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
#正能量文(努力進修修口修心)
人家侮辱你
你要當作是培福
人家傷害你
你要當作是他來成就你
你受盡委屈 記得!
你是有福報的人 不要抗拒
一個人傷害別人兩種情形
傷害別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財
一個傷害別人的 心腸不好
常常傷害人家
就是拿錢去給人家賺
一個忍辱的人
就是一直收錢
這個大忍辱就像開銀行
能夠納百川
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是永遠虧本
那就是發脾氣
心好嘴不好 榮華富貴折去了
什麼都不能忍耐
你的成就就有限
忍辱也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恆心
毅力 長遠心
稱心如意的要忍 為什麼?
怕生貪愛 要保持距離
冤家對頭也要忍 為什麼?
保護你自己的清淨心
修忍辱的果報是相好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嗔恚心一起 智慧就沒有了
理性被矇蔽了
於是全憑感情用事
不僅傷害自己
而且有意無意與一切眾生結冤讎
冤讎若不能化解
因緣成熟時
報應就現前
冤冤相報
而且果報必定一次比一次殘酷
人的身體
心情與大自然融成一片
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七情五欲擾亂自然 擾亂人體
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
其中最嚴重的
破壞力最大的是嗔恨 發怒
永遠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
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
這是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
是真實的快樂
縱然別人侮辱我 譭謗我 陷害我
也仍然要以善心待之
並由衷地感恩
正是由於對方的侮辱
譭謗和陷害
消除了自己過去今生所造的罪業
因而決不能有絲毫怨恨之心
若有絲毫怨恨之心
不但不能消業
反而增長業障
不安靜是自己不讓自己好
不修行就不能過一天安靜生活
你問佛哪天能好?
佛說
看你哪天老實 哪天安靜
哪天聽話 哪天修行
發脾氣是修行人的大忌
火燒功德林 不是妄說
如果不改掉這個壞脾氣
無論一天念多少部經
講多少次法 度多少人學佛
你自己都出不了三界
發脾氣本身就是無明的表現
無明就是不明白
你自己都不明白佛法
怎麼可能很圓滿的度人?
我們以不善的心對人 惡意對人
受害者只有十分之三
自己受害十分之七
那是糟蹋自己
你自己要健康 要長壽
要充滿智慧
你就用愛心對一切眾生
我們全身細胞都是愛心
都是善心
言語傷人
比殺人還要嚴重
這個事實真相
很少人知道!
造口業是最容易的
而且造得最多
來生的果報非常慘烈
佛教我們不跟一切眾生結怨
寧願受別人的侮辱 陷害
絕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才能超越三界
如果怨天尤人
生起懷恨之心
依舊要六道輪迴
生生世世冤親債主互相報償
一次比一次殘酷
過去無始劫累積的這些罪業
你要是留在六道裡面
冤親債主無量無邊
哪裡有好日子過?
世間人無論享多大的富貴
依然免不了冤親債主包圍
今天我們遇到佛法
真信切願
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即永脫生死輪迴
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待蓮品高昇得不退轉時
倒駕慈航還入娑婆普度眾生
廣結善緣成就無上佛道
佛不度無緣之人
冤親債主與我們都有緣
乘願再來度他們
由此可知
冤親債主多也未嘗不好
將來度的眾生多
幫助他們脫離苦海
不論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
都要學會不去煩惱
因為煩惱比歲月更容易催老我們的容顏
它會影響我們的心境
增添我們身心的負重
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測量一個人的力量大小
應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誰不能克制自己
他就永遠是個奴隸
克制自己
才能駕馭自己 成就自己
放縱自己
就會被激情和慾望的魔力牽製
不得自由
莫說成就事業
甚至會走向可悲的境地
一個人只有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
也能堅持做正確的事
才算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這是一個人獲得無悔人生必備的素質
口最容易造罪業
多少很好的修行人
修行一生
積功累德
到後來功德都漏掉了
從哪裡漏掉?
從口裡漏掉!
你為什麼會看到別人過失?
