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虹安與 全教總 、跨黨派立委,針對「預防性停課適用防疫照顧假,12歲以下學生家長給有薪防疫照顧假」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等相關部會應研議 #預防性停課應適用防疫照顧假, #並提供有薪防疫照顧假,或提供相關補助。
新的學期才剛開始十餘日,即陸續爆出校園群聚的案例,不少確診者具學生身份,其中不乏未滿五歲的孩子們。家長人心惶惶,除需擔心孩子在外可能因接觸確診者而遭感染,更擔心因孩子「預防性停課」而必須向公司請假的壓力。
以雙北為例,截至上週五(9/10),已經累計對28所學校、 #8905名的學生發布預防性停課,且持續增加中。目前各縣市教育局陸續宣布,為了阻斷校園傳播鏈,若學生被匡列居家隔離期間,該名學生就讀學校的班級、補習班及安親班,都需要預防性停課,經過PCR採檢陰性後才可以復課。
咦,家長們不是有防疫照顧假可以請嗎,為什麼還要擔心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孩子遇到「預防性停課」,能不能請「防疫隔離假」或「防疫照顧假」?
預防性停課,即在該校有居檢學生PCR結果確認前,就讀的班級、安親班及補習班等為阻斷傳播鏈所進行的停課措施。
「防疫隔離假」,則是在受隔離及檢疫者(包含居家及集中)為「生活不能自理者」而需家屬請假照顧時,該家屬可以請「防疫隔離假」。符合條件時,亦得申請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
而「防疫照顧假」,則是政府在疫情期間因應國中以下學校及托育、課後照顧服務機構延後開學或依「停課標準」停課的配套措施。怎樣才算達到「停課標準」呢?在1班出現1名確診病例,或1校出現2名以上確診病例的情況下,「因達停課標準而停課」的機制即會啟動。簡言之,「預防性停課」是尚未出現確診病例前的預防性措施,按法規定義,並不適用防疫隔離假和防疫照顧假。
👉🏼虹安認為,短期內預防性停課的情況恐怕仍會持續。在已經將可以請的假別請完的情況下,再遇到孩子「預防性停課」,這些家長該怎麼辦❓
⁉️防疫照顧假,雇主並沒有給薪的義務
預防性停課不適用防疫照顧假,然而,防疫照顧假的設計本身也是問題多多!
防疫照顧假,政府並未強制雇主給付薪資,本質上屬於無薪假。此外,防疫照顧假在設計上是讓家長有新的假別可選擇,與既有的請假規定(如:家庭照顧假、事假、特休等)併行。故在勞工請防疫照顧假時,也可以選擇其他假別,法律上要求雇主不能要求勞工先把其他假請完才能請防疫照顧假;且雇主應予准假,並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改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也不能因此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其他不利的處分。
除此之外,雇主在防疫照顧假期間是否支付薪水,政府只說了「 #希望勞雇雙方共同為了防疫而努力」。法規沒規定雇主應照常給付薪資,同受疫情影響的雇主不想給或不能給,勞工在這段時間也只能收入歸零,甚至也 #不能申請防疫補償金😢
⁉️平等政策,是否有造成更不平等的處境之虞?
然而,就如同其他的平等措施般,如:生理假、育嬰假等,出發點是為了性別平等及育兒友善,但這樣的目標不應以「雇主的慷慨和勞工的共體時艱」來達成。
若讓勞工因為組織的心理壓力或經濟考量,而選擇不行使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豈不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勞動環境的改善,應將勞工及雇主雙方納入考量,需要討論的除了職務代理問題,還有這些假別的薪資給付是否應由政府部分補助。此外,也應注意這樣的措施是否會影響雇主雇用有子女求職者以及育齡女性的意願,才不致使這些措施反造成更嚴重的不平等問題。
——
✨作為家長堅強的後盾,是國家的責任
少子化對策,除了力圖催生,也應重視已生育者的處境。尤其在疫情期間下,許多國人收入銳減,而幼兒停課、家長不停班,除了造成停課幼兒誰來照顧的困境,以及「北孫南送」與防疫考量的兩難。
顯然的,現有的政策對於預防性停課的配套措施仍然不足,有些甚至不符合當前現況。因此虹安與 全教總 共同呼籲:
1️⃣、預防性停課也是防疫措施,應適用防疫照顧假;
2️⃣、相關部會亦應研議,提供有薪的防疫照顧假,或比照防疫隔離假予以補償金,支持家長及學生安心防疫👨🍼🧑🍼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協助家長在兼顧事業及家庭的狀態下得以照顧孩子,而不是使家長處於蠟燭兩頭燒的困境中,不只是社會的責任,更是國家的責任💪💪
公司有人確診要停班嗎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正黑暗的角落...
