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咳久咳治不好,兒童氣喘莫輕忽
「醫師,我的小孩感冒好久都不會好,咳嗽咳了兩個禮拜,白天症狀還好,但晚上睡覺特別嚴重,吵得我們大人也睡不好,我的小孩是不是有過敏?」在診間常聽到家長抱怨小朋友生病的狀況,有經驗的醫師除了會詳細詢問感冒症狀外,也會將『氣喘』列入考量。
在台灣,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的小朋友患有氣喘,若沒有適當的控制與治療,容易影響小朋友日常活動及課業學習,也可能需常跑急診甚至住院。因此,氣喘的控制與治療絕對不可輕忽。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對誘發因子(如運動、過敏及病毒感染等)的過度反應以及慢性發炎,會造成反覆性氣道的收縮而有胸悶、咳嗽、喘鳴、呼吸急促等主要症狀。
⭕氣喘的誘因
✅外在過敏原:塵螨(最常見)、蟑螂、黴菌、狗毛、貓
毛、花粉
✅有部分兒童抽血檢驗過敏原無法找出過敏原,卻仍出現氣喘的症狀,可能誘發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氣溫溼度的變化、空氣汙染等
✅其他:二手菸、激烈運動、情緒壓力等
⭕氣喘診斷及臨床特徵
#氣喘診斷為臨床表現及肺功能檢查
(五歲以下不適用肺功能檢查
⭕除主要症狀外,也常有下列的臨床特徵:
1.在感冒期間,症狀(胸悶、咳嗽、喘鳴、呼吸急促)持續>10天,且每年超過3次
2.症狀常在夜間惡化
3.無感冒期間,因遊戲或大笑時,發生咳嗽、喘鳴或呼吸費力等
4.有過敏體質或氣喘家族病史
⭕氣喘的治療
✅依年紀選擇適當的藥物,根據症狀控制程度做治療計畫的調整(階梯式治療)
✅急性緩解型藥物:短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複方吸入性皮質類固醇(含formoterol)
✅日常控制型藥物:吸入性皮質類固醇(或複方含有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
⭕預防與照護
1️⃣室內居家環境改善,減少接觸過敏原(包括塵螨、黴菌、貓狗毛):使用防蟎寢具;被套、枕頭套最每隔2至3個星左右,以65度的熱水洗燙過;避免使用地毯及擺放絨毛娃娃;厚重的窗簾應定期清洗;使用空氣清淨機(具HEPA效能)及除濕機(控制濕度於50%左右);家中成員請勿吸菸;減少空氣中刺激煙霧(如燒香、蚊香、廚房油煙、香水等)
2️⃣室外空氣品質不佳時,減少外出或配戴口罩。季節轉換時,日夜溫差大,須注意保暖。感冒流行期間減少出入人多的密閉空間(如百貨公司、電影院),以減少氣喘發作或加重
3️⃣飲食均衡,減少冰冷飲料或食物;生活作息規律,維持適當運動習慣,運動前應先暖身,若容易在運動時氣喘發作,可考慮在運動前15分鐘先預防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急性發作時,何時該就醫
1.已使用吸入性緩解藥物三劑以上(每10-15分鐘使用一次)仍然沒有改善
2.無法說話或喝水,情緒焦躁
3.呼吸急促費力,肋骨鎖骨周圍的肌肉呼吸時凹陷
4.血氧下降,發紺(嘴唇膚色變暗)
#魏子翔醫師
#魏醫師育兒小教室
#氣喘
#小兒過敏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治療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喉嚨痛都是感冒引起❗❓扁桃腺發炎未即時治療,小心變成致命的深頸部感染😱😱😱
「醫生,我扁桃腺發炎,喉嚨好痛!」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生來診,說話時不但大舌頭說不清楚,呼吸也感覺有點喘。他敘述自己經常感冒、喉嚨痛,所以習慣直接購買成藥來吃,沒想到這次怎麼吃藥都都沒有效。如此不舒服一個禮拜之後,接下來喉嚨痛到根本無法進食,甚至連嘴巴也張不開。
經檢查過後,發現他某一側的扁桃腺狀況良好,但另一邊的扁桃腺已腫脹到幾乎要把喉嚨給占滿了。這可不是單純扁桃腺發炎,而是更嚴重的扁桃腺周圍膿瘍!
