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還在爭論《少年的你》(2019)代表香港角逐奧斯卡的爭議,許多人說該議題只有現在才存在。殊不知最近翻閱舊文,發現原來早在1983年就有類似爭議。物換星移,香港一樣「被代表」,只不過是被台灣代表。出聲批評的則是現在以導演、監製身分知名、當時年僅25歲的影評人陳國富。
.
以下全文刊出當時陳國富的評論,文章來自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編著的《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收錄於書中P69–72),已獲授權轉載。文中討論的不是奧斯卡,而是當時尚具影響力,以國家、地區為代表來競賽的亞太影展。雖然案例不同,不過與現在的爭議相同之處在於:「選擇香港代表作品的權利為何落在XX頭上」。除了討論代表權爭議,還談到當時尚處萌芽階段的台灣新電影態勢,甚為可觀。
.
.
〈臺灣有,香港沒有〉
作者:陳國富
.
代表一個地區參加影展競賽的作品,即使不是當地最好,通常也是最具代表性或最富競爭能力的。若從這一個角度看來,對於今年代表香港參加亞太影展的五部影片,我的看法是:簡直莫名其妙。這其中的問題又可分成兩部分。第一個問題是,選擇香港代表作品的權利為何落在「邵氏」一家頭上?原因不明,但是後果很嚴重。
.
最要命的是,亞太影展的「香港電影」實際上並不能代表香港電影。譬如說,在香港和邵氏搶生意的嘉禾和新藝城公司便都沒有影片參賽(邵氏大概覺得連裝模作樣都不必了)。如果說,五部中邵氏佔了三部讓人替「香港隊」的實力捏一把冷汗的話,其他兩個配額《我的媽媽》佔去其一,笑話邊未免鬧得太大了。《我的媽媽》名義上是香港公司出品,實際上卻是一部「台灣式」的文藝片(柯俊雄導演,柯俊雄、甄珍主演)。水準夠不上參加亞太影展競賽,香港「代表性」的問題就更甭提了。
.
其次的疑問是,邵氏為什麼捨《男與女》(已獲金馬獎多項提名),而取另外三部較差的影片代表邵氏。《表錯七日情》並不是很壞的電影,但其中的笑料大多來自退化、虐待性的樂趣卻令人不安。《三闖少林》是規格化的「片廠功夫片」,《暗渠》賣弄的折還是無謂的暴力和扭曲的影像;兩片可說毫無票房之外的企圖。邵氏也許覺得選什麼片參加是他們「自家子」的事,但是這種現象不僅是對影展的輕蔑,恐怕也會引起香港電影圈,輿論界的不滿。
.
至於臺灣開出來的片單,即使閒話難免,「合法性」大約是不成問題了。不管好壞,《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大輪迴》等五部片子確實代表臺灣這一年來電影的成績。無論從整體文化或電影史的角度來看,《海灘的一天》和《兒子的大玩偶》都是關鍵性的作品; 《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這有階段性的意義。尤其以本來並不這麼成功的《看海的日子》,因為(有意無意)加入了「重塑電影風氣」的行列,而得以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
然而票房的結果告訴我們,所謂的「寫實電影」也可能是一種消費性商品。最近競相開拍或已完成的大量「小說電影」、「鄉土電影」顯示,「新」電影背後的製作動機不是任何思潮或自覺的電影運動,而是市場的供需法則。這條國語片的活路,無疑主要是由《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等片開拓出來的。比起六〇年代的文藝片,《小畢的故事》在意識上並無任何長進,但它至少證明,「沒有暴力色情,沒有大明星、大宣傳,男女主角沒有結合」的電影,觀眾也能接受。(這當然不是什麼原創性的發現,但此地電影業者也不記得有這回事為時已久矣)。
.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客觀背景引導了《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的出場。《海灘的一天》有很多缺點;然而它真正的重要性不在「藝術成就」或「個人風格」的判定,而在這部電影符式了(Signify)和以往國片不同的「觀眾」觀念。用普通話來說, 《海灘》一片濃厚的中產品味(包括對西化情調及臺北小圈子文化的描寫),複雜(或說混亂)的倒敘結構,表面上開放的結局等等,皆意味著這部作品必須訴求不同的電影消費羣,或不同的電影消費態度,也因此其賣座成敗結果將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
如果說,讓臺灣電影在貧瘠中求進步是整個電影界共同的目標的話,那《兒子的大玩偶》無疑是近幾十年來最成功的嘗試。無論爭取自由表達的尺度或商業效益上,《兒子的大玩偶》都打了一個小勝仗。就電影本身表現而言,三段中真正陳述完整的可能只有《蘋果的滋味》 ,然而其整體對「第三世界意識」的反映,卻使得《兒子的大玩偶》成為國語片新座標。據說這部作品未能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是因為「主題意識」仍是重要的評審項目,可是《兒》片是我印象中主題最正確、意識最健康的臺灣電影。
.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
.
