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快乐! 今天,小景送你一份礼物,叫合理自私。
扪心自问,你究竟是自私自利的人,还是毫无私心的人?
人们都认为,无论表面上装得多么好,但每个人内心里其实都是自私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还有人认为,我们之中的一小部分人的自私是合理的,而大部分人的自私都是不可理喻的、有破坏性的,这也让我们对"自私"这个词有了消极的理解,让我们不将自私当作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认真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有的人选择好好照顾自己,这确实让我们能够留出时间和能量为他人做事;有的人选择忽视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生理健康,这样生活就充满了压力、怨愤、难受。
我们如果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我们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有利的思想和情感,就会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
如果我们总是做出自我毁灭式的让步,情感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压抑,总是活在恐惧和担心之中,那我们就无法活出积极健康的人生。
大自然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发展的,按照这种方式,生命体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来生存,并在适应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话的最佳例证,就是一棵苹果树如果不吸收土地里的营养,不进行光合作用来让自己获得能量和健康,那它就无法为我们提供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也无法产出苹果供我们食用。
作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需要通过同样的保健方式来确保自己的行动。 作为人,如果我们给予自己所必需的来让自己过得健康幸福,那么,我们的身体、心灵和头脑都会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样一来,我们如果真的对自己足够好,那么,我们也就能够为他人付出更多。
关爱自我并不是自私——而是我拥有的,用以帮助其他人的天赋。
读到「合理的自私」这几个字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或者你可能发现,你从父母和社会上接受到的观念都是,自私是糟糕的、错误的、不好的、有罪的。
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发现,他们的一生中,最害怕的就是被别人评价为自私自利。
如果你也是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讨好他人,取悦他人,跟家人、朋友、配偶相处的时候,将自己放在第二位或最后一位,那你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自私。
你只不过学会了一种非常不健康、带有自我毁灭性质的自私形式,而你却认为是无私的,是自我牺牲,但事实上,这是你自私的生活方式,自私地索取你想要或者需要的东西的方式。
我们的恐惧感让我们进行自我保护,让我们选择安心的生活,而不愿去面对最亲近的人的批评指责。
当我们学着诚恳待己时,自然会感受到愉悦,而那些习惯了我们去取悦他们的人就会恼怒,感觉受到了伤害,会产生不安全感,但他们的这些感受都会被我们忽略。
我们通常都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期待 和需要隐藏起来,因为我们总是害怕,按照自己心中的思绪和情感说话行事会产生糟糕的后果,或需要承担不想承担的责任。
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而罔顾他人的感受,那么我们也可能会 被我们所爱的和所看重的人抛弃。
但习惯了出卖自己、伤害自己的人会发现,我们所提倡的做人需自尊自重这种观念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他们会无意地批评我们,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重视自己,所以他们的这种批评也是在批评自己。
我想举出的最后一个证实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观点的例子就是父母。 如果我们问别人,为什么会想要生孩子,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都是非常自私的。
没有人会说,我想要个孩子,是因为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都会花时间去满足一个认为我们本就该为他而活着的人的所有需要,而且为了他们的问题而不断自责。
我之所以用这种有一点儿幽默感的话来说,是为了说明,对某些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敏感也很矛盾的话题。
读者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因此读到这里,你们可以去思考 一下,你的母亲为什么会怀上你并生下你? 他们的动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
如果你现在想要一个孩子,或有了一个孩子, 也请停下来问问自己,你现在或当初为什么想要孩子? 坦率地说,你想要孩子的动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
无论是有意识地做出要孩子的决定,还是无意间成为孩子的父母,这是自私被误认为是无私的牺牲的最佳范例。 因为人们总是出于自己的欲望而孕育孩子,即便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真正表现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换言之,有些人想要孩子是 因为希望拥有一个家庭,或者是希望自己成为比父母更棒的父母,或者是希望给予孩子他们未曾得到过的关爱。
虽然我们很少这样承认,但许多情况下,孩子对父母一方或双方而言是一个不想接受的错误,因为他们最初只想要享受性爱的乐趣,或者是想要得到异性的赞许、接受和关爱。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拥有一个孩子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大家都要生孩子,所以为什么我不也生一个呢?