再不封城更淒慘了
😭😭😭😭😭😭😭😭😭😭😭
分享于 #王明鉅 醫生
封城與停工的警鐘正在響起…
苗栗電子公司群聚感染已經有超過140人確診。全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224人(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校正回歸),死亡率也增加到2%。
死亡率飆高很可怕,尤其是長照機構裡的群聚感染很令人傷感。但我看到最可怕的數字並不是超過2%死亡率,因為我知道計算死亡率的分子雖然大致是真實的。但是死亡率的分母卻是嚴重失真的。因為直到現在為止,台灣2400萬人裡面,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根本沒人知道。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大量篩檢的能力,只能被動地等待「病人」來快篩站與醫院接受篩檢。
死亡人數愈來愈多的確非常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我看到的另外二個數字。苗栗群聚已有至少80位外籍移工確診,新北中和印刷廠也有至少8位外籍移工確診。這二個數字才是最可怕的。
為什麼?
一、移工語言不通,身份並不容易辨識,台灣沒有戶籍親友,行蹤幾乎無法掌握。目前的三級警戒,就算在台北與新北的大馬路與鬧區上門可羅雀,但目前仍然不停班,仍然可以天天上街採買甚至在市場上千頭攢動的狀況下,移工為了自己的生計與生存需求,每天當然會繼續移動。
二、從經濟角度看,台灣的外籍移工的收入不高,如果是在工廠上工者的居住環境全是大通鋪式的宿舍,而這種宿舍就是新冠病毒爆炸式感染的最好溫床。
三、從人的角度看,移工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當然也有所有年輕人的所有需求,而他們在台灣這個異鄉與朋友之間的接觸與連結絕,無論指揮中心有再多的規範,我認為要想管理、管制幾十萬的外籍移工,無論是什麼分艙分流、人員管控…的各種努力,無論規定有多嚴格,我認為全是不管用,也不可能作到滴水不漏的。
四、外籍移工,現在已經是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被長照者需要家庭移工,中小企業需要移工人力,大企業如苗栗的電子公司,光是一家工司就有超過1500位外籍移工。無論是家庭與企業都需要他們。在看不見的病毒威脅與沒有人力,家庭與公司就會立即發生問題甚至交不出訂單而倒閉的掙扎裡,又有多少人會選擇堅壁清野絕對不用他們呢?在這個狀況下,這數十萬外籍移工在台灣的存活空間非常大。
於是在台灣目前這個處於三級警戒的社會裡,就算全體國人全部每天都乖乖的上班回家回家上班,但仍然已經有數十萬很可能有一定比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天天在移動,天天聚在一個大宿舍房間裡,天天在與他們熟識的自己人接觸…。
疫情在這個狀態下,以這樣的三級警戒強度,可能控制得住嗎?
我很悲觀的認為,不可能。
我相信這也是那位新加坡醫師,在經歷了新加坡也因為肇因於移工宿舍的疫情爆發之後,在媒體大聲疾呼台灣應該立即封城,才能挽救台灣疫情的重要原因。以新加坡的城市型國家的國土面積對比一下台灣,我認為台灣同樣也將無法控制疫情的擴散。
之前我曾經說過,不到萬不得已,政府應該不會封城,為了台灣的經濟也的確不能封城,而要一直撐、一直撐,一直撐到十月、十一月台灣有六成甚至更多的民眾能打到疫苗為止。
雖然我現在仍然這麼想,但我知道,隨著疫情爆炸式的擴散,隨著數十萬移工可能確診數愈來愈多,而主動出擊去大量篩檢與找出社區裡的確診者的能量,遠遠追不上病毒擴散的速度狀況下。單單只靠著一直保持這樣的三級警戒不封城,希望能一直撐住讓感染者人數不要瞬間大增,不要有太多的重症患者的作法與目標,我認為能達成的可能性愈來愈低了。