✅扁桃腺位置在哪裡?為什麼會發炎?
扁桃腺位於人體的口咽部,包括三個部分:1.顎扁桃腺,通常張開嘴巴就可看到左右兩側各一顆;2.在舌根部的舌扁桃;3.在鼻咽部的腺樣體。因為它是由淋巴組織所組成的腺體,所以也擔負起身體的防禦機制,當我們接觸到外界的細菌、病毒或過敏原時便會產生免疫反應。
一般引起扁桃腺發炎的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經常在感冒時合併發生。當扁桃腺發炎持續一段時間,有時可能會演變為細菌性感染,就需要施以抗生素治療了。 有一部份患者扁桃腺發炎的情況,多發生在免疫力下降時,像是一陣子常有熬夜、睡眠不足或飲食不正常,就比較容易出現發炎症狀。
✅發燒、喉嚨痛……,扁桃腺炎還會有哪些症狀?
扁桃腺發炎的典型症狀,包括喉嚨疼痛、發燒,也可能會有類似流感如全身倦怠、無力等症狀。其特徵是可見到扁桃腺紅腫、淋巴結腫大等情形,較嚴重的話還會觀察到點狀或片狀分布的白色斑點,也就是化膿。若進展到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多會有吞嚥困難、講話有點沙啞甚至痛到沒辦法講話,小朋友可能還會止不住地流口水。
✅頻繁發作怎麼辦?必要時可考慮手術切除
當急性發炎時,除了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之外,若是喉嚨很痛、連吞嚥都出現困難時,口含些許冰水或食用冰涼的流質食物都能幫助舒緩。此外,一部分病人經常有扁桃腺發炎復發的狀況,臨床上碰過每個月都會因此來診一兩次的患者,有的動不動就發燒、有的則是會造成呼吸道阻塞、還有人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現象。面對這一類慢性發炎的族群,若已經過治療仍無法改善的話,通常會建議考慮接受手術摘除扁桃腺,幫助恢復呼吸道的暢通,且可減少發炎時的不適與併發症。
「不是說扁桃腺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嗎?拿掉之後難道不會讓抵抗力下降、細菌更容易入侵了?」有不少病人在聽到切除扁桃腺時往往感到十分疑惑。事實上,一般扁桃腺的免疫活性在青春期過後便會降低,身體的防禦任務會由其他地方來負責,所以成年人切除扁桃腺之後並不會產生免疫力低下的副作用。至於兒童的扁桃腺雖仍具有免疫活性功能,但人體除了扁桃腺這一圈淋巴組織之外,還有許多淋巴系統也能提供防衛機制、對抗細菌,移除扁桃腺後同樣不至於造成明顯的免疫力下降問題。
另外,有學者研究指出,五歲過後的幼兒切除扁桃腺之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一般人並無差別,亦即和未切除扁桃腺的人相比,免疫力不會比較差。甚至還有新近研究表明,幼兒接受扁桃體切除後,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就醫的次數反倒有下降趨勢。
✅單側喉嚨腫痛,恐是扁桃腺周圍膿瘍
比起扁桃腺發炎,另一種大家更應留意的則是「#扁桃腺周圍膿瘍」。顧名思義,「扁桃腺周圍膿瘍」是扁桃腺旁邊的小唾液腺發炎化膿,因為積膿無法排出會導致單側扁桃腺腫大,為常見的的深頸部感染之一。除了喉嚨痛、發燒、吞嚥困難或聲音變化等表現之外,它和單純的扁桃腺發炎有個很大的不同:一般發炎化膿會是兩顆扁桃腺同時發生;但扁桃腺周圍膿瘍多為單側腫痛,且若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扁桃腺本身並不會顯得特別腫大,反倒是扁桃腺旁邊的組織較為腫脹。
萬一未盡快接受診治,當扁桃腺周圍發炎情況太厲害,不但會影響周圍肌肉的牽動,導致連嘴巴都無法張開。程度嚴重者,可能還會從脖子向外擴散到胸部變成縱膈腔炎,或進一步對心臟造成影響,甚至帶來致命的威脅,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針對扁桃腺周圍膿瘍的治療,通常在比較專業的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會直接用一根很粗的長針進行穿刺、抽出膿汁,避免深頸部空間都會遭受到感染。視情況必要,有時可能還需住院治療,透過開刀方式將膿瘍引流出來。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臨床上不乏一開始以為自己喉嚨痛只是小感冒引起、未積極治療後來卻惡化的病人,特別是前陣子疫情緊張,很多人都不敢就醫,直到實在痛得受不了才求診。提醒大家,一般感冒病程多為3~5天,便會逐漸痊癒,假使喉嚨持續腫脹疼痛或已服藥三、五天還未有好轉跡象,可能是有其他疾病問題,必須盡快查明、及時治療。除此之外,有病人分享之前喉嚨痛到他院看診,或許因防疫之故,醫師並未看診、僅聽口頭描述便開藥的狀況。以個人經驗來說,凡耳鼻喉相關症狀醫生通常都會請患者打開嘴巴以便詳細檢視,才能確知是否有異狀喔!