自己心裡有過失
才看到別人有過失
每天所修的這些功德
都從口裡流出去了
我們講菩提心
真誠你沒有 你心是虛偽的
清淨你沒有 你是染汙的
平等你沒有 你是高下
總覺得自己是對的
別人是不對的
正覺沒有了 你愚痴
慈悲你沒有 你自私自利
我們在造口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大家要注意 因小果大 的道理!
我相信佛陀所說的都是真的
地獄裡面一切
抽腸挫斬
拔舌耕梨
這些痛苦都是真的
果報不可思議
所以 我們要很小心 很小心
在身語意業上多做檢討
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這麼痛苦的時候
才發現到我們實在是無法承擔啊!
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
全在於忍耐功夫之高低
忍耐功夫愈高 成就愈大
忍耐功夫愈低 成就愈小
不能忍耐 則無成就!
修鍊完這些智慧再回首你會發現
原來傷害你的人
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傷害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出世 和 業報輪迴的關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信報 英眼狙擊
歐股慣性被低估 疫後復甦韌力足
今次跌浪相當強勁,中型熱炒股由高位跌三成叫守得住,四成算公價,勁插五成亦亳不出奇。即使筆者分散投資控制注碼,沿途亦有減倉,一樣陷入嚴重捱打狀態。
對於大部分股壇新手而言,應該理解炒股票賺錢是如何艱難,一個規模龐大的組合,長期回報保持一年10厘以上點解無天理,而整個組合價值從高位回落20%之內,根本不叫做輸死等道理。閣下可能已經心灰意冷,當買個教訓從此金盆洗手,如果系出名門,打跛腳唔使憂,當然無謂受折磨。可是,如果一出世先輸零比二甚至更多,就一定要繼續頂硬上,相比之下,股票始終是比較容易向上流的途徑。
市況急速變化,是最能理解自己的環境。舉例來說,生物科技及醫藥股只是在筆者核心組合中聊備一格,短炒從不參與,就是從經驗中參透出信念不足的問題。以前通常低位不會買,見股價動力澎湃,本着人有我有的想法去高追,買完之後通常未幾就回落,然後擔心有排跌於是止蝕。輪迴兩三次之後,就算慧根更差,也明白要戒。每個人和某些股份必定無緣,唯有在逆境之中,才真正體會到信念的強弱。無謂虛耗在錯誤的固執,避免輪迴才是上策。
另外,在跌市期間,亦可以觀察市場的喜好。現時才吹捧資源股及金融股已經太遲,不過在大盤方面,明顯歐洲市場極之強勁。歐洲市場一向被低估,不似中美股市是世界焦點,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相關性高,預期復甦力度更大。似乎有不少資金陸續換馬進駐,有興趣的話,不妨順便當做打散組合,撥出部分資金買歐股。個股沒有心水,乾脆用指數基金就可以,反正歐洲市場比較側重舊經濟。
股市不會永遠直線向上,日日印銀紙無痛發達只是幻象,否則不會有中年人還在乖乖辛苦打工。人性關係,最終投資成功的只是少數,但對比在股市中戰死,平凡庸碌老死更恐怖,一定要撇除收山的念頭,再想辦法一路保命,打好這場無限之戰。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信報 #英眼狙擊 #英sir #黃國英
出世 和 業報輪迴的關係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了讓我看他十八歲的模樣,他拿出手機翻著相簿。我告訴他,網上目前還找得到一張他留著頭髮的照片,是和家人一起拍的,在一篇教會的報導裡。「我記得應該只有一張對不對?」他問我,一副早知道的樣子。看來他是那種會上網搜尋自己名字的人。
⠀
照片裡,十八歲的他留長髮、穿破褲,身上披掛鉚釘配件。揹著樂器,但看不清是不是吉他。或許是鍵盤,也可能是他自小學了快十年的小提琴?
