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偽素養,毫無意義】
看到好友 Stiven Chou 周老師 po 自己小孩做的卷子上的素養題,還有他孩子的反應。一開始我覺得很好笑,但後來卻是憤怒,覺得「這題目什麼鬼!」
素養指的是運用知識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跟態度。表現在題目上,通常是結合真實情境下的問題,給孩子許多資訊,讓孩子去學著怎麼從這些資訊篩選出真正有用的資訊,經過統整、反思等高層次的思考後,解決這個真實情境的問題。素養題不好出,真的很難出。
以圖中這題而言,雖然有生活情境的敘述,但並沒有真實的問題要解決。也沒有訓練到孩子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跟態度。更沒有給孩子資訊讓他練習篩選擷取資訊,遑論進入到統整跟反思的高層次思考。
這個題目,坦白說,只是一個以生活情境為敘述的「燈謎」。根本沒有養成孩子的任何素養。所以是「偽素養」題。更糟糕的是,這些偽素養題背後常會帶著錯誤的價值判斷。
是誰說這題答案是媽媽?是誰說只有媽媽會照顧孩子、給孩子溫暖跟支持?這樣的題目背後隱含著什麼樣的價值觀?照顧小孩、給孩子溫暖就應該是媽媽做的?爸爸就不需要?
自從課綱揭櫫以素養為核心開始實施後,坊間參考書、測驗卷也開始出所謂素養題。但其實不少題目都離素養很遙遠,無法幫學生培養真正的素養。但爸媽以為反正它們有「素養題」,孩子就沒問題了。錯,其實這些「偽素養題」正在浪費孩子時間又沒有養成素養,問題超大。
圖中這個題目,如果改一下,還有機會給孩子做一些高層次的省思評鑑思考。比如說改成:
—————
「有個小學題目,問學生『當我們小時,這雙手照料我們;悲傷時,這雙手給我們安慰;當我們面對困難時,這雙手會給我們力量。它是一雙溫暖的手,也是一雙萬能的手。』最後題目答案公布:是媽媽的手。
請問:根據上面的敘述,你認為出題者所公布的這個答案合理嗎?你的理由為何?」
—————
實在受不了這些以素養之名,卻完全沒有養成孩子素養、甚至還傳遞錯誤價值觀的「偽素養題」。
不是套長一點的文字、放一些生活情境敘述就叫做素養題。沒有引導出思考、沒有引導出運用知識在真實的問題上,放一堆文字也沒用。
這一題根本只是猜知識的燈謎題,一點素養也無。
#受夠了這些偽素養題
#讓素養概念被污名化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歡迎分享)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Podcast #SimpleProtein贊助播出 #SBDTaiwan 本集節目,由Simple Protein 濃縮乳清蛋白 贊助播出: 好的蛋白質 提升生活品質,全國唯一雙潔淨標章認證,清爽好喝不甜膩! 輸入折扣碼【CHIOUGRR】享優惠!官網滿599還免運! 🚀 傳送門:h...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BD怪獸Podcast #SimpleProtein贊助播出 #SBDTaiwan
本集節目,由Simple Protein 濃縮乳清蛋白 贊助播出:
好的蛋白質 提升生活品質,全國唯一雙潔淨標章認證,清爽好喝不甜膩!
輸入折扣碼【CHIOUGRR】享優惠!官網滿599還免運!
🚀 傳送門:https://www.simpleprotein.tw/
邱個最愛口味:濃可可/奶茶/草莓/咖啡❤️
好喝,真低讚!激推爆推推到爆👍
#32 總量訓練管制?長跑訓練建議,邱個閃到腰- 怪獸Q&A【SBD怪獸Podcast】
何老師心靈酸辣湯
➤ People who need a break, hate their job.
➤ 規律訓練,規律生活,Dream Job.
➤ 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那你會覺得一點都不辛苦。
Q1: 邱個閃到腰,下背痛。
➤ 放假太久回來訓練,邱個閃到腰?訓練過頭?
➤ 訓練過度,常常會隔天才開始痛。
➤ 脊椎微損傷,肌肉拉傷?急性受傷?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 不建議自行滾筒放鬆下背與脊椎骨/腰椎,請特別注意。
➤ Feeling Good effect。
➤ 下背痛,反射性收縮疼痛,須重新建構脊椎(核心)穩定性:
腹式呼吸,核心呼吸法保護核心,不要一直試探受傷不舒服的部位。
➤ 步入中年,還是有可能練過頭。
➤ Excercise你追求當下的痛快感覺,Training你追求長期的持續進步。
Training的人見好就收,Excercise的人會做到爽....
