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画建案位於新店央北重劃區內,與早期國大代表府邸的中央新村相鄰,走在街角巷弄都充滿綠意與舒適的感覺,也聚集了不少特色私廚與文青咖啡館,是老中青三代都相當適合居住的優質區域。除此之外,鐫画是以高品質和豐富經驗著名的大陸工程所建構,更是大陸工程很少推的中小坪數格局建案為主,在當地受到相當的注目。
另一個亮點就是大陸工程邀請了國際知名的建築大師 - Gary Handel 進行操刀設計,兩大強權聯手成為新店央北重畫區內最頂級的建案,也可以說是大陸工程繼青山鎮和琢青後 新店的全新地標:
https://stock2012.pixnet.net/blog/post/229457729
#鐫画 #新店央北重劃區 #評價心得
全 聯 主 廚 刀 評價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送你最後一程
#在天上繼續做快樂的廚神
#再見Jimmy師傅張振民
今天早上參加好友Jimmy張振民在一殯的告別式,內心既悲傷又不捨,眼淚哭濕了口罩,景行廳擠滿了送他最後一程的人,多是是穿著白色制服的廚師,許多人行完禮還不捨離,站在靈車兩側,目送Jimmy移靈至二殯火化,場面哀淒又感人。
我是記者,入行超過三十年,主跑美食近三十年,面對面採訪過的國內外廚師逾千,其中包括法國聖堂教父Pierre Gagnaire皮耶.加尼葉、Joel Robuchon侯布雄,以及日本國寶級懷石料理人村田吉弘、料理之神小山裕久,也有餐廳拿下世界排名第一的義大利Massimo Bottura等世界級的大師,
這些人值得受人尊敬的地方,除了畢生致力於料理之上,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無私分享的心,而Jimmy就與這些大師一樣。
或許你會認為我是記者,還是個兇巴巴的大牌記者,我提問題,誰敢不答?錯,碰過不止一位,直接了當拒絕回答料理問題,因為怕被偷學,其中有年輕人很崇拜的名廚,他們很會行銷自己,很愛誇大成名故事,卻很吝於分享廚藝。
我從Jimmy身上認識了法國料理,有問必答毫無保留,不只傳統也談新派,也從他身上看到了一位入行四十多年,樂於工作沒有懈怠的真廚師,我碰到Jimmy不是在餐廳,就是在市場,而不是在公關稿或電視裡,那些塑造得比明星還明星卻無從窺見真貌的名廚。
Jimmy的法菜基礎是來自日本東京都華調理師專門學校,之後陸續在東京大倉飯店、西洋膳所,以及法國巴黎蘇菲鐵爾飯店實習。
28歲進來來飯店成為西餐主廚,35歲與希爾頓飯店的廚師好友組團,代表台灣拿下新加坡國際烹飪比賽雙金牌,並在四年之後再奪一金二銅。
年輕時也很熱衷征戰國際賽事的Jimmy曾經很感慨,三十多年前就揚名世界,回國後卻不懂敲鑼打鼓大做宣傳,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最早的台灣之光。
在來來飯店待了14年之後,民國82年數位企業家共同投資了Jimmy,在天母成立法樂琪法式料理餐廳,當時受到企業家青睞的還有同樣出自來來飯店,在中山北路成立陶陶餐廳的許堂仁小胖師傅,這群富可敵國的企業家甚至破天荒穿上廚師服為開幕造勢,一中一西為台灣頂級餐廳開新局。
年輕記者和美食家對Jimmy的猝逝無感,因為Jimmy已經很久沒開記者會請大家吃飯了,
上次他開記者會是為了澄清學徒爆料,他熬高湯加了調味粉,結果愈公開愈淒慘,媒體無視於台中平價連鎖店三百多元套餐的成本考量,也無視在數十公升高湯添加幾十公克調味粉的提味比例,拼命抹黑成高價法餐要靠粉的聳動報導,讓Jimmy的聲譽受損,
所以搜尋google和youtube多出現負面新聞,這也是讓我最最生氣的地方,透過網路沒有真相也沒有全貌,當然不可能有公正的評價。
其實Jimmy在很多年前就把重心轉向高檔外燴,所以行事更低調,會做菜也會秀菜的他,經常被企業家指定入府親自上菜,多年前他給我看一張張外燴菜單,一客動輒五千一萬,令我瞠目結舌。之後全球最大白松露運抵台灣,秘密交給Jimmy負責料理,到底是哪位企業家如此大手筆?Jimmy三緘其口,一時之間成為餐飲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他甚至把整條爐烤牛肉Roasted Beef變成外燴專用的麻將牛排,就是有辦法把烤好的牛肉拿到客人家中,一刀切下還能汨汨流汁的最佳狀態,名為麻將牛排是因為打麻將的客人最愛。
幾周前乍聞Jimmy離世的消息,在中廣超級美食家花了一整集來聊我眼中的Jimmy師傅,並錄成影片做成紀錄,上傳到youtube,希望讓大家認識對台灣餐飲有重大貢獻的法廚大師,雖然已然晚了,但一定要做,是媒體人也是朋友該做的。
https://youtu.be/zxFAvJn2HZ8
未料節目一結束,竟有許多人私訊我,感謝我,其中有一位是Jimmy過去曾在法樂琪附近開咖啡廳的人。「他總是給我建議指導,沒事經過的時候也常來聊天喝咖啡,後來我把店收掉,師傅也常常跟我聯絡,告訴我周邊的景況也關心我的近況。」
很多人懷念的張振民就是如此溫暖而真誠,不在乎他的大嗓門還是壞脾氣,套一句今天在告別式中一位廚師朋友透過錄影的祝福:希望他在天上繼續做快樂的廚神!
