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兒童節前,新竹市馬偕兒童醫院即將啟用』
今天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上樑典禮,新竹市馬偕兒童醫院從無到有,從找不到土地興建,到現在已經蓋到十層樓的醫院,確實不容易。
說到馬偕兒童醫院,我2017年參加馬偕兒童醫院BOT簽約儀式到去年小英總統蒞臨新竹市啟動開工典禮,很榮幸我能夠共同推動並且參與整個過程,「執政沒有魔法,只有想盡辦法」,我肯定新竹市政府的努力。
這次建設兒童醫院,是臺灣首座以BOT方式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合作,投入資金約30億,以地下4層、地上10層空間,並提供400位床以上、32科兒童專屬醫療服務,還有24小時兒科醫師駐診急診,結合產科,打造一條龍的婦幼醫療服務。
過去,在兒童醫院還沒興建之前,有家長跟我反應兒童夜間急診不方便,那時馬偕醫院就全力配合,開設24小時的兒童急診!這次的馬偕兒童醫院將會提供完整各項次專科的兒童醫院、周延的兒童醫療網、兒童的葉克膜設備中心等等。
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院照顧兒童的初心,也辛苦了這段時間一直努力的市府團隊及衛生局同仁,在全世界的兒童醫院都虧錢的現實之下,仍舊願意到新竹市來,協助照顧我們的孩子。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我跟林市長一樣,心情同感激動及雀躍,也相信為人父母的新竹市民朋友,跟我一樣期待馬偕兒童醫院的到來!
新竹是兒童城市,大新竹18歲以下的孩子有20萬人,新竹市9萬、新竹縣11萬,未來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完工之後,將可以服務廣大的孩子,提升大新竹地區的兒童醫療環境,我也會持續監督施工過程,務必讓兒童醫院,如期完工!
相關新聞: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80957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蕭聰穎董事長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翁順隆院長
#兒童城市 #大新竹
兒童急診 次專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兒童急診幾乎每個月會有 1 到 2 位住院醫師跟我一起上白班,讓他們學習看診技巧和吸收第一線臨床實戰經驗。
這個月有兩位住院醫師下來急診學習,其中一位已經是住院醫師第三年(R3)。兒科只要訓練三年期滿,即可獲得參加兒專考試的資格,考試成績合格後,可以得到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成為正式的兒科醫師。然而,R3 住院醫師在參加兒專考試前,必須面臨人生抉擇,未來是要繼續留在醫學中心,當研究醫師學習次專科?還是要離開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服務?
我問 R3 住院醫師未來的動向,他表示決定繼續留在醫院學習次專科,我提醒他次專科訓練結束後醫院不一定有位置可以讓他升主治醫師,而且研究醫師的收入遠比診所醫師低。R3 住院醫師說他了解所有現實情況,但他還是決定走這條路。我問他為什麼會下這個決定?他回答,學長你忘了嗎?上次我下來急診時,你跟我談到生涯規劃,你的一句話讓我思索許久:
「若只在醫學中心訓練三年當上兒科醫師,短短三年的學習真的足以應付未來至少三十年的醫師生涯,在目前開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保障工作機會不被淘汰?」
因為我的一番話,他決定留下來訓練次專科,學習新的技能,幫未來多買一份「保險」。
我一向鼓勵住院醫師在醫學中心訓練時多方面學習,因為技能永遠不嫌多,未來醫療環境會發生什麼變化沒有人知道,多學習技能放在身上,做足準備,即使未來醫療環境發生劇變,有特殊技能的醫師較不用擔心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我現在對直屬學生更加嚴格。每個兒童急診研究醫師都被我要求至少要拿兩張次專科執照,因為我認為這樣的訓練拓展接觸到的醫療面向,才足夠應付兒童急診各式各樣的臨床變化;未來即使不當兒童急診醫師,有一張兒專執照、兩張次專科執照「防身」,也比較不容易被市場淘汰。