有的时候,生孩子是留住男人或不失去女人,得到经济保障,逃避父母,改变生活,甚至是获得政府救济的机会,最后一种是最为悲哀的。
换言之,即便是最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 精神,最疼爱子女的父母,也是自私的。
除了自私这种天性,我们还需要明白,自私是没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重点是,你要知道自己和他人都是同样自私的,这样你才能根据心中自爱和其他积极正面的原则,做出有意义的抉择。 我们不再根据自己所说的谎言,做出自我毁灭式的决定,这对所有人而言都好。
我们越接受并理解这一点就越明白,我们只有用健康合理的方式爱自己,才会真正做好准备,无条件地为他人付出。
花时间给予他人能量和支持,也就是进行自我治疗,这听起来很正常,因为从精神学角度而言,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爱他人,也就是爱自己。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无意识地关心他人,只是为了不去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独自面对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我们总是试图让别人开心,我们坚称,这样做是无私的,而事 实上,我们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拒绝他人,并且希望他人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让我们开心。
如果他们不取悦我们,我们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就会埋怨他人,或者觉得被利用了。 因为我们认为付出是为了收获,而不是单纯地想帮助他人。
大多数指责是由于大多数人见到的行为与他们认为的「好」和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习惯不符所导致的。
了解自私的不合理模式,我们就会无意地否定自己,认为这才是合理的、正常的。
但事实上, 我们的眼界还不够开阔,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需求,怎样索取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就隐藏了自私的特性,而我们对他人无条件的付出也就变成了有条件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拉拢他人的手段。
恐惧是将我们不合理的自私模式变成合理健康的自私模式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利,也对我们所遇见和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利。
害怕伤害他人,害怕遭到拒绝,害怕变得脆弱,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支持,害怕失去朋友和伴侣,害怕孤独,这是我们为做出自我毁灭式的决定找的最常见的借口。
但最终,我们还是以有害的方式对待自己,对我们身边的其他人而言,这些方式也都是不健康的、毁坏性的。
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你心中最理想的方式呢?
举例说明一下,如一个从不为自己而活的伴侣或父母,他们总是取悦他人,而将自己放在最后。 我认为,这显然会让他们产生不满、抱怨和失望的感受,然后他们就会患上抑郁症或其他生理疾病,情感关系出现问题。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有的人会服用药物或毒品,酗酒,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和欲望。
他们出于自私而选择了麻痹自我,不顾及自己内心的创伤,给他们身边的人也带来了伤害。 他们的「毒性」思想不断传播,他们身边的所有人也会沾染上这些「毒」。
但如果他们能够学着去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着去重视并关爱自己,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照顾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
我们对自私这个词的误解很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它消极的特性。
合理的自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冷漠、无情、无理、孤独,合理的自私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意味着我们不用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取悦他人、支持他人。
意味着我们要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接下来我们才能够尊重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欲望。
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如果我们学着以合理的方式自私,那么就会更富同情心,更容易理解他人,因为我们不会总希望他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希望他人来取悦我们。
我们会认识到,其他人也需要顾及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为了过得幸福、健康。
虽然很多人持有的观念与之相反,但渴望健康和幸福总是没错的。 要做最好的自己是可以理解的,让自己过上充实的生活是无罪的,这些都是合理的需求。
想要参加某些活动,想要拥有某些经验、体会,想拥有让自己感到愉快的情感关系和工作是很合理的要求,找到内心的平静,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祥和也是很关键的。
如果我们定下的目标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不如我们所期盼的那么好,那我们就会难过伤心,这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没有私心的,总是自我牺牲式地付出,最终让自己疲累迷惘,这对谁都没有好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冷漠 的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龍龍LungL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人性冷漠?盲目跟风?什么是社会认同原理| 影响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科技使人越來越冷漠-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冷漠 的例子 在 冷漠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 Mʀ ... 的評價
冷漠 的例子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元宵节快乐! 今天,小景送你一份礼物,叫合理自私。
扪心自问,你究竟是自私自利的人,还是毫无私心的人?
