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專題」課,英文不該說「special topics」?
蘇正隆先生談論英語詞彙的文章,每次拜讀都有收穫,例如上週他談論選舉英文,指出 tactical voting(策略性投票),可用作「含淚投票」的英文。我認爲tactical voting這說法雖不直接對應也未能表達當中含帶的心酸,也算作一種可能的翻譯,翻譯的場合往往是一大因素,例如在分秒必爭、重在傳達大意的口譯場合,就很適合,聽眾一聽就懂。又如蘇先生指出,政黨提出來的候選人「XX配」,英文是「X-X ticket」,也很好。我們只是要避免落入制式的陷阱,誤認中英詞彙只有這一種對應。
剛剛看到蘇老師即將開講三堂英語課(連結見留言),瞄過課程/講題,很引入注意。老實說,我看到其一
// 知道 “Special Topics o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哪裡有問題嗎?
便愣住了,努力思考了好一陣子,最後還是放棄,必須承認我並不知道這英文哪裡有(大)問題,頂多認爲把on改成in比較好一點。
循線找到蘇老師去年發表過的部落格文章如圖(今年並登於書林書店網站,連結見留言),很開心看到他的解答,以下轉錄一小段:
//蘇老師專欄[ 2018-04-19 ] <談文論譯>「專題」課英文怎麼說? 蘇正隆
英語教學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English Teaching.
[連結省略]
莎士比亞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Shakespeare.選修.
中世紀研究專題 Special Topics of Medieval Studies
[連結省略]
Google 一下,就會發現這是台灣發明的說法:(Nov. 17, 2017)
找不到 "Topic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的結果。
找不到 "Special Topics of Medieval Studies" 的結果
找不到 "coursetitle" "Special Topics on Shakespeare" 的結果
"Special Topics on English Teaching" 6 項結果 (All from Taiwan)
英美大學及研究所裡開設的「專題」課,一般稱為 "Seminar in (coursetitle)",見以下數據:
"Seminar in English Teaching" 約有 22,900 項結果
"course title" "Seminar inLinguistics" 約有 9,400 項結果
"course title" "Seminar inShakespeare" 約有 3,750 項結果
請注意,「專題課」是 "Seminar in (coursetitle)" 不是 "Seminar on" , 除非你指的是小型研討會。(Jerome Su, Nov. 17, 2017) //
如果這樣算是爆雷了,請見諒,並非有意找麻煩,這資料人人都查得到,是爲了後續討論。
即使蘇老師明白指證,我還是不太相信「special topics in/on + 學科名/領域」這樣的英文寫法是錯的,所以我真的也親自Google了一下:
提醒:請確定你的Google搜索範圍必須至少包括「English」這語言,不要限制在「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好了,搜尋 "special topics in" 得到超過160萬筆結果。
為縮小範圍,改搜尋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得到結果200多筆,大多是「某某科目的教學專題」作爲課程名稱,結果明明都是很自然、正常的英文,幾個例子如下: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Petrology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lementary/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SL/EFL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Schooling
也可用在一般句子裡(雖然語境仍是教學),如:
Candidates will explore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ctor.
