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ndon|
『 倫敦的新聞媒體 』
某天,女友指著地鐵站口的送報人員問:「既然地鐵報紙免費,為什麼報社還要花更多成本請人在站口發報紙?」
今天講一個冷門話題,倫敦免費地鐵報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新聞自由是英國引以為傲的傳統之一。在電子化盛行的時代,昔日路邊的書報攤 (News Agent)也日漸稀少。”假”新聞猖獗的今日,有信譽的新聞媒體依舊是人人看齊的依歸。
網路新聞免費,花錢買報紙的人少之又少,這時倫敦出現了免費報紙: Evening Standard、Metro
將近190年歷史的 Evening Standard ,簡單說就是倫敦地鐵免費晚報,類似台灣的 Upaper 或爽報。但倫敦地鐵報的內容厚度大概跟蘋果日報一樣厚,主要報導大倫敦相關新聞。平日下午到傍晚會有報社人員在地鐵站口發送免費報紙。
由於倫敦地鐵沒有任何訊號,通勤時看報紙成為倫敦人的嗜好之一。地鐵上大家看報紙的不成文習慣是:看完報紙就把它放在身後的椅背上給下一個人看 (站務官方說法是請丟進垃圾桶)。
我拿到報紙的第一件事就翻到背面(體育版),而英國人對於足球的熱衷,從足球/體育版始終放在報紙背面的設計就可以看出。
身為免費報,內容如蘋果日報豐富,編輯文筆又在水準之上,能夠達成這些條件的原因:「市場」。倫敦這個市場大到可以免費發報紙還養活這些編輯們,就知道報社預算不少。
「既然報紙都不收費了,為什麼還要花成本請人站在地鐵站口發報紙?」
答案是因為發行量與閱報率。
新聞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收入,不同新聞版面的廣告收費價格不一,主要依據多少人會看到這篇廣告。就如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中間的廣告收費價碼更高。所以衝高閱報率與發行量,報社就有更多談判籌碼跟想刊登廣告的廠商收取更高的廣告費 (你看看,我們的報紙有這麼多人在看)。地鐵報的發行量大概 90萬份/每日。比起廣告收入,這些請人路邊發報紙的成本相對渺小。
在這個Facebook依照你的喜好餵文章給你,你還可以 0.3 秒就輕鬆滑掉不想看的時代,偶爾看看報紙也是個很好的平衡(自己講)。
完。
P.S. 如果有Waitrose超市會員卡,消費滿 £10 也可以免費索取店內的各大報
英國的報業概觀
———————
英國的主流報業大概有八家,除了排版與內容之外,最主要的分別跟黨派相關 (左派或右派):
偏左派 勞工黨、綠黨:
The Guardian (衛報)、The Mirror (鏡報)
中立:
The Independant (獨立報)
偏右派 保守黨:
The Times (泰晤士報)
The Telegraph
The Sun
The Daily Express
The Daily Mail
———————
免費報紙 發行量 在 張慧慈 --- 從平淡到精彩的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慧眼看世界——報業新時代
2015-07-13
《新報》經年虧蝕,能延至日前才結業,已算難得。
當市民覺得免費報紙跟收費報紙的內容分別不大,看免費報紙和網上新聞已得到滿足時,又怎願花錢買報紙?肯買報紙的讀者,其視野又怎會局限於港聞和尋常報道式的新聞呢?收費報刊市場雖然收縮,可是能創造具特色和高增值內容,不盲目追求銷量,不依賴廣告,單靠銷紙和網上內容收費也能賺錢的媒體,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現時收費報章的收入主要來自賣報紙、廣告、網上內容訂閱和網上廣告。實體報刊銷情日漸衰弱,廣告收益亦因經濟不明朗,互聯網和社交網站的競爭而萎縮,有個別報刊集團結合報章、雜誌、網站、多媒體電視等一站式跨平台,來維持對廣告客戶的吸引力。然而這類綜合性新聞平台最大的挑戰是經營成本重,免費網上電視和網站成功,並不代表相應的網上廣告收入會增加,相反實體報紙的銷量卻受直接影響,打擊了銷紙和報紙廣告收益。當銷紙收入不能抵銷印刷和發行成本,廣告收入又抵償不了採訪製作營運開支時,媒體就難以持續發展下去。
類似《信報》的營運方式也許更有希望,因其印紙量和發行量少,經營成本較低,讀者收入又高;只要內容有高增值和獨特性,肯上網付費訂閱的人,隨時較主流報紙多。
張慧慈
免費報紙 發行量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們的共同點是:
不訴求一般"大眾",而是
為真正感興趣的"小眾"服務...
不喜歡主流? 那就敢敢給它”小眾”吧!
