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警察政策的部分,近期容易成為申論題考點之處,臚列如下(亦請同學關注近期的時事議題),亦有可能成為申論題的考點:
Ch1-2 公共政策之政策分析
1.以探詢公共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析(循環圖,5動詞5名詞的階段論)
2.以解決問題之機制為中心政策分析(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與解決之道)
CH1-3 政府決策的模式
1.政策方案的決策途徑(6種決策途徑)
2.政治分析途徑(3種影響因素)
Ch2-1 警察權與人權之界線
CH2-2 警察權的垂直分配: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CH2-3 警察權的水平分配:集中制或分散制
(這三章有高機率成為複合題型合併考)
1.警察、人權及秩序(界限)
2.從法制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分析(論及集權或分權原因)
3.警察權的集中與分散(造成原因)
CH3-1 公共問題認定
1. 政策問題的結構類型(3種類)
CH3-2 政策規劃
1.理性解決問題的程序(ASSET模式)
2.評估方案可行性分析(7種)
3.理性決策思維模式在警察工作上的應用(比例原則、成本
效益分析、問題導向警政)
CH4-1政策執行
1.政策執行的方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
2.巴戴克政策執行失敗的觀點(政策資源的分散、政策目標的偏離、政策機關的窘境、政策資源的浪費)
CH4-2政策評估的意涵與演進歷程
1.古巴與林肯的「回應-建構性」評估(四代論)
CH4-3警察政策的評估演進歷程
1.警察政策評估現象(研究途徑、研究設計、研究工具)
CH5-2警察政策形成面的倫理判準
1.政策分析人員的類型(2構面四類型)
2.政策分析人員價值衝突後的行動(3構面7種類)
CH5-3警察人員執行職務之倫理準則
1.警察行政中立的定義(政治中立、平等與其他法律原則)
2.警察控制街頭秩序的強制力程度(7種)
CH7-3警政理論與世界警政分類
1.雷斯曼(Leishman)的分類方式(民主、威權、社群)三大類
2.警察課責機制的比較(內:顯隱、外:專責包含,要舉例)
CH7-5各國警政策略發展趨勢(本章節於警策選、申落點最多)
1.社區警政:四大關鍵(警民互惠、指揮分權、巡邏勤務的重新定位及警力的民間化)、操作方式(CAMP)
2.問題導向警政:操作方式(SARA)、類型(執法型:熱點分析;情境型:加重考量所處環境條件,以自身條件因應問題)、三角問題分析法(被害者、場所、犯罪者)
3.電腦統計警政:核心要素(6要素)、操作方式(4步驟:情報、部署、戰術落實、追蹤評估)
4.近年警政發展趨勢(內容很多,必寫出:社區警政、問題導向警政、犯罪符號警政、熱點警政、電腦統計警政、第三者警政)
5.嚴格刑事政策取向(強制量刑、三振出局、擴建監獄、落實刑期、公布犯罪者個資)
CH8-1全球化與跨境犯罪趨勢
1.全球化趨勢下的警政問題(組織犯罪、跨境犯罪、犯罪企業化、重大危機)
CH8-3全球治理與警察政策
1.治理缺口(4種。投入正當性:a參與不足;產出正當性:b.管轄權爭議:不願合作、c.功能:專業不足、d.誘因:法制不同)
2.國際警察首長協會出被害人的關鍵需求:(7項:安可資支持發正)
CH8-4台灣警察政策環境的變遷
1.影響台灣警政環境的要素(4項:政黨、利益團體、媒體、選制)
CH8-5台灣重要警察政策議題變遷的探討
1.勤區查察制度的變遷-社區警政與家戶訪查(背景、理論、演進、實施事項)
2.集會遊行制度演進(60、70、80、90、2000年後演進)
公共價值的策略三角 在 藥師陳進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網傳的一篇文章,如果屬實,真的不簡單。
風向及網軍治國,可以嚐到甜頭,但對國家及民眾長遠發展,卻未必是好事。
===
轉傳
[走進歷史的真相]
今年5月,哈佛大學找彰化縣加入「卡介苗對武漢肺炎防護效果」研究計畫;6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宣布,要與彰化縣合作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檢測,想了解台灣社區感染程度。
許多人在問:為何不是台北、新北,而是六都之外的彰化?
