 2003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格勒"(-grad)或"哥羅"(-gorod)都是一樣的意思
原本是指山地或丘陵,後來變成指那些,建築在山地丘陵地帶的戰備都市,與其周邊地區的
地名語尾詞.在俄國,烏拉山脈西側的東歐地區,這種地名很多.
至於列寧格勒,小弟稍微講一下,有錯歡迎指正,不足的歡迎補充.
1703年,俄國彼得大帝在從瑞典那裡"打來的"新領土,建了一個新城市.並且以德文形式
命名為"Sankt Peterburg",之所以會採德文形式命名,因為俄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是以밊德國為範本的.到了蘇維埃時代,則以列寧之名,將聖彼得堡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
蘇維瓦解後,又改回聖彼得堡了.
至於史達林格勒,位於窩瓦河(Volga)和察里察河(Tsaritsa)的匯流處,原本叫"察里津"
(Tsaritsyn).在革命那時候的內戰時期,由史達林率紅軍防禦在此.後來史達林繼列寧
之後成為新領導者,就改名為"Stalingrad"(翻成白話就是"史達林的要塞城市")
不過,當時全蘇聯以史達林之名命名的地方,不只這一個,這個是因為二戰時期,德蘇曾在
這裡"死鬥",所以最有名.到了赫魯雪夫時代,由於嚴厲批判史達林,所以史達林格勒又
改名字了,1961年,改稱"Volgograd"(伏爾加格勒)
說真的,俄國的地名變化,真的和中國有的比的.蘇聯建立後,把帝俄時代的地名全改掉
,在蘇聯時代,也往往因為政治鬥爭,又常常改地名.蘇聯瓦解後,地名又全部再改.
只把唸俄國史的人累死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5.243.200
> -------------------------------------------------------------------------- <
作者: jinyong6272 (戰鬥工兵)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Thu May 1 22:37:14 2003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引述《ben7049 (狂飆的紅色閃電)》之銘言:
: : 過去蘇聯曾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等地
: : 不知道"格勒"是什麼意思
: 格勒(grad)是城堡 城市之意
: 在其它語言中也有
: 像是(burg)-漢堡,馬巴德(伊斯蘭馬巴德),(bul)-伊斯坦堡
: : 而過去的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
: : 那史達林格勒又是哪呢
: 史達林格勒最早叫做"察里津",
: 因為紅白大對抗中,
: 史達林守住該城而之後命名為史達林格勒
: 現在叫做"伏爾加格勒"
: 這種改名的也有
: 像早期東普魯士北部的大城,現在也叫做"加里寧格勒"
補充一點,加里寧乃是蘇維埃主席團團長加里寧(Mikhail Kalinin),於1946年過世.
當時為了紀念他,有兩個地方被改名為加里寧,第一個是加里寧的出生地,位於莫斯科
西北方的"Tver"(特維爾),另外就是康德的故鄉,"Konigsberg"(科尼斯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5.243.200
> -------------------------------------------------------------------------- <
作者: kehn (奇怪的牛)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Fri May 2 02:17:43 2003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引述《kehn (奇怪的牛)》之銘言:
: : 格勒表偉大之意
: : grad相當等於great
: : 所以列寧格勒表紀念偉大的列寧的
: : 史達林格勒同理
: 但是聖彼得堡在一次大戰時也取了相近之意,成為"彼得格勒"
: 所以應該不太像吧
西方把賢君稱THE GREAT
例如frederick THE GREAT
翻成大帝
是故蘇共神化領袖
史達林格勒暗示starlin the great
而伏爾加格勒比較中性
因其讚美俄國大河而非人物
另外konisgberg之所以稱作國王堡是
因歷代普魯士國王皆是在此加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2.52.4
> -------------------------------------------------------------------------- <
作者: MilchFlasche (心靜自然涼)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Fri May 2 23:46:32 2003
※ 引述《MRkitty (甜心凱弟)》之銘言:
: ※ 引述《MilchFlasche (心靜自然涼)》之銘言:
: : ^^^^^^^^^^ 第一次聽到這種稱呼呢,真有趣~
: : 哈,被講掉了:p
: 那愛丁堡 史特拉司堡也是嗎?
Edinburg的-burg、
Strasbourg的-bourg我想大體上應該都差不多,
都是城市的意思吧!
法文bourg就是城市,所以也才會有bourgeois、bourgeoisie;
德文Burg是城堡,好像有點差別,
不過我相信應該有歷史語言學上的同源性啦!
我試著查了一下字源詞典,
英文borough那條是寫說,fortress, town,
古英語burg古撒克遜語burg古高地德語burug(德語Burg)
古北歐語borg哥德語baurgs日耳曼語(用打不出來的符號標了XD)
和protect、shelter之意的動詞有關。
所以burg這個字型在英、德應該都是共通的,只是近代英語變成borough了
(記得「衰廢市鎮」rotten borough嗎?XD)
不過英文另有個字burgess是鎮民之意嘛,
它的字源卻是:中古英語burge(i)s, borges,古法語burgeis,
羅曼斯語burgensis,然後是從晚期拉丁語burgus來的。
似乎這個字會和bourgeois是表親。
算了!沒差啦!不管從拉丁文來的也好日耳曼語來的也好,
反正我們知道-bourg或-burg是西歐很常見的地名綴尾就好了:)
不過我相信Hamburg並非燻肉的城市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85.223.115
> -------------------------------------------------------------------------- <
作者: eslite12 (D大調卡農及賦格)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何為'格勒'
時間: Sat May 3 00:16:14 2003
※ 引述《kehn (奇怪的牛)》之銘言:
: ※ 引述《longreach (野望)》之銘言:
: : 但是聖彼得堡在一次大戰時也取了相近之意,成為"彼得格勒"
: : 所以應該不太像吧
: 西方把賢君稱THE GREAT
: 例如frederick THE GREAT
: 翻成大帝
: 是故蘇共神化領袖
: 史達林格勒暗示starlin the great
要拼史達林格勒 就算是歪理
好歹把名字拼對嘛
: 而伏爾加格勒比較中性
: 因其讚美俄國大河而非人物
啊grad就是俄文的城啊 西伯利亞還有電城跟鋼城
難道您以為是偉大的電跟偉大的鋼?:p
: 另外konisgberg之所以稱作國王堡是
德文的burg跟berg意思完全沒關係
一個是堡 一個是丘
: 因歷代普魯士國王皆是在此加冕
並沒有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8.41.16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