雖然的確可以持續維持三級警戒不封城,但這個不封城的代價,也就是重症者與死亡者的人數會愈來愈高,而且會因為分母的真正確診者根本不知道,因此重症比率與死亡比率會出現更可怕的數字。
而且在這兩個數字的背後,是最可憐的那一群已經被26多年的健保壓迫得夠可憐,卻還要再來承受疫情重擔與威脅的醫療人員們。
這些可怕的數字,對於台灣2450萬人的民心與士氣,是極為嚴重甚至是無法承受的打擊。
為了維持台灣的經濟,我認為必須立即建立(雖然我早在去年就說過了)超高通量的病毒採檢與PCR檢測能力。在擁有了這個能力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開始作好準四級的警戒與管制措施。
所設的準四級,簡單說,就是絕對必要否則停工式的封城與停班停工。而那些被認為是絕對必要的行業、企業、產業,還要能說得出絕對必要的理由:
一、沒有它,人民的生計與生存無法維繫,很明顯地,物流業、醫療業、食物食品產業、警、消…全屬於這一類。
二、沒有它,國家的經濟會崩潰或蒙受極重大損失,甚至影響全世界。我想台積電屬於這一類應該沒人會反對。
但就算是這些產業、行業、機構與企業,真的要在封城狀態下也仍然如常運作上班上工,也要作到最佳的防禦。因此國家也好,企業自己也好,必須要管制與管理這些行業的本身防疫的能力與作為。這些公司與企業能不能作到每周一次到二次的PCR檢測確定,確保工作環境與人員未感染? 能不能作到有確實真正的分艙分流,所以能承受一人感染而且絕不會變成全公司大爆發?
只有符合了絕對必要而且有保衛與防護自己的這兩個條件的公司與企業,才能在全面封城的情況下,繼續為了全國人民的生存或是全國經濟而持續運作。
指揮中心說接到300通以上的企業要求快篩的電話。如果每通電話代表500人的快篩需求的話,就算快篩的陽性率只有1%,但單單只是這15萬人中1500人的快篩陽性結果必須再確認,就會把三家醫學中心的PCR檢驗能量全部耗盡,你別相信那些24小時極大值的數字,因為醫學中心裡早已沒有人力,能上24小時班去作實驗室裡檢驗工作了。
在這樣的檢驗能量之下,就算想要作到原則封城停工,例外上班上工恐怕也不可能。
那個「萬不得已」的警鐘已然響起,而且響得愈來愈急,愈來愈大,你聽到了嗎?
公司有人確診要停班嗎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超長文 #疫情下的恐怖關係與情人 #寫了兩天
台灣人民正在承受世界各國在過去一年經歷的各種(身心)挑戰,正當去年底、今年初我們開始談論「疫情後新常態(post pendemic new normal)」,新冠肺炎病毒已經悄然降臨,默默進入社區,伺機而動,事實上,我們壓根未經歷「防疫新生活」,直到過去十六天的三級防疫警戒,安靜的街道、辛勤的醫護、盡責的化學兵、快篩的民眾、確診的病患,全島同舟共濟、齊心抗疫,今(30)日CDC公布最新數據,陽性確診人數似乎下降一些,但是直到全面施打疫苗之前,我們還沒有樂觀的本錢,自動自發封城依舊持續,每一天都在挑戰國民身心健康。
習慣都市生活的我們,盡享都市化帶來的各種便利,一方面抱怨城市人的冷漠,一方面享受不拖泥帶水的人際關係,所有部門的各司其職讓我們獲得各種喘息,餓了外食,渴了外帶,無聊打電動,寂寞下載app,髒了找打掃,意見不合躲回辦公室,想打幼苗送托兒所,這下好了,一聲令下,所有人統統回家,自主自發把自己關起來,高喊「耍廢救國家!」的同時,疫情下的恐怖關係/恐怖情人卻可能救不了家庭!
觀察這兩週各式發文、報章媒體、道聽途說(小道八卦),我歸結了 #八種疫情下的恐怖關係與情人,真的是「揪夭壽」,期盼我們人人自省,唯獨有意識、有自覺的內省,才有機會對抗病毒抗疫成功,向恐怖情人抗議成功!但若失敗,那就請 #塊陶!
/
第一種:把辦公室的「態度」帶回家 #土霸王
我們習慣枕邊人在家庭的樣子,有想過他/她工作時是什麼模樣嗎?