⠀
去年 12 月 22 日,冬至,台北 Legacy 一場集結了六組歌手的演出「扯!!!! 己亥冬至紅藍大對抗」正要開始。前一晚,黃宣與海豚刑警、LINION、ØZI 等其他表演者到詹記吃火鍋,吃到一半在 IG 開直播。鏡頭移到黃宣,他立刻舉起原本搭著 ØZI 肩膀的手,拿起鍋裡的湯勺湊到鏡頭前,像電視購物主持人一樣煞有介事介紹起湯頭和貢丸來。「我告訴你們,我以前在電視台工作過⋯⋯」湯水蒸騰中,他開始搖起身體,跳起不知什麼舞來。伴隨 ØZI 的大笑,黃宣戲劇化地端起碗,喝了一口湯,陶醉⋯⋯從頭到尾沒人 CUE 他,他自己在鏡頭裡飄了一分半鐘。
⠀
但在家裡,黃宣的瘋還比不上會拉鋸琴的爸爸。
⠀
「我爸爸是我們全家最活潑最有活力的人,他才是真正的表演者。我記得從小到大,不管家族聚會還是什麼大家聚集的場合,我爸就是動不動自己演起來欸,」他模仿起自己的父親:「『來,給大家看一個東西⋯⋯咦,這是什麼,怎麼會有鋸子,很危險捏 —— 好,大家點歌?』」
⠀
黃爸爸開放點歌的範圍是〈月亮代表我的心〉一類的老流行歌。據黃宣說,爸爸鋸琴拉得很好,而且沒什麼人會這項樂器,他常常試著說服爸爸出一張鋸琴演奏專輯,會紅。至於爸爸到底為什麼會鋸琴,他說他也不知道。
⠀
黃宣一家與音樂更明確的關係脈絡,是身為福音歌手的母親。他說,比起爸爸,媽媽更像一個專業的音樂人,不喜歡眾人起鬨要她唱歌。但一旦確定要唱了、登上舞台,就會放進全部。
⠀
「我的個性就剛好中和他們兩個。」黃宣說。
⠀
⠀
⠀
頭不能動,很不方便
⠀
黃宣音樂之路的戲劇性,每每再聽依然魔幻:中學時代就被簽進成龍的經紀公司,大學進北藝戲劇系,但是為了解決合約問題,休學、入伍、退伍,最後進了東森購物台。但他已經無法明確記憶自己究竟曾何時開始就在舞台上了。「幼稚園的時候有個同學,螢火蟲班的,他在畢業音樂會上演奏小提琴。因為我家以前只有出現過吉他和鋼琴(還有鋸琴),我就被它吸引了。覺得演奏小提琴滿帥的。」那時黃宣六歲,剛要上小學。
⠀
為了帥而學琴,但他沒有帥了就算。國中時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鋼琴三重奏裡拉小提琴,拿全國特優第一名;五重奏,擔綱第一小提琴,依舊特優第一。金華國中弦樂團,他當了兩年小提琴首席。即便高中以後不再鑽研,去年與范曉萱合作的〈獨上C樓〉,前奏的小提琴其實也是他自己拉的。
⠀
為什麼高中不學了?他回答得認真,但這認真的答案卻有點好笑:「因為我發現邊拉琴邊唱歌有點卡。就是,要是你唱歌的時候頭不太能動,看起來好像不是說很好看?脖子這邊要夾著⋯⋯」
⠀
為了能更自在地在舞台上唱歌,他放下小提琴,重新拾起了吉他和鋼琴。
⠀
⠀
什麼時候開始「演出」的?比較清晰的記憶,是他第一場自發性的音樂發表會,在國三升高一的那個暑假,辦在父親公司九樓的某個空間,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就邀請同學啊,朋友啊,聽眾三十幾個吧。」當時他已經寫了不少歌,包含寫給當時女友的情歌,演出了十首或十一首的 set,自唱自彈吉他、鋼琴。
⠀
再來,是讀附中的時候。附中自由,黃宣有陣子天天帶吉他到學校,一下課就湊到同學身邊唱來唱去。後來班導索性禁止他帶吉他進教室。
⠀
「老師就覺得說,我好像把學校當表演的地方了,太胡來了。明明別班都可以帶,我揬膦(tu lan,常寫作「賭爛」)了一陣子。不過很奇怪,雖然高中時有些老師很討厭我,但也有些老師很喜歡我。」他說。
⠀
也是這個時期,一位馬來西亞的音樂人 Jaydon Joo 因為工作來台,借住黃宣家,送給黃宣人生第一張編曲程式光碟。
⠀
⠀