〔後記〕
八三年的十一月五日,為配合在臺舉辦的亞太影展,有分報紙設計了一個副刊專題,以多篇文章介紹代表每個地區來參展的影片。我負責「國片」的一部分。我的文中原有一段批評《大輪迴》的文字,被改版面編輯要求刪去。原因是:「避免對柔導演們造成過度刺激」。我已記不清該段文字詳細(就算記得清補回去恐怕也沒什麼意義)。因此特此一記。
.
.
〔編註〕
※陳國富的這篇文章當初見報時,很多熱愛電影的青年學生有點納悶:既然文章裡表明《海灘的一天》與《兒子的大玩偶》是其中最卓越最重要的,為什麼作者指陳了它們以及略遜一籌的其他影片的缺點,卻唯獨漏了(或是放過)《大輪迴》?直到本文結果出版(收入「片面之言」一書)並附加後記,大家才恍然大悟。黃建業的一篇影評也受過同樣的「干擾」。其實,《大輪迴》並不可恨,前輩導演也不可鄙,而是台灣社會的某些觀念稍嫌陳腐,莫非以為批判某片就是對這部電影導演以往的努力一筆勾銷?
.
.
(圖為《兒子的大玩偶》中的《蘋果的滋味》劇照。)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
書展停辦了,線上活動更為重要,響應這個挑戰也是再合理不過。或許對我來說,將最近買的書放上社群網站不難,難的確實是「一本」,因此想將這個機會留給不太會獨立出來分享的類型,此本屬於我們影迷的台灣電影與文化史回顧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
從 1895 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八〇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接力出現,到九〇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終於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此書為春山出版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成果,他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
迫不及待先翻開的,就是後段的以李安與侯孝賢為主題的兩篇文章,偷偷透露,《天橋上的魔術師》劇集即將播出,有時間的人可以趁過年時先再複習一遍《戀戀風塵》,在這部長篇改編作品裡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下特別擷取《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中由《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執筆的一篇〈天才何以成群地來?台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讀起來相當精彩:
⠀⠀⠀⠀⠀
⠀⠀⠀⠀⠀
「在那盛行文學改編電影的年代,閱讀,自然也對於電影人在製作觀念的啟蒙起了不少作用。侯孝賢自言其轉變正是從拍《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因為是改編黃春明的小說,態度上總是比較謹慎,也受小說影響,朝向寫實發展。此外,因朱天文推薦而讀的《從文自傳》,更讓他找到一種遠而冷靜的敘事視角。拍《風櫃來的人》時,給攝影師的指令,就是叫一直叫他『遠一點』。自此之後侯孝賢逐漸摸索出其獨特風格,以情感上的『寫實』為依歸。為求寫實,更偏愛非職業演員的表現,甚至寧可『不打斷時間,拍得長,讓演員沉浸;不切割空間,保存現場的完整,讓演員自在』,而衍生出其獨門的長鏡頭美學。
⠀⠀⠀⠀⠀
