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所有小說中唯一相對有好結局的一部作品。當然這也要看你對 好結局的定義是什麼?如果說男女主角結了婚在一起意謂好結局,那麼《傾城之戀》 是好結局。如果撇除世俗的表現,白流蘇跟范柳原的結局依舊是悲哀的 因為若不是” 香港淪陷”這極端的原因,他們的結局不過是有錢男人包養了一位女人,如此而已。
.
「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聽聽本集故事,也許你會有答案。
https://linktr.ee/Kate_murmur
.
凱特王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katewang_kate/
凱特王個人網站:
https://www.imkatewang.com/
.
凱特王著作 / 女性成長:
《時尚,只是女人的態度》、《生為自己我很開心》
原創小說:《網紅們》
.
#凱特謎之音 #podcast #張愛玲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 傾城 意思」的推薦目錄:
傾城之戀 傾城 意思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愛玲一百年】「我一個人在黃昏的陽台上,驟然看到遠處的一個高樓,邊緣上附着一大塊胭脂紅,還當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看,卻是元宵的月亮,紅紅地升起來了。我想:這是亂世。」張愛玲在《我看蘇青》的文末,如此說。
回顧她一生的波瀾——出生於名門望族,家族卻因戰亂而漸見破落,後而考上英國大學,又因二戰爆發不得不改進港大。未幾卻又遇上日軍侵港,未完學業便回去上海。至二戰結束,她與胡蘭成的戀情影響她個人的名聲,新中國後而成立,她借續學到港,最後終生長居美國。
「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身世之感』普通總是自傷、自憐的意思吧,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廣大的解釋的,將來的平安,來到的時候已經不是我們的了,我們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在《我看蘇青》,她繼亂世,如此續說時代下各人的身世之感。在時間之中,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願你我仍找到在香港的快樂的原因。
#張愛玲 #移民 #BNO移民 #亂世 #異鄉人 #張愛玲金句 #傳奇人物 #文學 #經典文學 #我看蘇青 #傾城之戀 #香港
---
系列專題《張愛玲一百年》:
https://bit.ly/2PJ7tDM
---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https://bit.ly/2YKOy0i
傾城之戀 傾城 意思 在 陳詠燊 Sunnyhahah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百年樹木》MV延續篇《歲月靜好》⋯⋯ Dahlia篇
//「你知道誰是張愛玲嗎?」他突然微笑著說。
「當然知道,是寫《傾城之戀》那個吧。」他總是愛拋 書包,但張愛玲那麼出名,我又怎可以答不知道?
「她的丈夫是胡蘭成,也是一個作家。」他慢慢地道:「他 們在動蕩的時代私訂終身,沒有舉行甚麼婚禮。就在簽婚書 的時候,他除了在婚書上寫上了結為夫婦的誓言,胡蘭成還 加了十個字——『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那是甚麼意思?」
「兩個人在一起,簡簡單單,平平靜靜,就已經最好 了。」
我看著這個男人,當然明白他的意思是甚麼。「歲月靜好」,這四個字,真好。
「其實,你下了多少心機,我又怎會不知道?」他看著 麵條,又看看我,最後吻了過來。
吻了不了幾秒,我笑著推開了他:「你還未抹嘴!」
「這叫做分享!」他又吻了過來。就這樣,我們又如常 地吵吵鬧鬧又一天。
最後,我還是甚麼都沒有問。因為我從來都知道,世界 上有些事情,還是不要說出口的好,例如,他竟然忘記我是 唸文學的,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事,我怎會不比他清楚?其實 他們的歲月從來都不平靜,也不好,他們的婚姻只勉強維持 了三年,分開後還要從此不相往還。「歲月靜好」那四個字 從離開胡蘭成的筆尖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是一個虛空的願望。
然而,當一切未拆穿之前,這個願望仍然是動聽的⋯⋯//
--------------------
陳詠燊最新作品《如果每段關係都有個破口 委屈自己就是另一種傷害》,現已上市!
本書特別收錄:
電影《逆流大叔》延續篇小說《大叔情歌》、
《百年樹木》MV延續篇小說《十年樹木》、
以及,兩篇從未發表作品:
《春夏秋冬》和《憶年》。
【購書請至: www.signer.com.hk/product/978-988-8365-25-8/】
亮光文化現正舉行網上書展,請大家多多支持啊!
【亮光2020網上書展: www.signer.com.hk/bookfair2020online】
(圖片來源:《百年樹木》MV )
傾城之戀 傾城 意思 在 [心得] 【比較】傾城之戀小說及電影- 看板ChangAiLin - 批踢踢 ... 的必吃
前言:
很多影評人覺得這部片並沒有很適切的把張愛玲的味道表現出來,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導
演其實很忠實的表達了很多對話情境,只是電影只能傳達男女主角的動作及面部表情,無
法像小說一樣把內心的世界呈現出來,所以我覺得這算是最大的遺憾吧。但我忽然有個想
法,為什麼拍不出非常非常忠於原著那樣精采的電影呢?或許是因為大家腦中都有屬於他
們自己的傾城之戀畫面吧。至於電影跟小說部分有什麼差別呢?底下我一一略述。
比較:
(1)情節橋段→這部電影我從頭看到尾,似乎看不太到原著裡男女主角勾心鬥角的感覺,
反而覺得有點像羅曼史。或許是因為男女主角的眼神動作吧,不可否認的是,周潤發演得
確實入木三分,把范柳原的放浪性格及對女人花言巧語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一出
現就讓人有「賭神」的刻板印象。雖然對於演員來說,觀眾對於他非常的認識,也代表他
知名度很高,但對於演戲上卻不太好,會讓人認為他怎麼會來演這樣的角色。幸好他很成
功地詮釋了張愛玲筆下的男主角,算是打破了觀眾們對他的刻板印象呢!
