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胤於議會質詢文化局,表明支持明華園進駐台南市舉重館,但要求文化局應積極與明華園攜手合作,共同推廣及保存傳統技藝,將其打造為南臺灣的歌仔戲文化聚落。
維胤表示,台南市舉重館建於民國83年,起初是舉重協會做管理使用,到103年因管理不善而收歸台南市體育處,期間雖有持續媒合卻都無下文,直到今年3月才由明華園決標;但因先前松柏育樂中心整修工程,故從107年10開始由社會局承租,將舉重館做為替代場地供樂齡長者使用,預計明年1月松柏育樂中心整修完成後,在和明華園進行舉重館點交、場館整修等程序。
維胤建議,明華園是台灣規模最龐大、享譽國際的歌仔戲團,支持明華園將舉重館做為發展基地,要求文化局不應僅做為房東角色,而是要積極合作明華園,共同規劃歌仔戲教學、表演和文創發展等不同面向,將舉重館打造為南台灣歌仔戲文化聚落,讓傳統技藝能永續傳承,保存台灣珍貴文化資產,才能真正實質幫助一座城市的文化發展。
#明華園來台南東區
#傳統技藝聚落
新聞傳送門🚪:
👉明華園明年將設籍台南 傳承技藝的基地找好了-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913694?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 明華園進駐原「台南市舉重館」 文化局︰全力支持-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3312992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浪LIVE直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蔡樹木先生是澎湖興仁里(雙頭掛)人,家中兄弟姊妹共十五人,排行第十二。父親雖從事木工,但家中僅其四哥繼承父業,蔡樹木二十五歲時,其父親仙逝,以致並沒有機會向父親學習木工技藝。蔡樹木年輕時在工地擔任鋼筋建築工, 60多歲退休後,閒暇之餘會撿拾海邊漂流木,做做手工藝打發時間,漸漸地,他憑著兒時記憶,無師...
傳統技藝聚落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蔡樹木先生是澎湖興仁里(雙頭掛)人,家中兄弟姊妹共十五人,排行第十二。父親雖從事木工,但家中僅其四哥繼承父業,蔡樹木二十五歲時,其父親仙逝,以致並沒有機會向父親學習木工技藝。蔡樹木年輕時在工地擔任鋼筋建築工, 60多歲退休後,閒暇之餘會撿拾海邊漂流木,做做手工藝打發時間,漸漸地,他憑著兒時記憶,無師自通,由木工基礎重新學起,並陸續以廢棄木材製作古厝模型。開始做古厝模型的動機單純真摯,源自蔡師傅對家人的思念,隨著長輩凋零,青壯年開枝散葉,時間流淌而過,唯一能召喚過往的,只有回憶。蔡樹木說:「想到小時候,我爸媽他們生十五個,生活過得很艱苦,以前住的那種土角厝是怎麼做的呢,那時候爸爸都會在哪走動,媽媽在哪做家事?我們又是在那裡生活工作,哪裡打鬧玩耍,什麼時候休息睡覺。」蔡樹木創作出的第一間傳統古厝模型作品就是自己的家,年復一年,逐步將雙頭掛早期的聚落型態一一呈現,整個四、五十年代的時空背景皆在他細心創作中,再度鮮活了起來,也讓後代子孫看見菊島雙掛頭聚落昔日的模樣。
出品|中華文化總會
片頭動畫|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影像團隊|一分耕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製片 魏肇儀
導演 陳冠穎
攝影 王振宇
二機攝影 孫易新
攝影助理 江侯佺
空拍攝影 陳冠穎
後製剪接 巫宗憲
#中華文化總會 #匠人魂 #傳統古厝模型
------ 一起興風作「浪」 ------
APP store:搜尋「浪Liv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langlivetw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anglive.tw/
浪Live | Website : https://www.lang.live/

傳統技藝聚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130種民俗工藝、涵蓋技藝類型五大面向,
最佳工藝絕活鑑賞圖鑑
台灣傳統民俗工藝的技藝的類型十分多元豐富,常見有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等,本書挑選130種傳統工藝項目,以「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廟會祭典」、「寺廟裝飾」、「信仰習俗」等五大面向分類,進行完整詳盡的圖文介紹,呈現彌足珍貴的民俗工藝絕活與文化資產。
◎130種台灣傳統民俗工藝項目,完整詳盡介紹
輯錄台灣民俗工藝有關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木造、版印、竹藝、花藝、飲食料理等介紹,堪稱台灣民俗工藝圖鑑大全。
◎豐富多元的台灣民俗工藝大觀,涵蓋五大面向
[生命禮俗工藝]——生育與成年禮俗、結婚與做壽禮俗、喪葬禮俗、墓葬禮俗;[歲時節慶工藝]——春令節慶、夏令節慶(端午)、秋令節慶、冬令節慶;[廟會祭典工藝]——神祇鑾駕、迎神排場、迎神陣頭、建醮法會、祭典祀宴;[寺廟裝飾工藝]——屋頂裝飾、牆面裝飾、屋架裝飾、外檐裝修與台基裝飾;[信仰習俗工藝]——祭祀器具、祭祀紙錢、民宅辟邪、護身辟邪、聚落辟邪
◎精湛展現工藝技法的細部流程,迅速理解工法
採圖解方式解說各民俗工藝,遇重要的傳統技藝與職人,即以step by step的流程安排一目了然的步驟過程,留存傳統技藝與職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紀錄。
作者簡介:謝宗榮
謝宗榮(1960~)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
◆現職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著有《神像與信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台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台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等書。
作者簡介:李秀娥(1962~)
◆出生於雲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私立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信仰研究者。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博揚文化)、《台灣傳統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博揚文化)、《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遠足文化)、《圖解台灣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晨星出版)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傳統技藝聚落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設計是通往未來的門票。年輕設計師的創造力,讓我們每天都能往更好的生活,一點一點前進。
三重有許多小型衛星工廠,隱身在小巷中、規模不大,卻蘊藏世界水準的技藝。在代工的年代,曾經創造經濟奇蹟,如今卻面臨轉型的關卡。但是,短短的小巷中,左鄰右舍就能找到不同的加工製程,是設計師眼中,開發新作品的寶庫。
近年來,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串聯在地產業能量,媒合年輕設計師的創作中,打樣、加工、製作的需求,讓新點子找到好技術、讓老作坊找到新訂單,讓年輕的設計視野,透過熟練的工業技術,一步步塑造成型。
台灣的傳統產業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我發現,三重的黑色聚落跨世代合作的模式,蘊含著朝向未來邁進的新思維,也創造了傳統技藝的新發展。這或許是新北轉型、再次找回繁榮的方程式。
有時我覺得,政治人的使命跟設計師非常相像,我們必須重視使用者經驗、貼近生活的需求,並從既有的優勢中,找到不斷革新、解決困境的方法。三重的工業聚落讓年輕人用創意帶路、帶著既有的技術,走出新的空間。未來,新新北要成為產業轉型的後盾,連結不同產業、不同世代、不同可能,讓產業重返繁榮、青年返鄉築夢。
#新新北 #新希望
#三重 #黑色聚落

傳統技藝聚落 在 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 Taitung 的必吃
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 台东市. 4581 次赞· 1 人在谈论· 1078 人来过. 這裡是部落工坊的合作空間, 一起分享創作 ... 2016/12月海端鄉文化館傳統技藝成果展. 34 张照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