幾位帶有新觀念的導演們,也多能得到中影出身、年輕一輩技術人員的刺激與支持。攝影師李屏賓就曾表示,他從助理時期就已經想追求更寫實的光影處理方式,卻總是遭到其他老前輩提醒『光不夠』。一直要到拍《光陰的故事》碰上楊德昌這批新導演,終於能擺脫傳統飽滿的燈光打法,改以更擬真的光影呈現;1985 年與侯孝賢合作《童年往事》時,甚至已經敢挑戰只用一百瓦不到的燈泡當作主要光源了。李屏賓說:『侯導以前不懂鏡頭、不懂影像、不懂光,但是他懂感覺,很厲害。』1993 年合作《戲夢人生》時,李屏賓說他自己已經很少用燈,但侯孝賢幾乎完全不要燈了。
⠀⠀⠀⠀⠀
在剪接師廖慶松眼中,自美國留學返台的新導演如楊德昌和萬仁等人,『事實上拍片沒有那麼專業,可是他們的觀念卻是先進。』對於電影創作,他們有非常強烈的自省與社會理想。廖慶松強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而且從頭到尾堅持,沒有改變。』」
⠀⠀⠀⠀⠀
⠀⠀⠀⠀⠀
⠀⠀⠀⠀⠀
⠀⠀⠀⠀⠀
▍博客來 :https://pse.is/39xk7a
《童年往事》 :https://pse.is/3am9wh
《戀戀風塵》 :https://pse.is/3bjyak
《風櫃來的人》 :https://pse.is/3btgv4
《兒子的大玩偶》:https://pse.is/3bm6ln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推薦】《小說課之王》:別仰望光,去當追光者!
讀研究所是很有意義的,
就像我,讀完研究所,
得到最重要的啟發就是:
我不適合讀研究所。
我的論文,簡直慘不忍讀,
幾乎是夾著尾巴逃離台大畢業的。
但我的寫作,卻從此開竅,
嚴格來說,我的畢業論文
應該是《小說課4》才對。
《小說課4》!?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對吧?
《小說課》系列是許榮哲的代表作,
就像是「武俠小說」之於金庸,
金庸寫了十四本武俠小說,
從此武俠小說成為武當山,
適合神往,不適合挑戰。
榮哲寫了
《小說課》、《小說課2》、《小說課3》,
讓世人發現,原來小說分析,
可以寫到比小說本身更耐人尋味。
甚至,很多人是因為讀了《小說課》,
而回頭去找這些經典小說來讀。
「所以真的有《小說課4》嗎?」你問。
那不是重點,
你只要知道,
現在有《小說課之王》就夠了。
榮哲的新書《小說課之王》,
是《小說課》的增修版、進化版、限制級版。
如果你是普通讀者,
會看到《小說課之王》
增加了幾篇文章,
像是〈節制〉、〈舉重若輕〉……
多收錄了兩篇小說,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
如果你是再厲害一點的讀者,
會看到《小說課之王》的進化,
那是作者十年來修練後的領悟,
回望年輕時鋒芒耀眼的自己,
然後和藹地為他修了動作、調了柔焦。
像是〈多重意涵〉分析
歐斯勒〈藍色串珠項鍊〉和
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
文章最後榮哲是這麼寫的:
「這個世界往往是這樣的,
不求回報之人,常常會失望,
因為大都會有回報。」
他跳脫拆解小說的魔術秀,
轉而回到人生當下,
溫暖的與你聊聊,這十年,
他用人生對讀小說的一點心得。
如果更高段的讀者,
你會發現《小說課之王》
之所以凌駕《小說課》,
在於他拿掉了分級制。
從此,沒有所謂的價值正確,
因為真正厲害的小說,
探討的價值往往超乎
道德、法律所能界定的邊界。
《小說課之王》談
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
寫世界上最恐怖的小說不是群魔亂舞,
而是人因為執念而變成鬼的顫慄過程。
《小說課之王》也談
李儀婷的〈走電人〉,
這篇小說講的是地獄的故事,
但讀者卻以為自己讀到是遊樂園。
或許很少人發現這點,
但是我是知道的。
為什麼?
