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難得一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克 羅斯 河大猩猩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交相輝映】
#物種
#保育
#展示與教育
談到現代動物園內的物種置換,不久前的我,認為那是一種妥協,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但現在的我,更傾向將其視為一種概念與觀念上的昇華。
在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Wildlife Reserves Singapore)引以為傲的河川生態園中,花費眾多心力籌備、宣傳的亞馬遜洪溢林(Amazon Flooded Forest)可謂是最引人入勝的場館,除了大水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這一明星物種外,與亞馬遜魚類一同悠游在巨大水體中的海牛群更是河川園許多意義上的展示重心,可對於這樣的重量級貴賓,一向注重知識傳遞的河川園卻刻意沒有給出牠的明確身分,僅簡單的以海牛(Manatee)稱呼,可想而知,這群在無意識中扮演著亞馬遜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的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演員們,肯定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以及責任背後的深刻考量。
除了原產地的南美諸國以外,現今世界上只有日本熱海的熱川香蕉鱷魚園飼養有亞馬遜海牛,歐洲地區的圈養紀錄更是得追溯到1970年代,這樣的時空背景意味著,新加坡若是想展出正港的亞馬遜海牛,有很大的概率得耗費大量資源從野外引進,但這並不符合現代動物園的行業規定,因為這樣的引入與從史瓦濟蘭購入非洲象不同,基本上對於個體乃至族群都不會帶來太大的益處。畢竟說實話,亞馬遜海牛目前面臨的問題,舉凡誤傷、過度獵捕及棲地的汙染破壞等等,#並不是能透過圈養來解決的,因為就算成功的建立了可以放歸的域外族群,也沒有合適的棲地能回去,所以,動物園若能從現有資源中找到如同西印度海牛這樣合適的替代選項,不但同樣能在觀賞與保育意識構築方面有所建樹、募資幫助野外族群,也避免的野生個體遭遇因運輸等過程導致的不必要的福利下降。
同樣的應用,可以在許多動物園針對大猩猩的策略上看到,雖然目前除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動物園飼養的一隻雌性東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graueri)外,全世界的圈養個體都屬於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但這不僅不妨礙動物園行業向遊客傳遞山地大猩猩甚至克羅斯河大猩猩的處境及保育資訊,遊園民眾對於野外族群的支持也沒有被落下,以美國的動物園為例,光是在2014年一年就從遊客身上募集了超過170萬美金的保育基金,並且實際在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與咖麥隆等國家執行著大猩猩所有四個亞種的野外保育計畫與當地民眾、相關人士訓練教育,WCS旗下的布朗克斯動物園更是從1999年落成「剛果大猩猩雨林(Congo Gorilla Rainforest)」之後,為野外的大猩猩掙得了超過2000萬美金用於相關的各項域內保育支出。
在這之外,包含二趾樹懶與三趾樹懶、黑葉猴與金絲猴以及溫帶企鵝與寒帶企鵝甚至是單一物種與其生境內的生物夥伴,可以說現代動物園利用飼養技術成熟且域外族群穩定的替代方案做為媒介,使牠們分類、長相或者生態地位相似的野外夥伴獲得了現代社會的高度關注,進而帶動了在野外實際的保育作為,確確實實的體現出動物園內個體擔任「#保育大使」的作用,#保育教育並不且絕不僅限於園內的個體圈養這麼簡單。
當全世界有作為的動物園都在追求保育整合(One Plan Approach),試圖串連野生及圈養實現最大限度的保育時,圈養能發揮的作用就遠遠不只是以往所認為的「關起來生」,除了為野生採集的幼體提供保護到足以自力更生、訓練相關研究人員以及在穩定環境探究野外威脅的解決方法,將相似物種彼此連結交相輝映的運用在某些層面上或許也可說成是另類的關聯族群(meta-population),有助於動物園貫徹保育的理念,並在實踐面上去往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