我記得去年看過一則相當幽默的分享文:當另一半在家頤指氣使的同時,手機顯示公司電話來電,一接起來好聲好氣,點頭如搗蒜,屁都不敢吭一聲,另一半在旁邊傻眼,內心OS無限。有些人相反,在公司動嘴不動手,WFH來臨在家就是土霸王一個,把自己在職場上的工作習慣統統搬進家門,甚至變本加厲,長時間無法分開的相處,家人承受生活之外的無形壓力,消磨親密關係之外,容易出現「這個人是誰?」「婚後都變了?」「交往久了,不一樣了!」各種新仇舊恨的超展開人生劇場。
土霸王之下的另一群苦主恐怕是在學孩童。孩子停課不停學,家長真的心好累,除了手邊工作不能停,還得分心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加上教育陪伴任務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個不注意(就算自己知道)還是很容易展現家庭結構的權力不對等,例如,看了作業之後內心「龜把火」,無預警把孩子叫來,大罵一頓,兩敗俱傷。
其次,伴侶容易在教養方面意見分歧,假設一方經常性缺席孩子的學習過程,或者對教養細節毫不上心,導火線一觸即發,這時已經不是像平常笑笑就過,還可以上臉書發牢騷文能解決。我推薦閱讀 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第二種:放大對家務事的在意程度 #碎念王
「衣服幾天沒洗?」(是說,疫情當前,衣服是真的要勤快點洗比較好啦)
「冰箱整理沒?」
「誰要吸地?誰負責拖地?」
「浴室頭髮好多!」還是,連起床要不要摺棉被也要管???
成天不插電碎念,隨地撿到槍,所有家庭成員烏煙瘴氣,這部分我覺得不要再說下去,寫到這我都要爆炸了(怒!),推薦直接觀看 VOGUE Taiwan 的 #一句話讓你在吵架時原地爆炸 (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posts/10159667559158754) 並且好好在原地反省!
第三種:自我情緒擺第一的臭臉 #變臉王
情緒一來,伴隨指責,說的話難聽,經常有口無心,明明我們都知道關係破裂容易、修復難,相處在一起難免有爭執,真的需要放下面子、誠意懇談,收起一時衝動,隨時隨地阿密陀佛告訴自己:我不是川劇演員,也因為我們都不是演員所以別設計那些情節(薛之謙音樂下!)看不順眼的、無法忍受的不妨列表造冊(對,還是需要寫下來,因為在家耗著通常腦子不好使,加上暴怒之時,記性通常也不好,要吵架,子彈就要備齊,最後關頭說不出話,憋死自己!)再找個時機好好聊,防疫當前,病毒才是敵人,病人不是,家人更不是敵人,適時提醒自己,別擺臉色,一秒變臉。
第四種:防疫觀念落差 #危險王
防疫在家不是放假,是乖乖待在家!但是,居家防疫消毒措施要做到多仔細呢?家庭成員(無論另一半或長輩)看待疫情重視程度的落差過大,一方極度小心謹慎,一方罹患差不多症狀,該怎麼辦才好?危險王4 ni?地球很危險,要回自己的星球嗎?
第五種:佔用家庭娛樂資源 #佔地為王
「只有你要看嗎?」(再度原地爆炸,在家的燃點都低?)但是,這一點真的很母湯!
建議在扣除個人手機、平板之外的「公共財」,例如電視機、電腦PC、Switch等等娛樂設備,全家人找時間一起盤點家中娛樂設備,說好各自/共同使用時間以及使用規範,明定運作機制。這題某種程度我覺得無解,只能靠同住成員彼此退讓,好在台灣多數地區網路發達,收看平台也不再限於電視,只要有載具,似乎吵架機率大幅降低。
第六種:經濟觀念落差 #估價王
要不要封城?是否進入第四級警戒?停課容易、停班難!
從各種數據和資料顯示,疫情衝擊民生產業甚巨,直接影響民眾收入,許多人日子不好過,待在家的時刻,究竟自己煮?還是吃外賣?費用怎麼分攤計算?疫情之下壓力真的好大,無法出門的日子上網血拼就能消除壓力嗎?下個月帳單怎麼辦?全民估價王,謹慎理財、信用至上!
第七種:無法談心的人 #沈默王
疫情打破人類常規活動,多數人即刻失去外部情緒支持與陪伴(例如上健身房、瑜伽會館、下班小酌、週末酒吧等等),壓力下的伴侶就像住進壓力鍋,當情緒陷入困境,平常能做的休息娛樂活動驟減,轉頭看,天啊,不說話的沈默伴侶,無法感知彼此情緒,或者不知如何表達,少了關心、少了關愛,真的是相看兩相厭。
第八種:居家習慣邋遢 #懶散王
好吧,居家邋遢這一點其實沒那麼恐怖!