#扁桃腺炎
#扁桃腺周圍膿瘍
#扁桃腺專家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台中耳鼻喉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治療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Delta變種引爆全球疫情 新冠已成年輕人的流行病》
{稿頭}
1.當美CDC憂心警告,Delta變種已讓這場戰爭徹底改變,紐時也代替所有人發問,Delta是否會讓年輕人更快病得更嚴重? 因為醫療前線越來越多個案,都是無法接種疫苗的兒童重症或未打疫苗的年輕人病危,這和去年新冠疫情剛爆發的情景大不相同,Delta是機會均等地攻擊各個族群,只要沒打疫苗就會成為破口。
2.感染預防醫學領域的專家說,此番染疫人口結構數據上的變化,完全是基於年輕族群疫苗接種率過低所致。以美CDC最新公佈的數據為例,截至七月底,美國65到74歲的高齡人口接種率已突破八成,但18到39歲卻不到一半。加拿大數據稱,相較於其他變種病毒,感染Delta進入加護病房的風險暴增四倍,其導致住院及死亡的風險,則是其他變種的兩倍之多;印度數據也明白指出,45歲以下患者在Delta風暴中面臨最大的死亡風險。
3.英國衛報用「年輕人的流行病」來形容當下這波由Delta變種所引爆的全球疫情,但Delta的出現,本來就源自它在病毒棘蛋白上的兩個關鍵突變,其中L452R類似先前發現的加州變異株,能增強棘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結合力,讓感染力倍增;另一個重要變異E484Q,則和先前的巴西變種E484K是一家人,能繞過免疫監測,對人體中和抗體具有逃脫能力,所以能讓疫苗效力減弱,且感染族群也有重症及年輕化的傾向。
4.日內瓦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Antoine Flahault在長期關注全球疫情後所歸納出的結論,認定當下要結束疫情的方法,必須以90到95%的接種率,搭配持續邊境管制才能見效。伴隨越來越多科學證據出爐,整個歐洲都已鎖定要對尚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全面開打,下一步還將替12歲以下幼兒提供疫苗。但年輕族群對疫苗的不屑一顧,正讓他們成為最頑固的疫苗抵抗者,如何確保下一代不受病毒或疫苗傷害,當下正在疫苗充足的富裕國家形成激辯,而缺乏疫苗的國家,則將被迫陷入到底誰該先打的痛苦掙紮。
{內文}
新聞旁白:「當你想到保護弱勢群體的新冠疫苗時,請想想5歲的多明尼克亞伯特。你呼吸困難嗎?是的。在這個時間點,他還太小無法接種疫苗,但他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被送進了急診室。你認為他可能從哪裡染疫?老實說,我不知道。我已經採取一切預防措施,確保他不會染疫。」
醫療前線傳來的最新戰報,呼應的不只是CDC先前憂心提醒「這場戰爭已然改變」,紐時也代替所有人發問,Delta變種是否會讓年輕人更快病得更嚴重,因為越來越多個案都指向一個共同事實,那就是Delta變種正以全新面貌發動攻勢,「機會均等」地狂掃各族群,任何沒有施打疫苗的人,都將難逃它的暴風圈籠罩。
CBS記者VS 紐澳良兒童醫院主任 Dr. Mark Kline:「他們病情如何? 這些孩子很多都病得很重,出現呼吸道症狀,實際上就是缺氧。」
他們其中很多都是身強體壯的運動員,入院前不具肥胖或糖尿病等任何危險因數。
美年輕病患Jacquez Lee VS CBS記者:「你最痛苦的是什麼? 呼吸不順,嚴重頭痛,還有咳嗽。」
美年輕病患母親 Fatina Watlins:「如果他沒有接種第一劑疫苗,他的病情應該會比現在更糟糕。」
這和去年新冠疫情首次爆發的景況形成強烈對比,當時的急診室滿是年長者及脆弱族群,如今卻是不到50歲、甚或是二三十歲的病患,他們經常在進醫院的時候病情就已經很嚴重,且病程發展極快。以美國來說,他們之中97%都沒有接種疫苗,且拒絕戴口罩。