我看到的Google結果分爲三頁,第一頁很明顯是來自英語國家的"legit"結果,包括上面五個例子,都合理、真實無欺。第二頁起,開始出現非英語國家的課程名稱,如日本、台灣。
如果你懷疑,會不會"special topics IN + 學科/主題/領域"是正確用法,但"special topics ON+學科/主題/領域"就錯誤,萬萬不可?也沒那麼嚴重,只是相對少用。
搜索 "special topics on" 得12萬筆資料,例如:
Special Topics on Women
Special Topics on Cybersecurity
Special Topics on Global Executive Environment
Special Topics on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從統計頻率而言,作爲課程名稱,Special Topics in 比 Special Topics on 頻率高很多,然而這不表示後者有何大錯。
但是,蘇老師搜尋找不到結果的,in/on/of三個介系詞都在內。
而且,蘇老師最後的重點卻是:
「專題」作爲課程名稱,
英語寫成"special topics"是「台灣發明的說法」,
正確說法應是"Seminar in + 科目"。
在英語詞彙表達這件事上,蘇老師是專家,並在師大翻譯所教課,但不能不說,這樣的判定未免失於偏頗,錯怪台灣那些傳授"special topics"的老師了。
蘇老師那篇書林書局的部落格文章中,發現幾個如"Topicsin"、"coursetitle"等明顯的編輯筆誤,兩個字間少了空格。難道這是蘇老師找不到Google結果的主因?但願不是。
透過Google搜索結果幫助判定某一英語說法是否得當,的確是當今很重要的一個利器。搜索的精確字串,宜由大範圍逐漸縮小,不要一開始就限定"Topic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這麼多字,更不要因此錯怪"special topics in"這樣的課程名稱為台式英文,這樣很明顯犯了「稻草人謬誤」。
#中譯英
#Chinglish
#中式英文
#台式英文
#片語翻譯
分秒寫法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的「專題」課,英文不該說「special topics」?
蘇正隆先生談論英語詞彙的文章,每次拜讀都有收穫,例如上週他談論選舉英文,指出 tactical voting(策略性投票),可用作「含淚投票」的英文。我認爲tactical voting這說法雖不直接對應也未能表達當中含帶的心酸,也算作一種可能的翻譯,翻譯的場合往往是一大因素,例如在分秒必爭、重在傳達大意的口譯場合,就很適合,聽眾一聽就懂。又如蘇先生指出,政黨提出來的候選人「XX配」,英文是「X-X ticket」,也很好。我們只是要避免落入制式的陷阱,誤認中英詞彙只有這一種對應。
剛剛看到蘇老師即將開講三堂英語課(連結見留言),瞄過課程/講題,很引入注意。老實說,我看到其一
// 知道 “Special Topics o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哪裡有問題嗎?
便愣住了,努力思考了好一陣子,最後還是放棄,必須承認我並不知道這英文哪裡有(大)問題,頂多認爲把on改成in比較好一點。
循線找到蘇老師去年發表過的部落格文章如圖(今年並登於書林書店網站,連結見留言),很開心看到他的解答,以下轉錄一小段:
//蘇老師專欄[ 2018-04-19 ] <談文論譯>「專題」課英文怎麼說? 蘇正隆
英語教學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English Teaching.
[連結省略]
莎士比亞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Shakespeare.選修.
中世紀研究專題 Special Topics of Medieval Studies
[連結省略]
Google 一下,就會發現這是台灣發明的說法:(Nov. 17, 2017)
找不到 "Topic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的結果。
找不到 "Special Topics of Medieval Studies" 的結果
找不到 "coursetitle" "Special Topics on Shakespeare" 的結果
"Special Topics on English Teaching" 6 項結果 (All from Taiwan)
英美大學及研究所裡開設的「專題」課,一般稱為 "Seminar in (coursetitle)",見以下數據:
"Seminar in English Teaching" 約有 22,900 項結果
"course title" "Seminar inLinguistics" 約有 9,400 項結果
"course title" "Seminar inShakespeare" 約有 3,750 項結果
請注意,「專題課」是 "Seminar in (coursetitle)" 不是 "Seminar on" , 除非你指的是小型研討會。(Jerome Su, Nov. 17, 2017) //
如果這樣算是爆雷了,請見諒,並非有意找麻煩,這資料人人都查得到,是爲了後續討論。
即使蘇老師明白指證,我還是不太相信「special topics in/on + 學科名/領域」這樣的英文寫法是錯的,所以我真的也親自Google了一下:
提醒:請確定你的Google搜索範圍必須至少包括「English」這語言,不要限制在「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好了,搜尋 "special topics in" 得到超過160萬筆結果。
為縮小範圍,改搜尋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得到結果200多筆,大多是「某某科目的教學專題」作爲課程名稱,結果明明都是很自然、正常的英文,幾個例子如下: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Petrology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lementary/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SL/EFL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Schooling
也可用在一般句子裡(雖然語境仍是教學),如:
Candidates will explore special topics in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ctor.