看似美麗的櫻花步道,轉角過後依然是相同的景緻嗎?沒有人知道!唯有做足準備 ,才能適應任何嚴苛的環境,處理所有突如其來的變化。
兒童急診 次專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一篇文章討論最熱的是「學生女友」,還是必須做出一下澄清,是「學生的女友」,我很久沒有女朋友,連前女友也變成老婆了。不過,這篇文章要談的主題還是關於「學生」。
先跟非醫界的粉絲說明一下,兒科醫師的訓練模式。剛進入兒科的年輕醫師會先當住院醫師 (R) 三年,照年資依序是 R1、R2、R3,滿三年後可以參加兒科專科醫師考試,若通過即取得正式兒科醫師的資格。參加考試前,R3 醫師必須做出決定,取得專科後是繼續留在醫院訓練「次專科」,還是要到基層 (診所)服務。醫學要晉升主治醫師 (V) 比較嚴格,住院醫師除了要有兒科專科醫師執照外,還必須研習兒科次專科兩年,在科內當研究醫師,也就是 F1 和 F2,結束後考取次專科執照,再經過醫院內部審核,最後才能成為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若決定到區域醫院或診所則不一定需要次專科資格,拿到兒科專科後,即可去面試,只要區域醫院或診所院長同意,就可以成為主治醫師。 簡單說,在醫學中心要晉升主治醫師需要花費至少 3+2 年 (3 年 R + 2 年 F),在非醫學中心級數的醫院通常只需要花費 3 年 (3 年 R),但區域醫院若有特殊需求,也會要求有次專科資歷的兒科醫師才能得到面試資格。
在住院醫師 (R) 三年中,科內所有的前輩醫師都可以是「老師」,年資比較接近的前輩可以叫「學長、學姊」,但這個階段 R 需要到各次專科訓練,一方面學習完整的兒科學,另一方面找尋自己的興趣。R3 快結束前若決定要留在醫院學習次專科,需要先找科主任表達意願,再經過次專科主任的同意,經科內審查資格後,才可以成為研究醫師 (F)。住院醫師選擇次專科時,通常會考慮自己的興趣、次專科未來的發展、和次專科老師的調性,三者適不適合自己,才做出最後的決定。
住院醫師 (R) 成為研究醫師 (F) 後,和次專科主治醫師形成明確的「師徒制」,研究醫師這兩年、甚至往後更長遠的未來,這樣的師徒關係通常不會改變,所以我說的「學生」,指的是現在或曾經當過我主導兒童急診科的研究醫師。
兒童急診次專科向來是兒科中的冷門學科,常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然而,我當兒童急診科主任的時後,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研究醫師加入,即使我換了工作環境,這樣的狀況沒有改變,最近有一個 R2 已經跟我表達未來想走兒童急診;過去曾經有一個 R3 原本要走兒童急診,因為我突然不是科主任, 最後也跟著放棄兒童急診次專科。
可能是因為我把每個學生都當成家人看待,加上排班儘量力求公平,才願意跟著我進入這既冷門、又辛苦的兒童急診次專科。事實上,我對學生是很嚴格的,要求很多,除了臨床判斷和實作技巧,我也要求對病人家長的態度和對急診護理師的態度,這四項要求若發生問題,我會請他們過來好好「討論」需要改進的地方。目前我有 4 個學生,兩個是研究醫師,明年準備晉升兒童急診主治醫師;一個是同醫院兒童急診 V3 (第三年主治醫師);另外一個主治醫師在基層診所服務。四個學生不管在醫院或診所,都得到很好的評價。
我的想法很單純,做決定前儘量站在和學生同一個角度思考,不會強迫他們做不願意的事情,希望留在兒童急診工作的醫師都真心喜歡小兒急診室,若要離開也是給予祝福,因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朋友和家人卻是永遠的,我不會因為工作強迫要他們做出犧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給予尊重是必須的。期許自己能一直保持這份心意,期待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喜歡小兒急診室,讓兒童急診科不再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