人们都认为,无论表面上装得多么好,但每个人内心里其实都是自私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还有人认为,我们之中的一小部分人的自私是合理的,而大部分人的自私都是不可理喻的、有破坏性的,这也让我们对"自私"这个词有了消极的理解,让我们不将自私当作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认真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有的人选择好好照顾自己,这确实让我们能够留出时间和能量为他人做事;有的人选择忽视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生理健康,这样生活就充满了压力、怨愤、难受。
我们如果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我们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有利的思想和情感,就会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
如果我们总是做出自我毁灭式的让步,情感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压抑,总是活在恐惧和担心之中,那我们就无法活出积极健康的人生。
大自然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发展的,按照这种方式,生命体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来生存,并在适应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话的最佳例证,就是一棵苹果树如果不吸收土地里的营养,不进行光合作用来让自己获得能量和健康,那它就无法为我们提供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也无法产出苹果供我们食用。
作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需要通过同样的保健方式来确保自己的行动。 作为人,如果我们给予自己所必需的来让自己过得健康幸福,那么,我们的身体、心灵和头脑都会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样一来,我们如果真的对自己足够好,那么,我们也就能够为他人付出更多。
关爱自我并不是自私——而是我拥有的,用以帮助其他人的天赋。
读到「合理的自私」这几个字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或者你可能发现,你从父母和社会上接受到的观念都是,自私是糟糕的、错误的、不好的、有罪的。
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发现,他们的一生中,最害怕的就是被别人评价为自私自利。
如果你也是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讨好他人,取悦他人,跟家人、朋友、配偶相处的时候,将自己放在第二位或最后一位,那你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自私。
你只不过学会了一种非常不健康、带有自我毁灭性质的自私形式,而你却认为是无私的,是自我牺牲,但事实上,这是你自私的生活方式,自私地索取你想要或者需要的东西的方式。
我们的恐惧感让我们进行自我保护,让我们选择安心的生活,而不愿去面对最亲近的人的批评指责。
当我们学着诚恳待己时,自然会感受到愉悦,而那些习惯了我们去取悦他们的人就会恼怒,感觉受到了伤害,会产生不安全感,但他们的这些感受都会被我们忽略。
我们通常都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期待 和需要隐藏起来,因为我们总是害怕,按照自己心中的思绪和情感说话行事会产生糟糕的后果,或需要承担不想承担的责任。
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而罔顾他人的感受,那么我们也可能会 被我们所爱的和所看重的人抛弃。
但习惯了出卖自己、伤害自己的人会发现,我们所提倡的做人需自尊自重这种观念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他们会无意地批评我们,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重视自己,所以他们的这种批评也是在批评自己。
我想举出的最后一个证实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观点的例子就是父母。 如果我们问别人,为什么会想要生孩子,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都是非常自私的。
没有人会说,我想要个孩子,是因为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都会花时间去满足一个认为我们本就该为他而活着的人的所有需要,而且为了他们的问题而不断自责。
我之所以用这种有一点儿幽默感的话来说,是为了说明,对某些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敏感也很矛盾的话题。
读者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因此读到这里,你们可以去思考 一下,你的母亲为什么会怀上你并生下你? 他们的动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
如果你现在想要一个孩子,或有了一个孩子, 也请停下来问问自己,你现在或当初为什么想要孩子? 坦率地说,你想要孩子的动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
无论是有意识地做出要孩子的决定,还是无意间成为孩子的父母,这是自私被误认为是无私的牺牲的最佳范例。 因为人们总是出于自己的欲望而孕育孩子,即便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真正表现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换言之,有些人想要孩子是 因为希望拥有一个家庭,或者是希望自己成为比父母更棒的父母,或者是希望给予孩子他们未曾得到过的关爱。
虽然我们很少这样承认,但许多情况下,孩子对父母一方或双方而言是一个不想接受的错误,因为他们最初只想要享受性爱的乐趣,或者是想要得到异性的赞许、接受和关爱。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拥有一个孩子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大家都要生孩子,所以为什么我不也生一个呢?