至於女主角,我便覺得有些不足。小說裡的白流蘇是有些心機的,她雖然喜歡柳原,但她
也很明白地知道他並不想要婚姻的束縛,只想要嘗嘗情愛的歡娛,而且她也很清楚自己要
的是婚姻,好向家裡人證明她也是有能力栓住像柳原這種金龜婿的。但電影裡呈現出來的
感覺,似乎她是被他牽著走的,在一些細部的動作眼神上並沒有令我覺得他們彼此是在互
相猜忌的,而是有點順著男主角的方式在進行,或許導演是想表達出像張愛玲所說的,白
流蘇其實是個可憐的女生這種情境吧。
另外導演有個相當俏皮的安排,就是在於金枝金蟬上。文中並沒有描述到她們兩姊妹的長
相,只有淺淺帶過,因為人數過多才慘遭淘汰。但導演卻安排了兩個又胖又醜的女子來詮
釋這兩角,似乎很明白的告訴觀眾,她們會被淘汰不只是因為座位坐不下了,還有更重要
的因素呢!這片段表現出小說裡所沒有的笑點,或許是因為怕觀眾覺得張愛玲寫的氣氛太
過低沉所以才臨時加上的吧。
還有在剛粉刷過的牆上印上她的手印。在影片中感覺女主角是有點生自己氣的把手印在牆
上,似乎在氣自己怎麼會這麼傻,竟然會聽從對方的使喚跟家庭的壓力就來了。但文中卻
是因為她認為這是自己的家,要怎樣就怎樣,於是便索性在牆上貼上手印,似乎表示這是
我地盤的意思,這是我感覺上的不同。
(2)戰爭描寫→電影裡花了很多時間在戰爭的片段上,但小說中卻是主要以女主角的心境됊
描寫為重,這是兩者相當大的不同。就如同上述所說,電影無法把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只
能藉由動作眼神來窺見猜測人物心中的想法,所以導演才藉由戰爭的慘烈狀況來突顯兩人
從原先有所顧忌的情況,轉而互相依靠的模式。
文中還有提到徐太太對於他們倆在戰爭期的漠不關心,令他們覺得有些不快,但還是在後
來補請婚禮上對他們微笑以對。這些都沒有在電影裡出現,還有在卡車上那段,電影給我
的感覺似乎是流蘇因為這次戰爭的緣故而真正地臣服了,但小說似乎還帶有伏筆,兩人渾
身打顫好像代表著雙方似乎都因為這次的改變而感到不可思議,但仍存有一絲的懷疑。
(3)結局→最後小說裡有提到他們到報館登報結婚啟事,回到上海還宴請了客人,還提到ꐊ
了柳原對於她婚後的態度。她雖然得到了她所想要的,但仍感到悵惘,似乎男主角還是如
同以前一般的花天酒地,一點沒有因為結婚的緣故而比較收斂。電影則是結束在兩人送薩
黑夷妮,柳原告訴流蘇要到報館登報結婚事宜,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表示兩人就會像
王子與公主那般,以後結婚了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小說最終雖然是
個好的結局,但隱約透露出了兩個人未來的婚姻生活會是怎樣,兩人真的會如影片中的那
般美好嗎?在我看來,有一句小說寫的話最能夠描寫此種狀態:「結了婚的對象並不一定
是真正愛的人。」
結語:
雖然張愛玲寫的是那時代的故事,但在現今我仍舊看到許多女人的悲哀,例如仍有嫁入豪
門的迷思,認為女人不管她的能力有多好,總還是得靠著婚姻的關係來使她的身分象徵提
升,像冠上某董事長第二代夫人之類的名稱,但這真的能代表幸福嗎?
就像小說結局所說的,柳元對於流蘇不再對她甜言蜜語,而是轉而對其他外面的女人,這
令我想到許多的豪門小開不都是如此?把家裡的老婆擺著到外面花天酒地,老婆孤單地在
家獨守空閨,還要守一大堆規矩,縱然擁有數不盡的金錢可花用,但物質真能夠滿足心靈
上的空虛嗎?我想幾乎是不可能吧。
這篇小說的結局確實有令人省思的地方,但電影卻把最後拍成唯美的喜劇,這是我覺得最
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許小說結局還需要花一些片段來解釋,可能導演認為,不要把張愛玲
所要表達的憂鬱氣氛帶入觀眾的心裡,畢竟這是她少數以喜劇來做為結局的小說,所以就
在這最美的時刻停止才會讓觀眾回味無窮吧,這也算是一種逼不得已的商業電影行銷手法
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27.2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