與其說這會影響同住家人或室友,不如說儀式感人人都需要,當家成為辦公空間,服裝打扮也會影響工作情緒和效率(但是啊,如果穿睡衣更有效率,那真的大大恭喜,請持續!)上班狀態與下班休息,從生活小細節都能營造儀式感,別把隨意當隨便。
/
怎麼做才好?
第一、有意識地向同住家人「#示好」與「#釋出善意」
請發揮在社會的求生本能,看準對方喜歡的點,用心感受並且抓出要害,予以攻擊,喔,不,是釋出善意,別迂迴、別害羞,直接大方擁抱、收下好意,相信我,就算關係沒加分,至少不會扣分。
第二、#幽默 面對生活各種瑣事
生活在一起的各種小事都可能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今日快遞沒來,與其抱怨,不如開發「廚餘料理大作戰」?明天浴室都是頭髮,請支援清潔!展開「家事清潔小隊」工作。家庭成員遇上的任何危機,都是培養革命情感的機會,一笑置之、幽默化解,好過碎念、臭臉,得不到效果,傷了和氣。
第三、有意識、有認知、有自覺
無論親密、伴侶、家人、親子關係,唯獨彼此坐下來好好話、誠意誠心分配工作,重新檢視家庭現狀,盤點資源,才有機會走下去。
第四、尋求 #專業協助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邀請大家一起「心宅配‧心生活」
https://sites.google.com/tcpu.org.tw/tcpucanhelp
#tpcucanhelp
/
真得忍無可忍,離婚(分手)要考慮什麼?
第一、(共同)監護分配機制。
第二、贍養費、贍養機制。
第三、財產分配(專家建議要特別注意源於COVID承受的財物損失,列入計算)。
第四、法律費用
台灣是發展理論模範生,是都市化、城市化發展曲線上的資優典範,這恐怕是史上第一次,我們(被迫)重回類農耕時代的家庭關係,所有成員不再(或僅短暫)外出工作或出門上學,大人和孩子、伴侶和跨世代的所有人,在這一刻,毫無選擇的成為陪伴彼此的唯一,我們遺忘(或已經逃避多時)在農作時代的緊密依附和人際網絡,有時聽聞長輩懷念當年的各種親密美好、上下關照,沒說出口的是彼此的衝突厭惡、相互指責,此時此刻,矯正回歸、登上舞台,就像病毒侵蝕患者呼吸道與肺部一般的殘酷,居家工作與停課不停學(wrok from home / homeschooling),家庭成員24小時相處本性畢露,疫情之下的恐怖關係/恐怖情人面目猙獰。
2020年全球社會趨勢之一,是分手潮、離婚率或離婚諮詢案量大增,日本「新冠離婚」(コロナ離婚)一詞成為討論熱搜,美國的離婚律師案子接不完,提供離婚諮詢的線上網站搜尋量成長四成,歐洲也不例外,英國著名律師事務所諮詢量暴增122%,中國大陸、瑞典、土耳其等國家陸續出現相關報導,而且唯一結論就是:還沒到高峰!(另一方面,不乏大量討論疫情衝擊經濟之下,「婚內容忍」、「受困婚內」等現象,因為伴侶無法負擔解除婚約的高額費用等。)
事實上,2019年美國、英國等地的離婚率降到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低點,當前2020年(美國)的國家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但從各種報導以及社群討論已經讓人好奇數據走勢,台灣內政部的結離婚統計數據目前公布至四月份,隨著疫情發展,社會現象有待觀察。當然,以研究倫理來說,僅以一年狀況放大討論社會現狀恐怕有失公允,但若以新聞評論角度,陳述事實足以反映當前現狀,作為借鏡參考。
所以啊,這時候,還有能一起下廚煮飯、一起互開玩笑,快抱緊處理,自己一個人也請繼續待好待滿,上網找樂子,靜坐靜心尋求平靜更好,願我們都在最慌亂的時刻,長出最美最自然的樣子。
公司有人確診要停班嗎 在 衛生福利部added a new photo. - Facebook 的必吃
停班 停課對很多人的生活影響多大,沒有錢付房租卡費全家陷入經濟危機,現在最 ... 今天說要確診病患或有症狀者乖乖在家,請問他們真的會乖乖聽話嗎? ... <看更多>
公司有人確診要停班嗎 在 [新聞] 同事確診「其他人照常上班」 指揮中心指- 看板Gossiping 的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