我看到的Google結果分爲三頁,第一頁很明顯是來自英語國家的"legit"結果,包括上面五個例子,都合理、真實無欺。第二頁起,開始出現非英語國家的課程名稱,如日本、台灣。
如果你懷疑,會不會"special topics IN + 學科/主題/領域"是正確用法,但"special topics ON+學科/主題/領域"就錯誤,萬萬不可?也沒那麼嚴重,只是相對少用。
搜索 "special topics on" 得12萬筆資料,例如:
Special Topics on Women
Special Topics on Cybersecurity
Special Topics on Global Executive Environment
Special Topics on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從統計頻率而言,作爲課程名稱,Special Topics in 比 Special Topics on 頻率高很多,然而這不表示後者有何大錯。
但是,蘇老師搜尋找不到結果的,in/on/of三個介系詞都在內。
而且,蘇老師最後的重點卻是:
「專題」作爲課程名稱,
英語寫成"special topics"是「台灣發明的說法」,
正確說法應是"Seminar in + 科目"。
在英語詞彙表達這件事上,蘇老師是專家,並在師大翻譯所教課,但不能不說,這樣的判定未免失於偏頗,錯怪台灣那些傳授"special topics"的老師了。
蘇老師那篇書林書局的部落格文章中,發現幾個如"Topicsin"、"coursetitle"等明顯的編輯筆誤,兩個字間少了空格。難道這是蘇老師找不到Google結果的主因?但願不是。
透過Google搜索結果幫助判定某一英語說法是否得當,的確是當今很重要的一個利器。搜索的精確字串,宜由大範圍逐漸縮小,不要一開始就限定"Topic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這麼多字,更不要因此錯怪"special topics in"這樣的課程名稱為台式英文,這樣很明顯犯了「稻草人謬誤」。
#中譯英
#Chinglish
#中式英文
#台式英文
#片語翻譯
分秒寫法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微冷 #不太微卻很冷【大頭小頭,誰好用?】
大家週四好!+UR,再撐一下下周末就到啦。
說到周末,在台灣我們表達日期的方法是「今天是 2017 年 11 月 30 日星期四」。把大單位放前面,之後再一層一層標記越來越小的單位:年、月、日、時、分、秒。
就像我們把地址寫成[縣市]、[鄉鎮市區]、[村里]、路、段、巷、弄、號、樓、室、人名,邏輯是一樣的。
但在東亞以外的世界,日期與地址的寫法都得顛倒。慣例是從小單位寫起,例如今天的日期寫成: 30/11/2017,就是日、月、年 的格式。地址也一樣從收件人、室、樓、號、巷、段、路、區、市、州、國,這樣逐漸從小單位寫到大單位。
「可是我都念 IKEA。」「是是是,行了,謎之音你下去吧。」
我們東亞習慣的由大單位開始寫,叫做「大端式順序」(Big endian);相反的順序稱為「小端式順序」(Little endian)。
因為中文字「端」有頭的意思,例如「開端」就是開頭。所以其實叫「大頭優先」和「小頭優先」也無妨XDD
而且,考慮到這一對詞的由來,叫大頭和小頭其實更貼切。
你知道嗎?Endian 這個字的典故,來自十八世紀英國人強納生.綏夫特的諷刺名著《格列佛遊記》。描寫格列佛發現太平洋上某處的小島 Lilliput 住著一群有著先進社會的迷你小人。但是小人國的政治卻不太平靜,社會分成針鋒相對的兩派:
一方主張吃水煮蛋必須遵照先知的教誨,從小(尖)頭的一端敲開。另一方則堅持當初先知明明說水煮蛋必須從大(鈍)頭的一端敲開呀,先照顧小頭的明明都是異端!於是衍生出無盡的政爭、叛變、迫害、動亂......與勢如水火,彼此都認為自己絕對正確而對方絕對錯誤的兩派。
有那麼嚴重!不過是吃個蛋耶? #冷編吃茶葉蛋都亂敲。
綏夫特的小人國當然完全是在諷刺英國,而大頭與小頭派,自然是在暗指當時英國國內無止境相爭的新教和天主教。那時新教(英國國教)和天主教(法國、西班牙、愛爾蘭的主要信仰)之間的分歧,已經從單純的崇拜方式不同,升溫到彼此視對方為邪惡蠻橫、絕不能信任、簡直是吃人禽獸......總之是不共戴天的兩派。
而雙方實際上也一直透過政治和國際情勢彼此欉康。例如一方搞陰謀要用火藥炸毀國會以刺殺國王(就是V面具哥),另一方就以充公土地和剝奪參政權回敬。
先後讓十七世紀的英國政治體制翻天覆地的兩場革命:「英國內戰」(國王被斬首處決)和「光榮革命」(國王被放逐),根柢都是新教與天主教的衝突。
結論是當國王顏色正確很重要,搞錯了就會倒大楣。各位讀者若是當上國王,一定要特別留意,萬分小心呀!
在今日,堂堂的資訊時代,區分大頭派和小頭派這件事又變得很重要。不過這次不是吃蛋,或者信教的分別,而是和電腦的二進位信號有關。
話說二進位的每一個位元(關或開,0或1)代表某個2的N次方,在機器內與機器之間的傳輸,就必須先約定好每次傳送的一連串 00110111......究竟先傳的第一個位元代表最大的位元,或者是最小的。不然就會溝通失敗,全部都算錯啦。除非是遇到迴文數(palindrome),例如101,就沒有影響。
所以說......究竟是大頭還是小頭寫法比較好?
以現代電腦來說,只要架構與協定統一,兩者造成性能的差異據說極小。(不專業,歡迎指正!)
至於日期,我們就要來考慮資訊的重要程度順序了。是年份重要呢還是月日重要呢?
拿報紙為例,我們根據「它看起來新新的」不用想也知道年份不可能是咸豐二年,最可能是今年,頂多去年。因此年份前置,每次都得先讀它就顯得有點多餘。更何況讀者拿起一份報紙,通常最想知道的是「是禮拜幾的,有沒有週末娛樂版可以看」吧。
但,如果是老東西,尤其是記載著年限的各種契約,或是櫃子裡拿出的陳年餅乾,通常我們會想知道「過期沒?」,應該會先找年份,其次才是月份,最後才是日期,單位由大到小就很有邏輯。所以還是視情況而定,優先呈現讀者最需要的資訊囉。
說到日期的格式,讀者可能聽過這世界上有某個特立獨行的國家,他們覺得小頭和大頭都不好,應該要肚子(中...頭?)優先。因此他們的日期順序是月、日、年,寫作 Dec 30, 2017。這種寫法的傳統十分古老,在他們國家最重要的一份古老文件上就出現了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對啦,這個奇葩國家剛好是在今日世界很有影響力的美國。所以日期才會出現又一種不太講理的「中端式順序」(Middle endian) #人家是霸權才不講道理 #AmericaFirst
話說回來,《獨立宣言》的日期七月四日卻是一個歷久的巨大謊言。實際上大部分代表是在八月份才簽署文件的喔。
今天雜七雜八冷知識就到這,波掰 by 科宅
=-- -= -- -=-- =-== =-=- === -=-- =--
「小雞表示:我也是從中間出來滴。我中ㄔ... (消音)」
圖片來源: EyeCandy (eyecandy.nanakaze.net/?p=459#)(CC-BY-NC-SA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