因為〈小說課〉裡的文章,
最初連載於國語日報。
由於讀者多是小朋友,
所以作家寫完稿之後,
往往編輯會跟作家溝通,
調整字詞、說法、或是選材。
畢竟,小朋友還小,
太早知道鬼啊、地獄啊、死亡啊不好。
但有時,作家是為難的,
因為深刻的故事或小說,
自然會觸及到這些黑暗的課題,
那裡頭有著人的神性及獸性。
我是後來,
步上榮哲的腳步,
開始在國語日報寫專欄,
才慢慢理解作者與編輯為難。
編輯想許孩子們一個童話,
可作者卻想讓孩子們
看透童話背後的真實與荒誕。
《小說課之王》解鎖了〈小說課〉
當年來不及說的,或是不能說的。
我知道說了這麼多,
你還在想
到底有沒有《小說課4》這回事。
從前幾天我看的一個節目說起吧!
這節目叫做〈我想跟你唱〉,
每集會請大咖歌星,
跟一位素人合唱。
這些素人,
都是從萬人海選裡,
選出來的最會唱歌的高手。
節目組會從這些人中,
挑出三位跟大咖歌手合唱,
最後再由大咖歌手挑一位,
進行最終合唱。
每次看到,
被挑出來的那個素人,
都是一臉不可置信的模樣。
因為他很清楚,
自己可能算會唱,
但絕對不到茫茫人海裡,
最有資格跟大咖歌手合唱那位。
六年前,我讀到《小說課》,
就像那個素人,
初聽到大咖歌手的歌一樣,
就深陷進去了,
然後開始追著這道光。
我聽了好講場榮哲的演講;
參加榮哲舉辦的工作坊;
成為工作坊的助教和講師;
後來榮哲找我合寫《桌遊課》,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也是我踏上作家的起點。
這個故事你應該常聽我講。
但接下來這個故事,
我沒跟任何人講過,
你是第一個聽到。
《桌遊課》出版沒多久後,
榮哲竟然找我合寫《小說課4》!
那種感覺,就像是
張學友邀你一起上小巨蛋開演唱會一樣,
非常不真實,你得用力呼自己幾巴掌,
才能確定,是真的。
但榮哲邀請我寫《桌遊課》時,
我幾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因為我要的是出書的機會。
可是合寫《小說課4》,
我非常猶豫,甚至想婉拒。
因為我很清楚,自始至終,
我不是文青系統出身的,
我沒參加過文學獎、
也沒參加過文學評論會、
讀詩沒慧根、寫小說沒靈感。
所以,我一直很擔心,
要是《小說課4》出了,
文壇的大咖會怎麼看待我。
「這小子哪位啊?」
「榮哲怎麼會找他一起寫呢?」
「沒看過他拿任何文學獎啊!」
榮哲似乎看出了我的焦慮,
有次,他突然告訴我:
「歐陽,別因為別人的耳語,
而耽誤你趕路的行程。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閃閃發光的!」
因為榮哲的這段話,
從此,我寫《小說課4》的文章,
寫得比碩士論文還認真,
由愛晶催稿,榮哲指導。
我知道作為一個研究生,
這樣是不對的,
可是我沒辦法阻止自己,
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最後,
我的論文倉促完成,
也很幸運順利畢業了。
不過,《小說課4》的書稿,
還封存在電腦的資料夾裡。
會不會有問世的一天,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從此之後,我對於寫作,
再也無畏無懼。
當張學友都說你唱的好時,
你還會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嗎?
榮哲的《小說課之王》寫道:
「大部分的小說家是工匠,
工匠的最高等級叫一流;
但只有極少數的小說家是母親,
母親才有資格配得上「偉大」這個詞。」
對,此後,
別人眼裡的大咖,
我最多只會稱他一流。
因為我心中的偉大,
那個位置已經留給榮哲了。
什麼是偉大?