──Politico 與 The Economist的啟示
文○James Harkin (摘自即將出版新書《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
約翰.哈瑞斯(John Harris),年紀約四十多歲,但看起來很孩子氣。在《華盛頓郵報》多年,一直做到國內政治版主編。目睹主流報紙與雜誌的政治新聞越來越少,哈瑞斯說:「主流大報不再有優勢了。過去的新聞工作者,以能身為大報一分子為榮,但現在不一樣了。」哈瑞斯認為,在網路時代,「只」報導政治新聞的小型報社或新聞網站,也許有發揮空間。於是,在一家小媒體公司的金援下,哈瑞斯跟同事吉姆.范德希(Jim VandeHei)決定一起創業。
《Politico》在二○○七年一月成立,創辦初期,小布希總統所召開的一場記者會上,白宮幕僚曾讓《Politico》記者提問,小布希總統當場笑說,他沒聽過《Politico》這家報社。但短短二年內,《Politico》在華盛頓聲名大噪,成了最重量級的媒體。越來越多知名媒體菁英紛紛加入,例如《時代雜誌》的麥克.亞倫(Mike Allen),就成為《Politico》的首席政治通訊員。
《Politico》的成功,來自於它每天勤奮不懈的報導與解讀白宮和國會最新動態。每周一到五的國會開議期間,《Politico》也在華盛頓發行免費報紙,發行量約三萬二千份。當然,並不是人人叫好,有人批評它充滿著未經查證的膚淺八卦,有人則認為它報導太多政府裡的瑣碎小事,忽略了真正的大新聞。比方說,就算有外星人在華府降落,恐怕也上不了《Politico》的版面──除非外星人要求與總統會談;但是相反的,總統府顧問大衛.艾克塞羅德(David M. Axelrod)要怎樣慶祝結婚四十週年,《Politico》卻會大幅報導。
對於這樣的批評,哈瑞斯說: 這正是《Politico》要的──越內幕越好。「我們不會刻意與政治人物保持距離,」他說: 「相反的,我們深入他們的圈子。」我們的報導不是給一般讀者看的,會來看《Politico》的讀者,不是因為他們偶而關心一下政治,而是因為他們真正熱衷於政治。對這種讀者來說,我們就是他們必看的網站。」
也正因為《Politico》只報導政治,因此可以深入。甚至為了花時間深入調查,《Politico》會放棄報導平常流水帳式的新聞;也因為要寫給政治熱中份子看,《Politico》的報導非常重視細節;關於法律和預算議題的報導,也遠超過一般讀者所能消化的程度。《Politico》偶而也會揭發政治八卦,當初就是《Politico》率先發現歐巴馬跟恐佈份子比爾.艾耶斯(Bill Ayers)交好,也爆料共和黨竟然花十五萬美元給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林(Sarah Palin)和家人當治裝費。
除了《Politico》之外,還有很多成功的「小眾」媒體,只是我們大多聽也沒聽過它們。例如在○九年二月,有一家成立才一年、專門報導氣候變遷且名不見經傳的《氣候快線》(ClimateWire),卻默默在華盛頓雇用了高達十位記者──比旗下有十六種日報的赫斯特報業集團(Hearst Newspaper Group)還要多。
至於主流媒體當中,能夠像Politico這樣──懂得把自己專精領域顧好──同樣能在市場上獲得回報。例如《經濟學人》,就專攻全球優質報導與分析。這個策略讓它培養出一塊名符其實的全球利基市場──目前《經濟學人》的讀者中,有五分之四來自英國以外的國家,其中有超過半數是美國讀者。從二○○○年到○九年底,發行量就成長近一倍。但是反觀美國自己的雜誌,在同樣這十年內,《時代》與《新聞週刊》的發行量卻持續下滑。
這類「利基贏家」(niche-busters),只是這個新生態中剛冒出的幼苗而已,他們的共同點是: 不訴求一般大眾,而是為真正感興趣的人提供深入調查與報導。
藉由這個策略,他們也悄悄改變了我們對新聞的定義。舉例來說,位於洛杉磯專門報導名人八卦的網站TMZ(Thirty-mile zone,意指好萊塢影視娛樂方圓三十哩內的新聞),一登場就成了最夯的明星八卦網站。這類網站沒有傳統媒體的包袱,不必受限於原本的工作方式,可以用更精簡的成本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這些新誕生的小眾媒體,有些採取訂閱制,有些則將新聞賣給一般性報紙,或是靠賣廣告賺錢(例如《Politico》,就向廣告客戶索取高昂的廣告費用)。更重要的是,這些利基媒體甚至可以把規模不大、卻非常忠誠的讀者群,轉變成珍貴的消息來源──還記得二○○九年六月嗎,巨星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去世的新聞,就是靠著忠誠的讀者提供消息,讓TMZ報導了這個全球超級大獨家! (更多小眾市場故事,敬請期待早安財經即將出版、超好看超好看新書《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