➤ 何老師的課表,永遠有硬舉。(最具保健效果的訓練)
➤ 每次訓練都有硬舉,只有重的硬舉跟輕的差別。
➤ 重的硬舉給你刺激,輕的硬舉給你恢復。
➤ 硬舉,注意,核心呼吸法要做對。
➤ 放假/荒廢很久,重新回來訓練,問候PR要小心。
➤ 訓練應該如同刷牙洗臉,重點不是熱血,是規律。
Q2:自我訓練測驗PR與訓練的問題,來自紐約護理師的問題。
➤ 刺激,疲勞,恢復,適應。刺激只佔一個小部分,疲勞恢復也非常重要。
➤ 現代人常常最難掌握的,就是疲勞恢復。
➤ 吃飽/睡好/多喝水,唯一推薦。建議不要減肥飲食。
➤ 增肌減脂同時進行,連專業選手都算困難。
➤ 睡眠,推薦TED Talk演講,Matt Walker。
https://www.ted.com/talks/matt_walker_sleep_is_your_superpower
睡眠TED系列影片:
https://www.ted.com/series/sleeping_with_science
推薦書: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作者:Matthew Walter博士
➤ 睡眠是隱藏版的訓練,很重要,好的睡眠品質可以保存好的訓練效果。
➤ 無可取代的睡眠品質,無可取代的最大肌力。
➤ 睡眠6小時以下,必然影響所有運動表現。
➤ 6~12小時期間是最好,7~9小時的連續睡眠建議,盡可能配合。
➤ 黃金午睡20分鐘(補充睡眠)推薦。
➤ 如果一定必要熬夜,就一定要減量訓練,因為恢復不了,何苦堆疊疲勞?
➤ 連續忙碌工作的建議課表安排與討論,重要。
➤ 課表調整,用不同的RM數來調整與評量,還有變化動作/多重用槓的建議。
➤ 站姿改變(寬站窄站),高背低背槓,高箱蹲/全蹲,變化動作輪換建議。
➤ 舒筋活血?低強度訓練的療癒效果,是大重量訓練的最佳夥伴。
➤ 訓練適應是『特殊性』的刺激,疲勞則是『多元』的。
Q3:長跑的重訓?(有兩倍自體重深蹲硬舉的基礎)
➤ 達到優秀合格的肌力基礎之後,專項轉換就要調整,將肌力訓練退位成輔助訓練。
➤ 維持型的肌力訓練,最低繳款金額訓練法?(得到足夠的刺激)
➤ Prilepin's Chart 總量管制圖表建議,重要!
➤ 肩推 + 硬舉 (最單純也推薦的動作組合)👍
➤ 深蹲 + 臥推 👍
➤ 跑步經濟性的訓練重點,爆發式訓練增加腿部肌肉剛性。
➤ Prilepin's Chart 的詳細說明。
➤ 為什麼吃到飽餐廳會吸引人?人會傾向吃下他不需要的大食量....
Q4: 來自腫瘤科醫師的鼓勵,麵包包加油!
➤ 對於科學研究的考證與追求。
➤ 愛莉莎莎議題的延伸討論與結論,是科學的大勝利嗎?
➤ 運動科學的限制:短期研究,初學受試者,小樣本。
➤ 科學素養的需求,邏輯素養的重要。
➤ 小朋友的學習建議,多著墨邏輯判斷,少做規範限制。
➤ 推薦好書:『健康不平等』
➤ 最能延長壽命的運動是打網球?真的假的?
Q5: 國軍on-line,如何當兵建議訓練?
➤ 國軍伙食,給軍人蛋白質攝取量不足,以『運動員』的角度來看。
➤ 伙食預算的限制,蛋白質不足。
➤ 團體訓練限制,建議週末Easy Max訓練。
➤ 對於國軍的訓練建議。
❤️ 廣告/業配合作 Email聯繫邱個:chiou@sbdapparel.com.tw
❤️ 邱個IG: @chiougrr
成為SBD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更棒好看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課綱裡的科技輕鬆搞懂:15位資訊專業的父母親,以案例和說故事為國高中重新解構及釐清108科技領域課綱」介紹
訪問作者:曾旭君(教育產品 總監)
內容簡介:
【全國第一本!解開108科技課綱的金鑰匙】
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您知道「資訊素養」嗎?
如何更能生存在未來AI世代?
進入AI世代的全民科普書
【一本解決「如何閱讀科技」難題的好書】
AI教育的話題沸騰,但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108課綱特別強調「素養」的培養,但「資訊素養」讓人摸不著頭緒?