就我看來,
並不是讓作品和自己高高在上,
等眾生匍匐在地,昂首仰望。
而是他會走下神壇,
拉起你,溫暖的告訴你:
「別仰望我,因為當你這麼做時,
你就會永遠活在我的陰影裡了。」
最後,他會說:
「你看,前方有光,
那是屬於你的光,你是追光者,
動身吧!別停在這讓夢想冷去。」
是啊!真正的偉大,
是讓你發自內心相信,
你也有機會跟眼前這人,
一樣閃閃發光。
這段路,
我走了六年,總算走到了。
現在,換你相信了。
-----------------------------------
📖《小說課之王》博客來連結:
https://reurl.cc/mn9Zb1
#歡迎分享
#天下文化
#小說課之王
#謝謝榮哲帶著我追光
#未來我會把光帶給更多人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兒子的大玩偶_黃春明的文學電影 - YouTube 的必吃
2010向大師致敬-黃春明系列活動:www.trend.org/2010master。坤樹的工作是扮成小丑的活動看板,久而久之,坤樹襁褓中的 兒子 也漸漸熟悉父親逗趣古怪的 ... ... <看更多>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黃春明論《兒子的大玩偶》和台灣新電影的崛起 - Facebook 的必吃
不過,我還是對具體的東西很好奇,您能談談是如何構思〈兒子的大玩偶〉這樣的小說的呢? 黃:... ... 我有很多關於歐洲電影的日文書,其中有的文章談到這種結構。 ... <看更多>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兒子的大玩偶----------小小補充] - 精華區MayClass 的必吃
以下是找到的資料
其中有些是沒看過 大概看過3.4個黃春明的小說吧
<兒子的大玩偶>.<溺死一隻老貓>.<蘋果的滋味>(今天看的)
特點˙技巧˙方式
黃春明創作的年代,正值台灣從農業社會要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轉型期,如此新舊社
會形態轉換交替時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最顯著的莫過時間觀念的差異。農業社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隨著日月的交替,以及自然的四季節氣而更替;工商業
社會,講求效率,寸秒寸金,要求精準的時間刻度,時間觀念的建立,為的是達成迅速、
確實的生活秩序。時間觀念的演變,改變了人們生活的秩序,從而也更動了原有的價值觀
。
黃春明的小說,在新舊社會的多重時間節奏上極具現代性,除了點明時空的因果關
^^^^^^^^^^^^^^^^^^^^^^^^^^^^^^^^^^^^^^ ^^^^^^^^^^^^^^^^^^^^
係,他擅長用人物意識流的方式,交錯時空,一方面交代人物背景與心理,一方推^^ ^^
^^^^^^^^^^^^^^^^^^^^^^ ^^^^^^^^ ^^^^^^^^^^^^^^^^^^^^^^^^ ^^^^^^
移情節。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在小說中突顯了新舊社會對時間感的衝突。
^^^^^^ ^^^^^^^^ ^^^^^^^^^^^^^^^^^^^^^^^^^^^^^^^^^^^^^^^^^^^^
例如講到的太陽.滾燙的火球 穿插在故事中 隨著他的心情變化 對著外物 景色有
不同的感受 滾燙的火球代表他焦急不安和倍受壓迫的心情 重複了許多次
文中有一幕是太陽下山了 代表他那痛苦的工作也結束了 只是在天太陽再度升起前
他說 坤樹整個人輕鬆放鬆了
時間意識節奏的改變,意味著文明腳步的進展。綜合黃春明的作品對照,妓女行業與廣告
行業的發展速度,更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妓女行業在<看海的日子>裡,養女被賣到茶室
妓女間,早期貧窮的農村社會重男輕女時代就時有所聞,其主題焦點就落在妓女白梅的命