「他大我九歲,可能也覺得這個弟弟很奇妙吧?我跟他也不是說很熟,他也只是來我們家借住兩個禮拜而已。但他當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貝斯手、編曲人,或許可以說是我編曲的啟蒙老師?就是因為那張光碟,我才會在高中就接觸數位編曲這件事,用電腦記錄自己的音樂。」
⠀
2018 年,黃宣以自己的綽號「YELLOW」的名義,不僅包辦所有詞曲與編曲,也邀來一班優秀樂手,發行第一張 EP《都市病》,奔放的爵士、放克元素,戲劇性極強的唱腔,橫空出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正是黃宣在編曲上的偏執。「我不希望無聊,不求立刻找出答案,而是試著跟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同成長,就像一個旅程,所以我會不斷去探索。」
⠀
「我會把樂器錄下來的樂句做 reverse、掛效果,讓它聽起來不像真實樂器;可是我又喜歡從聲響設計的角度去模仿各種聲音。嘗試用不同方式解構錄音素材並重新排列組合⋯⋯這些都是在後面編曲過程中創造的。我混完音才會找樂手來聽,他們就會說:怎麼跟我錄音的時候想的完全不一樣?」
⠀
「我就會說,跟我想的也完全不一樣。」
⠀
⠀
⠀
你真的想要別人幫你倒酒嗎?
⠀
永無止盡的編曲是樂趣,也是痛苦,因為知道自己有太多選擇。新專輯裡,只有〈.MERCY Rule〉是同步錄音做基底,其他首歌多是黃宣關在房裡的魔術 。大概第一張單曲給人的印象真的太過華麗奇詭,至今仍有人不相信影集《想見你》裡的插曲〈一天〉是黃宣寫的唱的。乖乖地刷吉他、唱情歌,不太像會自稱光頭摩登大聖 a.k.a. 東南亞巨石強森的他會做的事。
⠀
「以我的角度來說就是很單純,寫歌、製作是我的專業,假如我可以為服務的對象創造出適合他的受眾的作品,大家彼此都開心,這樣不是很好?不然人家找你幹嘛?〈一天〉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作品,它也代表我其中一個面向,但它不是那種自我實現取向的作品,所以我當然不會過度渲染自己風格⋯⋯」
⠀
⠀
進購物台之前,他是真的有點不知道要幹嘛,晃蕩了一陣。當兵前後,雖然也有以化名在網路上發表作品,但大學休學又解約之後,一切都不確定。「為什麼去購物台上班?就跟為什麼唸戲劇系一樣。我覺得如果我的人生只有音樂的話我太無聊了。我覺得人生就跟我的創作理念一樣,重點在於『體驗』,沒有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既然這麼愛表演,說不定戲劇也可以?既然這麼愛表演,電視台說不定不錯?」
⠀
音樂上不要無聊,人生也不要。但那拒絕無聊的豪氣裡,卻也不那麽單純是瀟灑:
⠀
「我沒有想唸音樂的原因,是我已經很愛音樂了。我不想要把音樂當成一個我要必須得理性面對的東西,我怕我會跟它產生距離,」
⠀
自我隔離,是因為太愛。或許旁人也都看得出來,進東森之後,黃宣認識多年的資深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他口中的「漢群哥」把他拉回了音樂世界。黃宣擔任他的製作助理,接《中國好聲音》的歌手製作案,從魏然開始到陳冰、再到馬吟吟。那時是 2014 年,黃宣以幕後製作的身份進了音樂圈,沒有什麼人知道他是誰。
⠀
如今能侃侃而談「專業、服務」,三年前他的低潮卻也緣生於此。幫別人編曲或製作,讓他感到疲乏,但並非因為「幫別人」的緣故,而是他意識到自己正在面對已經沒有那麼喜歡音樂這件事。
⠀
