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2020年,柯媽媽還在拚】
(文長宜夜讀)
昨天任職新北市刑警大隊的高中同學傳訊息來,讓我剛起床就淚崩。當時她正在警大上課,教授公共行政的老師播放了我九年前,在東森時期的代表作品「媽媽為你活的22年、全民母親柯媽媽」。
這集介紹1989年,就讀東海大學企研所的兒子被砂石車撞死,化悲憤為力量,推動汽機車強制責任保險法的立法者、柯蔡玉瓊女士。
這集的回憶太多了!不但是從業以來拿到的第一個新聞獎,更是天時地利人和最大化的作品,同時還教會了我對這份工作的「一個心法」。
首先是企劃緣起,也是一個尋找題目的時期。那年民國一百年,我想著在這個國家百歲之際,除了政府官樣感謝的那些「偉人」以外,民間一定有很多素人英雄!他或她一定默默做了某件如今習以為常,卻是改變眾人命運,為國家墊底基石的事。
然後那年三十歲的我,想起來十五歲時,新聞裡介紹過的一位人物:柯媽媽。
在東森新聞的十三樓,我拿起電話,先打到柯媽媽後來曾就讀過的台南一中補校,經說明來意後,行政人員願意幫忙聯繫。
過了幾天,我收到柯媽媽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去,實在嚇到了。
我說我們會到台南採訪,沒想到柯媽媽說「不用呀!我每個禮拜都要去台北...」
那年是強制險通過的第12年,柯媽媽還在拚!每週到台北開會,持續監督這筆大家累積十二年,每年所繳,當時已經兩百億的保費!她說不然大家都很覬覦這筆錢,要「挪做他用」。
以為是過去事的,沒想到還是進行式!
於是我們在電話中約好採訪行程,從台中開始。除了柯媽媽本身,我也循著諸多報導,一個一個找回她兒子車禍當時的眾多重要關係人。
首先是第一時間趕到車禍現場處理的員警陳效恭,他描述從被碾壓後書包,拿出成績單的慘況,真是不忍聽聞。
那年東海大學因為在往來台中港要道,砂石車眾多,車禍頻傳。
那年台灣還沒有強制險,被撞傷撞死,人命只能用「喊價的」!無奈的是,很多家屬如果不拿,連辦後事的錢都沒有。
如我當年文稿所寫「在法律之前人人皆不平等,法網恢恢卻補不全受難家庭的面目全非。」
「別人的孩子死未了」這句話就是當年車禍事件處理的真實寫照。肇事者不但沒有悔意,還嗆說撞死人如「家常便飯」。
如我當年文稿所寫「養兒育女到這一刻,卻端上一盤血淋淋的便飯,還對你說不吃拉倒,天理何在?」
沒想到偏偏遇上自幼工作,累積些財富的柯媽媽,她不缺錢,於是她嗆肇事者「你踢到鐵板了」,前後賣三棟房子,拚了!
拚立法!
喪子的柯媽媽,自稱兒子託夢,要她立法幫助更多人。不過她只有國小畢業,根本不懂什麼是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所談的「立法」。
沒想到她竟然自己翻字典,查六法全書,從最基礎的「草案」開始擬定起!
從零開始的這精神,真的無敵!
這位媽媽走出社會一看,才發現普天之下盡是受難者。此後,她展開「八年抗戰」,從不斷被站在客運業者立場反對的立委阻撓,再到絕食靜坐抗議,再到終於獲得當時李登輝總統接見,一個月後,當年立法院長劉松藩,終於將議事槌敲下通過。
我在文稿中最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就是「一項法案由最基層的人民往上推動,得耗時八年,由政治最上位者一聲令下,只要三十天。」
這集是我從業以來,天助自助,正能量大噴發的作品,從約訪開始,一路順暢,順到同事正好提供一張授權音樂,許景淳唱的「雨後的彩虹」,一聽根本就是主襯樂!歌聲一下,不但寫稿時頻頻拭淚,更常深夜在剪接室一人低吟品味,品味著那股巨大的傷痛,怎麼變成這麼巨大的愛,從1989年一路席捲而來!
最重要的「順」是每位受訪者都很配合,一聽到這名字,無不是深深歎了一口氣,然後義不容辭,再難都要接受採訪,沒有例外。報導中出現最少的就是同樣第一時間趕往處理的員警陳作豪,我訪問時他時任台中市警局公關股長,當天從趕回台中已經晚上七點半,他還在開會,仍撥空在警察局外讓我們受訪十分鐘。
整集訪問中,我最深刻的畫面,是這張遠遠望著柯媽媽讀信。兒子過世的22年,她把和兒子的夢中對話都寫下,寫了42本,每篇開頭都是「前世母,您好」。
我看著她邊看邊喃喃自語,陶醉的模樣,真是不忍。
在經過自己一場生死車禍後我更是深感,車禍的傷害,延宕在整個家庭中的低壓。所以那自稱的托夢,都是療傷。尤其一位母親在立法院被那樣殘害,夢到兒子,是她多美的「舒壓」!