運與生存的尊嚴,到了<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妓女行業成為台灣賺取外匯的「
無煙囪工業」,妓女在此成為台灣主體的象徵。而廣告業的發展,從<鑼>裡打鑼的, <兒
^^^^^^^^^^^^^^^^^^^^^^^^^^^^^^^^^^^^^^
子的大玩偶>的坤樹從廣告人進步到踩廣播車,<兩個油漆匠>裡畫的巨型廣告看
^^^^^^^^^^^^^^^^^^^^^^^^^^^^^^^^^^^^^^^^^^^^^^^^^^^^^^^^^^^^^^^^^^^^^^^^
剛好我們第二組在小組討論的時候 有人對戲院老闆要求坤樹換成廣播車
感到興趣及不解 希望同樣感到疑惑的人看到了有所幫助
板,以及<小寡婦>裡用報紙傳媒廣告吸引洋人上門光顧酒吧的噱頭等等,出身於
^^^^^^^^^^^^^^^^^^^^^^^^^^^^^^^^^^^^^^^^^^^^^^^^^^^^^^^^^^^^^^^^
廣告人的黃春明,認為「媒體實在是很重要的社會變遷的象徵」,也充分的在小說中藉由
^^^^^^^^^^^^^^^^^^^^^^^^^^^^^^^^^
傳媒的進展,道盡了台灣社會進展的節奏之快速。黃春明在1986年發表的<現此時先生>
也著實地對資訊傳媒幽默地嘲諷了一番。
還有
黃春明重視倫理價值,其故事中的夫妻關係也頗引人注意,不論是<癬>和<蘋果的滋味
>裡的江阿發與阿桂,<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坤樹和阿珠,<鮮紅蝦下消樂仔這個掌故>
裡的阿樂和阿樂嬸,<放生>裡的尾仔伯和金足婆,<打蒼蠅>裡的旺欉伯和阿粉婆,這
些篇章裡黃春明描繪夫妻之間互相臆測著彼此脾性,以避免爭執不快的場面發生,都留下
動人而令人莞爾的描寫。黃春明曾在一篇題名<我愛你>的散文中,言明不善表達感
情的中國人,無法以直言直語的「我愛你」來表達內心的愛意,卻有更豐富、曲折而戲劇
化的表達方式,例如一個聽了一整夜太太咳嗽的先生,也心疼太太一夜沒睡好,希望她趕
快去看醫生,就說:「幹你娘咧!嗽、嗽、嗽給我聽有什麼用!又不是沒錢讓你看醫生。
」正做著家事的太太聽在耳裡,也知道先生關心他,很愉快的又咳了幾聲。先生到外頭轉
了一圈回來,看到妻子還在廚房東摸西摸,還不時的咳嗽著,開口就罵了:「妳這種查某
人嗽死好了,嗽死您爸再娶一個幼齒的,……」太太聽了氣得回應:「我就知道你希望我
早一點死……」又難過的咳嗽了。黃春明擅長經營人物的語言對話,來表達台灣社會
^^^^^^^^^^^^^^^^^^^^^^^^^^^^^^^^^^^^^^^^^^^^^^^^^^^^^^^^^^ ^^^^^^^^^^^^^^
人與人之間隱微的心理感情變化,其中正是運用與人物身分、表情貼近的語言,使
^^^^^^^^^^^^^^^^^^^^^^^^^^^^^^^^^^^^^^^^^^^^^^^^^^^^^^^^^^^^^^^^^^^^^^^^
其筆下的人物一個個鮮活起來。
^^^^^^^^^^^^^^^^^^^^^^^^^^^
可以知道其他人物是扁的 坤樹+阿珠是圓的 ^O^
---------------------------------------------------------------------------------
以上多是從一篇論文中借用的資料 再加上些許的個人意見
由於個人功力仍有所大大的不足
還是借用的別人的資料 希望一學期後能大躍進
做好創作的剖析
如果有人看到最後的 謝謝啦
偷偷告訴你喔 VINNIESU=原PO=蘇禹丞 隸屬第二小組啦
P.S 文章部分節錄(並有重新排版)自 徐秀慧碩士論文.黃春明小說研究
這篇唯一找到的論文真的很詳盡 對作家黃春明及其作品 有興趣
卻不知從何著手的朋友 看完一定會覺得不能更好啦(以我的程度而言的)
相信如過是在讀過他許多作品後再來參考受益更是良多
--
自己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洞吧
跳進去會到不了底喔
一
墜
直
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9.188.6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