也許只能是彰化。
台灣新冠肺炎第一個本土案例、第一個死亡案例都在彰化;這裡還有連續16年舉辦全縣萬人健檢的經驗,以及全台任職最久的衛生局長葉彥伯。
年省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
葉彥伯從偏鄉衛生所醫師做起,2004年起接掌彰化縣衛生局,經歷藍、綠4任縣長。這16年宛如一部台灣公衛發展史——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頂新混油案與六輕空污案等,都發生在彰化。
葉彥伯也是全台唯一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平日還在台大開設「結核病流行病學」——這種台灣高盛行的傳染病,是他的博士論文主題;而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正是葉彥伯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這對師徒,加上出身彰化永靖的六輕污染權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成為撐起彰化人健康的鐵三角——16年健檢,找出超過1萬個癌病變民眾,省下約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也提升地方公務員的能力,有十多位衛生局同仁正在台大念公共衛生碩士。
彰化縣與台大公衛長期推動萬人健檢,吸引外國公衛學者前來取經。(圖片來源:王惠美臉書)
其實1999年後,台灣各縣市陸續開辦社區健檢,但有的做做停停、有的參與率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認為,持續系統化、科學化推動健檢的,當屬彰化。
彰化與台大公衛的合作經驗,每年還會登上4、5場國際研討會,去年還有14國公衛學者來健檢現場取經。
這3個人,如何把一個127萬人規模的社區健檢,做到世界知名?
首長、地方參與,如媽祖遶境
6月13日清早,「未來城市@天下」記者跟著詹長權搭上最早一班高鐵,來到今年彰化健檢第一站、「口罩套之鄉」社頭。
社頭國小前一天就用紅帳篷搭起報到處,彰化縣長王惠美、葉彥伯與陳秀熙早等在現場,8點不到,已有262位民眾報到。為拉開社交距離,檢查動線從有冷氣的大禮堂,拉到後排教室走廊;上百位穿桃紅上衣的衛生局所人員與黃色上衣志工,在各檢查站穿梭,確保流程順暢。
2005年開辦的萬人健檢有如彰化版「媽祖遶境」,首長、民代一定出席,民防、義消主動維持交通,社區民眾除了當志工,還有人扛來一桶桶豆漿、仙草冰,餵飽剛空腹做完健檢的民眾。
今年健檢原要取消,後來決定從4月延到6月、從30多場減少到27場。王惠美說,民眾因疫情不出門,全國癌症篩檢人數遽降15%到36%,彰化也少了10%到27%,才決定用鄉親熟悉的「傳統」作為解封儀式,也讓社區醫療回歸常軌。
16年,不只把健康檢查變成健康信仰,也推升了彰化衛生服務的細緻度:
插入健保卡,健檢項目就會印成一張表,民眾按表索驥,便能像大地遊戲般跑關做檢查;表上還有條碼,視力、體重量測結果,「嗶」一下就上傳資料庫,全自動化。
民眾依序坐在紅板凳上等抽血,前排一空,志工立刻吆喝大家往前移;早期用布簾圍成的子宮抹片檢查臨時診間,現在也改用一天租借費1萬元的輕隔板,「這樣才沒有隱私問題,」葉彥伯說。
第一年開辦健檢前,彰化傳出鴨蛋含有戴奧辛,決定放寬健檢年齡。結果民眾擠成一團,縣長被團團圍住;一場400人的檢查,從早上6點半驗到下午1點才結束;中途還因為跳電,X光機燈管燒壞,10幾萬元瞬間報銷。
現在參與人數不變、檢驗項目更多,卻只需一半的時間。早上9點最後一位民眾完成報到,5分鐘後報表就送到葉彥伯手上;10點最後一位民眾健檢完畢,接著開檢討會,隔天要接力舉辦的線西鄉工作人員,站在一旁聆聽。
「衛生局團隊向心力很高,葉彥伯專業受各方肯定,換了別人不一定做得起來!」詹長權觀察。
彰化縣衛生局團隊怎麼做?