強制險究竟有何貢獻呢?在那之前,台灣社會保險概念還不足,當時全民健保也還沒實施,大家還沒有一起出錢分攤共同風險的觀念。另外當時沒有普遍裝設監視器,警察採證訓練也還不完備,肇事舉證難如登天,讓家屬弱勢更弱勢,多虧這條法案,「一位柯媽媽和一群柯媽媽,她們終結了在台灣,一條命只能被秤斤論兩的理所當然。」
在車禍半年後,我特別去台南再次拜訪柯媽媽,跟她說我生命中要感謝三「柯」:引進葉克膜的柯文哲、手術主治醫師柯玉誠,還有推動強制險立法的柯蔡玉瓊,因為強制險也理賠了我部分醫藥費用。
如文稿寫到「母性的光芒灑在福爾摩沙,要讓一條生命從哪裡殞落,就從哪裡換來共多生命的重生」
而後來在車禍後的理賠談判中,也深深感受到現實中,保險公司被制約成認為因為強制險理賠一條命的上限是220萬,就被當成「天花板」,這態度不啻是:你又沒死,不然你想怎樣?
於是我當場嗆「你們是曲解柯媽媽當年立法美意,強制險採無過失主義,不管肇事責任一律理賠,統一金額用意是讓家屬至少有錢處理後事或官司,不會陷入經濟困境,但不表示一條命只值220萬!」
如今回看當年的採訪,我最深的感觸是這集教會我一個心法:播出後我看到一則網路留言說「以前都繳得心不甘情不願的,現在我願意乖乖去繳保費」
我就知道這集很有意義,讓享受進步成果的人,了解進步的過程,這不正是建國百年的「意義」?
當年有立委嗆柯媽媽,你等到民國一百年吧!沒想到「等到民國一百年」,柯媽媽還在拚!(109年也還在拚)
此後我便不曾真正在乎,我做的內容有沒有被人看到?被誰看到?因為我知道在普天之下,一種善念已經被傳遞在角落,今晨那封訊息,更證明,即使九年後,有一群警察再次藉由我的作品,看見整個立法過程,而那一點點行善積德,是自己經歷車禍後,不解怎能深獲奇蹟的一點安慰。
受難家屬只能一輩子哭喪著臉嗎?那些批評柯媽媽、軍權會黃媽媽、小燈泡媽媽的人,你可知道「化悲憤為力量」這句話,多難?
那股深刻的力量,是批評者從未有過的「勇氣」。
這股勇氣就是母愛,這位媽媽為他逝去的兒子,已經活了31年:如文稿所寫「媽媽是永遠不會覺得累的,總想著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嗎?就算天上的星星不會說話,地上的媽媽還是好想娃娃,好想再為娃娃多做點什麼?這是媽媽為你活的22年。」
再次品味這集,我唯一遺憾是缺少了一個畫面:在播出後某次,我在台北車站和柯媽媽約見,偶然瞥見她包包內,放著一張黑白護貝照片,露出一點的那頂「學士帽」讓我馬上就知道,那是她兒子的「遺照」。
在採訪中,我竟沒有觀察到她出門都帶著兒子隨行,因為她真的相信,孩子,在她身邊。
不管孩子在「哪」,愛,不止息。
這份深情,在為人父後再回味,怎能不再喜極而「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3xqt6m60Y&t=1881s
健保房有監視器嗎 在 賴俊維醫師 - 赤子之心臨床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個東西居然要花2億?!】XD
最近因為疫情關係比較有空,
我開始在追一部韓劇《機智醫生生活》。
這部韓劇是我看過的醫療主題連續劇中,
最貼近醫學中心現實醫生生活的,沒有之一。
劇情細膩而寫實,人物刻畫生動,
是我看過最像真實醫師們的連續劇。
就連其中出現的患者都是以前在醫學中心我常常碰到,
或是印象深刻的兒科疾病。
因為劇中的疾病要一點專業醫學知識才看得出醍醐味,
我想就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
劇中的小孩病患非常多,
我會一次一個慢慢講~
以下內容有一點點小雷,
會先建議看過《機智醫生生活》第一集再看下去噢!
====
第一個小病人是第一集出現的恩雅。
恩雅是擴張型心肌病變的患者,五歲女孩。
在劇中心臟胸腔外科醫師金雋婠被call去加護病房,
住院醫師報告說她本來裝葉克膜好好的,
但病情惡化,心臟接近『中止狀態』,
引發了肺水腫所以做了氣管插管。
隨後金雋婠醫師向家屬說明病情,
並建議盡快開刀安裝『人工心臟』。
====
首先解說葉克膜使用在兒童身上的情況。
大家可能知道葉克膜很厲害可以支持取代心肺功能,
但必須控制患者的凝血功能,因此副作用也很大。
可能會有出血或產生血栓的併發症,
最嚴重就是腦出血或腦血管梗塞中風等等。
而因為兒童的血管比較細,體重比較輕,
凝血功能更不好控制,更容易有併發症。
當病人心臟跳動接近停止的時候,
非常容易產生大量血栓。
同時因為葉克膜讓後負荷血管壓力增加,
左心室無法負荷就會導致肺水腫。
這種時候就不能再用葉克膜了,
要盡快開刀換成左心室輔助器LVAD,並等待換心。
金雋婠應該是故意講通俗一點說是『人工心臟』。
事實上真正的人工心臟在台灣和全世界都用得不多,
因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簡單好用許多,
門檻也較低,在病患等待心臟移植前甚至好幾年都能正常生活。
此時鏡頭就出現了一個大bug,
恩雅雖然插了氣管內管,
但是並沒有接到任何呼吸器上!