美感染預防醫學主任 Dr. Robin Trotman:「去年我們在美國中部有很長的時間間隔,但這一次,我們真的很快就讓醫院裡的20或30名病患者衝到現在的130到140名病患爆滿,而且人口結構非常不同,都是年輕人,幾乎沒有併發症,所以你很難預料到他們病情會惡化得這麼快。所以,這對全美民眾是一種警告,當你從這個角度來看Delta變種時。」
感染預防醫學領域的專家說,此番染疫人口結構數據上的變化,完全是基於年輕族群疫苗接種率過低所致。以美CDC最新公佈的數據為例,截至七月底,美國65到74歲的高齡人口接種率已突破八成,但18到39歲卻只有不到一半。另一項發布在網路上還未經過同行審查的初步研究,則是援引加拿大數據稱,相較於其他變種病毒,感染Delta進入加護病房的風險暴增四倍,其導致住院及死亡的風險,則是其他變種的兩倍之多;印度數據也明白指出,當Delta變種佔據疫情的主導地位後,患者將面臨更大的死亡風險,尤其是45歲以下患者。
美流行病學專家 Dr. Dave Engelthaler:「每次病毒在傳播的時候,有機會發生新的突變,此突變可能會讓病毒開始逃避我們的疫苗,者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英國衛報用「年輕人的流行病」來形容當下這波由Delta變種所引爆的全球疫情,文中提到,年輕人病情的快速惡化極不尋常,但卻並非聞所未聞,因為Delta的出現,本來就源自它在病毒棘蛋白上的兩個關鍵突變。其中L452R類似先前發現的加州變異株,能增強棘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結合力,也就是感染力倍增;另一個重要變異E484Q則和先前的巴西變種E484K是一家人,能繞過免疫監測,對人體中和抗體具有逃脫能力,所以能讓疫苗效力減弱,且感染族群也有重症及年輕化的傾向。
密蘇裡州CoxHealth執行長 Steve Edwards:「我們的醫生說患者有年輕化、重症化的傾向,且這些患者就醫時多已進入病程後期,醫生沒有多少選項可以治療他們。」
伴隨越來越多科學證據出爐,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整個歐洲,北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到地中海地區,都已鎖定尚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全面開打,歐洲的下一步,還將替12歲以下幼兒提供疫苗。因為日內瓦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Antoine Flahault在長期關注全球疫情後所歸納出的結論,認定當下要結束疫情的方法,必須以90到95%的接種率,搭配持續邊境管制才能見效。至於過去一直以安全疑慮為由,拒絕向下延伸施打疫苗的英國,8月初也終於在壓力下,宣佈擴大疫苗接種計畫至16及17歲青少年。儘管輿論仍質疑科學證據不足,但官方似乎鐵了心,要加速於開學前完成施打,務必要讓其疫苗覆蓋率,追上七八十歲的年長者及脆弱族群。
記者VS 英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系主任 Paul Elliott教授:「你認為為什麼英國(對向下施打疫苗)猶豫比較多? 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風險和利益的平衡,顯然在減少病毒傳播上,總體而言是有好處的,而對於那些擔心風險的人來說,相對真的非常非常小。」
一個更高門檻的群體免疫,有賴於各國全面性的向下施打。但正如彭博社所憂心提出,年輕族群對疫苗的不屑一顧,正讓他們成為最頑固的疫苗抵抗者,如何確保下一代不受病毒或疫苗傷害,當下正在疫苗充足的富裕國家形成激辯,而缺乏疫苗的國家,則將被迫陷入到底誰該先打,也就是優先順序該如何調整的痛苦掙紮。
https://youtu.be/OwfJ5KjZQ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