他想起剛學小提琴的時候,如果不練琴,母親是會打他的。黃媽媽拿著衣架子,在動手前告訴黃宣:「你要永遠提醒自己,你是真的愛一件事情你才去做,而不是因為你做得到所以才去做。」
⠀
黃宣試著比喻當年的低潮:「今天你有某種身份地位,你可以走去某一個 VIP 包廂,讓別人為你倒酒。有人為你倒酒這件事很好啊,你就會覺得自己也想要做到這件事情,可是,你是真的喜歡有人為你倒酒嗎?你不覺得那很智障嗎?」
⠀
只是為了顯示自己能做得到嗎?他卻步了。他辭掉工作,去了一趟日本,借住在高中同學家。距離收到那封改變人生的文化部補助通知信,還有一個月。
⠀
⠀
⠀
收到信的那天,我跑出去吃拉麵
⠀
2020年,眾聲期待下,YELLOW 終於發行首張專輯《浮世擊》,收錄前兩張 EP《都市病》、《馬戲團》,加上概念上的第三篇章《DDT》的四首新歌。其實,黃宣打從一開始便沒有要以專輯為導向作為發行動機,也認為這三個篇章是彼此相扣的同一宇宙觀。
⠀
回想 2018 年,當初發行首張 EP《都市病》前的人生歷程,聽起來確實有些被動。收到補助通知的那瞬間,黃宣的第一反應是假裝沒看到那封信,也沒聯繫李漢群,出門走在日本街道上,吃了一碗拉麵。
⠀
在日本的一個月,大部份時間都在閒晃。朋友白天要上班,留他一個人在家,他自己出門搭電車到橫濱以南,在海岸亂走,再回住處。完全沒有做音樂、他刻意讓自己半點音樂的事都不碰,只是一直聽音樂,「我還是喜歡聽音樂,就算對做音樂有點懷疑」。
⠀
⠀
自小,母親和姊姊在車上播自己灌錄的卡帶(mixtape),聽黑人靈歌、西洋歌曲,也聽許多華語流行;《少林足球》上映那陣子,黃宣特別喜歡劉德華唱的片尾曲〈踢出個未來〉,也灌進卡帶裡。一直到長大,黃宣的歌單裡依然雅俗通吃,他喜歡 Prince,也聽紅遍街巷的 John Mayer。
⠀
當時距離首張 EP 結案期限只剩下不到兩個月。這對黃宣而言不是壞事,他給自己每首歌大約五天的編曲期,「否則會沒完沒了,我會一直編下去」。對他而言,創作自己的音樂是探索的過程,常常是作品帶著他發現,不少事情是開始著手之前沒有想到的,例如〈獨上C樓〉和〈不開燈俱樂部〉歌詞中的角色可以視為不同時空的同一投影,在 C 樓中交錯的一對戀人,即是俱樂部裡的王老先生和白老太太,〈Rose Wayne〉寫好了才發現是王先生的前傳。
⠀
「沒有準備好的一天。」黃宣說,「如果告訴自己『還沒準備好我就不發了』,那麼作品永遠不會完成。我認為真正的專業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下面發揮出創意的最大值。」
⠀
⠀
漢群哥畢竟還是發現了通知信。黃宣發現,自己也待不住日本了。「人是沒有準備好的一天的」,那封通知信,讓他明確意識到這一點,破除了他的惶惑。
⠀
抱持著還沒有答案的心,他約了正好當時也在日本的余佳倫(阿涼)。阿涼後來成為黃宣的共同製作人。兩人立刻決定回台灣以後要訂的錄音室、錄音日程。《都市病》的三首歌完成,前後還不到五週。有趣的是,其實這些作品早在 2014 年就曾以化名「飛知和午次郎」短暫發表於網路上。
⠀
「我告訴自己,我要用創作去探索這整個過程。我是沒有答案的。這一點,對我的聽眾而言也是一樣的。從《都市病》一直到《浮世擊》,這個作品本身就是一張船票,它沒有什麼大道理或必然的意義,知不知道前因後果不影響你去充份體驗這個旅程,最重要的是聽眾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投射。」
⠀
⠀
⠀
我要提供的是想像
⠀
