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出路好的科系香港 在 阿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致DSE考生]
是日DSE放榜。我不知道這裏有多少考生,但也想分享一些心聲。
來到放榜這天,可說是你求學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了呢。苦讀十多年,也許你一直也沒有對「讀書」這件事想過太多,總之努力學習,考取好成績就好了。但既然好不容易來到今天這個里程碑,不論成績如何,我們不妨停下來想想「讀書」的原因。
話說我中學的讀書成績算是中規中矩,能選到自己喜歡的科目和學校,但從來都不標青,可算是大池塘中的小魚。
然後,大學選科時,我選讀了純理科。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大概可算是較為邊緣的選擇了吧。當時身邊的同學朋友對我的選擇也有疑慮。
「真的要選純理科嗎?出路會很窄呢!」
「純理科?那你畢業後打算做甚麼工作?」
坦白說,這些問題,我當天不懂回答。我只知道,我對這個科目很感興趣,很想繼續了解更多。
我學習的原因很單純:滿足好奇心。我雖然唸數理科,但我的數學並不好,大學時期一直被各種高等數學折磨,我的成績也總是處於中下,但我還是唸得很開心,很滿足。因為我雖然解不了那些方程式,但我總算能一窺宇宙的神奇,明白萬物規律。同時我也清楚知道我肯定不會進入研究院,我知道我受不了的,況且資質也不夠。因此,我也就樂於成為班上「讀書不成」的差學生了。
從小到大,考試與讀書已經是密不可分,甚至二位一體。我們往往以為,讀書就是為考試,考到好成績就能萬事如意,考得差就舉步為艱。的確,在香港的社會制度下,想要成為社會上典型的精英,成績好的路必定比成績差更有利。但是,請不要以為這是唯一的路。社會固然需要精英,但你不一定要成為精英。要先了解自己讀書的原因,成績才有意義。
===
讀書何用?讀書不單只求學術上的知識,也在幫助我們回答一道人生終極問題:「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從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職業這些個人決定,以至在社會爭議上選擇立場,在善惡中選擇態度,在困境中選擇如何回應。這些這些,真的一點都不容易。但正正是這些選擇,定義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對於缺少人生經驗的年輕人來說,知識,就是抉擇時最好的指引。
我們要讀書學習,因為學習語文讓我們能善於表達,學習數理訓練出邏輯思維。通識教授了思考方法,科學則開闊我們的眼界。歷史讓我們更了解目前的處境,文學藝術提高個人修養。每種科目,皆有其用。我們不是為成績而讀,乃為自身而讀。
的確,這次的成積,有可能會影響到你人生的道路。你可能需要繞更遠的路,也可能走上了平坦大道,也可能要靠自己開僻新路。但請記得,一生的旅途是漫長的。成績的影響只是一時,往後怎樣走,才是影響一生的事。
對於未來想做甚麼,你可能仍感迷惘,就如我當年一樣。即使現在可能因為成績而要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可能因為你對自己還不太了解,而選了一條未知好壞的路,也不要緊,只要往後你持續地問自己這個終極問題,持續地探索答案,你大概還是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人生。事實上,考到好成績,入到好科系卻中途轉科甚至綴學的人也不少。那些人可能當初迷惘,後來漸漸找到人生方向,才發現讀書不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因此,今天的成績,今天所能選修到的科目,可能至關重要,也可能無足輕重。
===
成績理想的同學,除了要恭喜你之後,我也希望勉勵你,往後繼續好好發揮你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努力汲取更多更深的知識,成為帶動社會前進的人。我更懇請你能明辨是非,保存赤子之心。有能者一旦為惡,帶來的破壞可以是毀滅性的。
成績不如意的同學,請你別氣餒,也不用後悔或自責。這個社會設下了很多框架、制度,這些框架一方面可能讓社會得以穩定高效地運作,考試制度正是一例。但與此同時,這些框架亦可能讓人以為,人生只有一種可能,滿足不了制度的要求,就是人生失敗者。但我想以我的自身經驗告訴你,人生並不是這樣。
我在畢業以後,拿著一個以不太好的成績取得的冷門科目學位,前路艱難吧?驀然回首,也總算過得還好。雖然不是甚麼精英,也總算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欣賞和肯定。事實上,多元發展才是健康的社會。我們生活於此,要做的,是找一個你舒適的位置作出貢獻。
「作出貢獻」聽起來很沉重,但其實作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生活著,就已經是一種貢獻。所謂貢獻,就是能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行為,那怕只是一點點的改善。路不拾遺、守望相助、樂善好施……所有所有能讓身邊一起生活的人感受到美好的行為,已經是很大的社會貢獻。這種貢獻,既容易也不容易,但重點是,那與成績無太大關係。
在這個紛紛攘攘的年代,大概比學術成積更最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今天過後,成績如何,路還是要繼續走。那就請抖擻一下,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吧!如果你還是耿耿於懷,或是感到迷失,來,我們一起上山拍照吧!