有的时候,生孩子是留住男人或不失去女人,得到经济保障,逃避父母,改变生活,甚至是获得政府救济的机会,最后一种是最为悲哀的。
换言之,即便是最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 精神,最疼爱子女的父母,也是自私的。
除了自私这种天性,我们还需要明白,自私是没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重点是,你要知道自己和他人都是同样自私的,这样你才能根据心中自爱和其他积极正面的原则,做出有意义的抉择。 我们不再根据自己所说的谎言,做出自我毁灭式的决定,这对所有人而言都好。
我们越接受并理解这一点就越明白,我们只有用健康合理的方式爱自己,才会真正做好准备,无条件地为他人付出。
花时间给予他人能量和支持,也就是进行自我治疗,这听起来很正常,因为从精神学角度而言,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爱他人,也就是爱自己。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无意识地关心他人,只是为了不去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独自面对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我们总是试图让别人开心,我们坚称,这样做是无私的,而事 实上,我们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拒绝他人,并且希望他人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让我们开心。
如果他们不取悦我们,我们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就会埋怨他人,或者觉得被利用了。 因为我们认为付出是为了收获,而不是单纯地想帮助他人。
大多数指责是由于大多数人见到的行为与他们认为的「好」和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习惯不符所导致的。
了解自私的不合理模式,我们就会无意地否定自己,认为这才是合理的、正常的。
但事实上, 我们的眼界还不够开阔,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需求,怎样索取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就隐藏了自私的特性,而我们对他人无条件的付出也就变成了有条件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拉拢他人的手段。
恐惧是将我们不合理的自私模式变成合理健康的自私模式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利,也对我们所遇见和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利。
害怕伤害他人,害怕遭到拒绝,害怕变得脆弱,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支持,害怕失去朋友和伴侣,害怕孤独,这是我们为做出自我毁灭式的决定找的最常见的借口。
但最终,我们还是以有害的方式对待自己,对我们身边的其他人而言,这些方式也都是不健康的、毁坏性的。
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你心中最理想的方式呢?
举例说明一下,如一个从不为自己而活的伴侣或父母,他们总是取悦他人,而将自己放在最后。 我认为,这显然会让他们产生不满、抱怨和失望的感受,然后他们就会患上抑郁症或其他生理疾病,情感关系出现问题。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有的人会服用药物或毒品,酗酒,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和欲望。
他们出于自私而选择了麻痹自我,不顾及自己内心的创伤,给他们身边的人也带来了伤害。 他们的「毒性」思想不断传播,他们身边的所有人也会沾染上这些「毒」。
但如果他们能够学着去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着去重视并关爱自己,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照顾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
我们对自私这个词的误解很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它消极的特性。
合理的自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冷漠、无情、无理、孤独,合理的自私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意味着我们不用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取悦他人、支持他人。
意味着我们要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接下来我们才能够尊重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欲望。
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如果我们学着以合理的方式自私,那么就会更富同情心,更容易理解他人,因为我们不会总希望他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希望他人来取悦我们。
我们会认识到,其他人也需要顾及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为了过得幸福、健康。
虽然很多人持有的观念与之相反,但渴望健康和幸福总是没错的。 要做最好的自己是可以理解的,让自己过上充实的生活是无罪的,这些都是合理的需求。
想要参加某些活动,想要拥有某些经验、体会,想拥有让自己感到愉快的情感关系和工作是很合理的要求,找到内心的平静,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祥和也是很关键的。
如果我们定下的目标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不如我们所期盼的那么好,那我们就会难过伤心,这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没有私心的,总是自我牺牲式地付出,最终让自己疲累迷惘,这对谁都没有好处。
冷漠 的例子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角說:🇯🇵 日本疫病自警團】
#周末回顧:「把店關了、把有問題的人排除,不就沒事了嗎?」日本疫情從去年爆發以來,至今已宣告總共四次緊急狀態,但染疫數字依然起伏不定,對封鎖措施的感受,也早已深陷無力的防疫疲勞。長期疲乏感之下,日本社會從去年也出現了「防疫自警團」,專門鎖定沒有遵守自肅措施、或是有感染疑慮的對象,在現實社會或網路社群發動獵巫式的「強力規勸」,甚至接近「村八分」的集體霸凌。
.
這篇寫於2020年5月的專文,正是當時日本出現各種以防疫為名的「私刑現象」,這些人被稱為自警團、自肅警察或自肅魔人,除了網路上的恐嚇或揭發行為之外,實際造成破壞或他人損傷的行為也不少見,引起社會爭議。
.
自警團一詞曾是日本歷史的傷痛之一,原意是指由民間組成的團體,出於安全與自衛的需求、或維持地方治安而集結的共同體。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慘烈災情之下坊間開始流傳各種謠言假新聞,指稱左派和在日朝鮮人趁機燒殺作亂,信以為真的民眾組成自警團,卻失控演變成任意私刑殺傷的暴走局面。
.