全 聯 主 廚 刀 評價 在 作家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爸。
最右邊那位。
我。
最小隻那位。
在節目上談起我父親的時候,他總是被我形容成酒鬼,甚至有過家暴行為。我父親在世時,我從來不曾,像面對其他長輩一樣,故作乖巧地聽他講話。
因為從我有意識以來,他每天晚上就是喝酒。而我自認聰明。我認為,那就叫不高級的人生態度!那就叫逃避!那就叫不夠成功!
他在日本大阪大東洋酒店當主廚時,因為不懂得逢迎拍馬,在廚房裡得罪了中國大陸的廚師,最後因為長了骨刺,開完刀後順勢被餐廳給開除。
我以為那叫做自視甚高,以為那叫做不夠社會化。
然後他帶了一筆錢回台灣,買了一間房子讓我們全家人一起住。之後他跟母親開始在基隆車站附近的攤子做起熱炒,生意很好,一天只要賣一餐,就可以養活我們全家。我以為那是因為在基隆報關行上班的人,沒吃過好東西,就只懂得來我們攤子上吃,也讓我小時候抱怨連連,因為生意太好,我總是要在中午時候去幫忙端盤子。
一天只做一餐已經算少了,我卻每每聽到老媽抱怨說:爸爸今天又偷懶不想工作了。我以為那叫做懶惰,我以為那根本是他淪落到路邊攤工作的基本原因:惰性。
在我出社會之前,或者說在我母親過世之前,甚至是在我父親過世之後,以上種種我曾經有過的觀念,全部改觀。
畢竟,記憶是串聯起來的。
第一次認知,是我高一第一天到臺北上學的記憶。我找了一間滷肉飯的專賣店,然後進去點了餐,吃了幾口之後,我吐了。我才理解到,父親手做料理之外的食物,根本不是人吃的玩意兒。那些報關行的叔叔阿姨們,是專程來吃我父親的手藝,這點,我必須徹底承認。
高二的時候,爸媽已經在基隆做路邊攤了。我的兒時玩伴之一的好友,國中畢業後沒有繼續讀書,也選擇了和我父親一樣的路,因此在高二那年,我這兒時好友透過我爸的介紹,得到了一份在臺北某餐廳的工作。
我們四個大男生,從基隆搭著客運晃到臺北的知名餐廳,他們的大廚出來迎接我們四個小毛頭,一聽到我的父親是「進國師」,這下連二廚也出來了,幾個上了年紀的叔叔伯伯,立刻擺出一桌佳餚,讓我們四年輕人,酒足飯飽的回家了。席間大廚不斷熱情又親切的告訴我,父親教過他什麼,以前他們一起幹過什麼!那或許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我爸爸,可能不只是我眼中的酒鬼而已。
後來當我出社會找工作失敗再失敗,創業遇到瓶頸時,我三天兩頭跟朋友出去喝酒!我忽然發現了,我也沒多高尚,而我的父親,或許只是認清了他錯過可以再往上爬的樓梯,於是只能在勞動工作完畢後,喝酒放鬆。
然而,我到了三十歲,才懂。
因為兒時玩伴的廚師,我也才理解到,可以被日本餐廳聘請到大阪的餐廳去做菜,這不是件簡單的事,至少在現時今日都是一樣,在各行各業都差不多,你要被一間國外的公司邀請過去上班,你至少,要在這行業裡面,是個佼佼者才行。
這件事,我也是三十歲以後才知道。
至於不懂得逢迎拍馬,不夠社會化的這種蠢想法,我大概從開始上第一天班,我就發現,我本人,自己,根本更嚴重。我的藝術家個性,完全無法跟公司裡面的人打成一片,回過頭來想,我到底憑什麼在批判我爸!?
然後,在我後來工作的環境裡,我幾乎是不打卡的。因為我根本無法接受準時上下班的日子。這時我再回頭想,老爸從開始做路邊攤的生意,就必須一早四點到基隆的崁仔頂補貨,一路準備到接近中午,然後面對中午狂風暴雨上班族出來吃飯的兩小時快速大火甩鍋剷,接著收攤到回家,已經是傍晚。這樣的工作時間與體力,我這輩子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幹不了,而他用這樣的日子長期間賺取了金錢養育了我,我卻還在那裡抱怨他偷懶!?
老媽有著對金錢不安因此產生對老爸的要求,但這並不代表,偶爾想要偷懶的老爸,做的決定都是錯的。
我爸完全不懂什麼叫溝通,他只會沈浸在酒精裡,但他對朋友好,對客人豪爽,就算家裡沒錢,有客人到家裡時,他依舊會弄出整桌菜餚讓客人賓至如歸。我遺傳了他的好客,應該也遺傳了他的好酒,或許也遺傳了他的桀驁不遜,自視甚高!
如今我到了這年紀,反觀自己,覺得自己在人生路上的成績單,完全比不上同年齡的他。因此在父親節這天,我想,我應該寫篇文章,平反一下,我父親在這世上該得到的評價。他是個被朋友喜歡,被家人愛戴的大哥,只可惜年輕時的我,不懂得什麼叫溝通,不懂得如何讓他排解壓力,不懂得,如何愛他⋯⋯
致,那些為家庭奮鬥多年卻沒有得到該有評價的父親們!你們都辛苦了!
父親節快樂!也希望我父親那邊的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們,可以跟我一起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