人人都必須要會寫程式才能在未來世界生存嗎?
新課綱帶來太多的疑問,不只學生、家長感到恐慌,也引起社會一連串的誤解與不安。
本書為您破解108科技領域課綱,帶您輕鬆理解資訊科技的內涵,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資訊入門書,讓您掌握最實用的資訊科普;陪伴青少年、師長父母及科技門外漢,踏穩AI時代的第一步。
在AI時代即將來臨的現在,其實不只學生,人人都應該理解資訊科技與我們生活的鏈結。學生要趁早打下學習基礎,家長、老師要能陪伴或引領孩子學習,而一般大眾也不能自排在這股潮流之外,這不是需不需要考試的問題,而是網路時代的我們必須面臨的生活問題。
在這本由業界的資訊人所共同撰寫的書中,以108科技領域課綱為基礎範疇,用最平常的語言,介紹最被知曉的案例,用說故事的淺顯方式引領大家理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以及資訊素養拗口的意涵,期待讀者能以看故事書,或翻閱新聞資訊的輕鬆心態,閱讀並理解,讓大家都能變身成具有資訊素養的人,並有能力判別解讀網路世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相及做好進入AI世代的心理準備。
作者簡介:資訊素養聯盟
資訊素養聯盟是由一群橫跨資訊科技業、教育界與學術界的專業人士所組成。彼此來自不同的背景,具備不同的專業技能,但對於臺灣未來的資訊科技教育有著相同的願景。
各成員在不同領域經歷了許多資訊科技轉型的改變,相信各種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會對未來的孩子們有著不可逆的影響。因此,相較於現在的教育著重在教導已知問題的升學考試能力,資訊素養聯盟更冀望能透過資訊素養教育與學習,引導青少年學習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以面對未來未知世界,並擁有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粉絲頁: 資訊素養聯盟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在 【德州電鋸殺人狂】當一條好臘腸,又回來當受害者挖洞出去 的必吃

... 出全部攻略,除非我問,否則適當提醒就好4. 不要洗頻,注意講話頻率保持聊天室整潔環境違犯者皆永久BAN出頻道基本人格 素養 還 需要 我寫規範真 ... 專業 殺人狂 ... ... <看更多>
出素養題需要真專業 在 [新聞] 配合新課綱!師資考試也要出素養題年底- 看板studyteacher 的必吃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096422
12年國教新課綱8月上路,課程的共同特色就是強調閱讀理解、跨科整合和生活情境結合,
包括國中會考、大學學測、指考等升學考也將配合新課綱,增加更多素養題。
教育部師藝司司長鄭淵全今天表示,配合新課綱上路,師資培育課程及教師資格考試命題
也同布修正,自108學年起,選修師培課程的新生,將更強調跨領域、實踐的素養課程;
師資考也將改變題型,會出更多結合情境或考閱讀理解的素養題。
鄭淵全說,配合新課綱,中小學課程及升學考試內容將連動改變,推動新課綱的第一線老
師,不能原地踏步,108學年起選修師培課程的新生,要上全新的課程,除領域核心課程,
也要上跨領域課程;且不論自然或社會科,都要上「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將來要能引導
學生用科學探究精神,發現問題、找到方法解決問題。
此外,鄭淵全強調,未來師培教育專業的課程,至少要有三分之一是實踐課程,要能和教
學現場連結,不能紙上談兵。
鄭淵全指出,每年上萬人應考的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其實近年來已逐漸改變命
題方式,從早期偏向記憶知識的題目,轉為至少4、5成是情境題。配合新課綱8月上路,教
育部近日也公告修正師資考命題作業要點,未來會新增更需要思考的高階素養題型;國文
命題則會更強調閱讀理解,並顧及本土作家、作品、文化等內容。
教育部預計年底公布新型師資考的範例題型,110年全面採用,但109年就會朝此方向命題
。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指出,12年國教8月起已從小一、國一、高一新生推動
,教育部這時才修正師培課程及師資考命題,其實已慢了半拍;他也憂心,未來師培課程
要加入跨領域等素養課程,若未增加學分總數,恐排擠到原本的教育專業課程。
此外,張旭政提醒教育部,要把眼光放得更遠,在人工智慧(AI)時代,學生透過網路
蒐尋到的知識,可能比老師傳授的更多、更快、更新,老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型
為更強調個別化教育及輔導的角色,尤其運用新科技的能力,一定要具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22.83.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571183346.A.EA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