當初震災恐懼下的危機感,從而誕生的極端暴力,所幸並未於當今的日本社會重演。時至今日的防疫自警團,也沒有傳出太過激的誇張行為,而經過一年多的疫情風暴,這類私刑行為也隨著整體的防疫疲勞而跟著減少。但因為染疫而被「村八分」的恐懼,卻仍是現代日本的隱憂。
.
「村八分」(むらはちぶ)源自於日本古早的村落社會,原意是指村落十件重要大事:結婚、生子、喪葬、成年禮、照顧病患、改建房舍、祭典、水災、火災、出外旅行。而村八分的意思,是指除了火災和喪葬這兩項會影響村落安全的事項外,其餘八項全部斷絕往來、不予協力,換句話說就是被村落完全排擠斷交的狀態,這在村落社會中已幾乎形同宣告人格死亡。
.
什麼情形會導致人被村八分?例如殺人放火、竊盜搶劫等犯罪情事,舉凡破壞村莊和諧、損害村落共同體利益的情況,都有可能遭受村八分的隔絕。過往的案例中,有人因為魚肉鄉民而最後遭到村莊反撲制裁,有人是不配合村莊農事而被絕交,也有人是因為染上惡疾,從此與生活的村落斷緣。因疾病而被村八分的例子,最為人知的就是肺結核。在這種村落束手無策的惡病之下,甚至於整個家族都會被排擠。
.
隨著時代前進,日本也多從村落社會進入到現代的都市形態,雖然到戰後昭和的鄉間,都還有傳出村八分的事件,但如今連「村八分」這個詞彙本身,都已經被所有媒體隱晦避免使用——但卻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後,以另一種形式重現,出現了「Corona八分」(コロナ八分)的詞彙用法。所指的就是對於感染者的排擠行為,典型的案例是鑽石公主號在全員下船後,日本乘客回到家園不僅遭到冷漠對待,還有人接到要求離開的恐嚇電話...
.
#日本 #自警團 #疫情 #防疫 #村八分 #COVID19 #防疫疲勞 #村落社會
冷漠 的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曉得在生活裡,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你很努力、很認真,但是就得不到自己要的;然後呢、你就更賣力的去要,結果得到的卻更糟糕。
這就像是你一直很努力工作、加班,認為多賺點錢,是為了讓家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你心裡很在乎他們,你也想要透過付出得到家人的肯定。
但是經常缺席家庭活動的你,看在家人的眼裡,卻像個獨行俠,對家人漠不關心,忽略了重要的情感交流;所以他們根本不想跟你在一起,只想躲得遠遠的。
而你覺得很受傷,做了這麼多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所以你很生氣,大聲的斥責他們,要他們知恩圖報,對你好一點;可是他們卻不甩你,甚至於反過來指責你冷漠、獨裁。
你一定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是自己不想要的?
我絕對相信喔,你是關心家人的,不是故意要疏忽他們,但是如果從大腦運作的角度來說;一旦你「太專注」在工作上面,大腦就會自動的過濾掉,其他「和工作無關」的事情,把它們都視為「不重要」的資訊。
接著呢,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有一組隱藏的「假設」,影響了你對於結果的判讀;造成你越努力越挫折,明明你很渴望跟家人親近,結果卻是你付出越多,他們卻離得越遠。
特別是一個人,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就會慢慢的,演變成牢不可破的「信念」;最後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演變成為一種「崩潰式」的失敗。
信念的崩塌一旦發生,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張骨牌倒了,會導致全面的崩塌;而處在風尖浪頭的那個人,或許就是正在觀看影片的你啊!
儘管如此你卻完全的束手無策,只能放任命運的安排,從此失去鬥志。算命師跟你說,你跟家人的緣分很薄、不適合談感情、錢來得快去得快;而你就真的這樣相信了,從此放棄了任何努力的可能。
聽到這裡喔,如果讓你覺得惶惶不安,那請你不要太擔心,我會掀開這個鍋蓋,就一定會給你解方。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發現很多人的失敗,其實都只是「一時的」,或者是「局部的」;只要有人能夠陪著他,找到真正的原因,做一點微調和修正,就有機會能夠逆轉人生。
但他們卻因為缺乏正確的思考方向,導致自己一直陷在極端的想法裡,難以自拔。而這個重要的解方,其實就是四個字,「重新評估」。
當你能夠透過「重新評估」,學會改寫自己詮釋現實的方法;那麼一切就有轉圜了!