第一步,列項目。
「地方健檢最困難的,是整合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陳秀熙說,健檢項目是中央癌症篩檢,加上地方成人保健。但過去健保署是「想到一種病就做一種篩檢」,台大公衛居中整合後,把彰化健檢變成「量販店」——每一場健檢有20多個項目,可篩檢癌症、能測三高等慢性病;還能隨科技進步或重大事件,隨時加測項目,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
「健檢平台搭得扎實,加測什麼都方便,」陳秀熙說,為理清流程,2005年起陸續針對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等重大疾病,設計檢驗流程,十多年來開了120次會。直到現在,他仍每週帶博士生到彰化,與衛生局人員分組討論。
他舉例,前幾年,民間流行檢測骨質密度,但多數檢測方式並不準確;偏偏民眾不愛做子宮頸抹片,常上演「護士追著民眾跑」的畫面。陳秀熙便建議將骨質密度鑑定,安排在抹片檢查之後,作為誘因,之後再換成專業的骨密檢定車。
「衛生專業知識不斷進展,不跟學術界保持聯繫,專業能力會退化,」葉彥伯認為,健檢不能「有做就好」,這正是必須與台大公衛合作的原因。
第二步,抓資料。
健檢前一個月,衛生局會從中央資料庫下載彰化縣民的健康資料,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然而,各疾病分屬不同資料庫,光癌症就有4個,而且格式不一,衛生局同仁必須一筆筆下載,重新整併後,再串接縣民通訊錄——直到這一步,誰多年沒做健檢、誰又是某疾病高危險群,才水落石出。
名單彙整後,交給鄉鎮衛生所接棒。他們會寄出1萬多張名信片,甚至還試寄過白色明信片、有色明信片和彩色DM,結果傳統白明信片反應最好,因為「一看就知道是衛生局寄的!」儘管如此,仍只有3到4%民眾願意來;所以還要一個個打電話邀請,檢驗前一天再提醒,記得空腹、不要穿有亮片的衣服好做X光⋯⋯直到這幾年改用語音電話,才減輕第一線的負擔。
「做健康檢查最難的,就是讓民眾願意來,」葉彥伯笑說,第一年請民眾早上6點半來做健檢,民眾卻以為是詐騙電話,大罵:「哪有人透早做這種?聽你在給我騙!」
「永遠要優先關注不知道、不來的人。他們不是不願意來,只要好好解釋,他會聽,」葉彥伯說,局裡做過實驗,今年不來的,明年再問一次,大概10%會來。「對方了解、接受,都需要時間,」他強調,「溝通的過程就是衛教。」
溝通過程很慢,但他寧可慢,也不用縣府預算買贈品鼓勵民眾,「必須教育民眾,政府已經為健檢花了很多錢!」
由於第一線人員的不厭其煩,健檢從第一年的27場,做到現在一年100多場;參與率也從一成,成長到3、4成;今年加測新冠肺炎血清抗體,第一場31位也是全到。
這幾年,彰化人已漸漸把健檢當福利,甚至有2、3成民眾,時間一到,就主動打電話到衛生所預約健檢。也因為年年健檢,衛生局擁有8成民眾的電話號碼,成為防疫成功的關鍵。
第三步,整系統。
參與縣市健檢多年,陳秀熙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連結醫療系統。「很多免費健檢都『斷頭』,」醫療系統若沒有立即接手病患,就白白流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意義。
彰化的做法,是把醫療系統拉進健檢。
比如,衛生所不是寄給健檢結果給民眾,護士會先檢查健檢報告結果,將需要看診的部分寫好轉診單,註記掛號科別,2週後再請民眾來一對一講解;講解時,除了衛生所醫師,診所醫師也會出席,協助轉診。
「醫師看到病人有病變,然後去治療,才會認為篩檢真的有價值,」葉彥伯他的策略是,每增加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就拉進一個盟友:替毒癮患者驗C型肝炎,就與獄政系統合作;做偏鄉老人流感接種,則與村里長與診所合作。漸漸把健檢從一個點,撒成一面網。
這幾年,還把幾所中部大學體育學系拉進健檢系統,趁發健檢報告時,請大學生幫民眾測驗體適能。
「什麼叫『心肺功能不好』?登階運動做下去會喘就是啦!」葉彥伯笑著說,「衛教知識用講的,沒用啦,要用體驗的!」
「學術研究不能做完就走」
彰化人在體驗「做得到」的衛教,詹長權與陳秀熙也在實踐有成效的公衛研究。
學術計畫大多3、5年結束,兩人陪著彰化縣走了16年,從一開始沒經費,做到拿下近年最重要的高教深耕計畫;連爭議最高的六輕空汙也直球對決,透過萬人健檢發現—與雲林六輕僅有濁水溪之隔的彰化大城鄉民,尿液含有多種重金屬。