她的病床旁邊只有一台Cardiohelp移動式葉克膜機,
和點滴的IVAC pump輸注機!
而且連monitor生命徵象監視器都沒有,
身上的管路也是少得可憐…
通常這種病人身上都會接很多點滴藥物管線和監視器,
看來劇組也是為了美觀和拍攝方便,省略了許多儀器,
但呼吸器都被省略就太bug了~
插了氣管內管沒接呼吸器還是不能呼吸啊!!
====
隨後恩雅媽媽表示無法負擔手術金額,
因此金雋婠醫師聯絡社服,希望啟動專案幫忙。
====
安裝誤稱的『人工心臟』,
也就是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LVAD到底有多貴呢?
在台灣如果不符合健保給付資格,
安裝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需要自費400-500萬!
也就是2億韓元!!!
另外也有一種短效左心室輔助器,安裝約需要35萬。
恩雅是5歲小孩,
需要等待心臟移植的時間較長,
在劇中安裝的應該是長效左心室輔助器比較適合。
但最後還是需要心臟移植手術。
剛好前陣子的新聞劉真應該也裝了這個。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653526
兩年前高雄長庚也啟動了專案補助460萬救患者。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342708
第一個病人就先講到這邊了。
這才短短兩分鐘的劇情,
藏了相當多的細節吧?
不知道大家覺得有趣嗎?
還是有點無聊,腦洞大開呢?
覺得有趣的話我再繼續下去吧~
健保房有監視器嗎 在 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生兒外接
威力醫師有時會講一些新生兒出現狀況的小故事,那這些寶寶的後續這麼處理呢? 在台灣,幾乎所有照顧新生兒專責的醫院都有所謂的【新生兒外接轉診系統】,這個強大的轉診機制。
轉診新生兒並不像一般民眾打119請消防隊來處理這麼簡單。因為多數新生兒轉診時需要的設備比較特殊,通常都是醫院搭配有特殊【輸送型保溫箱】及【新生兒專用的血氧飽和及心跳血壓監視器】設備的特殊救護車。隨行還需要有一名資深兒科住院醫師,與一名資深新生兒科護理師,他們都還必須具備【新生兒高級救命術】資格。
這樣的堅強配備與人力,才能把一個寶寶從生產的地方,送到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在大城市可能大家不覺得距離多遠,但是很多偏鄉,比如威力醫師所在的高雄,很多從屏東郊區 (屏東很大的),甚至從東部台東轉送到高雄的都有。一路奔波,救護車開很快,有時山路,有時小巷繞來繞去,很多剛開始擔任外接的醫護人員還常常暈車,一下車就吐。(還好威力醫師當過兩年海軍,早就不會暈船了,哈哈)
轉送過程可不只是陪寶寶兜兜風那麼浪漫,轉送過程寶寶有變化,臨時需要建立呼吸道插管治療,鼻胃管也要置放;突然氣胸要插嬰兒胸管處置,或是新生兒心肺復甦術,臍靜脈導管放入及注射藥物,通通在車上要一起處理,別忘了這些新生兒嘴巴小小,鼻孔小小,血管小小,有些困難的步驟還只能請司機大哥路邊停一下,不然搖晃太大還真的做不了。這個工作大概是每個兒科醫師變堅強獨立前,都必須經歷的。威力醫師還是住院醫師時,其實還蠻喜歡這個任務,因為真的很富挑戰性,常常到現場發現跟接到的通知差很多,需要臨機應變。比如出發前對方醫院表示【嬰兒呼吸有一點點喘,其他大致上還好~】可能經過一小時的車程,到達後,已經變成【嬰兒只剩微弱心跳,沒有呼吸了,正在急救~】...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啊。
在很多國家,這件事一般就是計程車或救護車,寶寶抱在媽媽懷中自行就醫,最後很可能胎死懷中;台灣這種【新生兒專用輸送型保溫箱】外加兒科醫護護送的豪華旅程,基本上在國外沒花個二三十萬應該不可能完成。每次看到有家屬在寶寶安全抵達後,才碎碎唸說,【這個還要繳給救護車兩千塊錢喔,救護車不是不用錢嗎? 我有繳健保也有繳稅耶!】實在很想跟他說,那已經是救護車最廉價的收費了,我跑這一趟領的錢連去買大包的鹽酥雞都不夠好不好~
寫這一篇是希望讓大家知道一下新生兒外接轉診是一件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每個經歷過新生兒轉診而活下來寶寶真的都是有天使祝福啊~
大家一定要珍惜啊!
請大家幫忙多多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喔!
本照片感謝「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提供
#新生兒外接 #輸送型保溫箱 #新生兒救命術
PS.威力醫師有IG帳號了,快來追蹤吧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willy.wang.1024/