就拿前面剛剛那個因為工作,而忽略家人的例子來說喔,假使我們的主角,碰到被誤解的時候,像是他的家人覺得他一是個冷漠的人、對家庭漠不關心。
他的直覺假設,原本是「你們都故意要傷害我,抹煞我所有做的事情,你們都是壞人。」
那他接下來的反應,因為這樣的假設,一定是更加激烈要求他的家人,用他自己覺得「對的、好的、舒服的」方式來對待他,這樣子才能還他一個清白嘛!
因為在他的主觀認定裡,家人是「故意」要傷害自己,所以他要保護自己。可是這樣子,他跟家人之間的相處,也只會越來越疏離。
但假如他懂得「重新評估」,把這整件事情的起因,詮釋成:「我待在家的時間太少,這是事實;難怪家人不了解我,對我會有誤解。但沒有關係,我可以從現在開始,撥出時間來修補,讓他們了解真正的我。」
或者是另外一種詮釋:「原來一直努力賺錢,擁有更多的財富,並不是家人想要的;是我誤解了他們,我可以重新了解,他們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談到這裡我發現喔,很多男人就是用這種比較直線、單向的想法,在認定家人要的;我常常會說喔,這是「你以為家人要的」跟「家人真正要的」;它可能是有落差的喔!
但無論如何你可以感受一下,剛剛我所提出來的「重新詮釋」的角度;這些一點點「假設」的不同,會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為,能不能更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這也是算命會開始不準的起始點,因為你開始「修」了嘛!
「重新評估」這個技巧,經過很多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證實,他告訴我們「重新評估」是增進「情緒恢復力」的最有效方法。
它可以在事情不順利的時候,讓我們的大腦不再做出強烈的防衛反應;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還發現只要你能夠試著「重新評估」,並且執行成功,就能夠有「一次有用,終身有效」這樣的結果。
換句話說喔,就是當你學會「重新評估」,它能夠幫助你好好的面對不開心的事。而且當類似的不開心,再次發生的時候,更能夠讓你輕鬆的面對。
那麼這個好用又有效的「重新評估」,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具體的做法有三個步驟,第一步驟是「關注真正的事實」。
打個比方喔,假如我們在一場考試裡面,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拿到90分,但結果考試卷發下來,你只有拿到60分。
當下的感覺你可能會失望,或者是覺得好丟臉,再不然就是世界毀滅了…「我居然考出這種爛成績,以後一定進不了好學校!」。
不過如果回到「關注事實」的原則,請你暫時先抽離自己的情緒,因為眼前唯一的事實,就是「這次的考試你拿到了60分」如此而已;這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壞學生、笨小孩啊!
關於這一點喔,我必須要澄清,情緒並不是不重要,或者是考砸了不能夠難過,而是我們更應該先關注的是什麼?
做叫「現在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確定的事實究竟是什麼?」
假如情緒只會讓這整件事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那麼就得設法先放下情緒,專注在實際的狀況裡,讓自己有機會冷靜下來,而不是陷入一種盲目的恐慌中。
再來呢,「重新評估」的第二個步驟,叫做「找出心中的信念」。
在這個步驟裡,你需要特別留意心裡那些「我覺得這件事情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又或者是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看我?」、「相關人士會怎麼看待自己?」這樣的小聲音你都要特別留意。
比如說吧,這次考試你只得到60分,「回家我一定被爸媽打斷腿」;又或者是喔,這次考試我只拿到60分,「同學一定瞧不起我」、「老師一定覺得我很笨」…這一類的內在語言,你都要特別留意。
簡單來講喔,就是到了第二個步驟,你好好關注自己心中的小聲音,釐清自己有哪些自動化的想法,把它們都「標定」出來。
而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三個步驟,叫做「想出不同的可能性」。
用剛剛考試的例子來說,最嚴重的信念就是「回家會被爸媽打斷腿」這樣的假設。
當你聽到這裡,我先邀請你想一想喔,這種假設成真的機率,到底有多高?從小到大聽了無數次,爸媽說要打死你,結果你現在不就還活得好好的,不是嗎?
而且換個角度來看,爸媽如果不在乎你,他們還會因為你成績不好,而費力打罵你嗎?這背後是不是隱藏了一個,其實他們對你的愛跟關心,而你卻有一點忽略掉,甚至於沒有看見呢?