#DSE
出路好的科系香港 在 阿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致DSE考生]
是日DSE放榜。我不知道這裏有多少考生,但也想分享一些心聲。
來到放榜這天,可說是你求學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了呢。苦讀十多年,也許你一直也沒有對「讀書」這件事想過太多,總之努力學習,考取好成績就好了。但既然好不容易來到今天這個里程碑,不論成績如何,我們不妨停下來想想「讀書」的原因。
話說我中學的讀書成績算是中規中矩,能選到自己喜歡的科目和學校,但從來都不標青,可算是大池塘中的小魚。
然後,大學選科時,我選讀了純理科。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大概可算是較為邊緣的選擇了吧。當時身邊的同學朋友對我的選擇也有疑慮。
「真的要選純理科嗎?出路會很窄呢!」
「純理科?那你畢業後打算做甚麼工作?」
坦白說,這些問題,我當天不懂回答。我只知道,我對這個科目很感興趣,很想繼續了解更多。
我學習的原因很單純:滿足好奇心。我雖然唸數理科,但我的數學並不好,大學時期一直被各種高等數學折磨,我的成績也總是處於中下,但我還是唸得很開心,很滿足。因為我雖然解不了那些方程式,但我總算能一窺宇宙的神奇,明白萬物規律。同時我也清楚知道我肯定不會進入研究院,我知道我受不了的,況且資質也不夠。因此,我也就樂於成為班上「讀書不成」的差學生了。
從小到大,考試與讀書已經是密不可分,甚至二位一體。我們往往以為,讀書就是為考試,考到好成績就能萬事如意,考得差就舉步為艱。的確,在香港的社會制度下,想要成為社會上典型的精英,成績好的路必定比成績差更有利。但是,請不要以為這是唯一的路。社會固然需要精英,但你不一定要成為精英。要先了解自己讀書的原因,成績才有意義。
===
讀書何用?讀書不單只求學術上的知識,也在幫助我們回答一道人生終極問題:「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從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職業這些個人決定,以至在社會爭議上選擇立場,在善惡中選擇態度,在困境中選擇如何回應。這些這些,真的一點都不容易。但正正是這些選擇,定義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對於缺少人生經驗的年輕人來說,知識,就是抉擇時最好的指引。
我們要讀書學習,因為學習語文讓我們能善於表達,學習數理訓練出邏輯思維。通識教授了思考方法,科學則開闊我們的眼界。歷史讓我們更了解目前的處境,文學藝術提高個人修養。每種科目,皆有其用。我們不是為成績而讀,乃為自身而讀。
的確,這次的成積,有可能會影響到你人生的道路。你可能需要繞更遠的路,也可能走上了平坦大道,也可能要靠自己開僻新路。但請記得,一生的旅途是漫長的。成績的影響只是一時,往後怎樣走,才是影響一生的事。
對於未來想做甚麼,你可能仍感迷惘,就如我當年一樣。即使現在可能因為成績而要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可能因為你對自己還不太了解,而選了一條未知好壞的路,也不要緊,只要往後你持續地問自己這個終極問題,持續地探索答案,你大概還是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人生。事實上,考到好成績,入到好科系卻中途轉科甚至綴學的人也不少。那些人可能當初迷惘,後來漸漸找到人生方向,才發現讀書不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因此,今天的成績,今天所能選修到的科目,可能至關重要,也可能無足輕重。
===
成績理想的同學,除了要恭喜你之後,我也希望勉勵你,往後繼續好好發揮你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努力汲取更多更深的知識,成為帶動社會前進的人。我更懇請你能明辨是非,保存赤子之心。有能者一旦為惡,帶來的破壞可以是毀滅性的。
成績不如意的同學,請你別氣餒,也不用後悔或自責。這個社會設下了很多框架、制度,這些框架一方面可能讓社會得以穩定高效地運作,考試制度正是一例。但與此同時,這些框架亦可能讓人以為,人生只有一種可能,滿足不了制度的要求,就是人生失敗者。但我想以我的自身經驗告訴你,人生並不是這樣。
我在畢業以後,拿著一個以不太好的成績取得的冷門科目學位,前路艱難吧?驀然回首,也總算過得還好。雖然不是甚麼精英,也總算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欣賞和肯定。事實上,多元發展才是健康的社會。我們生活於此,要做的,是找一個你舒適的位置作出貢獻。
「作出貢獻」聽起來很沉重,但其實作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生活著,就已經是一種貢獻。所謂貢獻,就是能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行為,那怕只是一點點的改善。路不拾遺、守望相助、樂善好施……所有所有能讓身邊一起生活的人感受到美好的行為,已經是很大的社會貢獻。這種貢獻,既容易也不容易,但重點是,那與成績無太大關係。
在這個紛紛攘攘的年代,大概比學術成積更最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今天過後,成績如何,路還是要繼續走。那就請抖擻一下,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吧!如果你還是耿耿於懷,或是感到迷失,來,我們一起上山拍照吧!
#D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