詹長權與陳秀熙,用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將計劃的評估經費投入健檢項目,再將研究結果回饋給民眾,形成正向循環。「一方面替國家節省大筆研究經費,一方面訓練地方公務員,」陳秀熙強調,學界不能做完研究就走,一定要建立永續平台,持續提供新的健康服務,「這就是合作。」
而這項中央、地方、醫界、學界與社區的合作成果,今年還拿下美國公共衛生學院暨學程學會哈里森.C.史賓瑟傑出社區服務獎」,理由是「使公共服務與永續醫療照顧,能透過各種創新健康宣導與預防服務傳遞到社區」。
「我們不是做研究,而是做公衛服務,同時帶一點研究,」詹長權笑著說。
原來,真正的公衛實驗室,就在社區。
是不幸,也是幸。彰化因緣際會發生了這麼些指標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又適逢有這麼一位學有專精、有抱負又肯犧牲的衛生局長;從其良知,勇於任事,超前部署,反遭官僚無情批判、網軍恣意意詆毀。公道自在人心,天理必將伸張。
(您可以刪掉這份報導,就讓努力做事的人被消滅;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那些人正在努力的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專業,讓台灣更好。)
公共價值的策略三角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天被選舉的新聞轟炸,你累了嗎?相信我,你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
在《反對選舉》一書中,比利時作家大衛‧凡‧雷布克說我們當代社會出現了一種「民主疲勞症候群」。
在這個時代,民主似乎出現了合法性危機,表現在三個症狀上:第一,人們越來越不願意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投票;第二,選民們不但棄票,還立場不堅定,越來越沒有政黨忠誠度;隨之而來的第三,政黨成員越來越少。
雷布克整本書談的都是歐洲,但你一定可以從他犀利分析中看到臺灣的影子——他談的是一個全球性的民主危機。他寫道:
「我們現在的關鍵字是『無能為力』⋯⋯人們從每個層級往下面看,看到的都是一團糟,心裡充滿蔑視,然後往上面看,懷抱的並非希望和信任,而是絕望與憤怒。今天,權力就是一道梯子,上面擠滿了光是站著互相謾罵之人。」
「為了贏得接下來的選舉,政客一直想要獲得分數。日益商業化的媒體隨時願意為他們提供陣地,這讓三個部門(政府、媒體和企業)在實力較量中互相鉗制,這個百慕達三角以神秘的方式把每件事都拉下來,而誰都摸不著頭腦,弄不清其中緣由……」
「新聞就是媒體的食糧。在與記者的談話中我們注意到,比起同時進行的高水準辯論,一些小插曲更容易吸引媒體的目光。」
「如果官員們不想治理國家而只想提升公共形象,如果對選舉的熱情成了一種慢性疾病,如果妥協總是被當做背叛,如果政黨政治經常引起蔑視,如果參與政府必然會導致嚴重的選舉懲罰,那麼年輕的理想主義者怎麼還會想要進入政壇呢?」
「民主的銳氣漸漸消弭,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它同時又越來越喧嘩熱鬧。政客不會躲到牆角嘟嘟囔囔,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備感恥辱,為自己的行動範圍有限而心有慚愧;相反,他們會——甚至是應該——向公眾宣傳自己的德行(選舉和媒體沒有給予他們選擇的餘地),同時還要緊握拳頭、雙腿站直、雙唇緊閉,因為擺出這樣的姿勢能傳達出力量感,對他們大有裨益,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他們沒有羞愧地承認權力的平衡狀態已被打破,或去尋找有效的政府組織新形式,而是不顧他們自己和公民的利益,繼續玩著媒體—選舉的遊戲。」
「公民受夠了這種演出︰這種誇張、做作的歇斯底里,並不能從根本上重建公民對民主制的信任。民主制的效率出現危機,對合法性的危機而言這無異於雪上加霜。」
「西方民主制度的症狀既繁多又含混,但如果我們羅列出棄票論、選舉的不穩定性、政黨的人員流失、管理上的無能、政治癱瘓、害怕選舉失敗、人才招攬的欠缺、強迫性的自我推銷、慢性的選舉熱忱、讓人筋疲力盡的媒體壓力、質疑、淡漠以及其他根深柢固的突發惡習,症候群的輪廓就能明晰可辨,這就是『民主疲勞症候群』。」
雷布克說,不是沒有人打算拯救民主,但往往又落入了其他問題的陷阱,比如民粹主義。他解釋:
「政客都是野心家、匪徒、寄生蟲;政客都是牟取暴利者;政客脫離了普通民眾;沒有他們,我們會生活得更好。這些指控我們很是熟悉;民粹主義者每天都在使用它們。根據他們的診斷,民主制的危機首先是政客的個人危機。現在的統治者們都是民主精英,這一階層完全不瞭解平頭百姓之需求與疾苦。因此,民主陷入危機純屬意料之中。」
「民粹主義政黨的領導人常以『人民的直接代言人』、『底層民眾的傳聲筒』、『常識的化身』自居。他們聲稱自己不同於其他黨派的領導人,與大街上的男男女女關係密切。公民們怎麼想,他們就會怎麼做,對領導者的責任,他們從不推卸。所以他們說︰民粹主義政黨的政客與人民血肉相連。」
「認為存在一種領導者,他(她)可以某種有機方式與民眾打成一片,擁有和民眾一樣的價值觀,並能意識到他們時時變化的需求,這種信念與其說是一種政治觀點,不如說是在走向神秘主義——並不存在什麼深層次的問題,不過是些行銷技巧罷了。」
「民粹主義者就是政治企業家,他們努力獲得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在必要時還會空口許諾以迎合民眾。」
「民粹主義者期望實施一次簡單而重大的手術,就治癒『民主疲勞症候群』︰換血,盡可能徹底地換血,其他問題就將迎刃而解。反對者認為這並不能提高決策效率,並質疑說即使換一些人,政府也不會有所改善。他們認為,問題不在於執行民主制的官員,而在於民主制本身。」
相對於民粹主義,則出現了另一種覺得只要把政治交給專家,甚至是企業家的想法:
「專家治國被看作一條康莊大道。在這一制度中,人們將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責交給專家,因為專家的技術知識可讓國家走出現在的困境。專家取代政客成為國家的『經理人』︰他們無須因選舉而患得患失,可以高瞻遠矚地計畫籌謀,並採取一些不得民心的措施。於他們而言,推行何種政策是一個『市政工程』,屬於『問題管理』。」
「人們通常認為,主張專家治國論者都是希望看到國家取得進步的精英階級。民粹主義是人民的,專家治國是精英的,真是如此嗎?此言差矣!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公民已經準備好把權力賦予那些並非選舉產生的專家或企業家。」
「極具影響的《隱形民主》(Stealth Democracy)一書這樣寫道︰『人民更願意把權力賦予一個不想要權力的人,而不是一個渴望權力的人。』」
「大多數公民希望民主像隱形戰鬥機一樣隱形而高效。『在他們看來,功成名就的企業家、獨立的專家儘管不見得具備同理心,卻很有才幹,可以勝任管理國家的工作,又對權力無動於衷。於大部分人而言,這樣足矣,比起現在議會中的代表,他們至少已經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專家的做法與民粹主義者截然不同。他們把效率而非合法性擺在首位,試圖探索出一條治癒『民主疲勞症候群』的道路。他們期望這一策略卓有成效,被治理者對其贊許有加,還期望效率的提高可以立竿見影地解決合法性的問題。」
「當然,這在短時間內可能有用,但政治不僅僅是管理好國家。早晚有一天,專家也會面臨道德上的抉擇,而這時就要與人民商議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商議如何才能展開?」
雷布克說,這些方法都不可能解決民主的問題,因為他們找錯了病根。「民主疲勞症候群」的問題,不在政客的過錯、民主制的過錯,或是代議民主制的過錯。真正的問題根源,他說,是「選舉」!
至於問題解決的方法?你可能乍聽之下很難相信,他的答案是:「抽籤」。真的!不是開玩笑的。「抽籤」可以拯救民主,至於怎麼做,我們明天繼續。(待續)
--
*大衛.凡.雷布克,甘歡譯,《反對選舉》,Unitas Publishing Co.,Ltd ,2019。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50
【故事十一月關鍵字:拼選舉 】
☞ 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november-election-campaign/
#說書 #閱讀日常 #選舉 #政治
公共價值的策略三角 在 策略鐵三角(strategic triangle) - YouTube 的必吃
策略 鐵 三角 (strategic triangle)在其著作《創造 公共價值 —政府的 策略 管理》中提出了 策略 鐵 三角 (Strategic Triangle)的概念,它是指在政府的 公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