說得更直接一點,「想出不同的可能性」,就是請你先問自己,你想像中最糟的假設,只有一種詮釋的方法嗎?
有沒有可能是你的直覺錯了?如果真的錯了,還會有什麼可能?或者是,可以換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也就是說,試著從你信念裡,那最嚴重的假設想想看,有什麼不同的解釋,然後改寫自己的信念、重新詮釋它,就能夠讓你的情緒穩定下來,做更冷靜的全面思考。
總結來看喔,「重新評估」就是一種用不同的方式,解釋眼前的事實,它能夠讓我們在困境當中,擁有相對好的主觀體驗,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而且呢,鑽研「情緒恢復力」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像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凱文・奧克斯納,和史丹佛大學的詹姆士・葛羅斯。
他們透過實驗進一步的證實,用重新評估過的信念或假設,解釋不愉快的情境之後,接著去監測受試者的生存迴路,他們比較不會「嗶嗶」作響啊!
這就表示「重新評估」確實能夠讓人能安下心,不會陷入「打或逃」的這種反射式的警戒狀態裡。
聽到這裡,如果你很認同「重新評估」的妙用,我很鼓勵你可以開始試著做做看。
第一步「關注真正的事實」、第二步「找出心中的信念」、第三步「想出不同的可能性」,相信這三個步驟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
然而當你在實踐的過程裡,發現自己更深刻的議題,並且想要透過完整的自我理解,包含所有的「外在行為」跟「內在信念」的習慣,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很鼓勵你喔,可以參與我的【CIA通達力】課程,這是一門為你量身訂做的學習,我們會透過六週的時間陪伴你,面對自己生命裡所有的處境,怎麼樣能夠做到「重新評估」,活出你想要的模樣。
其實在近年裡,「幸福心理學」的研究報告都一致認為,學會「重新評估」的人,情緒會比較穩定、人際關係會比較順利,幸福感自然也會比較高。
期盼你能夠透過這段分享,活出專屬於你的幸福人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內容最後提到的【CIA通達力】課程。我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在10月26號開課。
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錯過這一期,明年就要等到4月份、5月份之後了。
所以呢,我很希望當你想要好好的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看懂、並且能夠找到生命當中的不同可能性,不再被命運綁架,讓算命在你身上開始變得不準,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那麼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學習,希望我在10月2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14n_J9SHWI/hqdefault.jpg)
冷漠 的例子 在 龍龍LungL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聽龍龍說說話系列 #超18禁話題
為什麼18歲可以喝酒公投結婚,卻不能民意代表呢?
到底是青年政治冷漠還是不會投票呢🤔🤔🤔
選票和青春一樣要趁早揮霍才更顯價值❤️
➡️ 我們來看看英國脫歐的例子吧
#貨進不來人出不去
➡️ 選票很好用啊 最佳範例請看
#萌萌不投給你喔 #老人年金還我不然不投給你喔
➡️ 爽完要負責
如果運用多數人的優勢剝奪少數人的權利,不是民主是霸凌。
#小孩子到旁邊玩沙
#政治冷漠 #小孩子不懂
#青少年投票權 #一票在手希望無窮
🔔 Facebook:龍龍的沒梗人生 https://reurl.cc/ek0E7
🔔 Instagram:Chienyu100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0NFa1XWOy4/hqdefault.jpg)
冷漠 的例子 在 科技使人越來越冷漠- 心情板 - Dcard 的必吃
... 回訊息或是看時間,我並不會一直看著手機,發現了很多很多的冷漠態度. ... 相信大家生活上還有很多很多例子,可能因為我們家習慣的關係,在吃飯 ... ... <看更多>
冷漠 的例子 在 冷漠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 Mʀ ... 的必吃
冷漠 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算是性質較沈重的心理術語這個 ... 達利對這理論展開實驗過,我們就拿一個可悲魯蛇在路上被人攻擊當例子好了: ... <看更多>
冷漠 的例子 在 人性冷漠?盲目跟风?什么是社会认同原理| 影响力 - YouTube 的必吃
人性 冷漠 ?盲目跟风?什么是社会认同原理想要学习理财知识吗?《富爸爸穷爸爸》https://youtu.be/9etQ2_krBsQ想要学习销售知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