後來的事都耀眼:〈不開燈俱樂部〉入圍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並獲得最佳單曲製作人獎,今年〈獨上C樓〉又入圍最佳單曲製作人。黃宣說音樂路上他確實幸運順暢,所有的關卡都發生在內心。他的敵人似乎是他自己。
⠀
他做音樂的方式引來不少疑問,那些問題他卻都能信口解答:
⠀
⠀
編曲變動器樂這麼多,樂手會有包袱嗎?「不會,他們也很驚喜,我們對這件事有默契。」
⠀
錄音室版本的作品奇詭聲響用得很多,現場會怎麼處理?「我們把現場演出當成另一件事,當然有它的限制,但沒人說演出要和錄音室版本一樣。」
⠀
在專輯裡為什麼更換了單曲發行時的曲序?「當初覺得第一張一定要是《都市病》,風格比較強烈,但《馬戲團》是故事的前傳,在專輯就把順序調回來。你有沒有發現,專輯從任何一個三首歌章節開始聽,都可以自成輪迴?」
⠀
創作歌詞上如何磨練技術?「我會比較在意文字上的韻律,咬合酷不酷,接下來才是去製造歌詞後面隱含的意義、它夠不夠有暗示性和神祕感。你知道,就很像偵探小說裡面的犯人,會剪報紙和雜誌上的字貼成一封信,那種叫做什麼啊?」
⠀
恐嚇信。「對,我覺得我的文字的思考邏輯比較是這樣,很神祕,但是畫面非常鮮明。」
⠀
⠀
這幾年,他失眠,但從未影響到演出,自己也嚇到。有次超過 24 小時沒睡,接著到新竹演出,他照樣能量充滿。「我很喜歡在舞台上,去聽我和團員之間的『呼吸』,大家沒有在彈奏音樂的瞬間。所有人都對在同一個點上的時候,你會聽到別人停頓的時刻,那並不只是休止符,而是在等待下一個一起下音樂的,那個決定的瞬間。你沒有辦法透過樂器、透過言語去溝通這件事。樂手之間有沒有在同一個狀態上、夠不夠信任對方,這些都不是技術上的問題。」
⠀
「技術都是表象,但是你要透過聽感刺激帶給大家的是想像。」
⠀
在沒有答案的、想像的路途上,放盡能量,不要無聊。有能量耗盡的時候嗎?
⠀
「有。但我不會說那是耗盡。我每一天當中都有非常非常低潮的時候、做音樂很痛苦的時候。但是我會接受這件事情,我沒有覺得這件事情不好。你看心電圖,它是這樣上上下下對不對?這才是活著。永遠維持某個狀態的意思,就是死了。」
⠀
他說,他的矛盾永遠會存在,勇者之所以叫勇者,不是因為他戰勝了恐懼,而是因為他接受了恐懼與懷疑一直都會在,卻還願意繼續往前走。
⠀
⠀
他收到過一則訊息,是某位外國聽眾聽完專輯後的畫作。畫裡頭有一座雲霄飛車軌道,他的頭被畫成雲霄飛車本人,後面連接著一串看不出是蟲或是什麼的怪物;他的頭上面就長出好幾條蛇,有如梅杜莎,但這列黃宣列車卻奔向前方一顆溫煦的太陽。
⠀
「用音樂和大家做到某種共鳴,這件事情是難以言喻的奇妙。」這是他登台的原因,是他能量的來源,也是他對自己的認同。「也許別人了解我比我自己了解我更深,就是因為我對我自己永遠抱持一個未知,所以我才可以繼續探索。」
⠀
似乎是看開了一切。問他有沒有對目前的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讓人意外的,他說有。
⠀
「就後腦勺吧。」
⠀
「為什麼?」
⠀
「因為它太圓了,讓我沒辦法平躺。」
⠀
攝影棚裡笑成一片。他則浮誇地,搔了搔自己的光頭。
⠀
⠀
⠀
⠀
⠀
⠀
專訪 YELLOW 黃宣:
永遠維持某個狀態的意思,就是死了
https://bit.ly/379fM5n
⠀
視覺統籌、攝影_ 潘怡帆 Crystal Pan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化妝_ Yenting Yang
化妝助理_ 羅翎
材料協力_ 陳艾德
攝影助理_ 郝御翔
棚_ LÄTT Studio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